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

ID:585708

大小:98.8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3-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 页 2021 届新高考语文作文主旋律素材专题(A) 聆听百年中国 2021 年 3 月 【写在前面】 主旋律题材一直被认为是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热点。2021 年初的一次“八省联考”,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 点。为了突破新高考语文作文红色题材类文章写法单一的瓶颈,老师整理了本专题,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 散文(其中也有部分高考散文阅读材料)、评论等,供同学们参考。 本专题前两个部分选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我们司空见惯的红色题材写出了新意,例如选取了以抒情性为主 的散文,它们的作者用“诗性”的笔法将“硬核”素材写出了“温暖”的样子;又如选取了议论性为主的时评, 它们的作者又以极小的切口切入,用理性将中国社会剖析出了不一样的视角。至于最后一个部分,则选取了历史 类的散文,供同学们积累素材和语言用。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祝大家在六月能赢得辉煌 ! 【方向一】 “红色”中国·致敬先辈 方向一“红色中国”围绕 2020 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正确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责任担当”四大核心价值的主题进行选材,共有 4 组 8 篇文章。 [群文积累 1] (一) 井 冈 翠 竹 袁鹰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 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 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 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 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 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 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 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 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 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 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 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 表们想起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 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 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 瓜,革命打天下!” 你看那行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 重的提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哪里只是粮食?挑的 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 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 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 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 腰;竹叶烧了,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 埋地上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 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 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 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 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 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 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 于换了人间!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 井冈山人民一起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 件事就是来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 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一 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据说有一 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 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 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 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 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 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 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 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 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 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多万毛竹的任务。漫天风 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 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 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 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 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 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绕的 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 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 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 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2 页 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 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 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 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二) 白 杨 礼 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 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 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 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 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 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 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 (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 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 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 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 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 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 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 ——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 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 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 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 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 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 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 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 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 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 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 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 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 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 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 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 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 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 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 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 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 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 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 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 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 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 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 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有删改) ·群文简评· 竹子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意象之一,白杨树则 是西北地区茫茫大漠常见的树种。不难发现,竹子与白 杨,实则都兼具了“高洁”、“坚韧”等多种品性。文(一)、 文(二)使用了这两种意象作为切入点,将宏大的题材寄 托在了与革命先辈们有着相同品质的“竹子”或“白杨” 身上,类比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2] (一) 歌 声 吴伯萧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 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 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 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 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 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 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云 霞灿烂如堆锦,桃李兼红杏”,《春之花》那样一首并不 高明的歌,带来一整套辛亥革命以后启蒙学堂的生活。 “我们是开路先锋”,反映出一个暴风雨来临的时代。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描绘出抗日战争初期一幅 动乱的景象。…… 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 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回想从洗星海同志指挥 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 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 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 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 年人的襟怀和气魄。……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象 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 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 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 说的这时候,是报告完了,热烈的鼓掌、欢呼以后, 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 “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 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今天 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 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咀嚼着,回 味着这些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 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 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3 页 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 夜里十一点了。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 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洗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 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 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 歌声悠扬,淳朴,象谆谆的教诲,又象娓娓的谈话,一 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 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 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 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 唱出来的歌呢? 