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超级全能生”2021 高考全国卷地区 1 月联考甲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痛苦的时
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
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
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
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
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
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
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
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
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
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
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
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
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
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
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
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
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吷庵手批
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
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
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
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
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
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
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B. 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
C. 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 辛弃疾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
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的复杂心情。
B. 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
C. 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
D. 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坚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B. 抟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
C. 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原文第四段“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
升华的努力”的表述强调递进关系,而选项中的“不是……而是……”的表述为并列关系。
C.文中“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情意”说的是末四字,选项说的是整首词。
D.根据原文“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可知,辛弃疾并
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只是这不是他最想做成的事业。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并列式结构”错,并列式结构要求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各问题平行并列、分别论证。
本文并非并列式结构,而是递进式结构,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发展规律以及逻辑关系,一层一层地安排组
织材料,层次之间是深化递进的结构方式。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有……才能……”选项说法绝对。并不是只有从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全面准确地了
解苏轼,其他时期未必不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苏轼。
故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盲盒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的福袋。在盲盒火爆前,扭蛋、文具福袋等产品在一定的人群间也较为流行。
盲盒营销类似于一种抽奖游戏的商品营销手法,能够大大刺激用户的复购率。由于二次元用户 IP 忠诚度高,
常常有收集癖,盲盒营销最初大量用于二次元领域的手办销售。如今,盲盒营销已经成为 IP 玩具礼品、线
上线下互动营销常用的方式之一。
(摘编自《盲盒经济大行其道:上瘾现象普遍炒作行为值得警惕》)
材料二
图书盲盒、美妆盲盒、高校录取通知书盲盒、生鲜……近年来,以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在各行
各业被复制、借鉴。随着盲盒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大量购买盲盒。
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模式,盲盒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包括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在内的
多个商家均将盲盒概念引入自己的产品。这类盲盒具有创新意义,不但塑造了品牌形象,增加了销售量,
客观上还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如旺仔牛奶职业罐设置 25 种职业,包含电竞、说唱等新职业,体现出对职
业更包容、多元的心态;2020 年 4 月,“故宫淘宝”推出了“宫廷宝贝”“猫祥瑞”等主题盲盒,中秋期
间还推出了故宫猫中秋限量盲盒,引发广大消费者的购买热潮。
(摘编自《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材料三
随着盲盒热潮在图书、美妆、文创等众多领域延展,盲盒消费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与此同时,
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因为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盲盒本身是很难评估价格
