踩准点合语境—— 翻译题
【案例精析 复盘避误区】
【典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②高祖为亭长(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
长,任防御之责),常左右(帮助)之。③及高祖起(起兵)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辅
佐监督日常事务)。④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奔向)金帛财物之府(储藏金帛财
物的仓库)分之,何独(唯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
文献)藏之。⑤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
的原因)具知天下厄塞(险要之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全部,完
整)得秦图书也。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
﹒
﹒
﹒
﹒﹒
﹒﹒
﹒﹒
﹒﹒
﹒﹒ ﹒
﹒﹒﹒﹒
﹒﹒﹒﹒ ﹒﹒
⑥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让……做)大将军。⑦汉王引(率领)兵东定三秦,
何以(凭……的身份)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安抚民众,发布政令。填,通
“镇”,安定。谕告,发布政令,告知百姓),使给军食。⑧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
楚,何守关中(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
地),侍太子,治栎阳。⑨为法令约束(规章,法度),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宗庙、
社稷、宫殿、县邑),⑩辄(总是)奏上,可,许以从事(办事,处理政务);即(倘若)
不及奏上,辄(就)以便宜(酌情处理)施行,上来以闻(使……知道)。
﹒﹒﹒﹒
﹒﹒﹒﹒﹒﹒﹒﹒
﹒﹒
﹒﹒
﹒﹒
﹒﹒
﹒
﹒
﹒ ﹒ ﹒
﹒ ﹒
﹒
⑪汉五年,既(已经)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评定功劳)行封。 ⑫群臣争功,岁
余功不决。 ⑬高祖以(认为)萧何功最盛(最大),封为酂侯,所食邑(收食禄的封
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多。 ⑭功臣皆曰:“臣等
身被(同“披”)坚执锐(兵器),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夺取)地,大小
各有差。 ⑮今萧何未尝(不曾)有汗马之劳,徒(只是)持文墨(文书案卷)议论,不
战,顾(反而)反居臣等上,何也?” ⑯高帝曰:“诸君知(懂得)猎乎?” ⑰
曰:“知之。” ⑱“知猎狗乎?” ⑲曰:“知之。” ⑳高帝曰:“夫猎,追杀兽
兔者(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
所在之处的)人也。 今诸君徒(只)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
示,功人也(有功的猎人)。 且诸君独(只)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 今萧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举(全部)宗(宗族)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君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亲自率领),至邯郸。 未罢(战事还没有结
束),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上已(……之后)闻淮阴侯诛,
使使拜(授予官职)丞相何为相国(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益封(加封)五
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哀吊)。 召平谓
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辞让)封勿受,悉(全部)以家私财佐(赞助)军,则
上心说。” 相国从其计,高帝乃(于是)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 ﹒
﹒
﹒
﹒
﹒﹒﹒
﹒
﹒﹒ ﹒﹒
﹒﹒﹒﹒
【专家解文】
①~⑤句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二是汉军攻
入咸阳后,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唯独萧何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
下地形、户口等情况。体现出了萧何的长远目光。
⑥~⑩句主要写了萧何向汉王推荐了韩信,并且在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
留守巴蜀、关中,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使刘邦有稳
固的后方。体现出了萧何的慧眼识珠和勤勤恳恳。
⑪ ~ 句按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
最大,但功臣们不服气;刘邦以猎狗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
导,武将们都不敢再说什么。
~ 句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帮吕后杀死了
韩信;二是韩信死后,高祖大加封赏萧何,萧何听从召平的计策,没有接受,高祖大
为高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汉
王来了再报告。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即”“便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如今萧何不曾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
上,为什么?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徒”“顾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
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
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
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
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
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的原因,都是萧何完整地得到了
秦朝的文献档案。
萧何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
三秦,萧何凭丞相的身份留守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
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
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
稷、宫殿、县邑,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
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
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
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
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
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不曾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
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
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
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