唱歌的时候,一队有一个指挥,指挥多半是多才多 艺的,即能使自己的队伍唱得整齐有力,唱得精采,又 有办法激励别的队伍唱了再唱,唱得尽兴。最喜欢千人、 万人的大会上,一个指挥用伸出的右手向前一指,唱一 首歌的头一个音节定定调,全场就可以用同一种声音唱 起来。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嘎 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 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 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 的内容。二十年前那个时候,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领 袖,歌唱抗战,歌唱生产。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 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 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 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 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 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 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 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 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 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我 甚至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听别人唱这首歌,仿佛也是自 己在唱。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 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 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 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 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有删改) (二)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 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 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 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 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 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 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 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 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 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 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 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 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 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 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 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 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 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 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日 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 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 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 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 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 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 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 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 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 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 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 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 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 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 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 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 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 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 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 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 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 就是一个记录了 30 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 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 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 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 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 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 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 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 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 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 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 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 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 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 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4 页 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 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 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有删改) ·群文简评· 歌声是民族情感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之 一。积累 2 中的文(一)、文(二)均使用了“红色歌谣” 作为切入点,通过歌曲的内容与当地环境、人文风景的 结合,写出了红色中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原因,构思精 巧,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3] (一)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 年初冬,我正式走 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 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 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 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 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 大一点的同学。我们三个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迫不 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 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 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 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 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 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 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 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 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 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 喷吐着白汽,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 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 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 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 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 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 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 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 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 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 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 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 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 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 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 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 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 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 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 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 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 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 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 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 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 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 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 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 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 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 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 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 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 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改) (二)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 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 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 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 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 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 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 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 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 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 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 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 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 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 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 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 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 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 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 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 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 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 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5 页 