的,其标价实际上取决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期望越大,价格越高。当然,这种心理预期的另一面是“期
望越大,失望越大”。正因为如此,盲盒自问世之初起,就始终无法摆脱“变相赌博的质疑。
盲盒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迎合了人们喜欢“碰运气”的心理,不过,当一掷千金成为习惯,甚至深
陷其中无法自拔时,“碰运气”与“赌博”其实已没有实质性差别。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一路狂飙野蛮
生长的过程中,有些盲盒将假冒伪劣产品收入其中,有些则直接放入人民币,演变成货真价实的赌博行为。
盲盒经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泡沫化乃至“灰色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材料四
目前,盲盒相关产品投机性已成市场关注的热点。盲盒模式尽快进入监管视野,是许多民众所期待的。
“盲盒理论上有可能被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认定为,有奖销售”有业内人士称,“但它不同于现在
众多流行的抽卡类手机游戏,监管层可以通过提取后台代码对中奖概率进行直接监管。盲盒的概率设置过
程中应该如何来监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摘编自《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盲盒营销类似于抽奖游戏的营销手法,能大大刺激用户的复购率。
B. 盲盒的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在各行各业被复制、借鉴。
C. 盲盒会收入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且无法摆脱“变相赌博”的质疑。
D. 盲盒概率设置过程的监管存在漏洞,这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盲盒的起源及其营销模式的特点,也肯定了其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商业营销模式。
B. 材料三中,盲盒的问题逐渐引人关注,因为盲盒很难评估价格,其标价往往与消费者心理预期成正比。
C. 材料四中,盲盒乱象的一个原因是概率设置过程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条例,这也是盲盒不健康发展的一
个主要因素。
D. 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等多个商家的产品引入盲盒概念,具有创新意义,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引发了
购买热潮。
6. 对于盲盒这种经济现象,你是怎么认识或评价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4. C 5. B
6. ①盲盒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营销模式,能抓住消费者的购物心理。②盲盒应该健康发展,应合理运用盲盒
这种营销模式。③盲盒的销售模式存在“赌博”性质和质量问题,这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应
尽快立法规范盲盒。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盲盒会收入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错误,扩大范围。材料三第二段是“有些盲盒将假冒伪劣产品收入其
中”,并不是全部盲盒。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因为盲盒很难评估价格,其标价往往与消费者心理预期成正比”错误。原因缺失。盲盒问题引发人们
关注的原因还包括“赌博”的性质、有些盲盒将假冒伪劣产品收入其中和投机性等。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材料一、材料二可归纳出盲盒销售模式的优点,如由“盲盒营销类似于一种抽奖游戏的商品营销手法,
能够大大刺激用户的复购率”“盲盒营销已经成为 IP 玩具礼品、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常用的方式之一”“以
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在各行各业被复制、借鉴”可以概括出 1.盲盒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营销模式,能
抓住消费者的购物心理。2.盲盒应该健康发展,应合理运用盲盒这种营销模式。
从材料三、材料四可归纳出盲盒暴露出来的问题,如由“盲盒自问世之初起,就始终无法摆脱‘变相赌博’
的质疑”“有些盲盒将假冒伪劣产品收入其中”“盲盒模式尽快进入监管视野,是许多民众所期待的”可
以概括出“盲盒的销售模式存在,赌博,性质和质量问题,这应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综合材料来看,盲盒并不是出现了问题以后才需要监管的,盲盒这种营销模式本身就存在着某些问题或者
误区,需要相关部门针对盲盒立法规范,防患于未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兰高考
黄希好
五月,清甜的空气中浮动着春天独特的生机,郊原上的绿草生长得很茂盛,野甸上的杂花完全盛开了。
黄昏时的天空柔和地将淡金色的薄纱蒙向地面,玉米田边流淌的溪水白亮亮的,放学的孩子们在石板路上
玩闹,脸上都泛着一层毛茸茸的光。
小兰穿着嫩绿色的校服,和杨树抽的新枝一个颜色。她和伙伴们连起排来,说笑着往家里走去。金铃
悄悄凑近,对小兰说:“你还打算去上海读书吗?”小兰听了这话,眼睛定定地看向地面:“嗯,我妈叫
我去。”金铃其实有意劝她别去,话在嘴里绕了一圈,只是失望地说:“我们都舍不得你走。”小兰压着
心事,叹了口气也不搭话。转过路口,她就告别同伴向家里走去。
她面带忧愁地走进居民楼,慢慢吞吞地爬上楼梯,此时她多么喜爱这长长的楼梯!这新房子是去年姨
妈出钱替他们买下的。原来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没有楼梯,炉灶和水池就搭在屋外,旁边堆满了锅碗瓢盆、
瓶瓶罐罐的油盐酱醋,还有旧鞋、废报纸。想到姨妈,她又觉得难以跟母亲开口,心里泛起飘忽忽的伤感。
但等她一站在家门口,她完全清醒了,一刻钟前那些纷乱的想法远去了。
小兰下了决心走进家门,趁着一股子勇气问:“妈妈,我一定要考上海的大学吗?”母亲瞪着她,把
脸沉下了,说:“这话说过几次了,你得去,将来你会有好的一日。”小兰有些泄气了,又恼烦地小声说:
“我今天问过金铃了,还有其他同学,他们都留在这里……妈妈,我也可以留下吗?”听到这话,母亲不
愿说话了,气闷地咬着嘴唇,随手乱翻桌上的晚报。
过了许久,她渐渐平静下来。小兰一点儿也没有发脾气,早就进屋读书去了。母亲把小兰招呼过来,
抑制住心里的忧伤,把家里从前的经历向小兰讲述了一遍:她的母亲是从上海插队到农村的,后来嫁给了
本地人,生了两个女儿。虽然本来是一家,大女儿——小兰的姨妈却在很小的时候就享受政策回到上海落
户,在外祖那里长大。而小女儿——她自己在乡下跟父母一起生活。她年轻时是个很有主意的人,她的母
亲劝她去上海读大学、嫁给上海人,她一句也不听,还是嫁给了一个本地男人。偶尔在过节或过年时看到
姐姐回来,还客气得跟见到客人似的。
后来她唯一一次去上海看望姐姐,那完全像一个梦中的回忆。她的姐姐请她在思南路吃饭,有外国女
人在隔壁桌高声谈笑。她直直地望着人行道上来往的太太小姐们,她们穿着很讲究的时装,撑着花阳伞慢
悠悠地走着。上海的街道永远是繁华的,无数的人和汽车挤来挤去,商店和百货大楼的饰窗整晚亮着辉煌
的灯光,这些使她成日提心吊胆,住了几天就匆匆回去了。
她自以为安心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不埋怨她的母亲和姐姐,仿佛这是龙王爷发的大水,能够怪谁呢?
