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课堂实录研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课堂实录研习

ID:586093

大小:24.2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课堂实录研习 一、字词解疑 师:读读这篇文章,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字词句上有难点的可以提出来。 师生交流,解决了下述问题: 1.“颍”字读音——颍(yǐng)上人也。 2.“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中的“否”,读“pǐ”更为合适—— 表示不喜欢、批评、反对之意,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否”相类。 3.“修召公之政”的意思——修复召公的政事,令燕国修整召公的政事。 4.“仓廪实而知礼节”中的“仓廪”是什么意思?——粮库。饭吃饱了才知道礼节要 做得好,老百姓最关心吃的问题,民以食为天。 研习:因被学生提问(“俗之所否”的“否”读“pǐ”,还是“fǒu”)问得猝不及防,教 者与学生一起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耗时不少。 但是,这一看似寻常的教学环节,依然有两个重要的亮点: 一是基于真实的学情而教——同学们字词句理解上有什么疑问?这和上来就呈现教师 臆测的重难点字词,让学生阅读或解答的外铄型教学迥异; 二是顺应学生的思维之势而化——四个问题中,只有“颍”字读音是教者授知,其他 三个问题皆由教者引导学生体知而自主解决,有效实现了授知与体知,启发与自悟的统一。 二、内容感知 师:看来同学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那我们来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管仲列传》。司马 迁给管仲列传到底写了什么?请翻到第 63 页,我们来齐读导读。 生读。 师:好。不仅着力刻画人物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不仅关注人物在历史中如何生 活,还探讨人物的命运究竟被什么力量所决定。也就是说读列传首先要探讨这个人,然后 再探讨这个人背后的人文价值。我们来把这篇列传读一遍,读古文一定要读得慢。在读的 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管仲列传写了管仲的哪些事情? 生齐读课文。 师:考虑一下《管仲列传》里面记录了管仲的生平,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生:少时与鲍叔牙游。 师:说管仲的生平,难道只写了“与鲍叔牙游”吗? 生:写了“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 师:好了,大家来看看这个女同学选的句子都在第几段? 生:第二段 师:司马迁在写人物生平的时候用了什么手法?我们来看看这段话是谁说出来的? 生:管仲 师:管仲自述的,也就说管仲说这几句话是在说自己的坎坷经历。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师:好,读了这段之后,你了解了管仲哪些生平?用自己的话来说。你了解管仲的生 平,简单地说说。 生:一开始贫穷,和鲍叔牙做生意,辅佐公子纠打败仗,他被囚困。 师:第一是“始困,与鲍叔贾”,然后是“与鲍叔谋事更穷困”,还有“三仕三见逐于 君”,“三战三走”,接着“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这里面老师有个问题, “三仕三见逐于君”这个“见”什么意思? 生:被。 师:对,被,这句是被动句。“召忽死之”的“死“是什么意思? 生:为……死 师:对,很聪明,这是为动用法,为……死。那么文章写这么一段经历,在第一段中 有没有? 生(低声):有 师:有,而且更详细。我们来把第一段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师:所以课文的一、二两段在写管仲的生平,课文接下来写什么?两个字。 生:为政。 师:为政。这样看来这篇文章层次很清楚,一二两节写管仲生平,三四两节写管仲为 政,最后一段是太史公的评价。这篇文章的结构出来了。文章中哪句话写出了管仲的才华? 非常明显。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管仲既用的“既”是什么意思 生:已经 师:齐桓公以霸的“以”什么意思? 生:以之霸,“以”是因为、凭借吧。齐桓公因为、凭借霸。 师:以之而霸,这个“霸”什么意思? 生:称霸。 师:所以这个“以”解释为介词,很好,省略了“以之”的“之”。 九合诸侯的“合” 解释为什么?使……合,纠合,召集,汇集。“匡”呢? 生:匡济 师:对,匡济。所以一句话就能概括管仲的才能了。 研习:本环节教学内容众多,有了解导读内容,关注人物做了什么、怎样做的,人物 命运被什么决定;“生平→为政→评价”的文脉梳理;知晓文中写管仲才华的句子。其间穿 插的内容有:了解第一、二自然段内容同构的关系;介绍文言文读法——慢读;检测“见、 死、既、以、霸、匡”的意思。 