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 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 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 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 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 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 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 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 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 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 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 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 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 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 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 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 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 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 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 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 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 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 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 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 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 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 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 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 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 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 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选自熊召政《历史的驴友》,有删改) ·群文简评· “光”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彩练”是共产主 义精神的外化。积累 3 中的文(一)、文(二)使用了这两 者小切入点,写出了红色中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原因, 构思精巧,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4] (一)秋瑾:襟抱谁识? 耿立 在 2011 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今天 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日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 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绪三十三丁未年 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 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遗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 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正如当时的国运。 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 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 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 她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 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 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 抵抗的,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 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浙案纪略》回忆,得知 安庆事败,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不食亦不语”,“有 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 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 渡河,“瑾不应”,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 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那最后时刻到来。 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 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 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 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 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 的乌桕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 李钟岳恪守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 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瑾提笔仅写一“秋” 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 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 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 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 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 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 地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 非我意,幸谅之也。” 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 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 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 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 蒙羞,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 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 慨。 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 男人多出了英雄气。 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颂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诗人 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面对秋瑾这样的 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 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或许,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比 男人伟大的女子,一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的女子,才 会诞生那首足以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吧: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 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 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有删改)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6 页 (二)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 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 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 但又放不下笔。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 l990 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 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 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 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 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 朝爷爷砍吧!20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 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 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 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 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 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 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 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 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 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 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 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 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 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 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 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 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 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 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 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 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 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 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 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 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 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 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 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 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 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 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 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 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 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 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 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 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 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 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 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 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 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 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 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 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 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 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 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 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 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 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 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 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 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 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 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 成其心。 秋白不朽。 (选自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 ·群文简评· 革命先辈是我们追寻的旗帜。积累 4 中的文(一)以 旧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秋瑾、文(二)以中国共 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作为切入点,通过两位人物的重 要生平经历,结合以中国的重要革命历程,值得我们学 习。