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
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
至多不过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
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领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
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
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授予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百
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平
表示哀吊。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
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
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考试现场】
问题答卷采样 问题诊断 应对策略
答
题
卡
(1)诸事就奏请汉王,
可以了,就答应他执行;
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
据情况处理,汉王来了
再使他知道。
(2)萧何先向汉王上奏
报告,汉王批准了,许
他施行;倘若来不及奏
请,就便宜处理,汉王
来了再报告。
(1)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根
据语境加以推断,重点实词
翻译不准,导致翻译与语境
严重不符。如第一个“辄”
翻译为“就”;“可,许以从
事”翻译为“可以了,就答
应他执行”。
(2)不能做到字字落实,重
点实词不翻译,直接照抄原
句或漏得分点,导致失分严
重。如“辄”“便宜”没
有翻译出来。
⒈课本的重点词语要落实
到位。
⒉强化积累意识。
⒊要有译完回头看的意
识,减少错别字、病句。
⒋务必落实以下几点:
(1)翻译句子第一步先结
合语境理解句子大意。
(2)勾画得分点,准确落实
得分点。(3)规范书写,注
意语句通顺。
明确常见误区 把握应对策略
误区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误区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
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去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
误区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误区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
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
误区5.该调不调,结构混乱
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
门宴》)中“战河南”为状语后置,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翻译时须先调语序,将状语“(于)河南”置于动词“战”之前。
误区6.该活不活,词义谬错
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
【考题1】(2020·新高考全国卷I)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
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通·制霸考试力
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
都家破人亡。
评析:可保留的词语:都御史、周应秋、家族。
采分点:承追,受命追查;疏,是词类活用,句中作动词,是“上疏”之意;趣,是通
假字,同“促”,是“催促”之意;由是,因而。
【考题2】(2020·全国卷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王彪之)病痛,赐给(他)钱三十万给他用作
治病买药。
评析:“疾笃”后省略主语“王彪之”,“问”后省略宾语“王彪之”,“赐”后
省略宾语“他”。省略成分翻译时应该补出来。
【考题3】(2020·新高考全国卷I)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
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
日后再做谋划。
评析:“初”“承”“恐”“毙”“冀”“得”“少”“图”是单音节词,应换
成双音节词“起初”“招认”“担心”“毙命”“希望”“得以”“稍
稍”“谋划”。
【应对策略】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1.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①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
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一般保留不译。
②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
2.换“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①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②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
的意思;③将通假字换成本字;④将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3.调“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
来,使译句畅达。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
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③谓语前置,翻译时必须将主
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4.删“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
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
译。
5.补“补”即增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
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变“变”指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
活、贯通地译出。如:
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
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
靠”。
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
“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
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
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
襄阳,父宗政时为赵方将,被檄援枣阳,临阵尝父子相失,珙望敌骑中有素袍白马
者,曰:“吾父也。”急麾骑军突阵,遂脱宗政。以功补进勇副尉。十二年完颜讹
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
人破寨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金人遁,以功升下班祗应。十四年,入谒
制置使赵方,一见奇之,辟光化尉。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
二年,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时暂黄州驻扎,朝辞,上曰:“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
功绩昭著。”珙对曰:“此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之劳,臣何力之有?”
