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一周鲜素材 : 追星和电竞的问题都需要好好解决
01
社会
# 网游实名认证不能装装样子
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而设的实名注册制度是落实了,但实名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不少
未成年人只需通过父母或他人的身份证号,就能轻易突破这一道防线。其结果不仅是未成年
人的游戏时长、消费额度不再受到限制,而且家长申请退费维权也变得更加困难了。
广州日报:应尽快完善实名认证与支付的相关功能,比如,需上传身份证照片与公安接口核
验,对多次使用的身份证号码进行敏感提醒,审核是否被恶意多次使用。在充值支付时,要
求进行人脸识别验证等等。
其实,只要平台愿意,这些功能不难实现,而是“想不想”罢了。至于如何让平台“不敢不想”
且“不得不做”,这就需要职能部门来插手了。如通过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约束规范
平台行为。实名认证,不能只是做做样子。
适用话题:责任意识
# 男生遭霸凌重度抑郁休学,霸凌者仅“罚酒一杯”?
近日,网传“北京 16 岁男生被校园暴力骚扰”。涉事男孩小豪表示,自己去年进入北京水利
水电学校读高一,随后遭到 8 位同学的多次欺辱。在一份“班内处罚告知书”中显示,“自开
学以来,8 位同学对小豪同学多次进行言语侮辱以及肢体上的侵犯行为,此类行为对该同学
造成了身心伤害”,因为“违背了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违反班规班纪,不利于班内团结”,要
求他们“自 2020 年 11 月 2 日起至 2020 年 12 月 2 日终,每周抄写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 4
遍,于每周一上交前一周的抄写作业”。目前,此事已交给有关行政机关处理。
北京青年报:
校园霸凌猛于虎。对任何霸凌行径都必须较真,“罚酒一杯”宽容“小恶魔”,是一种“二次伤害”。
就这起事件而言,有关职能部门应介入查处,收集和固定证据,严惩违法者。至于校方是否
失职失责,应一并查个水落石出。而对受害者的心理疏导等工作,也应紧紧跟上。唯有如此,
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杜绝类似事件重演。
适用话题:纵容、法律意识、监管、霸凌
# “怀孕主动辞职”保证书引热议,警惕生育福利的反作用力
近期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投诉,自己去重庆某酒店应聘,酒店经理要求她写一份一旦怀孕就自己辞职的
书面保证。“我觉得女性找工作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我就是因为没有生小孩,找工作就要这么被对待吗?那么五
险中的生育保险要来有何意义?”对此,重庆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回复,“我局已向该单位进行了劳动保障法律法
规宣传,要求该单位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经我局工作人员电话联系,网友表示该公司已与她协商处理。”
光明网:悖论在于,法律法律、公共政策层面越是为女性的生育福利加码,女性求职者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反倒越
可能削弱,所遭遇的不公平反倒可能更严重。为此破题,任重道远。严打“怀孕辞职保证书”之类的明枪易,系统
性清理职场歧视、孤立、排挤的暗箭难。现实来看,让劳动监察执法的频度和强度,匹配上女性生育法定权利的
进步,仍有不短的距离。
适用话题:法律意识、人身权利
02
文化
# “耽改剧”盛行?警惕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
近日,半月谈刊发《国产电视剧掀起“耽改”热:“腐文化”出圈,青少年入坑》一文,关注时
下盛行的“耽改剧”“腐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引发强烈反响。读者的热议显示,大家普遍担
忧网络“腐文化”出圈后被过度营销会带来不良影响。
事实上,耽美文化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小部分群体很早就接触了耽美作品,早期一直
是以一个小众圈层的样态存在。但近两年,随着大家对耽美作品的关注度大幅提高,在流量
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大量“耽改剧”涌现,耽美文化逐渐演变成了“腐文化”出圈,甚至被很
