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远离喧嚣,追求心的平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
的人生乐趣。
——罗素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这个世界已经够喧哗的了,现在需要的只是静静面对内心。
——毕淑敏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
不完全是负面的。
——莫言
读了以上文字,对于“喧器”与“安静”你有什么联想、感悟或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700 字。
写作指导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
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
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是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
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层次地挖据话语的含意。第一
个材料是罗素的话关键词是“安静”。意思是,他选择安静的生活,安静让他幸福。第二个
是毕淑敏的观点,她提到两个关键词,“安静”和“喧器”,提倡在喧嚣中安静地面对自我。
第三个是莫言在 2014 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摘录,关键词是“喧嚣”,意思是,这是一个
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人都不能避免喧嚣。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
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所以,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两个:“安静”和“喧
嚣”。“安静”可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喧器”可理解为”喧闹”“热闹”,可以由
“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
最佳立意:
(1)放弃宁静,接受喧器:
(2)远离喧器,追求安静:
(3)直面喧器,追求心灵的宁静。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
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
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
生动,有灵性。
范文展示
远离喧嚣,追求心的平静
很多时候,我们想去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远离喧嚣,接下来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
一下这篇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希望我们都可以做自己,找到自己心的安放处。
时光如水,不经意间,双脚已经踩在了五月的尾巴上。一个人走在昏黄的灯光之下,放
眼望去,夜笼长空,灯火阑珊,竟也有种别样的美。
也许这样宁静的夜晚,应该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人相守,漫步幽径,谈笑风生,静默苍穹。
而我,却愿一个人,享受一场浅唱低吟的沉迷。
独坐一隅,聆一曲《云水禅心》,静思过往,空留叹息,一种莫名的无力感瞬间涌上心
头,纵使这温婉的乐曲也排解不了内心的苦闷。大概,只有指尖在键盘上跳跃的快感才能
安宁我怅然的心情,让我暂且麻木自己。
一直都知道,每一份工作都不容易,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的道理。可是真正投入到工作
中的时候,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每天早上,叫我起床的根本不是对工作的热情,
而是烦人的闹钟;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总是静不下心来轻声引导;领导安排任务的时候,
总是习惯性的先抱怨几声再付诸行动……这一切的一切,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很多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我不热爱
生活了,还是生活抛弃了我?
或许,我缺少的,便是一种看清喜乐,承受苦难的心境。突然想起,有一次跟我最尊敬
的吴总交谈时,他很认真地告诉我,想要成功,就必须有付出,不能抱怨。他现在的成功,
都是他自己靠双手努力,靠诚信去赢得人心所收获的。当时的我,并不以为意,只是笑笑,
便再无思绪。而今,终是明白,吴总所说的,大抵是一种认真、积极的处事态度。生活中
所有的烦恼喧哗,都是一片淤泥,只要我们在不断的困境中保持一颗向上的心,静静等待,
终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醇的智慧,从无名的角落悄然盛开,还你一缕馨香。
人生,不必要惧怕什么,也不必要计较什么,更不必要抱怨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从
中获得了经历和体验,我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得到提升, 我们的心智因此变得成熟。而
很多的时候,我们遇到问题,尝试了,努力了,最后却无能为力,也没关系,至少,我们
问心无愧。
心若无物,则一切皆空,心若向阳,则万事美好,心若清静,则莲花自开!惟愿余生能
以一颗恬淡的心面对生活,不骄不躁,无怨无悔!
点睛
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
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
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
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
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
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
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
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
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