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7 页 【方向二】 “韧性”中国·平凡光芒 方向二“韧性中国”围绕 2020 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品德修养”、“奋斗精 神”、“健康情感”四大核心价值的主题进行选材,共有 4 组 8 篇文章。 [群文积累 1] (一)今天,它终于从中国消失了 国馆 今天我想讲的,是一个足够滚烫的故事。 一 故事的结局你们已经看到了:300 多万扶贫人呕心 沥血 8 年,带领近 1 亿人脱贫。 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 70%,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 定下的减贫目标。乍眼看去,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数据有 多伟大。甚至有人不惜以各种言论抹黑这一成果。 坦白说,看着这些,我是心痛的。 要知道,对全人类而言,脱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 以解决的问题。哪怕再盛世的朝代,哪怕再发达的国家, 也都有饱受饥寒之人。无数国家尝试过许多方法,无不 折戟——贫困,是顽疾。 但今天,我们解决了,成功改写了世界贫困版图。 世界银行曾测算,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接近 19 亿。80% 集中在东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而 30 年来,东亚和 太平洋地区贫困人口却大幅减少,背后最大推动力是: 中国,我们。 你很难想象这其中有多艰难。我们才建国不到百年, 曾经还一穷二白,贫困是这片土地的常态:数万万人吃 不饱,穿不暖。没资源加上各种天灾人祸,要说脱贫, 比登天还难。去年遭遇新冠疫情,扶贫变得更为棘手。 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可能新增 1 亿多人进入极端贫困。一些国际组织也不看好中国能 完成脱贫。 压力空前大。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300 多万人 还在扶贫路上死磕——往大山深处,往落后农村,往最 贫困的地方去。 不久,中国宣布最后一批贫困县成功脱贫。这意味 着,中国 9899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只用了 8 年,完 成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完成的事情。国外都 为之惊叹:“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这的确是奇迹,也就我们能这么干。都说人是自私 的,可到了我们这,偏偏就有人舍弃原本优渥的生活去 帮别人——数百万人前仆后继。 而这其中,更让我泪目的是,1800 多人牺牲。 二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刻在那 1800 多人骨子里的一句话。我想很多人 一定不知道,2019 年的 6 月,有一条新闻淹没于娱乐热 搜之中:广西抚平驻村书记黄文秀遇难。 如水花滴入大海,没泛起多大涟漪。今天,我想请 你们记住这个人。她做了很多我们不敢,也许一辈子都 不会去做的事情。 很多人从农村出来后,都不会再想回去。大城市灯 红酒绿,不管拎哪点出来都秒杀农村。但偏有人要回来: 黄文秀。 外人眼里,这是很傻的事情。父亲重病卧床,干嘛 不待在家好好照顾。更何况自己硕士毕业,好好待在大 城市里拿着高薪,舒舒服服过日子不好吗? 是啊,她的生活原本就很好,没必要自找苦吃。这 些她都明白,但她更明白,总得有人逆大流。所以,她 放弃高薪,就往大山里钻——日子当然苦,得跋涉山路, 趟过河水,挨家挨户上门、找项目、筹钱、请专家…… 我一大男生都觉得很辛苦的事情她没说过一个累字。 后来她父亲重病在床,回家 4 个多小时的车程,她 经常来回奔波,心力交瘁。 但都没跟别人说过。 一个雨夜,山洪引发泥石流,当时她在车上看见别 的车被水冲走,自己也很害怕。往工作群里发消息:我 不懂怎么办了。同事告诉她不该冒然涉水,不该走夜路。 她回了句,希望还能吸取教训而改正的机会。字里行间 透露着恐惧和无奈,直到现在我都很不忍心看这句话。 这是她最后一句话。最震撼的是,后来同事收拾东 西时,发现她的电脑屏幕,还都是玉米田被淹的照片。 她再也没机会看见那片玉米田褪去洪水。 遗憾的别称,不止叫黄文秀。贫困地区交通闭塞, 环境险恶,本就寸步难行,加上天灾,分分钟让人丧命 于此……无字丰碑上,有许许多多名字,一个个令人泪 流满面的名字。他们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驱散贫 穷,驱散愚昧,驱散黑暗。 三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句话的真正含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不止是那 1800 多人,还有那 300 多万人真的举火烧 出了炽烈的光芒。从漏雨的茅草屋到结实不漏风的砖瓦 房;从打满布丁都舍不得丢的衣服到穿上保暖又好看的 新衣服;从一日三餐吃不饱的稀粥到现在有肉有菜的生 活…… 有许许多多不能上学的女孩,都在华坪女高完成了 学业。她们改写了自己命运,走出大山,去过更好的生 活。也有的回来,帮母校教书育人,带更多人走出去。 她们,都有着愈发光明的未来。看着她们,我还是 会感到心酸,因为有个一直在负重的人已满身伤痕:张 桂梅校长。 为了这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她硬着头皮在扛。在学 校,又是校长,又是后勤,又是保安。每天拿着小喇叭 催学生起床吃饭做操学习。到假期,还到山区里面做家 访,带着自己的证件和报道,到处求人筹集经费。还常 常被骂是骗子,和家人反目。 知道吗?宣布脱贫那天,她是坐着轮椅去的。肺气 肿、肺纤维、小脑萎缩……全身上下加起来有 20 多种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8 页 疾病。每天她都得吃很多药,早上吃十多种,中午吃五 种。有时药很苦,得混着西瓜汁才能吃下去。 她和疾病抗争了很久很久。《感动中国》领奖的时候, 她手上缠满了绷带。白岩松说:“大姐这是在拼命啊。” 而她却说:“拼就拼一点把,现在是当妈的感觉。” 写到这,我脑海里又开始回荡张桂梅校长的校训: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 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 藐视卑微的懦夫。”像极曾经盗火者手里的火种,燃起 一片金色希望。 张桂梅身上,是 300 多万扶贫人的真实写照——一 个个目光如炬,心怀滚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 换新天。 四 我记得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为人民服务》。很 高兴在今天,能看见有这么多为之恪行的人。我曾以为 这些人离我们很远,后来才发现并不是。 看过一个扶贫人的微博。在她微博里,不止是工作。 还有听歌看剧,会为今天吃到什么好吃的开心一整天, 也会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烦恼上很久。 对,她、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只不过,实在不忍同胞饱受饥寒,哪怕预见前路辛 酸,依然愿意前往。 我忽然想起电影《十月围城》里让人忍不住流泪一 幕:孙中山先生来到香港,准备革命起义。彼时清政府 派出一队杀手,不让其活着离开。与之相对的,支持革 命的一方也派人来保护。为帮孙中山先生争取时间,一 个男孩毅然选择当他替身。有人出来劝阻,也没能改变 决定:“我得去。” “你一闭上眼,梦里就是喜欢的姑娘。”“而我一闭 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个男孩是。1800 多牺牲的 人是。那 300 多万扶贫人也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多么朴素而 又让人热泪盈眶的理想啊!除了感谢和致敬,我们能做 的,还有记住。记住这上百万人,他们曾在这片土地上 改写了贫困。 多年前,鲁迅先生曾对中国青年有过一番寄语:“愿 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 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 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看着他们,我可以拍着胸脯说出一句,中国青年没 有辜负先生所愿。几天前,在宣布脱贫那条热搜下,我 看到一条评论,更加笃定。 他说:“我将会成为你,并且像你做的一样好。” (有删改) (二)那些话我们原不肯说,只因怕被人牢记 毛尖 宅在家里,在满屋宁静里体验兵荒马乱,大概就是 现代的战争经验了。什么也干不了,什么也写不进去, 理旧书的时候,随手翻翻,看到青春期用力划出的句子, “那些话我们原不肯说,只因为怕被人牢记”,却完全 想不起来,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买了这本书,又为 什么用彩色笔划下深深的印痕。 这是成长还是老去,我也说不清楚。但是网上看到 当年钦佩的师友,用着高冷的知识分子语气在指手画脚, 随口发配他们臆想里的中国,我就倒吸一口气。扔掉自 己的肉身,局外人一样俯瞰这片土地,本来只要一个文 化严究(此处非笔误,意在于区别真正的文化研究)大 纲,现在是几个数据就够。你可曾真正看见人民在惊慌 也在忍耐,在流泪也在坚守,在死去也在重生。没错, 这个世界早就不会好了,但这依然是我们要继续等待春 天的世界。即便是 NBA 明星齐泽克,往疫情里投完一 个漂亮的三分球,也知道说一句,这是一个需要无条件 团结和全球协同的时刻。 《加缪手记》里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一个瞎子跟他 的瞎子朋友说,半夜一点到四点间出门,这样不会在街 上碰到任何人。即使撞到路灯,也可以很自在地笑出来。 瞎子的经验是,如果是白天,别人的同情心会让他们笑 不出来。 谁都知道现在不是笑的时候,但在这个例外变常态, 大家都是瞎子的时刻,知识分子臵身人群外的站位大概 是最让人讨厌的。所以,我们更喜欢一个村接一个村的 粗暴广播‚宁把自己灌醉,也不参加聚会。宁把自己灌 倒,也不出去乱跑。”虽然,也发生了有些地方村民, 把村里发的消毒酒精当白酒喝了下去。但疫情中涌动的 中国人元气依然饱满可爱,小区门口贴着新版《囚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算球了/再关十几天就自由。论坛上, 大家用张学良互相打气,没有赵四小姐,但是我们有万 恶的朋友圈啊,光是辟谣,就够忙乎一整天。到晚上, 也筋疲力尽了,想起对门的姑娘,给她写首诗:在天愿 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走地鸡。 是为一天。 是的,一次地方抗疫已经变成了一场举国决战,填 在这场战疫里的肉身,够我们一整年降半旗够全中国默 哀十个春天,但是,我更喜欢张文宏医生鼓舞人心的声 音:坐在家里,就是战斗。我也喜欢被抢救回来的重症 患者,拔出器官插管后,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吃你妈了 个逼的蝙蝠。在整个中国重新格式化自己的时刻,我们 先需要凝结能量,因为未来的重启会非常耗电。衢州乡 干部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广,他们也不带人去挨家挨户地 砸麻将桌,他们收走全乡十三个村 462 张“幺鸡”,等 疫情结束,日子还要继续。这是我们狼藉不堪又生生不 息的世界,齐泽克的“后末世电影”怎么够他想象中国, 这块土地上的罪与罚从来都不是教材可以预判,因为手 持湖北身份证,只能流浪在高速休息区。十岁的孩子, 一个人被隔离在家。但是你别马上哭,也有在逃十一年 的杀人犯投案自首,疫情排查那么严,他真的太难了。 也有机智的姑娘遇到采花贼,一句“我是武汉回来的” 就击败了西门庆。 这是我们的中国。小区外面有光膀子的大爷在马拉 松步,小区里有戴口罩的大妈在双脱手机械跑,网上有 人在裸泳,网下的快递小哥深夜还奔波在没有一个灵魂 的大街上。但是,也让我们像余则成一样,面对左蓝的 遗体,尽情地哭,但尽快把眼泪擦干。明天我们还要和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9 页 这个世界更广大的病毒战斗。把知识分子的那点小资情 调和矫揉造作全部抛弃,就像余则成对翠平说,他现在 不敢想成家的事,因为随时会死。翠平一听就光火了, 她扔下抹布问他,太行山里的女人你没见过?曾经有一 次,她一天给二十多个寡妇发了烈属证,也没见一个女 人哭哭啼啼的。这是我最喜欢《潜伏》的地方,也是我 觉得至今没有一个女共产党员形象超过她的地方,她既 有真正的信仰,也有全部的生活。 不要让悲伤把你变得更机械更冷漠更局外人。记住, 为了让太阳重新升起,我们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挽 歌》最后,也要我们在哭泣的梦里用狂悖的体温说服自 己: 虽然我们不是每件事都懂 但还是相信 等到很久以后 等到世界的终点 等到每一个冬天变成春天 一切都会走向美善 ·群文简评·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积 累 1 中的文(一)以中国的“脱贫”成就作为切入点、文 (二)均以疫情下的人民作为切入点,通过与家国情怀的 结合,构思精巧,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2] (一) 韧 性 中 国 人民网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阴云逐渐消散,中国各地正有序 复工复产,复学复课,人们出行及消费日渐回升,生产 生活秩序正全面有序恢复。中国社会展现出的蓬勃活力 和强劲韧性令许多外媒由衷感叹,“中国经得起摔打!” “中国经得起摔打”,这是中国的韧性。苦难打不 垮,疫情击不倒,不管经历怎样的磨难,中国人民都能 勇敢面对,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绝处逢生,创造辉煌。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 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 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 现得尤其明显。 这种韧性,是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在众志成城的 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武汉封城的 76 天里,打了一场硬仗。疫情迅猛,全民动员,同时间赛 跑,与病魔较量,用坚韧对抗病毒。为减少交叉感染, 900 多万武汉人留守家中;为救死扶伤,驰援队伍汇聚 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火速建成。76 天后,武汉浴 火重生。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湖北、武汉保卫战,成功 阻击本土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 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 功阻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 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这种韧性,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 力量。当疫情肆虐之时,民众隔离,工厂停工,商场关 门,经济几乎停摆,面临巨大挑战。但当疫情过去,复 工复产迅速成为主旋律,中国经济迅速恢复了活力。在 疫情中我们也看到,直播经济、外卖经济、线上办公、 在线教育等创新经济冲上风口,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复苏 的新增量,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人民的韧性。 这种韧性是面对持续不断的苦难而不动摇的坚守。 这种韧性是屡受打击而绝不屈服的顽强。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的活力与韧性令人敬佩》) (二)“耕牛”精神代代传 张一清 “疫”这个字人人敬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 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 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 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 “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 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 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畜力。比如在“犁”字 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 有关。