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四)(新高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
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讲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运河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对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是对运河本体的研究,它主要考察人类行为对
自然水系的影响,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河的开挖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这
种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从客观效果看,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同时,运河的开挖也引起了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运河本身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进步,同时应该包括
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与消长……
关于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运河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运河流经及辐射区域
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运河区域
社会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
综合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水系不发达的北方地区,运河交通有其他交通路线无法相比的优势:
经济省力,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承载能力强,船可以运送其他运输工具无法装载的大
宗物资和大型物体;受恶劣天气和山隔水阻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运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大而广泛:举
凡政治、军事、商业、手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居住环境、城镇格局、文化交流、习俗变化、社会流动等
等,方方面面都有运河流动的印记。我们十分关注上述社会因素和社会现象,更关注运河对这些社会因素、
现象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研究中国历史离不开运河,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重要社会现象与运河也有关系。运河开发
史和运河区域社会史本身就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明清时期,
国家视运河漕运为经济命脉,明清史书中,有关运河漕运的记载很多,与运河相关的事件、人物比比皆是。
中国运河研究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运河的研究与社会史有许多叠合之处。社会史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学
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进行研究。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
分支,也是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社会史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研究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
侧面,而后者研究现实社会的结构及社会问题。运河学研究的许多内容属社会史范畴,所以研究运河,不
仅需要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还需要使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
运河学的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融会的研究,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与综
合。这种汇集与综合不是无序的拼凑,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结合。
运河学研究的起点是对京杭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它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
基本的材料,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运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
运河学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
的大动脉,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
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运河学的相关研究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同时提醒人们
关注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全面认真审视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决策失误。
(摘编自李泉《运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材料二:
距今已有 2500 年历史的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长达 3200 公里的中国大运河充分吸纳了沿线的
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六大文化带的文化资源,沿线有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
等物质文化遗产近 3000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50 余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富集的区域。但是
迄今为止,中国大运河文化并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运河学的建立可以整合优化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形
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反映运河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通过
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可以推出一
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建设一批运河文化旅游小镇,打造一批运河文化产业
园区来发展运河经济;可以凭借大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
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运河文化,推进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集体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
(摘编自姜师立《运河学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及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挖运河的直接目的是便于交通运输,但在客观上对运河区域的水文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
成与消长等产生了影响。
B.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而是注入了运河因素的多学科交叉融会
的综合研究。
C.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运河学应主要研究运河带
来的历史教训。
D.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整合优化大运河优质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大运河文化还
没有总结归纳的不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古代,运河交通有经济省力、承载能力强、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等优势,这是其他交通路线无法
相比的。
B.明清时期,运河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研究明清历史应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社会史研究作为重要
组成部分。
C.运河学研究能够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彰显运河的文化功能,因此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
D.运河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运河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对运河漕运历史的研究
B.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
C.对运河城镇带兴衰的研究
D.对运河区域商业发展的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依据材料二简要阐述建立运河学的文化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斗寒图
冯骥才
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
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
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
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
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
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
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
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
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
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象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
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
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
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
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
笔上的墨在水中象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
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
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
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
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
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
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
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
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
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
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
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象是熔了铁水铸上去
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
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
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
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
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
“什么?”
“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
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
“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
“为什么?”