但这一刻,说着说着,她感到无限心酸,收不住地流泪。她想到她的母亲如何送姐姐去上海,而她的生活
比起姐姐的是怎样艰苦,小兰在自己身边长到十八岁,又是多么不容易!她泪流满面,说:“小兰,你一
定要考到上海!”父亲在家里常常听这类没有意思的话,面色惨白惨白的。他一早悄悄下了楼,躲开这连
哭带吵的声音到街上去了。
小兰高考的时候,学校一早安排了车辆把考生统一送去省里的考点。于是母亲除了下厨房就无事可忙
了,白白地坐着。
没过几天,学校发下来志愿表,家里人怀着急切的心情,终日聚在桌前谈话。小兰偶尔抬起头东瞧瞧
西望望,看样子,她心里早已清楚事情会如何发展。小兰太年轻了,想不到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所
以家人替她拿主意,她也怀着平常的态度,觉得应当如此。到了第七天,母亲终于把反复商讨后敲定的学
校名字一个个仔细地誊写到方框里,竭力把字写得端正。小兰最后上交的表格非常整洁,好像家中并没有
因此发生什么纷争,母亲也并没有为此花费多少功夫。
又杳无音信地过了一个月,这天在邮局工作的邻居过来串门,并且告诉母亲似乎有来信。这突如其来
的消息把她吓慌了,送走邻居以后,她急忙把女儿驱赶出门去等信。小兰内心忐忑,一步一步挪下楼,去
等母亲希望的梦了。这时候,母亲觉得自己被一种情绪催促着,在屋子里踱着步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反
复地研究旧碗、破锅、茶杯、脸盆,好像生来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一样。她不理家里人,也不烧饭,对什
么都全然没有兴趣了。她的工作只有等女儿从街上回来,手上捧着上海发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小城的街巷铺满了夕阳的余晖,有母亲走出门,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饭。风逐渐不再刮了,街道空旷起
来,静得能听见远村的狗吠。邮差的铃子终于在道路的尽头咯噔咯噔地响起,小兰走上土坡,看着自己的
命运向她不徐不疾地驶来。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金铃和小兰的谈话,介绍了小说矛盾冲突的起因,表现了小兰的愁闷,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
了铺垫。
B. 对比没有楼梯、居住环境又差的老房子,住进姨妈出钱买下的新楼房,小兰心里也动摇过,表明小兰也
是重视物质的人。
C. 小兰向母亲表达不想考上海的大学后,作者描写母亲的反应时综合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表现人
物的方法。
D. 母亲不想看到自己年轻时的错误选择在女儿身上重演,所以极力要求小兰考上上海的大学,弥补自己人
生的遗憾。
8. 请分析小说开篇环境描写的作用。
9. 小说最后三段,小兰家表面平静,但这表象之下却“暗流涌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些“暗流”。
【答案】7. B 8. ①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小说人物安逸平静的生活场景,有助于衬托人物
纯朴的形象。②开头描写五月的自然环境,起到衬托小兰轻松愉悦心情的作用,也为下文即将到来的高考
和填报志愿的情节做铺垫。③开头的环境描写和后文小兰的心情形成反差,反衬了小兰的忧伤。
9. ①家里人急切的心情。家里人终日聚在桌前商讨,第七天才敲定。②母亲若有所失的焦灼。为弥补自己
年轻时选择的错误,想让女儿去填补自己人生的一大缺憾,听说有来信,便茫然不知所措,一心等着女儿
捧着上海发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回来。③小兰违背心愿的无奈,对前途的迷茫。小兰被母亲赶出门等信时,
一步步挪下楼,去等母亲的希望。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明小兰也是重视物质的人”错。追求美好生活是是人之本性,不能由此断定小兰是重视物质的人。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某种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二
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某种心情,具有象征暗示作用。三是通过环境描写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思,深
化主题。
本文开篇描写了清甜的空气、茂盛的绿草、盛开的杂花、黄昏和溪水等,向读者展现了静谧、祥和、幽美
的环境,这一切景色都映在小兰的眼中。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兰纯朴的人物形象和其愉悦的
心情。同时也与下文小兰面对伙伴们的询问显得很无奈、回到家“面带忧愁”地慢慢吞吞上楼、无力反驳
母亲的回答时的忧伤形成反差,开头幽美的环境描写反衬了小兰的忧伤。同时,开头点明时间是五月,也
为下文高考到来、填报志愿的情节做了铺垫。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
文段从学校发下志愿表开始,叙述全家人的反应,没有纷争打闹,只是写了家里人用七天时间桌前谈话,
商讨敲定志愿,写出家里人急切的心情。这似乎与主人公小兰无关,但在这平静之下,却有家人的急切、
母亲的焦灼、小兰的茫然与无奈。如第九段“母亲终于把反复商讨后敲定的学校名字一个个仔细地誊写到
方框里,竭力把字写得端正”,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母亲对小兰高考志愿填报十分重视,十分用心。从
第十段“她不理家里人,也不烧饭,对什么都全然没有兴趣了”可以看出,母亲内心焦虑,一心希望小兰
能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从第十段“小兰内心忐忑,一步一步挪下楼,去等母亲希望的梦了”可以看出小
兰的被动、茫然、无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澹,字彦深,巨鹿下曲阳人也。祖鸾,魏光州刺史。父季景,齐大司农卿,称为著姓,世以文学自
业。澹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齐博陵王济闻其名引为记室及琅邪王俨为京畿大都督,
