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文版三年级下(2018)第三单元 11 吆喝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语文语文版三年级下(2018)第三单元 11 吆喝 教案

ID:58474

大小:17.1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吆喝    溯源引流、导入新课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     (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     【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气氛稍紧张,生1、2站起来却答不出,说话结结巴巴)     生3:烤红薯     生4:青菜     生5: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读书,发现了作者用时间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吆喝。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     4.【师】: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生1:热闹的北京城。     生2:繁华的北京城。     生3:我看到了一幅老北京人生活的画面。看到了老北京人吃、穿、玩儿的情景。     生4:我看到了一个个吆喝的生意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放声吆喝着。有过来买东西的人,就停下担子,热情地介绍商品。买东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担子,边吆喝边走远了。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就是读风情。市井风情[板书]。     三读课文、三赏吆喝     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 ,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     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齐读烤白薯这一段.)     【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     (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     (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生齐:唱出来的!      【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生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     生3、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     生4、合辙压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     生:想     【师】讲我们再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     (放PPT烤白薯)肠气回肠呀     生:真象京剧     (放PPT卖菜的。)     【师】怎么样?和周杰伦有一比吧。     (生点头笑,称是)     【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 ,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     生1: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体现北京人性格特点的艺术。     生2: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象一首歌。     【师】: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什么?     生:比作声乐的艺术     【师】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声乐艺术[板书]      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师】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     生:小商贩     【师】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生1:从第4自然段可看出,他们从早到晚,非常辛苦……     生2:从第10段也可以看出来,那时北京冬天,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可这些人还是起一大早去卖东西,可见他们生活很艰辛。     【师】: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     生:收入微薄。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两捆萝卜个大”一个大就是一个一个铜板。     生2:“冰棍儿——三分”一天五十根才一块五。     ……     【师】: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同学们很善于品读文字。从一句吆喝词儿中,就读出了他们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读出了他们忙碌艰辛的生存状况:生活状况[板书]     三读、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     【师】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我们一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一生举手强烈要求自己单独读.)     【师】这位同学要单独读,行,你先单独读吧。     生(用说书的口吻,娓娓道来,普通话字正腔圆,同学们自发掌声。)     【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哦。同学们的掌声给了你最好的肯定。     刚才这位同学已经把作家这种品评式的介绍,朗读得很到位,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假如我们自己就是卖馄饨的,把这段文字当作自己的独白,又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呢?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表情动作,我们再用独白的方式朗读一遍。     (生读)     【师】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生1: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生2:还可以看出吆喝人的热情,把事情做得很好,尽管自己很辛苦,但是对顾客还是很真诚,很实在,所以,可以看出热情。     生3: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生描绘吆喝人面带笑容热情招待顾客的场景)     ……     【师】:有的品评,有的描绘,同学们都读出了生意人的热情、质朴、诚信,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1:对生活的热爱     生2: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     生3:很乐观。     【师】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师】:(课前音乐复现中,师边总结边板书)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市井风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吆喝最动人的美丽,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人生境界 [板书并勾画枝叶]     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师】: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也有许多象吆喝一样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反映了平凡人的生活,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北京有北京的吆喝,宜昌有宜昌的巴山舞、四川有四川的龙门阵……我们的武汉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淳厚的文化名城,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作为武汉人,你能发掘出这样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并从中读出我们武汉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吗?大家议一议     (分组讨论4、5分钟,师到各组点拔)     生1:汤包、热干面、睡竹床。     【师】这位同学一口气说了许多武汉的民俗风情,看样子,作为武汉人我们还是蛮自豪的,那从这些民俗中,我们读出了父辈祖辈们怎样的生活处境和生活态度呢?读出了我们武汉人什么样的个性特征呢?     生2:汉绣、汉剧、码头号子,可以反映我们当时的文化,我们武汉人的智慧。     生3:别人觉得我们武汉人不文明,其实我们很热情,很豪爽,比如天热我们睡竹床,打赤膊,这表现了我们武汉人的热情豪放。     【师】:睡竹床、打赤膊,为什么就是热情豪放呢?     生4:把街当成自己的家,把外人当亲人,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这就是武汉人的豪爽。     【师】:人与人之间日不设防,夜不闭户,足见民风淳朴,也能见其豪爽。     生5:我觉得说武汉风俗得用武汉方言     【师】呵呵,坚决支持!     生5:(用武汉话)我们武汉是三大火炉之一,(……学生从地理到历史,引名家篇章,从武汉人生存状态到武汉人性格特点,侃侃而谈,师适机追问,引出精彩。)不拘小节,热情豪爽,不怕困难,这就是我们武汉人。(生开始用方言,后时而普通话,时而方言,老师笑说这是为了照顾老师,怕老师听不懂)     【师】铃声将起,我们的课堂讨论暂时就到这里。(生叹气遗憾)最后,请允许我把一首反映老武汉人生活场景的歌曲送给大家,让这歌声和萧乾的一声吆喝,带着我们走向生活,去了解和搜集这些正在消逝和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去接近和感受我们祖辈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并以此作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播放《大武汉的热干面》)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