《诗经》有一句:“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 “睆(huàn)”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 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 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 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 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 大文豪苏东坡在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 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 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 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 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 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 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 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骍” 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 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 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 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 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 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 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 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骍角、犁生骍角” 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 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 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 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 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 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 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骍角”正是“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 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 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 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0 页 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 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 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群文简评· 中华民族是迄今为止唯一流传未绝的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积累 2 中的文(一)、文(二)作为选文中为数不多 的标准化时评,写出了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原因, 说理精当,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3] (一)城市不是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曹林 前段时间黑龙江一条新闻感动了很多人,人们纷纷 感慨“善良遇到善良”。 黑龙江省鸡西市的一家餐馆面前,一位 81 岁的拾 荒老人一大清早在清扫路面积雪的视频,让众多网友泪 目。店主李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是在一次检查 视频监控的时候才发现这件事情的,老人帮忙扫雪已经 持续了好多天了。这个拾荒老人帮忙扫雪的事,有可能 是因为另外一件事。他平时靠捡塑料瓶子和纸皮为生, 常常入不敷出吃不饱饭。李女士是开饭店的,经常会有 多余的饭菜,一直以来都会给老人留饭。老人可能觉得 无以为报,就用扫雪方法来报答。 当善良遇到善良,善良去回报善良,是多么温暖人 心的事,善良的人们都会从扫雪的场景中感受到一种如 沐春风的暖。其实,这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我更从中看 到了一个城市中不同的人群善意的互动,所形成的一种 让整个城市保持着温度的道德生态。拾荒老人和餐饮店 主,本来可能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两种身份、两个群 体,因为日常的小善良在城市里有了精神连接。 也是前段时间,杭州一条被很多媒体点赞的新闻。 杭州气温持续走低,天城路不少便利店、快餐店等都在 门口贴出一张服务单,向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户外工 作者敞开大门。这些店铺,有的提供开水、歇脚地,有 的专门提供饭菜打折优惠或者热饭服务。有环卫工人说: “心里感到暖和,干活儿也有劲。” 快餐店、便利店在冬天让环卫工人、外卖小哥敞开 大门,这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温度。有人行动之后,大家 都主动跟进,不约而同,一个人推动另一个人,一家店 学习另一家店,一传十十传百,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 和精神,善意的传递、善良的感染,形成了一种让城市 中的人连在一起的道德生态。 关于现代城市,一个学者悲观地说,城市是一个几 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这个定义见证了当下城市 中人群的疏离感,大家都把自己关在格子和私人城堡中, 关上门,就是自己的世界,甚至与对门的邻居都老死不 相往来。白天因为商业和利益形成的热闹交往,关上门 就是孤独。 杭州街头的这个温暖现象,是对这个定义的否定, 杭州不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第一,城 市有一种公共精神,让人与人有一种精神纽带。第二, 大家相互依赖,不是孤独,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快餐店 享受到环卫工人提供的清洁卫生,他们觉得有义务为他 们提供温暖的休息地,快餐店与外卖小哥是连在一起的, 连接起了快餐与用户,他们也觉得有义务为小哥提供热 水,让他们有抵抗寒冷的地方。 这种交往产生的心理连接,就像开头那个拾荒老人 与餐馆店主的善良相遇一样。在城市社会学家帕克看来, 城市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职业的五花八门是现代城市生 活最引人注目却也是最不易被一般人理解的众多景象 之一,城市实际上是一种心物机制。帕克看到了五花八 门的职业所构建的城市景象,这些职业不是孤立的,而 是紧紧勾连在一起,不仅仅是在利益上勾连,在人的精 神和道德层面也不可分割,就像杭州快餐店、环卫工人、 外卖小哥的这种友善交往。 另一个学者用陌生去定义城市:城市是一个陌生人 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居地,其实,这个学者对城市的 定义只说对了一半,杭州给了另一半定义:陌生人能在 此相遇,更能够产生联系,这种联系让他们有一种熟悉 的陌生人的关联感,打开门,喝上一杯热水,感受空调 有温暖,这种善意是会不断传染的,成为一种沉淀下来 的文明,让城市被向往。 (选自“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公众号,有删改) (二)对生命的热爱是最通行的世界语言 澎湃新闻 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斗,伴随以数不胜数的告别, 2020 年就这样走到了结尾。 2020 让我们疲惫不堪,我们渴望休息、放松和一次 酣畅的团聚,可是新冠病毒仍不打算离去。 这就是祝福语无法涵盖的生活真相。人生和时代一 样,从来不是按计划次第展开的。命运往往不给我们准 备的时间,不考虑我们的心情与体力,便将沙包一袋袋 丢到我们肩上。 但我们并非一无所得。 还记得,起初有几回我们真的怕了。还记得,我们 被打散在咫尺天涯的房间,只能隔着网络互相观望。还 记得,我们像溺水之人一样渴望奇迹。 奇迹没有出现,但故事转折了。 在慌乱开始之前,信心和勇气已经汇聚成一道铜墙 铁壁。我们很快学会了战斗,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付 出了更多的努力与牺牲,有些肩膀扛起了更大的重量。 他们值得永远铭记。在 6 月出生的孩子,已经开始牙牙 学语,未来人们会向他(她)们讲述父辈的荣光。 海德格尔说:“任何一种对存在的理解,都必须以 时间为其视野。”你的身体有 30 亿岁,浓缩着 30 亿年 的生命进化史。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太多天灾巨变、生态 灭绝,但是都一次一次地化险为夷、从弱到强,从人类 发展史的宏观尺度说,新冠疫情只会让人类变得更强。 也正是“时间”这个最公平的判官确认,我们拥有 保卫生活的力量和不可摧毁的希望。这件事意义深远。 强大意味着责任,运用实力比取得实力更具挑战性。 我们已经学到宝贵的一课。“一棵树倒下,比一片 森林生长所发出的声音更响。”对生命的热爱是最通行、 最有说服力的世界语言。如果说人类进步是由竞争驱动 的,那么这条赛道已经在我们面前铺展开。让生命更安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1 页 全,让生命更多彩,让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开掘。 遍布突兀与愕然的 2020 像一把锤子,流行观念中 的一面面镜子应声而碎。这是扯开帷幕窥探后台的契机, 也是让故事重新开始的地方。不要急于竖起新的镜子。 我们要看到边缘的存在,要看到精神的魔力,要看到内 心的真正向往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人类历史的每个阶段,总有人期待回到“黄金岁月”, 但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世界注定无法再 回到从前,而我们迟早会回到庸常中去,迎接大大小小 事件的袭扰。日子还要继续,记忆却不该轻易消退。记 住我们曾互为屏障,记住我们对生活的思念与渴望,记 住我们立过誓要更宽容、更勇敢、更善良。 曾为遥远的陌生人揪心过的人,不该再投身电子荒 原互相攻伐。憎恨不是清醒的标志,爱和理解才是。“思 考最深的人,爱得最热切”。我们在凛冽的寒风中重新 发现了生机勃勃的世界,我们没理由对自己和他人失望。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是传统的“九九消寒 图”里留下的智慧。而“珍重”在当下更显出特别的分 量:珍重去年一年的努力,珍重那些爱我们的人的付出, 珍重我们所爱的人的生命健康。唯有珍重,才会更加珍 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爱使人平静,痛创造力量;苦难见证不屈,悲悯引 发共情,责任让人成熟,奋斗增长信心。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 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一年里,你记住了 什么?领悟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选自 2021 年“澎湃新闻”新年献词) ·群文简评· 人间实苦,但是爱可以让世界充满温暖。积累 3 中 的文(一)、文(二)同样作为为数不多选入的时评,写出 了中国社会的温情,语言细腻,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4] (一)不失真的中国镜像 梅雪风 一 《一个勺子》,可能是最近我看得最提气的一部电 影了。在最几部关于现实的电影里,它显得更为实在更 为得体。 之前上映的《山河故人》是个巨大无朋的比喻,是 一部看不见字幕却又处处弹出各种隐型金句的弹幕电 影,是一部将现实简单化为南方系特稿标题的神话。因 此,它也就没有了那种超出普遍认知之外的复杂与暧昧, 那种人间俗世的失控与潮湿。 还有一部《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它比《山河故 人》要自然得多,它没有三言两语将中国这两个词解释 明白的雄心,没在空头预言家和理论家的宏大气度,也 就没有那种站在高处却无力平衡的尴尬,没有那种人物 空心化所造成的苍白。从剧情来说,它的切口很小,它 讲了两个小孩暑假回牧场寻找父母的故事,但在这一过 程中,一个游牧民族的历史慢慢显影,如同两个小孩一 路在岩洞时发现的斑驳的壁画,残篇断简,却勾起了千 年的乡愁。他们同时行走在现实与历史里,现代文明的 侵袭,加上更本质的环境的变化,让这种游牧传统成了 无米之炊,现实寻乡之旅的艰难与一个文明的衰落互为 呼应。当他们最终找到父母时,他们一直认为艰守游牧 传统的父亲正在一条污浊的河边淘金,他们梦中长满绿 草和鲜花的草场,现在被挖掘机开腔破肚,远处是怪兽 般的化工高炉。 这是影片相当动人的一幕,你当然可以说这也有概 念化之嫌,但影片的好处是它没有去狂妄地去解释这一 切,它虽然直露,却谨守一个故事讲述者的本分,它只 是呈现,而前面那些细致的剧情进展和情绪铺垫也比较 扎实,让这种深切的悲情不至成为一种青筋暴露的宣讲。 如果话说真正的缺点,它太诗意了,说到底,它太 满足于是一种哀婉的情绪,这是浪漫主义者的通病,就 是将社会与个人,人类与自然全然对立,然后在这种泾 渭分明的对抗中压榨出那种古典式的悲剧来。 这种搞法,好处是宏大叙事,强大的冲突总是能鼓 荡起我们已经过于麻木的情绪,但坏处是站得高看得远, 却往往看不清,这个社会细部的矛盾往往遮蔽,而就是 在这细部中,人性才有真正辗转腾挪的空间,在人性与 社会的对撞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不概念化的现实。 说到底,好的电影并不提供答案,它是提出问题的, 这种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才算挠到这个世界的痒处,也 算是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真正尊重,套用一句普京老师的 话:答案是由上帝给的,我们只能是相对精确地把问题 带到上帝面前。 二 《一个勺子》的好处,也在于这里。它实际比前两 部电影更像一个寓言,却又比前两者更深地扎根在这片 土地里。前两者或多或少还有点文艺青年假扮草根的整 洁与别扭,而《勺子》却有着相当的人性和社会学意义 上的丰富度。 影片是有关陈建斌和蒋勤勤饰演的夫妇与一个傻 子的故事。它有关人性善恶,被傻瓜缠上的陈建斌有着 一个农民的狡诈、冷血、怕事与善良,影片在这四个向 度都有比较有意思的展现。它有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坏, 面对这个傻子,几伙骗子轮番上阵,政府部门视为麻烦 的傻子却被骗子认为奇货可居,我们不知他会被送往黑 煤窑还是成为活体器官的供给者,但陈建斌显然想不到 这些,这让尚有良心的他显得真正像个傻瓜。 同样是隐喻和象征,《一个勺子》用得更低调也更 生活化,也就更有剧力。它是逡巡在屋里的小羊羔,这 是这两夫妻胆小怕事面孔背后善的底线。它是陈建斌准 备甩掉傻子时背后走过的母子,这泄露的是他心底里泛 出的隐秘自责。它是介绍陈建斌送礼的三哥的口头禅 “生活就是这样”,心灵鸡汤就是这么万能而空洞…… 最重要的是,它是王学兵与陈建斌谈话时始终不望他的 脸,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因为王学兵吸毒后规避审查的 无奈之举,但限制之下出风格,你必须得承认这种处理 很妙,那始终不转向陈建斌的眼睛,是两种社会地位鸿 沟的明证:一个屌丝,不值得这个社会为他转过身去。 影片在多向度对这个社会发问,却又严实在包裹在 剧情之中,试图对这个现实做出精妙的比喻,却是以木 讷老实的姿态,这是我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它是真的投 入到一团乱麻的现实中,去感受它的肌理,这时它的寓 言性也是有生命力的,而非明信片式的显摆。也正为此, 这让它在某些剧情的断裂,以及影像的粗糙可以被原谅。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2 页 三 最后必须得说,所有试图描摹中国现实的电影都值 得赞赏。但我们也必须警惕那种看似更高贵的教条主义, 或者把现实作为一种人文或者社会意义上的奇观,在看 似悲悯中暗藏一种真理在握的洋洋得意。 这其实和现在商业片的格式化暗通款曲,这都是一 种偷懒的表现。和现在流行的标题党思路一致,都似乎 通过一个高概念一招鲜吃遍天,对其中的细节却敷衍了 事。又或者用一种情绪去软化一切,在稀里胡涂中释放 自慰。 作为一个喜欢看电影而且看了这些多年的人,仍觉 得有些电影可以更好些,而这需要我们的创作者,放弃 一些时髦的想法,沉下心,去真正看一看这个沸腾生活 底下,有多少真实的无奈与暗伤,而它们又是怎样不分 彼此血肉相连地纠结在一起。 (选自梅雪风《虚无的质感》,有删改) (二)流浪地球:中国文化元素的新表达 艾佩韦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电影的内核。在好莱坞 科幻片长期主导世界科幻电影市场之后,观众对注重开 疆辟土、探索未知的新家园、展现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剧 情习以为常。而此次,《流浪地球》却反套路,注重将 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 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乡土情怀”元素直抵人心。在电影全篇,贯穿其 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家”。以太阳急剧老化、带着地球 “流浪”开篇,人类就开始了对“家”的守护和渴望。 面对希望,航天员刘培强和以王磊为队长的救援队成员, 选择为共同的家园战斗;陷入绝望,人们想到的第一件 事就是回家。“乡土情怀”始终是中国人心中难以割舍 的情感,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 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正是这 份“乡土情怀”的真挚情感,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 起流浪”的念头,奠定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发展基石。