以澹为铠曹参军,转殿中侍御史。寻与尚书左仆射魏收、吏部尚书阳休之、国子博士熊安生同修《五礼》。
又与诸学士撰《御览》,书成,除殿中郎中、中书舍人..。复与李德林俱修国史。周武帝平齐,授纳言中士。
及高祖受禅..,出为行台礼部侍郎。寻为散骑常侍、聘陈主使。还除太子舍人。废太子..勇深礼遇之,屡加优
锡,令注《庚信集》,复撰《笑苑》《词林集》,世称其博物。数年,迁著作郎,仍为太子学士。
高祖以魏收所撰书褒贬失实,平绘为《中兴书》事不伦序,诏澹别成《魏史》。澹自道武下及恭帝,为
十二纪,七十八传,别为史论及例一卷,并《目录》合九十二卷。澹之义例与魏收多所不同:
其一曰,臣闻天子者,继天立极,终始绝名。故《谷梁传》曰:“太上不名。”《曲礼》曰:“天子
不言出,诸侯不生名。”诸侯尚不生名,况天子乎!若为太子,必须书名。良由子者对父生称,父前子名,
礼之意也。至如马迁,周之太子并皆言名,汉之储两俱没其讳,以尊汉卑周,臣子之意也。窃谓虽立此理,
恐非其义。何者?《春秋..》《礼记》,太子必书名,天王不言出。此仲尼之褒贬,皇王之称谓,非当时与异
代遂为优劣也。班固、范晔、陈寿、王隐、沈约参差不同,尊卑失序。至于魏收,讳储君之名,书天子之
字,过又甚焉。今所撰史,讳皇帝名,书太子字,欲以尊君卑臣,依《春秋》之义也。
澹又以为司马迁创立纪传以来,述者非一,人无善恶,皆为立论。计在身行迹,具在正书,事既无奇,
不足惩劝。再述乍同铭颂,重叙唯觉繁文。案丘明亚圣之才,发扬圣旨,言“君子曰”者,无非甚泰,其
间寻常,直书而已。今所撰史,窃有慕焉,可为劝戒者,论其得失,其无损益者,所不论也。
澹所著《魏书》,甚简要,大矫收、绘之失。上览而善之。未几,卒,时年六十五。有《文集》三十卷
行于世。子信言,颇知名。
(节选自《隋书·列传二十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澹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齐博/陵王济闻其名引/为记室/
B. 澹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齐博陵王济闻其名/引为记室
C. 澹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齐博陵王济闻其名引/为记室
D. 澹年十五/而孤专精好学/博涉经史/善属文/词采赡逸齐博/陵王济闻其名/引为记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意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文中所说的,就是北周静帝将帝位禅让给隋高祖杨
坚。
B. 舍人,官职名。历代都置,至清朝废除,各代舍人职权大小不一样,如《周礼》中说“舍人掌平宫中之
政”。
C. 太子,是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子侄。皇帝的长子在很多时候会被臣民默认为太
子。
D.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
史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澹家学渊源,一脉相承。他的家族被认为是世代显贵、影响大的世家望族,世代凭借文学作为自谋生
计的事业。
B. 魏澹学有所成,多加实践。他在齐修订《五礼》,撰写《御览》,周武帝平齐后,命他撰写了《笑苑》和
《魏史》。
C. 魏澹勤于思考,别有丘壑。他认为,即使是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大家,在修史书时,也曾立下了不符合道
理的规矩。
D. 魏澹仿效偶像,劝诫世人。他仰慕仿效左丘明,在史书中选择那些能对世人起劝诫作用的人或事,议论
其得失优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废太子勇深礼遇之,屡加优锡,令注《庾信集》,复撰《笑苑》《词林集》。
(2)澹又以为司马迁创立纪传以来,述者非一,人无善恶,皆为立论。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被废的太子杨勇以非常周到的礼节对待他,屡次给(他)优厚的赏赐,命令(他)注释《庾信集》,
又撰写《笑苑》《词林集》。
(2)魏澹还认为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书以来,著述史书的人各不相同,不管好人坏人,都为他们立论评说。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年十五而孤”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两项。“记室”是官职名,“引为记室”意为“召引
他担任记室一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B 。
句子翻译:魏澹十五岁失去父亲,专心精一,发愤读书,广泛涉猎经史,善于写文章。诗文词采富丽、感
情奔放。齐博陵王高济听说他的名声,召引他担任记室一职。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皇帝的长子在很多时候会被臣民默认为太子”错误,应该是“嫡长子”。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周武帝平齐后,命他撰写了《笑苑》和《魏史》”错误。《笑苑》是隋废太子杨勇命他写的,《魏史》
是隋高祖命他写的,隋高祖是隋文帝杨坚的庙号。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废”,被废的;“深礼”,用非常周到的礼节;“遇”,对待;“锡”,赏赐。(2)“纪
传”,纪传体;“述者”,著述史书的人;“一”,相同;“立论”,立论评说。
参考译文:
魏澹,字彦深,是巨鹿下曲阳人。他的祖父魏鸾,曾任魏朝光州刺史。他的父亲魏季景,任齐朝大司
农卿,(他的家族)被认为是有声名的世家望族,世代凭借文学作为自谋生计的事业。魏澹十五岁失去父亲,
专心精一,发愤读书,广泛涉猎经史,善于写文章。诗文词采富丽、感情奔放。齐博陵王高济听说他的名
声,召引他担任记室一职。等到琅琊王高俨担任京畿大都督时,任命魏澹担任铠曹参军,转任殿中侍御史。
不久与尚书左仆射魏收、吏部尚书阳休之、国子博士熊安生一起修订《五礼》。又与各位学士(一起)撰写
《御览》,书写成后,被授予殿中郎中、中书舍人的官职。又与李德林一起撰写国史。周武帝平定北齐,(魏
澹入北周后)被授予纳言中士的职位。等到高祖即位,魏澹出任行台礼部侍郎。不久担任散骑常侍、出使
南陈的主使。归来后任太子舍人。被废的太子杨勇以非常周到的礼节待他,屡次给(他)优厚的赏赐,命