“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
“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
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
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
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
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
(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
(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
评,并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祸事”是指赵雄要找老沈的麻烦,
“揪心”是指“我”对老沈的担忧。
B.文中对老沈“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的描述,有利于
老沈形象的塑造。
C.文中“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既写出了老沈绘画的激
情状态,也含蓄写出了他应对不稳处境的精神状态。
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
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故
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艺术者的形象。
B.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
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
C.老沈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既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与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内容形成了照应,表达了“我”
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
8.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老沈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
文所体现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柳仲郢,字谕蒙。长工文,著《尚书二十四司箴》。为韩愈咨赏。及进士第,为校书郎。牛僧孺辟武昌
幕府,迁侍御史。有禁卒诬里人斫父墓柏,射杀之,吏以专杀论,而中尉护免其死,右补阙蒋系争,不省。
仲郢监罚,执曰:“贼不死,是乱典刑。”朝廷嘉其守。累转吏部郎中。时诏减官冗长者,仲郢条简浃日①,
损千二百五十员,议者厌伏。迁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以覆按吴湘狱得罪,仲郢切谏,宰相李德裕不为
嫌,奏拜京兆尹...。会废浮屠法,尽坏铜象为钱。仲郢为铸钱使,吏请以字识钱者,不答。中书舍人纥干臮
诉甥刘诩殴其母,诩为禁军..校,仲郢不待奏,即捕取之,死杖下。宣宗初,德裕罢政事,坐所厚善,出为
郑州刺史。左迁秘书监。数月,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或言不类京兆时,答曰:“辇毂之下,先弹压;郡
邑之治,本惠养。乌可类乎?”擢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边章简挟势肆贪,前帅不能制,仲郢因事杀之,官
下肃然。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贬雷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盗发父墓,弃官归华原。徙华州刺史,
不拜。咸通五年,为天平节度使。卒于镇。仲郢方严,尚气义,事亲甚谨。李德裕贬死,家无禄,不自振;
及领盐铁,遂取其兄子从质为推官,知苏州院。宰相令狐綯持不可,乃移书开谕綯,綯感悟,从之。每私
居内斋,束带正色,服用简素。急于摘贪吏,济单弱。每旱潦,必贷匮蠲负,里无逋家。衣冠..孤女不能自
归者,斥禀为婚嫁。在朝,非庆吊不至宰相第。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
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十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选自《新唐书·柳仲郢传》,有删改)
【注】①浃日,十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
十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B.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
十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C.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
十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D.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仲郢尝手钞《六经》/又类所钞它书凡三
十篇/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京兆尹,文中指官名,国都所在的地区的行政长官,主要掌管辖区民政等事务。
B.禁军,文中指保卫京城或宫廷的军队,主管宿卫工作,兼管刑狱,参与审判犯人。
C.东都,古都名。不同的朝代指的地方不一样。一般称长安为西都,称洛阳为东都。
D.衣冠,古代士以上地位的人戴冠,衣冠连称,指士以上的服装。文中借指士大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仲郢恪尽职守,执法严明。柳仲郢担任侍御史,有乡里人冤死,执法官吏和中尉都袒护杀人者,
柳仲郢认为不处死杀人者,会扰乱法令和刑罚。
B.柳仲郢不惧权贵,为民除害。有禁军军官犯事,柳仲郢不等上奏就把他逮捕,处死了他;边章简仗
势贪腐,柳仲郢借事杀了他,震慑了下级官吏。
C.柳仲郢被人赏识,受到牵连。崔元藻因事获罪,柳仲郢恳切谏言,获得李德裕赏识;李德裕被罢免
了宰相,柳仲郢受到连累而被调出京城任郑州刺史。
D.柳仲郢崇尚义气,救济贫弱。李德裕曾有恩于柳仲郢,柳仲郢在李德裕家败落后提拔了李德裕家族
的人;每逢旱涝灾害,柳仲郢救济穷人,安定百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诏减官冗长者,仲郢条简浃日,损千二百五十员,议者厌伏。
(2)会废浮屠法,尽坏铜象为钱。仲郢为铸钱使,吏请以字识钱者,不答。
14.柳仲郢治理河南和治理京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5~16 题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 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语出《左传》,也就是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首句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入耳惊心,引发了在狱中的诗人对家园的