也 正是这份“乡土情怀”的真实温暖,引发了无数观影者 对电影内核的共鸣和点赞,成就了电影不断攀升的票房。 “与天抗争”元素蕴含希望。“希望是像钻石一样 珍贵的东西”,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 从山挡路移走山的“愚公移山”、海成灾填掉海的“精 卫填海”、天破了补起来的“女蜗补天”,到筑人墙堵决 口“抗洪水”、手扒废墟指甲脱落“抗地震”,“与天抗 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而这与面对末世求 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即便太阳急剧老化、2500 年的 “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 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 料以死相搏;这就是中国人“与天抗争”的豪情,始终 坚定“人定胜天”,不退缩、不放弃,甘于奉献、不惧 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 “世界大同”元素助力共生。“中华民族历来讲求 ‘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 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几千年来, 世界大同、和合共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实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与此。 电影中,全人类采用“饱和式救援”重启发动机也是起 源与此。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 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以 40 余万人、 5000 台发动机、7 万个火石,以及剧情最后各国救援队 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等宏大场景,讲述了全 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 “一股清流”。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 对“世界大同”理念的深刻阐述。 《流浪地球》,既用探索创新立起了中国科幻电影 的里程碑,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也用恢弘场景 呈现了中国文化元素,提供传播弘扬中国文化的新表达。 在为《流浪地球》收获高口碑点赞之时,更期待其成为 中国科幻电影蓬勃发展的预兆,让中国文化在新表达中 更好传播,为共同发展汇聚更强力量。 (选自“荔枝新闻”,有删改) ·群文简评· 电影是文艺工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积累 2 中的文(一)、文(二)均使用了中国本土电影作为切入 点,通过电影内容与分析的结合,写出了中国社会的群 像,值得我们学习。 【热点方向三】 “文明”中国·千年文脉 方向三“文明中国”围绕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及其现有存续为主题进行选材,共有 4 组 8 篇文章。 [群文积累 1] (一)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 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 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 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 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 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 一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 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 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 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它 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 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 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 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 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 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 的生命源。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3 页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 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 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 渗出,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 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 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 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 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 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二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 个新的维度。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 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路上,即便 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 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 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劲似疾风、 逸如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 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我们在今 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 发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 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 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 依然根生大地、枝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 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 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 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 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 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象。这图象印 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生 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 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 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就在世 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 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 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 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也铸就 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 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 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 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 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 孙”的无私精神,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 斗灿烂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 人,2011 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甘肃选调来金塔工 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 时候,他话不多,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 沉稳、热情、自信、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年轮上谱写华丽 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 2018 年 12 月 15 日《人民日报》) (二) 青 檀 李木生 如果可以以树为友,那我选择青檀。 在城西四公里处的青檀山上,我和青檀一见如故。 山阳揽一脉幽谷,有石径相盘。循径登高,便见大大小 小、姿态各异的青檀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杂生于 山石间。 山,以树为名,这在世上是少见的。不过青檀长得 并不排场,或许还有点儿丑。不高大,不挺拔,不舒展, 连枝干都是疙疙瘩瘩。丑也罢了,还不大中用,不要说 做大厦栋梁,就是桌椅板凳也难成材料。尽管如此,它 还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禁不住让它的枝握我的手, 让它的叶抚我的脸,让它的疙瘩敲我的骨。离开一些日 子了,我还在想它,想得活灵活现,那枝还在握我的手, 那叶还在抚我的脸,那疙瘩还在敲着我的骨。而且我将 永远清晰地记住,最让我动心的,是它的根! 这是怎样的根啊——在无土的地方,在岩石密不透 风的专制之中,它那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蜿蜒不屈, 勃郁而伸,臂膀般紧抱着岩石,镇静地泛着岩石一般的 青白色,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在大山的深处,根与石, 该有着怎样不为人知但却惊心动魄的对峙与相搏?百 年,千年,只见裸昭于光天化日之下的根与石,不动声 色的相摽着,相摽着,渴饮昼夜,饥餐寒暑,直摽得岩 石苍老变脆,一层层风化成粉尘,直摽得青檀根干强健, 一棵棵举着青春的华盖。或在峭壁间横空临世,或于巨 石下腾躯昂首,青檀之根,真有着龙的神韵!看似强大 的岩石,肯定蛮横地无视过它,对于青檀生的权力和生 命的萌动,冷酷地压制着,无情地封杀着。没有土壤, 甚至连空气、阳光都封锁殆尽,青檀的根一定遭遇过千 万次窒息枯死的灾难吧?也许青檀树稍稍随和一点儿, 别说媚骨,哪怕只带点儿媚态,其生活境遇也会大大改 观的。 何必和岩石较劲?瞧那攀附于岩石与大树上的藤 蔓,活得多恣意。不过这山如果没有了青檀,还有什么 味道?当然,挣脱了石之束缚的青檀是寂寞的,遭弃的 命运又总是和痛苦相伴,但是青檀就是青檀,它只将痛 苦酿成反叛的力量,将灾难踏成前行的路阶,以根为矛、 为刀、为剑、为鞭,拱起岩石,劈开岩石,顶裂岩石, 刺穿岩石,直至沐浴在雨水与阳光里,为世上树立起一 株又一株独立的青檀、自由的青檀。长得丑,不成材料, 不被识、不被知是自然的,可是挨近它,我却被一种自 在超然陶醉。随波逐流的灵魂,是不能俯察古今、咀嚼 人世、享受生命的。有它百年千年和岩石相搏后所获得 的解放,那曲折疙 瘩的根干里,怎能不翻卷起黄河一 般的思想与激情呢?细细地谛听风中的青檀,它的每一 片叶子,似乎都在啁啾着欢乐。 听说,青檀树还出一种制造中国宣纸必备的原料, 莫非它那疙疙瘩瘩的体内,正郁积着锦绣文章?记得离 开青檀山老远了,我还回头再回头,看一眼再看一眼啁 啾着欢乐的青檀。就是青檀生长的这块土地,曾经出过 自荐用世的毛遂和视毛遂为上客的平原君,出过连鸡鸣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4 页 狗盗之徒也被列为宾客的孟尝君,出过帮助汉高祖制定 出完整的朝仪、令对知识分子轻蔑有加的刘邦高兴忘形 高呼“吾乃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从而得到重用的叔 孙通,出过明朝名臣廉臣贾三近。这些当然都是这块土 地上的先贤了。那么青檀呢?已经寂寞了无数个世纪的 青檀,也许还要寂寞下去,因为青檀是属于另外一类, 中国稀有的一类。它已经超出了传统观念的真假善恶美 丑,甚至还超出了传统的出世入世,没有功利,绝不依 附,只将一个欢乐的锦绣的生命生长着。 听当地的老百姓讲,青檀木特别硬,连锯都锯不动 它。看来,比石还硬的青檀是不会腐朽的了。但愿青檀 们兴旺起来,那样世界就热闹有趣了。 (选自 2016 年 8 月《经典美文》,有删改) ·群文简评· 孟春三月,盛德在木。积累 1 中的文(一)、文(二) 均使用了不同的树种作为切入点,描摹了树木与人文风 景的结合,构思精巧,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2] (一) 莫 高 窟 余秋雨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 366 年,一个名叫乐 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 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 晚霞遥遥对应。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庄重地跪下身来, 朗声发愿,从今要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 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 景。年长日久,新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 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祝, 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 匠斧凿的叮当声。 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山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 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 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 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 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 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 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 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 凡至今轰传的历史圣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 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 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 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 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 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 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 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 沉睡。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 底蕴。