令(他)注释《庚信集》,又撰写《笑苑》《词林集》,世人称赞他博学多闻。过了几年,升任著作郎,仍任
太子学士。
隋文帝认为魏收撰写的《后魏书》中褒贬失实,平绘所写的《中兴书》叙事混乱,下诏令魏澹另外写
一部《魏史》。魏澹从道武帝开始直到恭帝结束,共写成十二纪,七十八列传,另各写了一卷史论和凡例,
和《目录》一起共九十二卷。魏澹著书的主旨和体例与魏收的多不相同:
其中一例说,我听说天子,承天命而临天下,始终不应该称他们的姓名。所以《谷梁传》说:“对于
天子不能说他的姓名。”《曲礼》说:“对天子不能用‘出’字,诸侯在世时不能称诸侯的名字。”诸侯
尚不能写出姓名,更何况天子呢!如果是太子,必须写他们的名字。这是因为儿子是相对父亲而言的,在
父亲面前称儿子的名字,是符合礼的要求的。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周朝的太子都写出他们的
名字,而写到汉代的太子,都避讳他们的姓名,是尊崇当代,轻视前朝,以尽臣子的心意。我私下认为他
立下这个规矩,恐怕不合乎道理。为什么呢?是因为在《春秋》《礼记》中,对太子一定写出名字,对天子
则不用“出”字。这是孔子的看法,对皇帝的称谓,不能只根据当代和前代就定其有所不同。班固、范晔、
陈寿、王隐、沈约等人(撰述的史书对皇帝的称呼)各不一样,使尊卑的位置颠倒。至于魏收(所著的《后
魏书》),讳去太子的名字,写出天子的名字,过失则更加严重。现在所撰写的这部《魏史》,避讳皇帝的姓
名,写出太子的名字,是想分别君臣尊卑不同的位置,是按照《春秋》中的要义去作的。
魏澹还认为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书以来,著述史书的人各不相同,不管好人坏人,都为他们立论评说。
不管传主的立身和事迹有多少,都写入正史,事情既没有可被看重的,又起不到对后世的劝惩作用。再则,
述作如同铭颂一样,叙述重复的话,就只让人觉得行文繁杂。考察左丘明,具有亚圣的才能,阐发圣人们
的思想,托言“君子曰”的那些议论,都恰如其分,其中对普通的事情,也都直抒已见。现在所撰写的《魏
史》,私下里在仿效左丘明,可为世人起劝诫作用,议论他的得失优劣,对世人没什么帮助的,就不去论说。
魏澹所著的《魏书》,非常的简明扼要,大大地纠正了魏收、平绘(在史书撰写上)的过失。皇上看了
魏澹撰写的《魏书》,连连称好。没过多久,(魏澹)去世,当时六十五岁。(他)曾写了三十卷《文集》,
在世间流传。他的儿子叫魏信言,颇有名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塍①秋日即事
周密
络纬②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
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注]①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②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
故得此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
B. “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
C. “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
D. “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
15. 宋诗往往从理性上把握,总有逻辑思维的潜流贯串其中。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本诗总结了生活中的
什么道理,我们还能从中提炼出什么哲理。
【答案】14. D 15. (1)诗歌前三句取了秋季特有的场景:
①纺织娘在夜里振翅作声,声如纺线;
②水边的小楼里,刺人的凉风将秋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
③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
(2)这些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诗人写这些场景是为了说明第四句的道理:生活在城镇中的居民们,
因为远离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时感知季节的改变。
(3)哲理:
①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②一叶知秋,能从微小事物中感受大的变化;
③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D.选项对“黄金线”的理解以及城里人家对秋来不敏感的原因表述不对。第三句的“黄金线”指的是堤岸
上的杨柳枝叶变黄,因为杨柳枝叶形如丝绦,树叶变黄,远远望去就像黄金线一般。“城里人家”因为平
日的生活远离自然,很难及时感受到季节的变换。而且,人们熙来攘往,奔走红尘,又有谁去顾及大自然
的季节变化呢?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标题即可看出这是诗人在西边田埂上,看着秋天特有场景写就的诗歌。诗歌一、二、三句选取了秋季特
有的几个场景:纺织娘这种小虫在夜里振翅作声,声如纺线,“织夜愁”一词用得绝妙,一来点明了夏秋
时节的纺织娘,二来暗指出“夜愁”如同织物一般纵横交错;“酸风”是指“刺人的凉风”,水边的小楼
里,刺人的凉风将秋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让人感觉到秋季特有的寒意;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
第四句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城镇里的人家因为远离自然生活,而不能迅速地感觉到季节的变迁。诗
中的意象如纺织娘、凉风、雨、变黄的柳叶,都带有典型的秋季特征。而第四句中的道理,也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遇之事。诗人将这个小小的道理融入诗歌,在诗歌开头便已有逻辑潜流暗伏其中。
现在生活在城镇里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往往是看到日历,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或者是立冬。从中