深深怀想。
B.颔联“白头吟”三字,一则借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内心的哀怨,二则与“玄鬓影”相对,写出自己
年老。
C.颈联两句明咏秋蝉,暗写自己,前句写自己受拖累太多而无法进身,后句写自己的谏言因进谏者太
多而无法让皇帝听到。
D.秋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堪称“高洁”。“高洁”而“无人信”,可见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诬获罪,
极为愤懑。
16.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为现代政府选用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借
鉴。
(2)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学生是可以超越老师的。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
______”也基本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3)陆游的《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豪迈的情怀描绘了宏大壮阔的战争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9 分)
雨后的四姑娘山下,盘山公路有些湿滑。恰逢雨季,因川西特殊的地质原因,不时有翻滚而下的山石
挡在路中,不过马上就有清障车与公路维护人员来清理干净,不多时就恢复了通畅。车轮滚滚,奔驰着的
大小车辆载着 的旅客、各式各样的货物驶向川西大地的深处。
公路边是川流不息的岷江,承载着川西的悠久历史, 奔腾而过。两侧的山岭壁立千仞,如劈如削,
山上奇峰突起,危岩耸立。岭间很是疏宽,四围合壁,托举起一个平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平原上又扬起一个个山、水、村、田、路的单元组合。眼前是散落在川西高原阿坝州上多如繁星的古
老村寨之一,一个曾经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水磨镇。12 年前那场大地震之后,一地有难,八方支援,再
建重生的水磨古镇,不仅保留和恢复了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被赋予了全新的 。
而今,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更成为川西高原雪山脚下一只重生的金色凤凰。
一栋栋新建的四层楼房从车窗外快速闪过。 间,不时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的羌家山寨依水而
居。那一座座纯泥夯筑的房子,裸露着高原的纯色,展现着凝重而悠远的风景,诉说着水磨镇动人的故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林林总总 浩浩汤汤 风姿绰约 浮光掠影
B.形形色色 浩浩汤汤 风姿雅韵 浮光掠影
C.形形色色 莽莽苍苍 风姿雅韵 走马观花
D.林林总总 莽莽苍苍 风姿绰约 走马观花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二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有什么心事吗?”“她——她希望有一天能画那不勒斯
海湾。”苏艾说。
B.我甘心将这些台衔让给别人,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
撒谎家!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D.我先看后记,但是看完第一篇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
板走了过来。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能使句子更有表现力。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11 分)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
俗。对联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九言”等,上下联字数虽不限,①___。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
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②__。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
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描写了贴春联过春节的情景。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
都要将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过去,③___,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常使用机
器印刷或电脑制作。春联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符号之一,她具有承载人们思想情感、留存优秀传统文化
印记的作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位大学毕业后就到贵州贫困县工作的扶贫干部在《在触摸乡村中收获一份家国情怀》的文章中这样
写道:
这几年,从机关到农村,与村民做朋友、打交道,为村里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我也明显感觉身上慢慢
多出一些“泥土味道”:自觉从村民立场思考问题;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难面前,学
会忍耐坚持,我多了些从容淡定。在触摸乡村中,我收获了一份家国情怀。
目前,农村的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决战脱贫攻坚和奔小康路上,诸如农村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致富,
而我们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组织关怀、政策支持。从长远看,这样才能真正化解老人、儿童面临的生活
问题,也能让乡村持续葆有生机和活力。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在高三(1)班“触摸乡村与青年担当”主题班会上的一篇演讲稿。
②给成功应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学长姚自强的一封信。
③参与“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笔会的一篇随笔。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不是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错。材料一中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
研究”,选项丢掉了“一般意义上的”,曲解文意。
C.“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因此运河学应主要研究运河带来的