游客各种各样——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 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 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 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 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 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 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 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 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 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 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 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 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 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 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 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 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 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 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 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 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 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 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 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 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 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 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 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 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 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 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有删改) (二) 又 见 敦 煌 余慧 又见敦煌,一眼千年。 你已矗立一千年,在岁月的长河里,在千年的风沙 里。岁月侵蚀了你的容颜,风沙磨砺了你的风骨。你巍 然屹立,千年不倒。为了见你,我穿越了千年风尘和漫 漫黄沙,我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从 21 世纪的现代文明 世界,从水草丰沛的长江之滨,来到你身边。我终于见 到你,如你的名字,你盛大辉煌,我热泪盈眶。虽然你 并不认识我。 第一次见你,是在儿时的课本里。敦煌、莫高窟、 壁画、飞天,像一串有魔力的符号,又犹如神奇的密码 一样,镌刻在我的心上,我想要破解密码里到底藏着些 什么。我想,见到你,一切会豁然开朗,我会见到你吗?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5 页 你远在千里之遥,在戈壁沙漠与漫天黄沙之间。你 远在千年之外,在颠沛流离的时代。 我想要抵达你身边。 你还在吗? 一带一路的兴起,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座边 陲小城,人们纷至沓来,只为一睹你的风采,哪怕只是 远远地望着,哪怕只看一眼。 一千年后,我终于来了,我在你的脚下,虔诚地望 着你。拨开千年的风沙,撩起神秘的面纱,我见到了你。 漫天黄沙散去,大西北的天空辽阔而晶莹,蓝莹莹的天 空下,你静静地矗立着,面对千年后的文明时代和自诩 文明时代的人们。而你的文明,比我们早了一千多年, 你却静默不语。 我轻轻地走近你,怕我的脚步惊忧到你;我尽量控 制住呼吸,怕来自现代社会的混浊气息侵扰了你。游客 中有人不知觉地伸出手去,触摸到的是冷冰冰的玻璃, 讪讪地缩回了手。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一百年前那个 寒冷的沙漠之夜,这里发生了一场浩劫,九千多个经卷、 五百多幅绘画,装了二十九个大箱子,五辆大车,每辆 都要三四匹马来拉。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灾难接连而 至,每一次,都是一次流血的记忆。那是一个国家的伤 口,那是一个民族的伤痕,伤口早已风干,伤痕仍在, 那是 不能忘却的记忆。所幸,我还是来了,趁你还在。 隔着千年时光,隔着似有若无的玻璃,我终于见到 你,我静静地凝望你。你离我很近,却又很远。目光企 及,却难以抵达。 我轻轻地走近你,那穿越千年而来的壁画,有的依 然鲜艳夺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因遭受人为破 坏,已经开始剥落,容颜不再光鲜,有的已残缺不全, 流落异国他乡…… 幸运的是,我还是见到了你,见到了真实的你。走 进那幽深昏暗的石窟,满眼都是精美的壁画。其画工之 精致、色彩之丰富、图案之繁复、构图之精妙、人物勾 勒之精致,令人叹为观止。我难以想象,在那遥远的年 代,没有高超的科技手段,工匠们是如何实现这样恢弘 的工程的?尤其是那满墙的小佛像,如同 3D 打印出来 的,无数个图案一模一样,几乎无一偏差,甚是壮观。 慢行慢看,行走在昏暗的洞窟里,我的眼前总会倏 忽一亮。那是什么?有人轻声道。我抬眼望去,洞窟的 顶上,有很多年轻的女子飞了起来,衣袂飘飘,神情明 媚,细腻丰富的面部表情,层次分明的色彩,飞舞的衣 袖和裙袂。是飞天!我不禁惊呼起来。以前只在文字描 述和图片中见到的飞天,今天第一次真实地呈现在我眼 前。飞天,是敦煌的标志,临空飞舞、彩带飞扬、反弹 琵琶、奏乐散花,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那神奇的图腾, 是远古的岁月里,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安详。 我继续行走着,在昏暗的洞窟中。我听到一百年前, 一群人在黑夜中搬运的窸窸窣窣声,虽然声音极其微弱, 行动极其隐蔽,但我还是听到了。我听到王道士与斯坦 因的对话,我听到远古的叹息声。一千年的伤痕犹在, 岁月抹不去记忆。 敦煌,曾经多么盛大辉煌,又曾经多么落魄颓败。 遗憾的是,我没有亲眼见到你的盛大辉煌时期;幸运的 是,在千年以后,我能够安详地走进你,安静地面对你。 曾经,敦煌是国际性枢纽大都市,集中了全球百分 之六十的丝绸、玉石、僧侣和职业妇女。大约,就像现 在的。上海一样吧。 敦煌,就这样存在了一千多年,有过落魄,但从未 被遗忘。在来敦煌的第一天,敦煌画院里那位美丽优雅 的李艺老师十分自豪地说,她生于斯长于斯,她热爱敦 煌,敦煌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来到 敦煌、研究敦煌、守护敦煌,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敦煌。 我们很幸运,能够这样靠近敦煌。 走出神秘的洞窟,傍晚六七点钟的太阳,依然很热 烈。大西北辽阔的天空,蓝得没有一丝杂质。一排排土 黄色的石窟,沿着山体延展开去,蔚为壮观。九层楼的 建筑依然在,依山而建、高耸飞檐、朱漆栏杆,映衬着 大西北湛蓝的晴天,雄伟壮观。这座初唐时建的木结构 九层楼即莫高窟第 96 窟,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我流连于此,时间太短太短,千年的文化,用多长 时间来观瞻都不为过。一眼千年,得有多深的缘分,才 能穿越时空,彼此相见。由于岁月的侵蚀,很多壁画正 在毁坏,可供参观的洞窟越来越少。尽管保护的力度不 断加大,但自然的力量,是人力所不能阻挡的,只能尽 量慢一些,再慢一些。若干年后,不知道后来的人们能 不能如我一样有幸看到。 余秋雨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 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在莫高窟里辛勤劳作,这些艺术 的壮举汇聚起来,是何等壮阔的生命!人类不能阻挡时 间的步伐,不能阻止大自然之手,但艺术的生命永恒。 再过一千年,或许敦煌已幻化成一个符号,但那曾经的 盛大辉煌,定会永恒。 一眼千年,必将永恒。 (有改动) ·群文简评·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民族最瑰丽的辉煌成就之一。积 累 2 中的文(一)、文(二)均以莫高窟作为切入点,通过 对莫高窟的绘写,以小见大描摹了中华民族的千年精神, 构思精巧,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3] (一)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 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 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 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 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 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 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 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 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 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 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 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 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6 页 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 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 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 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 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 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 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 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 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 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 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 了,墨块更是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 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 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 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 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 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 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 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 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 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 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 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 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 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 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 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 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 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 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 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 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 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 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 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 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 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 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 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 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 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 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 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 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 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 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 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 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 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 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 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 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 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 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 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 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 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 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 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 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 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 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 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 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二)晚秋枫叶红 潘纤云 秋天里浪漫诗意的植物,我以为,芦苇和红叶是代 表,它们其姿其态,皆可入诗入画。而两者中,飘逸的 芦苇,未免素淡萧瑟了些,像个清瘦迷离的佳人,让人 的心情也跟着沾上一丝抒情的隐忧。只有红叶,族族如 火似焰,金风吹过,它恣意泼洒开来,是漫山遍野的红, 一种绚丽的大手笔,在秋天这个背景上,要涂,就涂它 个酣畅淋漓的生命色。 这种生命色,是晚霞的血液,一滴滴渗入叶脉,浸 润出滋润明亮的色彩,刻进秋天的印记里,迸发着热血 沸腾,如同经历一场铭心的爱。