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盟友到对手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杜鲁门主义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脉络,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综合、比较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冷战"的讲述和评述,使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分析国际关系问题,进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合作讨论
通过对二战后世界冷战局势形成过程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美苏“冷战”
;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北约;《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约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分裂;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的“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情景式教学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生互动,简要回顾一战以来和二战期间国际关系的变化,向学生指明: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可借此对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规律的教育。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从盟友到对手
1、背景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合作探究:,什么叫雅尔塔体系?它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有何内容和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①雅尔塔体系:指二战后期,同盟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如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谈判(1944.10)、雅尔塔会议(1945.2)、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等。其中雅尔塔会议尤为重要,对上述会议的成果进行了完善、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后面的会议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雅尔塔体系就是以上这些协定的总和。它是以美苏为主导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历史背景: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战时美苏的共同敌人消失;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加剧。
③内容:确定了战后处置战败国的原则;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建立联合国;对战败国的边界重新划分对其殖民地重新分配;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
④影响:确立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的框架。
(2)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小结: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表现: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争执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问题探究: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不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可以友好往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问题探究: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掩饰其全球扩张的企图。
3.影响:美苏“冷战”开始
教师小结: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二、美苏“冷战”
1.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
“冷战”是美国战后霸权政策的重要体现。什么是“冷战”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明确“冷战”的定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的政策。)
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想一想,为什么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冷战”是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对抗。战后世界渴望和平。
(2)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问题探究: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思考:“马歇尔计划”又称作什么计划?美国是慈善家吗?它要解决欧洲什么问题?“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它有没有进步作用?针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苏联有什么反应?
2.苏联的“应对”措施
(1)措施: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华约组织
(2)影响:欧洲出现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3.影响
有利方面:
(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了取得有利地位,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进行内部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3)为了了发展自身的经济,在美苏两级格局中保持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得到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不利方面: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军备竞赛和局部战争,到处插手别国内政,世界政局动荡,形势紧张,长期不得安宁。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问题探究: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分别在哪些地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欧洲是双方激烈争夺的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区,处于美国对苏联的全球遏制包围圈上,美洲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
1.德国分裂
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是怎样处理德国问题的?虽然实行了分区占领,但各占领国都想把对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
"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 "柏林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趁机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它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
德国的分裂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什么关系?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德国成为两强冷战的前哨阵地,危机不断。直到冷战结束,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
2.朝鲜分裂和越南战争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依据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分别进驻朝鲜南部和北部,其分界线是北纬38度线.经过长期的对峙,1948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先行成立了大韩民国。次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至此,朝鲜半岛的分裂成为事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韩国则与美国结为同盟,朝鲜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与1973年撤出越南。
3.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独立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半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经过美苏两国的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遂告结束。
小结: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两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战”局面下的两级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和世界局势走向缓和。
板书设计:
一、从盟友到对手
1.背景
(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2)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
2.表现:杜鲁门主义
3.影响:美苏冷战开始
二、美苏“冷战”
1.背景
2.美国的“冷战”政策
3.苏联的“对应”政策
4.影响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分裂
2.朝鲜分裂和越南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