得到的启示可以从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从微小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大的变化;或者像作者这样要善于
观察生活,归纳思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使用了很多对比论证,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因为用心专一,而螃蟹虽然
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提出了两个假设,如果六国国君都爱护本国的百姓,“___________;
如果秦国能爱护六国的百姓,“__________”,谁能把他们灭族呢?
(3)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或他人,意为尽管前路障碍重
重,但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暂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
【答案】 (1).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 用心躁也
(3). 则足以拒秦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6).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鳝、躁、递、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 年“双 11”,不少平台都把直播带货作为增加用户、带动销量的发力点。专家指出,运用“直播
+电商”这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消费者对于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于商品的兴趣度、对于体验互动的认
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观看网络直播下单购物。主播们的卖力讲解,真切的
体验分享,商品直观的__________,刷屏的评论,也让消费者乐于下单。
不过,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陈剑表示,( )。据中消协统计,消费者反映的“槽点”主要有:直播带货
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证照信息公示义务;部分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____________存在夸大宣传产品功效或
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产品_________,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部分商品售后无保障,
消费者难享“三包”权利等。为此,中消协提示,坚定理性消费心态,切记量需而入,____________。要
尽量选择正规平台且具有专业选品团队的头部主播,尽量选择有品质保证且有售后保障的商家和商品,同
时不要被直播间营造的“超高性价比”“热卖”“抢购”“秒杀”等气氛所感染,避免冲动下单,盲目消
费。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现 涉嫌 鱼目混珠 精打细算
B. 呈现 涉嫌 货不对板 量入为出
C. 表现 涉及 货不对板 量入为出
D. 呈现 涉及 鱼目混珠 精打细算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直播带货“光鲜”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
费者吐槽。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暗藏一些消费陷阱
B. 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吐槽,在直播带货“光
鲜”的背后,暗藏一些消费陷阱,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
C. 在直播带货“光鲜”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暗藏一些消费陷阱,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
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吐槽
D. 在销售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之处,暗藏一些消费陷阱,在直播带货“光鲜”的背后,
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吐槽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平台通过“直播+电商”这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使消费者对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商品的兴趣度、
对体验互动的认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B. 运用“直播+电商”这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消费者对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商品的兴趣度、对体验
互动的认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C. 通过“直播+电商”这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使消费者对于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于商品的兴趣度、