﹒﹒
﹒﹒
﹒﹒ ﹒
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曰:“臣
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兼知光州,又兼知黄州。三年,
珙至黄,增埤浚隍,搜访军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
贷。制拜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
雅不协,交章于朝。珙曰:“国事如此,合智并谋,犹惧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
岂不愧廉、蔺之风乎?”驰书责之,隆之、大雅得书大惭。大元兵至三川,珙下令
应出戍主兵官,不许失弃寸土。权开州梁栋乏粮,请还司,珙曰:“是弃城也。”
栋至夔州,使高达斩其首以徇。由是诸将禀令惟谨。珙以身镇江陵,珙奏:“襄、
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
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
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
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孟珙传》)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 )
A.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
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寨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B.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
/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寨/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C.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
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寨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D.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
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寨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主语是
“完颜讹可”,谓语是“攻”,宾语是“枣阳”,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
断开,排除A、B两项。“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宗政”是本句的主语,前面
应该断开,排除D项。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被檄”在本文
中是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B.制置使,军事统帅,主要负责部署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宋初不常置,南渡
后,因与金作战,设置渐多,一般由德高望重者来担任。
C.嘉定是宋宁宗的第四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
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朔,是古人用来标志日期的词语,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古人还用“望”“晦”
来标记日期,分别是指农历每月十五和最后一天。
A A项,“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被檄’
在本文中是用檄文晓谕的意思”说法错误。“被檄”解释错误,放入语境也解释
不通,应该是“被征召”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珙身为人子,谨遵孝道。从军时父子离散,他率骑兵冲入敌阵帮助孟宗政脱
险,后来父亲去世,他为父守丧,一再拒绝上级的任命。
B.孟珙身为将领,作战有方。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深得军士叹服和朝廷的重
用,后来皇帝也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C.孟珙身居要职,宽严有度。对因私事而争斗的官员只是当面斥责而已,让他们
知羞醒悟。对擅离职守的手下则严刑处罚。
D.孟珙为官一方,关心士人。襄、蜀两地动荡不安,士人无处安身,他就在公安、
南阳建造两座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
C C项,“孟珙身居要职,宽严有度。对因私事而争斗的官员只是当面斥责而已,
让他们知羞醒悟。对擅离职守的手下则严刑处罚”说法错误。原文“驰书责之”
的意思是“孟珙立即写信责问他们”,而并非“当面斥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他推辞,制置使让他安葬
父亲后就来任职,他又推辞。
(2)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
加赈济。
5.文中孟珙与皇上的一番对话,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和见识?(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谦虚退让。孟珙面对皇帝的褒奖,不贪己功把作战取胜的功劳归于皇帝的盛
德和军士的付出。(2)耿介忠直。对皇上问合议一事,他直言该战。(3)见识远大。
针对恢复国土一事,他建议陛下放宽民力,集聚人才,等待时机。
【参考译文】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他的四世祖孟安,曾跟从岳飞,立有战功。嘉定十
年,金人进犯襄阳,孟珙的父亲孟宗政当时是赵方的部将,孟宗政被征命去救援枣
阳,在阵前父子离散,孟珙望见敌人骑兵中有一个穿素袍骑白马的人,说:“是我
父亲。”急忙率骑兵冲入敌阵,使孟宗政脱险。孟珙因功被补为进勇副尉。嘉定
十二年,完颜讹可率步、骑兵二十万分两路进攻枣阳,金兵环列在城下,孟珙登上
城墙射敌人,将士们都叹服。孟宗政命令孟珙从别的地方劫杀金人,孟珙攻破敌人
十八寨,斩杀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器回来,金人逃走,孟珙因功升为下班衹应。
嘉定十四年,孟珙拜见制置使赵方,赵方一见到他就认为他是奇才,任命他为
光化尉。(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他推辞,制置使让他
安葬父亲后就来任职,他又推辞。端平二年,孟珙被授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暂
时在黄州驻扎,他辞别皇上,皇上说:“你是名将的儿子,忠心、勤勉、体恤国家,
功绩昭著。”孟珙回答:“这是宗社的威灵,陛下的圣德和三军将士的功劳,我有
什么能力?”皇上问恢复故土的事,孟珙回答:“希望陛下放宽民力,积聚人才,等
待时机。”皇上问和议的事,孟珙回答:“我是军人,应该谈论战,不应该谈论
和。”皇上给他丰厚的赏赐。孟珙兼任光州知州,又兼黄州知州。端平三年,孟
珙到黄州,增厚城墙、疏导护城河,搜集军事物资。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
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赈济。皇上下制任命孟珙为
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夔州知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
互相上书向朝廷告状。孟珙说:“国事这样,把大家的才智和计谋合起来,还怕不
能战胜敌人,你们双方却为私事争斗,难道不愧对廉颇、蔺相如的风骨吗?”孟珙
立即写信责问他们,隆之、大雅二人看到书信后很惭愧。大元兵到三川,孟珙下
令应该出兵戍守的主兵官,不许丢弃一寸土地。开州的梁栋因缺粮,请求回制置
司,孟珙说:“这是弃城。”梁栋到夔州,孟珙让高达砍掉梁栋的首级来示众。于
是众将遵守命令,不敢稍有违背。孟珙亲自镇守江陵,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
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集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
臣设立了公安、南阳两座书院,使那些被没收的田舍隶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
育。”他请皇上题写榜文赐给书院。他的病加重,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
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九月初一,有
颗大星陨落在境内,声音如雷。孟珙去世的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政而
追悼他,赠给他丧葬费银绢各一千多,特赠他为少师,三次赠官后为太师,封他为
吉国公,谥号“忠襄”。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
忘寝食。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
游。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
条析其故,悉如其心。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阙,改建宁崇安县。少闻
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遂陈
五论,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
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
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
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
﹒﹒
﹒﹒ ﹒﹒