历史教训”错。根据材料一中“目前,人们对运河的正面作用了解较多,对其负面影响则知之甚少。运河学的
相关研究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分析理解,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都是运河学的社会功能,没
有主次之分。
D.“还没有总结归纳”错。材料二中说的是“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运河文化并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
所以,原意是“没有被系统地总结归纳”,而选项说成了“还没有总结归纳”。
故选 A。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前后句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材料一只是说运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即“运河学研究的起点是对京杭
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它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基本的材料,对运河文化遗产的
研究、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句话并不是“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的原因。
故选 C。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运河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属于“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研究,不属于运河区域社会研究范畴。
故选 B。
4.首先指明了运河学的研究内容(对象);接着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最后揭示了运河
学的研究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材料的行文脉络的能力。
材料一共七段文字。根据第一节“运河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对运河与区域自然环境的研究是对运河本体
的研究,它主要考察人类行为对自然水系的影响,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运河学关注的不只是运河本身
的自然属性及其工程技术进步,同时应该包括开挖运河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区域水文改变、自然水系
变化、湖泊形成与消长……”可知,开篇指明了运河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第二段中“从运河流经及辐射区域产生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象入手,探究其发展演变过程及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运河区域社会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史、经济史或文化史研究,
而是与运河密切相关、有运河因素注入的综合研究”,第三段中“运河开发史和运河区域社会史本身就是中国
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可知,该段论证了运河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五段,根据“研究运河,不仅需要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还需要使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它的理论和
方法是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汇集与综合”可知,该段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
合并第二至五段内容为:主体部分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第六段,“运河学研究的起点是对京杭运河文献及其他资料的搜集、保护、整理、研究。它可以为学术
研究提供基本的材料,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体现了运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概
括为:运河学研究的文化功能。
第七段,“运河学研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借鉴”概括为:运河学研究的社
会功能。
合并最后两段内容为:揭示了运河学的研究功能。
最后采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模式分点答题为;首先指明了运河学的研究内容或对象,
接着论述了运河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最后揭示了运河学的研究功能。
5.①可以总结、整合、优化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呈现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②可以挖掘运河的优质
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传播运河文化;③可以利用运河文化,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振兴运河经济;④可以
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阅读材料二,找到相关语句简要阐述建立运河学的文化意义。
“运河学的建立可以整合优化这些优质文化资源,形成一批论文、丛书等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反映运河
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打造一批运河文化展示馆,”概括为:建立运河学可以总结、整合、优化博大精深的
运河文化,呈现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
“通过加强对现存运河遗产资源的摸底调查,让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呈现在世人面前”概括为:建
立运河学可以挖掘运河的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传承传播运河文化。
“可以推出一批文化项目、出版项目、产业项目来振兴运河文化,建设一批运河文化旅游小镇,打造一
批运河文化产业园区来发展运河经济”概括为:建立运河学可以利用运河文化,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振兴运
河经济。
“可以凭借大运河这一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舞
台上讲好中国大运河文化故事;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运河文化,
推进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集体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概括为:建立运