对于体验互动的认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D. 平台“直播+电商”这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消费者对于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于商品的兴趣度、对
于体验互动的认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表现:表示出来;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呈现:显出,露出。两者的区别在于“表现”是把内在的东西
显露出来,“呈现”是把东西(例如物品、事实真相等)展示出来。结合前文的“商品”可知,应选“呈
现”。
涉及:牵涉到,关联到。涉嫌:有跟某件事情有关的嫌疑。“涉及”是中性词,“涉嫌”则带有一定贬义。
结合语境“存在夸大宣传产品功效或使用极限词等违规宣传问题”可知,应选“涉嫌”。
货不对板:泛指收到的货物或者商品与事先承诺的外观、型号、材料、质量或品牌不符,也可指看到的真
人与照片或网页等不符。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横线后文出现了
“假冒伪劣商品”,此处应不再强调产品真假,应用“货不对板”。
量入为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支出的限度。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根据前文的“理
性消费”和“量需而入”可知,此处应选“量入为出”。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
自然。
结合后文“消费者反映的‘槽点’”,可推知前句应以“吐槽”收束,可以排除 A、B 两项。“‘光鲜’的
背后”对应的应该是“暗藏一些消费陷阱”,排除 D 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中的“运用……方式”部分不能做主语,所以主语自然由后面的“消费者”来充当,消费者不需要运
用网购引流方式,故需要补充主语“平台”;原句中前两个句子之间缺乏关联,应在“消费者”前面加
“使”;“关注度、兴趣度、认知度”与“加强”搭配不当,应把“加强”改为“提升”。全部改对的是 A
项。
故选 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字。
相对于二维码,人脸识别无疑又是一次技术创新。而且,人脸识别可以广泛地应用到支付、考勤、门
禁、解锁等方方面面。但应认识到,人脸识别的大规模应用,①__________,否则,越便捷的技术,越有
可能给用户带来麻烦甚至灾难。据业内人士称,目前最简单的人脸识别,只需要采集、提取人脸上的 6 个
或 8 个特征点就能实现。那么,②____________,或者数据库泄密,人脸识别就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当人
们使用密码支付和二维码支付时,密码和二维码均可以更改或变换。手机丢失后,可以通过挂失等方式更
换密码,还可通过相关操作让丢失手机中的 App 无法登录,进而确保安全。人脸识别则不同,因为,
③_____________,不可更改,一旦泄露,则处于不可逆转的状态,很可能出现个人资金被窃取,被他人“刷
脸”进入小区甚至房间等极端事件。
【答案】 (1). 应该以确保信息安全为前提 (2). 一旦人脸(面部)信息丢失 (3). 面部等生物信息
具有唯一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话题;其次根据上下文,找到关键词;最后结合语境,根据字数要
求,概括出答案。
第①空,根据“越有可能给用户带来麻烦甚至灾难”可知,此处内容应与信息安全相关,可填“应该以确
保信息安全为前提”之意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只需要采集、提取人脸上的……就能实现”“人脸识别就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可知,所填
句子是假设语气,应填“一旦人脸(面部)信息丢失”之意的句子。
第③空,根据前文“人脸识别则不同”和后文“不可更改”可知,应填“面部等生物信息具有唯一性”之
意的句子。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字。
自 2020 年 1 月验收以来,“中国天眼”(FAST)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近 1
年来,“中国天眼”已观测服务超过 5200 个机时,超过预期设计目标近 2 倍。2020 年 2 月,“中国天眼”
团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式启动科学委员会遴选出的 5 个优先和重大项目,近百名科学家开始使用
并处理“中国天眼”的科学数据。借助“中国天眼”,我国科研团队迅速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核心
研究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探测到 1 例全世界仅有 21 例的快
速射电暴重复爆,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该重复爆的辐射具有非常丰富的偏振特征。北京师范大学林琳博士、
北京大学张春风博士、国家天文台王培博士等联合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银河系磁星软伽马重复暴
源进行多波段联合观测。上述成果论文分别于北京时间 2020 年 10 月 29 日、11 月 5 日在国际科学期刊《自
然》杂志正式发表。
【答案】自 2020 年 1 月验收以来,“中国天眼”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借助“中
国天眼”,我国科研团队迅速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新闻共有两段,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进一步阐释,所以压缩时应对第一段进行概括。第一段共有三句话,
其中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阐释,所以考生只需将第一句和第三句加以合并概括即可。压缩语段时,注意保