是的,秋天,适合去爱, 适合用红叶般的热情投入一场爱恋。 大雁南飞,层林尽染,又是一年红叶似火,一枚红 叶,从唐宣宗年间慢慢飘来。她倚在宫内枫树下,看红 叶流丹燃在秋日午后,光洁的脸庞带着伤感。秋风吹落 红叶,她掂起端详,多像一枚小巧的书签,散着青涩的 幽香。于是,她含泪写下:“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红叶在奔流的溪水里,载 着她的爱情,流出宫廷,被墙外一青衫士子拾起。几年 后,她发现洞房花烛的郎君,竟是那位拾红叶的士子! 他们惊喜交加,感谢上苍的眷顾,红叶,缔结了他们一 生的缘。 红叶题诗见证了一段美好姻缘,而民国才女石评梅 的爱情故事里,有红叶点缀,却是那样凄婉哀伤。高君 宇爱恋了她好久,终于鼓起勇气,从西山寄来心形红叶, 题着: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清冷幽凄的 石评梅尽管深爱着他,却拒绝了这种深情,认为“枯萎 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高君宇骤然病逝,她 满腔悲悔,握着红叶,把剩下的泪流到他的坟头,不久 生命也终结。让人唏嘘不已,依稀风吹落叶,依稀枫叶 天涯,鲜红的叶儿,片片似血,一直在他们悲怆的恋歌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7 页 里飘零着。 民间的爱情虽朴素些,却不泛纯真的美好,就如电 影中所唱:“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红叶 彩霞千般好,怎比阿妹在山涯……”那样地直白纯净, 阿哥阿妹,手捧红叶,彼此把双方珍藏在心窝,年年萌 发的红枫,照见两颗跳动的火红的心。普通人的爱情, 没有大波大澜,没有悲凄断肠,却有执手相牵的温暖。 “晓来谁染枫林醉”、“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 眼中血”、“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红叶与红豆 一样,呈现着古典的情感美,无限深情与缠绵。它或者 与荻花,与渔火,与暮帆,演绎清幽的离愁美,定格在 诗书中,让人反复品味。 我更欣赏红叶的另一层面,晚秋的红叶,喻示一种 从容淡定的心态。它经秋霜所染,秋风磨砺,红遍山野, 丹映长空,沉淀了更深沉的美。在它深红的映衬下,盈 绿的春草,顿显浅幼稚嫩,二月春花,也远不及枫红的 静美。而且我犹喜“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的意境,那是云卷云舒,闲散怡然的生活态度。是啊, 岁月这本书翻到了秋天,落红满阶,与之相配的,该是 红叶青山,枫林晚亭的气象,一种开阔的心胸与历练。 人生的秋天里,要的,就是这种淡然沉静的大气之美。 西山红叶好,那年红叶最绚烂时我去了香山,抬眼 看到山石上这几个字,一直难忘。时节又到秋天,枫红 层层,想必香山的红叶,此季也必燃得如漫天彩霞了吧。 (选自 2011 年第 2 期《散文》,有删改) ·群文简评· 物件往往寄托着我们的情思。积累 3 中的文(一)以 “徽墨”这一物件、文(二)以“红叶”这一物件作为切 入点,侧面反映了文化的精深的,构思精巧,值得我们 学习。 [群文积累 4] (一) 解 读 凉 州 郭保林 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 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 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 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 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 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 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 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两千多年前,张骞途 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 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 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 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 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汉武帝时,骠骑 将军霍去病与匈奴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 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 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 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 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 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 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 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 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 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 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 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 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 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 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 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 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 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 低的一级。“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 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 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 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 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 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 场?”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 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 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 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 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 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 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 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 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 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西夏碑(重修护国 寺感应塔碑)……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 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 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 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 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 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 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 去了。 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 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 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 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 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 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 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8 页 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 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 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 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 浪漫主义情怀呢! (有删改) (二) 建 水 记 (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 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 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 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 果在城外 20 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 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 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 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 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 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 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 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 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 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驰,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 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 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 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 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 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啊呵地 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 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 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 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 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 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 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 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 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 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 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 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 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 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 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 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 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 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 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 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 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 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 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 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 建水城 3.3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 30 多条街巷,550 多处 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 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 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 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 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 菌、坎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 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 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 ——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 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 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卷,提 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莴苣、茄于、青椒、 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 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 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咯吱咯吱地推开 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 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 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 休已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 椅上。借着一条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群文简评· 城市是组成国家的基本行政单位。积累 4 中的文 (一)、文(二)均以一座边陲小城作为切入点,通过当地 环境、人文风景的摹写,写出了千年文明的美丽传承, 构思精巧,值得我们学习。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