河学可以输出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文化动力。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错,原文表述为“当然它打动我
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即“我”受到《斗寒图》感染的一半原因是画本身,一半是画所呈现的老沈刚直不屈
的精神。故 D 项错。
故选 D。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丰富了老沈艺术者的形象”错,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暗示了故事
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文不畏艰难执着追求艺术的老沈出场做了铺垫,而不是丰富老沈艺术者形象。故 A
项错。
故选 A。
8.①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所见所闻,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
②讲述故事: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
③衬托人物:以“我”的视角叙述,能更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傲岸不屈的老沈,使执着艺术追求的老
沈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④突出主题:以“我”的视角叙述,表达了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
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叙述者形象和塑造的形象,叙述者形象往往是第一人称“我”,可以从小说中
“我”对故事情节发展、其他人物、主旨、读者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在情节
上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都是“我”这一见证者的所见所闻,使读者读来感觉真实可信,给人以真实
感。在主旨上,以“我”的视角,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坚守,例如参加画展的执着;以“我”
的视角去写其他人物,“我”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起了陪衬作用,例如,“我”劝老沈把画从画展撤回来,而他坚
决不允许。
9.人情美: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支持、鼓励安慰。如文中因为担忧老沈,“我”饭也没吃,去他家看他;“我”
与潘大年对老沈画作的肯定、范瑛对老沈安危的关心等。
人性美:①善良真诚。文中“我”、潘大年、范瑛担忧、关心、保护老沈,体现了人性美。
②宁直不屈。面对歪曲评价恶意中伤,老沈没有屈服,而是激情奔涌、挥毫泼墨,作《斗紧图》。③执
着追求。老沈坚持自己的画找不出什么毛病,表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不改初心、执着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本题题干“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提示考生要从
“写人生”的角度进行回答,要从文中找到描写人生况味时,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语句进行分析。从“人
情美”角度看,“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
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
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这些表现了“我”、潘大年对老沈的关心和鼓励,体现了人情美。
“人性美”角度:“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
的作品。” “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
励,体现了当时环境中人的善良;“‘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
烦。’‘不! ’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 ’”表现了老沈面对别人来找麻烦一点也不畏
惧,并且坚持参加画展,表现了老沈的执着和正直不屈。
1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参考句意:柳氏家中有万卷藏书,所收藏的书一定有三本:最好的上品保管在库中,其次一些的是经
常阅览时用的,差些的下品为幼儿学习时用的。柳仲郢曾亲手抄录《六经》,还分类抄录其他书籍共三十篇,
取名叫《柳氏自备》,另外还抄录了很多道教和佛教一类的书,所有抄录的都是用精美的楷书小字,没有用
行书的情况。
“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此三句为对应关系,“上者”“其副”“下者”为一一对应关系,“其”
前断开,排除 BD。
“旁录仙佛书甚众”,定语后置句,“甚众”偏正结构,不可断开,而且应该在“众”后断,排除 A。
故选 C。
11.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项,“兼管刑狱,参与审判犯人”错,古代禁军并没有这项职能。
故选 B。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项,“执法官吏和中尉都袒护杀人者”错,执法官吏没有袒护杀人者,而是以擅自杀人论处杀人者。
故选 A。
13.(1)当时皇帝下诏削减多余无用的官员,柳仲郢花了十天时间分条核查,减少了一千二百五十人,
议论的人佩服他。
(2)恰逢朝廷下令废除浮屠法,毁掉所有铜像来铸造钱币。柳仲郢任铸钱使,有属官请求在钱币上刻
字,他不答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时诏减官冗长者”,定语后置句;冗长,多余无用;简,核查;浃日,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甲
至癸一周十日为“浹日”;条,量词活用作动词,分条列举;厌伏,倾倒伏地。
(2)会,恰逢;尽,副词活用作动词,全部毁掉;“吏请以字识钱者”,定语后置句;识,标记,意译
为“刻”。
14.第一问:治理河南从宽,治理京兆从严。第二问: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要以弹劾制服为先;对地
方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从“数月,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中,可见治理河南从宽,从“中书舍人纥干臮诉甥刘诩殴其
母,诩为禁军校,仲郢不待奏,即捕取之,死杖下”中,可见治理京兆从严。第二问:准确理解文中“辇毂之
下,先弹压;郡邑之治,本惠养。乌可类乎”的内容是回答此题的关键,大意是“对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要以
弹劾制服为先;对府县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怎能一样呢?”可见答案为在天子脚下的京城,要以弹