留关键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同时注意字数要求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这两句中的关
键信息是“自 2020 年 1 月验收以来”“中国天眼”“我国科研团队”“国际快速射电暴领域”“核心研究
力量”。据此整合概括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②夏(jiǎ)楚①二物,收其威也。——《礼记·学记》
③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注]①夏楚:教鞭和戒尺。
结合以上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适当的“教育惩戒”应该回归
曾几何时,惩戒权几成敏感话题,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惩戒权与变相体罚有何区别?诸如此类问题,
时常引发舆论的争议。随着赏识教育理念的勃兴,以及人们权益意识的提高,许多老师都陷入“不愿管,
不敢管”的困境。尤其是当老师的严格管教动辄引发与家长的矛盾冲突,面对一些孩子的违纪违规行为,
或公然破坏课堂秩序,老师们深感束手无策。
为此,一些省市近年开始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授予教师惩戒权。如广东省和山东青岛市均在学校安
全条例或管理办法中明确这一权限。在类似地方法规的制定与讨论中,人们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渐趋明朗,
从抵触、排斥到渐渐形成共识,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理解或支持。
其实,惩戒权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从未缺席,“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众所周知的“戒尺”打手心可
谓典型场景。这种惩戒手段的消失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因此,恢复惩戒权其实也是回归常理常规。在孩
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度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
意识的必要手段。事实上,完全摒弃对孩子的惩戒既不可行,也令不少家庭深陷迷茫甚而教训沉痛。
过去许多家长一听惩戒权就神经紧张,这是对惩戒权的误解,以为惩戒便是体罚。固然,惩戒中难免
会有体罚内涵,但那只是其中很小部分。从国外的实践看,惩戒包含诸多手段,如令其离开课堂、罚做某
件事、早到校晚离校、停课几日或勒令转学等。
某些家长担忧惩戒权是否会过度使用,是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身心健康等,应该说,类似担忧有
其合理性。毕竟,既是惩戒就带有一定强制性,在实施过程中,若遭遇学生的抵制或反抗,会否引发师生
冲突,或学生权益受损有无救济渠道等,初中生优秀作文,都关系到惩戒权的运用合理及正当与否。
正因为此,未来教师惩戒权实施的成败关键还在于“戒尺”的尺度、标准以及使用规范等。这就涉及
实施的细则制定,包括基本原则、惩戒形式、实施范围、具体程序、相关监督等。如有些国家禁止教师单
独体罚学生,而需有其他教师做证人等。总之,惩戒权细则要有可操作性,同时,亦让学生懂得其错误行
为将受到何种惩戒。只有严密、规范的细则才能确保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权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①谈的是优秀的教育者对人的影响很大。材料②谈的是教育惩戒对
人的成长的作用。材料③谈的是教育要遵循规律和原则,不能溺爱。三则材料谈的都是关于教育的话题,
考生可以选择三则材料中任何一种观点为基础立意,也可以结合其中的两种或三种观点综合立意,考生只
要围绕教育的作用、教育与惩戒、遵循教育规律等话题展开论述即可。
【立意】①老师的重要性;
②教育需要适当惩戒;
③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素材】(1)理论素材
①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②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③惩罚犯错的学生不是因为他犯了错,而是为了预防他下次再犯错误。——捷克
④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M·斯科特·派克
(2)事实素材
①明代嘉靖年间的礼部尚书霍韬在其《家训》中讲到:“凡是做教师的,应该考察学生是否力行孝悌,是
否勤劳,而且要记录下来。本家的子侄见弟,如果入了学堂还以耕作为羞耻,以本分做人谋生为羞耻的话,
首次触犯责打 20 下,第二次责打 30 下,第三次再犯就不允许再入学堂。”
②《人民日报》曾刊登相关文章,其中说道: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享有很高的权威,惩戒学生是天经地义
的事,比如罚站、面壁等,学生接受,家长也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权利意识不断加强,家长
对教师惩戒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惩戒顽劣学生变成了很微妙的问题。现行法律对教师惩戒权没有明确
规定,对禁止体罚、虐待未成年学生等则有着明确要求。很大程度上导致现在的老师对顽劣学生不敢管、
不愿管。中小学校和教师管教顽劣学生功能的弱化,是近些年来学生欺凌和暴力接连发生的原因之一。
③目前,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很多国家法律均明确赋予了教师惩戒权。例如,美国约
有 20 个州允许老师惩戒学生,仅 2007 年一年就有 22.3 万中小学生被依法惩戒。英国在 2006 年颁布的《教
育与督学法》中也明确赋予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力,包括允许打手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