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让微写作走进阅读教学
一
模仿式写作
笔者以为在学习课文时进行写作训练,是最便捷的学习写作的方式。
《滕王阁序》是骈体文的典范之作,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声律铿锵。为让学生体味骈
体文句式之美,也为了巩固对联写作,笔者给出了几个上联,让学生给出下联。
①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②帝子长洲,(天人旧馆)
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④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⑤落霞与孤鹜齐飞,(爽籁与清风共生)
⑥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兰亭宴上少长咸集)
这几个对联由易到难,前几个可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后面两个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
行创作。其中第 5 个对联有一位学生还对出了“白帆同清风徐来”的佳句,第 6 个对联有同学
对出了“黄鹤楼头胜友如云”“金谷园里群贤毕至”的佳句。
下面是一位学生模仿《大堰河——我的保姆》写的片段:
你用你纤细的臂膀把我搂在怀里,温暖我;
在你看到孩子放学回家之后,
在你整理完最后一个房间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烧熟之后,
在你把盘盘碗碗端到桌上之后,
在你将孩子褥子下又垫一层毯子之后,
在你叮嘱临行前的孩子好好吃饭之后,
你用你纤细的臂膀把我搂在怀里,温暖我。
二
变换文体式写作
在学习一些意境优美的文章时,笔者喜欢让学生用散文化的手法来进行改写。比如学习
《滕王阁序》的第二、三段时,笔者让学生用优美诗意的散文语言描述滕王阁的秋日胜景;
学习《雨巷》时,笔者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雨巷。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薄雾烟雨,青砖古道,迷蒙的雨巷悠长而寂寥。细雨敲打着路面,奏出一支忧伤的曲子;
雨丝在小巷里交织,描出一幅朦胧的画卷。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缓缓走过这雨巷,古典旗
袍舞出了江南的浪漫。雨停了,巷尽了,我纵然能走出这雨巷,却走不出戴望舒的诗行。
这段文字文笔细腻,意境优美,准确地表达出江南雨巷的浪漫和江南女子特有的气质。
在学习《故都的秋》时,笔者要求学生选用课文中秋的意象,用诗词的形式再现《故都
的秋》的意境。下面是一位同学创作的《蝶恋花•秋》:
故都夜月冷凄凄,梦起北国,点点织成忆。陶然亭中芦花影,西山虫唱惹孤寂。
还欲劲草染花味。青天飞鸽,槐蕊似卧睡。一去京畿八月里,休叫西风唤秋归。
再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时,笔者
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情节改写成剧本,选出优秀剧本在班级活动上演出。事实证明,这种
写作活动很受学生欢迎。
用不同的文体,表现相同的意境、情节或形象。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也能让学生体会不同文体的特征及各自的魅力,锤炼语言,培养学生思维,提
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
三
点评式写作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
—读书时于有感处圈点批注。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笔者会给出金圣叹评点《水
浒传》的范例,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会讲解若干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的范例,
让学生在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点评。只要授之以法,学生就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如课文中王夫人的这段话: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
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有一位同学这样点评道:
“宝玉是王夫人的心肝宝贝儿,她说的‘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带有宠溺的味道,读者不
可当真!这话只能她说,别人万万说不得。就像我妈妈动不动叫我‘疯丫头’,她口里骂着我,
心里不知怎么疼着我呢!”