劾制服为先;对地方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
参考译文:
柳仲郢,字谕蒙。擅长写文章,撰著有《尚书二十四司箴》,受到韩愈的赞扬。考中进士科,任校
书郎。牛僧孺征用他到武昌幕府任职,升任侍御史。有禁军士卒诬告乡里有人砍掉了他父亲坟墓上的柏树,
用箭射死了那个人,执法官吏以擅自杀人论处那个禁军士卒,而禁军中尉出面要求减免禁军士卒的死罪,
右补阙蒋系上奏争论,皇上没有醒悟。柳仲郢担任监罚之职,坚持上奏说:“不处死这样的罪犯,就是扰乱
法令和刑罚。”朝廷称赞柳仲郢守法。柳仲郢多次转任为吏部郎中。当时皇帝下诏削减多余无用的官员,柳
仲郢花了十天时间分条核查,减少了一千二百五十人,议论的人佩服他。升任左谏议大夫。御史崔元藻因
查办吴湘案而获罪,柳仲郢极力谏诤,宰相李德裕没有因此事而怨恨他,反而上表奏请拜授他任京兆尹。
恰逢朝廷下令废除浮屠法,毁掉所有铜像来铸造钱币。柳仲郢任铸钱使,有属官请求在钱币上刻字,他不
答应。中书舍人纥干臮控告外甥刘诩殴打母亲,刘诩是禁小校,柳仲郢不等上奏,马上将刘诩逮捕,用杖
打死。宣宗初年,李德裕被免去宰相之职,柳仲郢因与李德裕亲善而获罪,出任郑州刺史。被降任为秘书
监。数月后,出任河南尹,为政注重宽惠。有人说这和他任京兆尹时不一样,他回答说:“对在天子脚下的
京城,要以弹劾制服为先;对府县的治理,要以施惠休养为本。怎能一样呢?”升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大吏
边章简仗势大肆贪暴,以前的节度使不能制服,柳仲郢借事由杀死边章简,手下的官吏也肃然起敬了。出
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贬任为雷州刺史。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恰好有盗贼挖掘他父亲的坟墓,他
放弃官职返回华州。调任华州刺史,没有接受任命。咸通五年,出任天平节度使。在节镇任上去世。柳仲
郢正直严肃,崇尚气节,侍奉父母特别恭谨。李德裕被贬而死,家人没有俸禄,不能自救;等到他代理盐
铁转运使时,便选拔李德裕兄长的儿子李从质为推官,主管苏州院的盐铁事务。宰相令狐綯坚持说这不可
以,他就写信劝说开导令狐綯,令狐綯深受感动,听从了他的建议。他每每独自在家居住,也是衣帽整齐
神色严肃,服饰器用简单朴素。所关注的是指斥贪官污吏,救济孤单贫弱之人。每遇旱涝灾害,一定借钱
给穷得一无所有的人并减免亏欠的赋税,所以乡里没有逃亡的人家。士大夫家的孤女无能力婚嫁的,他就
赠给谷物帮助置办嫁妆而婚嫁。在朝廷时,没有贺喜吊唁之事不去宰相家中。柳氏家中有万卷藏书,所收
藏的书一定有三本:最好的上品保管在库中,其次一些的是经常阅览时用的,差些的下品为幼儿学习时用
的。柳仲郢曾亲手抄录《六经》,还分类抄录其他书籍共三十篇,取名叫《柳氏自备》,另外还抄录了很多
道教和佛教一类的书,所有抄录的都是用精美的楷书小字,没有用行书的情况。
15.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
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
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C 项,“前句写自己受拖累太多而无法进身”错,“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露
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后句写自己的谏言因进谏
者太多”错,“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故 C 错。
故选 C。
16.①托物言志,借“秋蝉”这一典型意象,表达自己高洁的心志;②比喻,以蝉自比,用秋蝉的生存环
境比喻自己的当下困境;③用典,使用了“南冠”“白头吟”这两个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联“西陆”点明时节是秋天,“南冠”表明囚徒身份,开头采用比兴手法,诗人以秋蝉的高声哀唱来表示
自己的命运悲惨。“南冠”即楚囚,用《左传》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禁于晋国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处境,即
在狱中。
颔联“白头吟”用虞世南所作诗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清直却遭到诬谤,只能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
句。
颈联,用比喻手法,以蝉的艰难处境来比喻自己的政治处境,进言之路遭阻塞的情况之下,诗人已经
处于沉重打击的艰难的政治处境之中。
诗歌整首诗在咏颂蝉的高洁,实际上是托物言志,借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
17.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
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1)紧扣“现代政府选用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等情境,可知答案,且需注意“睦”的正确写法。
(2)紧扣“学生是可以超越老师的”“表达了同样的思想”等情境,可知答案。
(3)紧扣“豪迈的情怀”“宏大壮阔的战争场景”等情境,可知答案。
18.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
第一组,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种类很多。此空陈述对象是“旅客”,指人很
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所以应选“形形色色”。
第二组,浩浩汤汤: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莽莽
苍苍:指原野辽阔,无边无际。此空陈述对象是“岷江”,所以应选“浩浩汤汤”。
第三组,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风姿雅韵:形容文雅而有礼貌。此空陈述对象是“再
建重生的水磨古镇”,不是女子,所以应选“风姿雅韵”。
第四组,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走马观花:多指粗略地观察一下。此空说“一栋
栋新建的四层楼房从车窗外快速闪过”,侧重强调“观察不细致”,所以应选“浮光掠影”。
故选 B。
19.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解释说明,具体解释“这个平原”是一个自治州。
A 项,声音延长,指说话人的一种迟缓;
B 项,引出下文,引出书写的内容;
C 项,语义转折,委婉的说马克思去世了;
D 项,解释说明 ,解释了中年人具体是谁。
故选 D。
20.①句中把旧貌换新颜的水磨古镇比作重生的金色凤凰,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凤凰变成金色,
需要经过重生,水磨古镇面貌的改变,是经过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动,二者都经过质的变化。③这句话,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的巨变,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的水磨古镇”,喻体是“重生的金色
凤凰”,二者的相似性都是“都是旧貌换新颜”。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水磨古镇,在国家的精准
扶贫下变得一片欣欣向荣,就像凤凰涅槃,获得新生一样,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磨古