﹒
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
肋腹心之虞。”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
毕集,税入日增。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
政,以为躬行之效。绍熙三年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
湖,论辩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
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之病。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
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
不可不辨也。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
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
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
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
(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
﹒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行在:旅途中居住的地方
②少闻靖康间事
靖康:北宋最后的年号名
③因轮对,遂陈五论
轮对:官员轮值上殿陈奏
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
为:因为
﹒
﹒﹒
﹒﹒
﹒﹒
⑤怛焉为之痛心疾首
怛:忧伤
⑥而不诡于圣人
诡:怪异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
﹒
C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意思是“他到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
往”。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
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意思是“被给事中王信驳斥”。为:被。
⑥“而不诡于圣人”,意思是“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诡:违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
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B.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
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C.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
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D.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
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
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皆得造于庭”,状语后置,后面应断开。排除A、
B、C三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陆九渊天资聪颖,勤于思考。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提出天地的尽头在哪里这样
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以至废寝忘食。
B.陆九渊关心国事,胸有大志。少年时就有为国报仇的理想,为官后曾寻访智者
勇士,与他们共商恢复中原的方略。
C.陆九渊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他修筑城池,消除边患,罢免稽察,关闭集市,减少
税额,荆地民风民俗为之改变。
D.陆九渊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他还乡讲学,求学的人很多,甚至有长者拄着拐杖
来听;去世后,数千人为他送葬。
C C项,“关闭集市”错。原文是“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
增”,意思是“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
税收日渐增加”,“罢”的对象是“市吏讥察”,不是“关闭集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
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
(2)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
敌的忧患。
5.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
容看,怎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②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③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
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期,他的举止与一般
的孩子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临安
(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
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让人汗颜愧疚、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
(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
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薄。陆九
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心怀感慨,想去复仇。到崇安县后,便寻访智
者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中原的大计。在官员轮值上殿陈奏的时候,陆九渊陈述
了五论,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
驳回,皇帝诏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
外脱下的鞋子满满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拄着拐杖来听。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
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
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
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对于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
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的善恶,他平素都了如指掌。荆门虽然临近边境却没有
城,陆九渊认为:“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
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百姓
没有了边境之忧。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
这里,税收日渐增加,一年之后,这里政令通行,民俗为之一变,各部门交相推荐他。
丞相周必大曾经称赞荆门的政事,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绍熙三年去世,
前来送葬的有几千人,谥号“文安”。当初,陆九渊曾经与朱熹在鹅湖相会,对学
习内容的论辩多有分歧。等到朱熹驻守南康时,陆九渊去探访他,朱熹邀请陆九
渊到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为学子讲授《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
讲的人深受感动,甚至有人落下眼泪。朱熹以为陆九渊所讲切中了学者隐深的顽
疾。
(选自宋史《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
志向决定的。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
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
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就只明白利欲。所以说求学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
的。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那些追
求利欲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励自己,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做
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能写出平日所学,抒发心中所想,而不会违背
圣人之道。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心系
国家,关心百姓,而忽略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能不称为君子吧!
(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