通过让学生点评文中句子,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能锻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
能力。
四
补白式写作
艺术讲究留白,小说创作充满悬念,这给读者再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学习《装在
套子里的人》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两个练习:
1.别里科夫在看到华连卡和科瓦连科骑自行车后,脸色由青变白,他像受到致命一击,
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第二天看他的脸色像是病了。想象并描述别里科夫回家之后是怎
么度过漫漫长夜的。
2.别里科夫被科瓦连科推下楼梯,又被不明真相的华连卡一阵大笑,一个月后就死了。
请想象并描述别里科夫在人间的最后一段时光。
学生写作兴趣高涨,他们在对生活细节和人物行为的想象中深化了对别里科夫这一“套
中人”形象的理解,同时也过了一把写小说的瘾。
《边城》在结尾处留下悬念,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小说进行续写,然后与原作对
照,体会原作留白式结尾的妙处。
五
论证式写作
校园生活相对封闭,很多学生可能缺乏写作素材。如果能学会从课文中积累素材,就能
把课本变成素材库。学过陶渊明的作品之后,笔者要求学生运用陶渊明的事例,去阐述一些
对生活的观点和态度,效果极佳。
作品一: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心灵的自由。
陶渊明归隐自洁,他孤独吗?当然。穷困潦倒,处于乡野,与妻儿相依为命,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他的确是孤独的。然而,正是孤独,才使他有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才赋予他悠然
南山的闲适,才缔造了他不朽的人格。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孤独垂钓,尼采发出呐喊:“孤独
者,你走着创造者之路。”周国平有言:“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
种很严重的缺陷。”我说:“孤独的人最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孤独者,大多都能听从内
心的召唤,做真正的自己。
作品二: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清风徐徐,菊香缕缕,南山悠悠,衣袂飘飘。在这样的寂静中,我仿佛听到了那无弦琴
上传来的穿越千年的孤独之歌。那个人走得洒脱,那颗心活得自在。在为名利明争暗斗的世
俗生活中,他就像一根琴弦,单薄却敲击着世俗的神经。从《归去来兮辞》中传达出的期盼,
从《归园田居》中传达出的欢欣,都那么炽烈。他是孤独的,但他的心灵一直在狂欢。这种
狂欢,抚慰着世世代代无数人孤独的心灵,启迪着他们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品三:
逃避,也许可以得到一时的清净,但却远不如直面喧嚣。于喧嚣中静心,才算得上是真
正的平和宁静。陶渊明,一代隐士,虽活得潇洒安逸,日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
他于社会何益?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逃避,
并非勇者所为;直面现实,才能体现勇者担当。
即使官场污浊,也有屈子直言勇谏;即使人心险恶,也有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史家绝唱;
即使深受冤屈,也有岳飞精忠报国千古留名。唯有挺直脊梁,才能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逃避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逃避之人不应该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一个陶渊明的事例,可以用来阐述多种观点。有人赞他高洁自守,有人说他逃避现实;
有人读出他的孤独忧伤,有人却品出他孤独中的自由。一个人的事例,能给人多少启示,就
能用来阐述多少观点。那些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文人作家的事例,皆是如此。经过反复
训练,学生就会对课本中的可用素材产生应有的敏感度,并养成写作的习惯,这样就不愁写
作时无素材可用了。
六
评析式写作
《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鲜明,在疏通文意之后,笔者布置了“_____哉,项羽!”这一作
文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用一个词来评价文中人物,并且结合文本中的相关描
写,谈谈对这一人物的理解。根据以往学生的习作,用以评析项羽的词有壮、义、美、悲、
哀、惜、愚等。之所以填一个词,是想让学生抓住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人物形
象大多具有多方面特征,可以使学生通过深入讨论交流实现对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学习《烛
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这类课文,都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七
思辨式写作
在我们的教材中,不乏殉情、殉道的人物形象,但珍惜生命的例子却比较欠缺。中学生
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易冲动,易模仿。所以,
在教学中应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笔者会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是在怎样的人生困境中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脱。学习《孔雀东南飞》,笔者
会让学生思考:假如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她会拥有怎样的后半生?学习《屈原列传》
时,笔者也会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思考:沉江真的是屈原那时最正确的表达爱国的
方式吗?
有些课文中蕴含着一些人生哲理,如《归去来兮辞》中有生存困境和心灵自由的矛盾;
《逍遥游》中既有万物皆有所待的限制,又有努力挣脱各种束缚的精神追求;《滕王阁序》
既有对人生苦短、命途多舛的感慨,又有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豪情。从课文中可提炼出“困
境与破境”“限制与自由”“得意与失意”等写作题目,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去观察
生活,思考人生,帮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
鉴赏式写作
优秀的作品在语言表达、写作技法上均有值得鉴赏之处,伟大的作品中有很多令人拍案
叫绝的精彩片段。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怎能不鉴赏风雪描写的妙处?学《林黛玉进贾
府》,怎能不鉴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边城》,怎能不鉴赏那些最能体现翠翠幽微心理
活动的细节描写?学生写一篇鉴赏短文,需要去阅读课文,去想象场景和细节,去揣摩语言
的精妙,去组织和锤炼语言,如此,学生的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读写结合,本该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在阅读教学中融进微写作训练,是一种易于操作、
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坚持读写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
审美能力均能得到提高。读写结合,值得尝试,需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