多青少年非理性追捧,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正如有评论称:需要警惕的并不是耽美文化本身,
而是一些公司在尝到甜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
半月谈:
对“耽改剧”进行监管并不是说要对相关作品“一刀切”完全打压,优秀的耽美作品应该受到尊
重,在市场上也应有一席之地。但尊重不代表放任,而是要通过管理和引导使其尽快走入规
范化,抵制噱头炒作回到内容本身,以更加正面积极的形态出现在大众视野。
适用话题:不良营销、审美需求、理性
# 别让话题营销的生意取代影视创作的诚意
前些日子,某节目邀请一男明星与其前女友参与录制,并有意通过环节设置、镜头切换、网
文推广炒作两人“世纪同框”的噱头。话题一度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网友的各种起哄围观让
当事人及家人陷入舆论漩涡。另一部电视剧刚开播时,关于主演、某中年女演员“少女感”的
话题就上了热搜,在舆论引导下观众纷纷质疑其年龄与角色设定不匹配。该演员喊话片方和
平台“别再消费我营销‘少女感’了”,希望观众关注作品本身和角色成长。这两起事件将影视
话题营销的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中青网评:
罔顾底线地玩弄话题、操控舆论,终有一日会被话题和舆论反噬。前段时间,一批影视作品
因选用具有争议却饱有话题度的艺人出演,结果艺人东窗事发,不得不临时换人、剪掉其出
场画面,甚至面临停播或无法上线的危机。其中就包括因代孕弃养遭到媒体点名批评的某知
名女星,还有因抄袭拒不道歉、担当综艺节目导师时言行不当等恶劣行径被一百多名影视从
业者联合签署公开信抵制的两名编剧。
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将话题营销一竿子打死。作为新兴的商业运作方式,其存在具有合理性。
如果正确运用,也能为优秀作品锦上添花。话题营销是双刃剑,关键看怎么用。从业者应摒
弃那种一门心思走捷径,想在市场上吸引一波流量、赚一笔热钱就跑的投机心理,先把作品
艺术质量的地基夯实。在此基础上,让健康理性的话题营销与优质的内容创作良性互动,影
视行业发展的大楼才能越建越高。
适用话题:捷径、话题营销、
# 分数之外,孩子还需要什么
3 月 16 日,一张关于九江银行“彩礼贷”的宣传图在网络上传开。图中内容称,贷款额度最
高达 30 万元,最长可贷 1 年,年利率低至 4.9%,贷款可以用来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
饰、家电等。申请条件为 22 周岁以上,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 12 个月,及情侣一方需为行
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
新京报:“彩礼贷”之所以触犯众怒,或许不在产品的金融合规性上,问题是整个广告传递出
腐朽、落后的价值观,让人无法接受。
高额彩礼、婚嫁攀比,天下苦之久矣,更是很多农村家庭不可承受之重。有些家庭为了娶上
媳妇,不惜通过民间借款或银行贷款来支付婚姻成本。
青年男女建立新家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消费,不影响家庭长远发展,无可厚非。
可一旦过度透支、攀比奢侈,背上沉重负担的不仅是小两口,更是原生家庭的贫困累积。一
不留神,很可能良缘变孽缘。
适用话题:习俗、价值观
03
科技
# 适老社会,从给老人一部安全手机做起
2020 年 3 月,成都一位市民在收到诈骗短信后被诈骗资金 6400 余元,而经调查发短信的
号主是 75 岁退休老人,但老人根本不会发短信。原来,是犯罪集团将数百万部老年手机植
入木马推向市场,通过后台非法控制手机诈骗犯罪。
光明网:老人们老了,可能他们的知识跟不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他们的反应慢了,记性
差了,但是,他们为这个社会做过贡献,养育了年轻人,他们不应该被技术的巨浪抛弃,更
不能沦为新型手机犯罪的“肉鸡”,这需要全社会俯下身子倾听、手把手帮助。
适用话题:社会责任、滥用科技
# 谁来监控“电子警察”
据河南商报报道,2020 年全国交通违法统计结果显示,去年全国交通罚款总额 3000 亿元
左右,平均每车罚款逾千元。如此高额的交通罚款,或与“电子警察”的滥用有关。
澎湃新闻:路网不断完善,汽车普及率持续上升,社会对交通执法公平公正的要求也在提高。
去年,交通运输部出台《公路限速标志设计规范》,发出了“取消不合理限速”的治理信号。
这也是防止“电子警察”滥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适用话题:科技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