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常见人物如何写出新鲜感:“小报青年”张爱玲,
“小报青年”张爱玲的一个小众故事。
曾经,张爱玲的海外求学路两度被战争打断。生于上海的她,还因镇日读书,涉世未深,
与现实社会难免睽隔。当她想要融入十里洋场的新环境,就需要走出书斋,与外界多打交道。
为了尽快熟悉都市风尚,免不了多翻报纸,尤其是小报。张爱玲非常爱读小报,在她心目中,
“只有中国有小报;只有小报有这种特殊的,得人心的机智风趣”。
故事素材
“小报青年”张爱玲
民国时期,有一种小型报纸,简称“小报”。它用轻松的文字描绘出市井众生相,是以休闲趣
味为主旨、拥有广大中下层市民读者的小型报纸。那时的小报大概有一千多种,可谓洋洋大
观。
张爱玲是小报的忠实读者,1945 年 7 月 21 日,《新中国报》报社在咸阳路二号召开“纳凉
会”茶宴。席间,《海报》报社社长金雄白问及张爱玲对小报的意见,张爱玲答复说:“从小
就是小报的忠实读者,它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情趣,可以代表我们这里的都市文明。”
张爱玲对小报的认同感,也体现在她的散文创作中。《私语》写她小时候与父亲同住,“雾
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摊着小报”,并且“直到现在,大叠的小报仍然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诗
与胡说》又说,自从路易士发表怪诗《散步的鱼》,遭小报逐日嘲讽,张爱玲竟也“全无心
肝”地“跟着笑,笑了许多天”。
备考价值
不被大众注意的民国小报,和作品广为流传的才女张爱玲,两者的融合能够增添作文的趣味
性和历史文化内涵。小报中蕴含的都市文明和生活情趣,张爱玲文字中的红尘烟火气息和乱
世动人故事,互相呼应,互为衬托,可以帮助作文打开另一个思路。换个方式看名人,换个
角度看历史,简单素材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文字。
写作范本
角度 1:小报中的历史观
许多人对民国时期历史的认识来自于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那个时代的众生百态,市井烟火
的平实温和,上流社会的繁华热闹,聚焦在一本本影集中。而小报则是另一个能够走近民国
历史,了解当时生活情状的途径。诙谐幽默的文字勾画出市民情态,广泛庞大的读者群体现
出它的火爆程度,拿起一张小报,即是拾起了一把开启旧日光阴的钥匙。读着这些来自民国
时期的文字,眼前浮现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皆历历眼前。
以新的角度和方式看历史,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的另一个侧面,触摸到更贴近生活温度的真
实故事。
角度 2:市井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张爱玲,一个写在民国文学史中的锦绣名字,以其华丽精准的描写和令人叹服的才情打动了
许多读者。她文笔苍凉,写红尘俗世总能找到独特的角度和与众不同的修辞,这得益于她对
市井生活的细致观察。她是民国小报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积累的生活素材,加之文学的加
工塑造,成就了一篇篇优美而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文章。
角度 3:不同时代的都市文明
说起“都市”二字,人们脑海中常会浮现出一幅幅繁华热闹景象。而都市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载体。在古代,都市文明是《清明上河图》中工笔细毫描画出的市井商贩的种种
生活情态;在民国,都市文明是小报上的豆腐块文章,短短几段文字,娓娓道来市民生活细
节;在现代,都市文明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和纵横交错的城市交通轨道,人流穿行在热闹的商
厦写字楼间,轻轨地铁上窥见众生百态。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都市文明,历史乘着时光的
马车,不断前进,向我们展示崭新的篇章。
拓展阅读
《小日报》:上海出版时间最长的小报
《小日报》是民国时期的一份著名小报,由韩天受于 1919 年 4 月 1 日在上海创办,是
人们茶余饭后阅读的主要报纸。创刊前夕,即将出任《小日报》首任主编的张丹斧写信给胡
适,请他为《小日报》写一些稿子。胡适给张丹斧回信说:“丹翁:你的来信,我应该遵命,
但是此时忙,倘有工夫,我一定做点‘小文’送来。《小日报》出版后,请送我一份。”张丹斧
将胡适写的这封信刊登在《小日报》第一期的第一版。《小日报》实际办报时间大约 23 年,
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的小报,其影响之大和读者面之广,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