镇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的风姿雅韵的感觉,歌颂了党的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
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1.①但必须相等;②意味着就要过年了(意味着春节就要来了);③春联是用毛笔(手工)书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中的“对仗工整”可知,此处内容上是说对联的字数虽然不限制,可以是“五言”,可以
是“七言”,也可以是“九言”等,但是上下联的字数一定要相等。此处根据前句中的“虽”字,可知所填写的句
子和前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故此处填写“但必须相等”。
第二空,根据前句“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和后句“如王安石《元日》……就描写了贴春联过春
节的情景”分析可知,此处是说当人们贴春联时,就“意味着春节就要来了”,或者“意味着就要过年了”,故
此处填写这两句中的一句即可。
第三空,根据后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常使用机器印刷或电脑制作”,推知前句是说“过去”人们写
春联不是使用机器印刷或电脑制作,而是用毛笔或手工,故此处应填写“春联是用毛笔(手工)书写”。
22.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美好愿望,贴春联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它……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主宾搭配不当。应在“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前添加主语“贴春联”,即
正确的表达是“贴春联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23.例文:
乡愁
——“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随笔
余光中是一个传奇,他被文坛大师梁实秋赞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而他
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诗人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这是关于母亲、妻子、家园和祖国的
纠缠性情感,也是许多历经苦难的民族在历史与现时的演进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一次读到《乡愁》,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一种对家国的念念在怀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里。
乡愁,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它其实是一种关于家的故土难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我
心中与日生长,攀援成满园绿荫。
儿时,父母为了我,不曾像邻家青壮年外出创业,忙完农活,就在本地务工。我是被父母呵护的花骨
朵,他们不让我感受生活的艰难,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长。
父母到底因我长大,学业的需要,点着油灯,相商了整整一个夜晚,做出抉择,领我离开那山清水秀
的家乡,来到这人儿扎堆的城市。异地求学离父母也远了,从一己的情感来说,乡愁里最多的是对父母亲
的一种念想。城市的霓虹固然漂亮,随处摊点各种小吃,尽可以满足我这个小吃货。出行也格外方便,但
我还是不习惯,且不说太多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着生存的空间,单是那路边蒙着尘土的花朵,也让我看着
难受。
梦里依稀,还在家乡吧,每天清晨都有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床头,每天清早呼吸一口新鲜的空
气,都让人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从清晨开始。我仿佛看到家园老屋上的炊烟,土灶间母亲拉着风箱,头
上的白发,随着一两声咳嗽颤动。屋前一围篱落一脉溪水,缓缓淌过,流水幽幽,我心忧忧……
一杯浊酒家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余光中写《乡愁》,40 多年弹指一挥间,这首诗不再属于某个特定
的人,它早已引发了全球华人的共鸣。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国度,在回望家园的那一刻,乡愁都会化为
两行清泪,打湿衣襟。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有华人脚印的地方,就会响起《乡愁》的吟诵声。从国家
与社会的层面看,《乡愁》是中华儿女盼望国家统一的一种呼喊。《乡愁》传诵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
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阶段。当下中国,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无数人离开家园去城市创业。随着城
市版图的扩张,乡村景象日渐凋敝,传统文化也正被人遗忘,许多人的故乡已然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模样,
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乡愁成为一个极易引人伤感、唏嘘的字眼。居住大城市日久的人们,这时
候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乡愁》始终以其巨大的感染力,穿越地域的阻隔,勾起全球华人的文化
记忆和命运共感。
在我看来,乡愁,不光是一个空间的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生活概念,贯穿了时代的风风雨雨。
余光中写《乡愁》这首诗,堪称民族美学的一个代表性作品。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
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乡愁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挥之不去,抵达了我的心魂深处。留得住绿水青山,系
得住乡愁。从开始接触《乡愁》这首诗到现在,在我心中就一直存在这一个希望——期盼祖国早日统一,
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相信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岁月流逝,乡愁永续。
【解析】
本文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和立意参考。
该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属于言论型材料,它摘自一位基层扶贫干部的心得文章材料摘自原文中末尾两段。前者谈论自己
扶贫工作积淀的“泥土味道”,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密切联系,让他形成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成为他们的贴心
人;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学会了坚忍,从容,收获了家国情怀。后者谈自己对当前决战脱贫攻坚
和全面奔小康工作进程中的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小结与反思。
材料的关键词主要有“家国情怀”“脱贫攻坚”“奔小康”“创业致富”“乡村生机/乡村活力”等。审读材料,
立意构思,须整体感知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围绕其中的关键词及其相互内在联系,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
的观察与体验,来阐发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理由;或者抒写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
的理想。
题干给出三个可供选择的写作任务:演讲稿、书信、随笔。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写作情境,明确了写作
者的身份角色,也提示了读者对象。考生须依据给定的写作交际情境与文体类别来完成写作。
写作“触摸乡村与青年担当”主题班会的一篇演讲稿,重点须从当下乡村现实与青年的担当、使命的关系
来立意,可以论说当代青年如何去关注乡村的进步与问题,思考乡土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也可以就
老百姓思维、村民立场等视角,来阐发当代青年如何去触摸乡村,从而激发自己热爱家乡、改造家乡,进
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情怀与使命担当。
写作给成功应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学长姚自强的一封信,则须着眼于对学长姚自强志向选择的评价,结
合材料中扶贫干部的心得体会,赞赏姚学长的勇于下基层去磨炼自我的自强精神,肯定其家国情怀,从而
论析自己对当代青年如何培养自己的担当意识的思考。
写作参与“触摸乡村与家国情怀”主题写作笔会的随笔,在视角、立意、结构、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则
更具灵活性,可以抒写乡村的乐与忧,写对乡村发展的感触,对乡村问题的反思等,可以通过对乡村场景、
人事、物象、风情民俗等的叙写,来表达自己触摸乡村的体悟,以及对家国情怀、青年责任等终极问题的
思考。
参考立意:
(1)当代青年要学舍触摸乡村的喜与悲,体会乡民的爱与痛,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
(2)乡村是脱贫奔小康的基点,需要更多有志青年去扎根、改造、发展。
(3)在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时代热潮中,当代青年大有可为。
(4)热爱祖国,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乡土.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美化家乡开始。
参考素材: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处在安史之乱中的杜甫,忧虑着处在山东、河南这两个沦陷区的几
个弟弟,他们是生还是死呀!颠沛流离中的他,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望着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
之情。山河破碎,没有“国”哪有“家”啊! 读杜甫,我读懂了家国情怀,他告诉我们心中有“家”,更有“国”。
他漂泊四川成都,尽管自己处境艰难,茅屋为秋风所破,他仍向苍天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他懂得推己及人,希望温暖能普照天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能将温暖
与幸福惠及芸芸众生,这是一种大胸怀,这是一种大境界。小家温暖幸福只能是小家,全民温暖幸福才是
大家。有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生活在“家”与“国”中的每一
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2)读懂“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读懂家国情怀,原来
它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
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
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
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没有妻儿吗?不是,只不过,在他心中,“国”
远比“家”重要。
(3)读懂“家国情怀”,原来它又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
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
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读懂“家国情怀”,原来它还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
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社会中的每
一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到中国的复兴之梦。读懂“家国情怀”,不是要我们抛
却小家,忘却亲人,而是要我们推己及人,由“家”到“国”,都捧出一颗爱心来。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
之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行文结构:千古乡愁说到今,“乡愁”往小处说是乡土情结,往大处说则是家国情怀。本文作者心思独运,
由一己之情切而至一国之情重,行文有序,入境渐远,而感慨遂深。开篇引余光中《乡愁》,顺手拈来梁实
秋所赞语,既有点题之效,又见其阅读视野而不着了痕迹。叙议展开,先概说余光中创作的背景,随附关
于“乡愁”的思考,它是一种源自故土难离的观念,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此视为行文第一
层。接着顺理成章,简说自己成长而异地求学,终离乡土,今昔对比里,城市固然繁华,家乡其实清素,
却清晰再现亲身所感知的乡愁。暗扣了乡愁诚然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此视为行文第二
层。再借“。文章末了回扣开篇对余光中《乡愁》创作的认同,结构圆合。大题目,作者巧妙运思,模仿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结构,用早秋燥热难眠,月下独步乡野,徐徐展开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一杯浊酒家
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过渡,将一隅之乡土扩展为万里之中华。将“乡愁”生华为全民族的情感,呼喊出国
家统一的时代最强音。此视为行文第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