以文脉梳理为轴心,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不仅是为进一步感悟传主的特点蓄势,也是 在有意识让学生感受传记文类的特征——聚焦传主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 感受传记真实性与文学性合一的特性。 不过,教学内容还可再精粹,教学活动还可再紧凑。既然以文脉梳理为轴心,完全可 以继续深入追问: 1.第一、二自然段都是介绍管仲生平,有何异同?司马迁为何要重复那些相同的事迹? 不同部分的介绍,意在凸显什么? 2.为政也是生平事迹的一部分,司马迁为何要拿出来单独强调? 3.结尾部分名为评价,司马迁其实未置一评,只不过将臆想中的孔子之评与《孝经》 中的君臣相处之道链接到一起而已,但是自己的评价又深在其中,你能品味出来吗?这种 不评而评的写法有何妙处,你能体味出来吗? 诚如是,学生思辨力是否会得到更好的磨砺? 另,师生的措辞还需进一步规范。对话中,教者将自然段、段、节三个概念的内涵完 全等同,显然不妥。学生将“以之霸”翻译为“齐桓公因为、凭借霸”,这是明显的病句。 因为省略了“之”的翻译,教者没有趁势指正,丢失了一次语用规范训练的契机。 三、一字读文 师:再考虑一下,这篇文章这么读过去之后,你读出了哪个字?《管仲列传》里哪个 字能概括出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看管仲的生平、看管仲的为政你都明白了哪个字? 生:贤 师:为什么?大声地说。(板书:贤) 生:因为他为政的时候那些谋略都是有利于齐桓公称霸的。 师:哪些句子?找出来。 生: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 齐。 师:从这段可以看出管仲之贤,大家看看对不对?那么管仲“贤”在什么地方?你能 简单说说吗? 生:注重德行 师:对,这是自己的话。管仲之“贤”在这段话中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非常明 显。 其他学生补充: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师:对,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这位同学读书还不够细心,不能自己凭空想, 一定要利用文本来思考这个问题。好,我们来读读管仲之“贤”。 全班齐读: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师:还有同学来说说看文章当中读出了哪个字?你来说,读一篇文章总归有自己的想 法。 生:我觉得在《管仲列传》中我读出了“情”。 师:一个“情”,为什么?(板书“情”) 生:管仲和鲍叔的友情。不管管仲如何,鲍叔牙始终“善遇之”,鲍叔牙作为他的知己, 一直知他心。即使他被囚禁了,还是推荐他为齐国的宰相。 师:最富有情感的一句话是哪句? 生:管仲自述中“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就是这句话,读读看,读读看。 生(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管仲说这句话肯定是充满感情的,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全班齐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全班齐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个“也”字是很有感情的,大家一起读。 全班齐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还有吗?这位女同学。你肯定是有想法的,读书没想法是不可能的。这本书叫《选 读》,主要是让你自己读的。整篇文章读下来,你读懂了哪个词,哪个字? 生:读懂了一个字是“势” 师:哪个“势”? 生:可以是“势力”的“势”,也可以是“形势”的“势” 师:为什么? 生:其实管仲在他的前半生非常贫困,生不逢时。文章中说“少时与鲍叔牙游,管仲 贫困”,管仲“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我觉得管仲是非常有才能的,但是在前半生的时 候没有把才能发挥出来,是因为他没有接触那些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没有接受像公子小 白那种发挥自己才能的人,这个时候他幸运地碰到了鲍叔牙。因为这个时候鲍叔牙不打压 他,而且能够一直接济他,让他发展,上面也说到对他有情,所以前半生是苦的。后半生, 鲍叔牙给他了一个机会,在管仲囚困受辱的时候给了他一个人生的机会,给他一个平台让 他给贤君做事,让他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师:这篇文章写到了管仲在“恶势”和“顺势”之间的转化。因此她读出了“势”对 人的重要性。“贤”“势”“情”,最后一次机会,读出来什么? 生:我读出来的也是“贤”,可是找出来的地方不一样。 师:那你怎么不说呀? 生:我找到的是第三段。“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他懂得顺民 心,知道民众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不想要什么就不给他们什么,所以这也是“贤”的 表现。 师:那可以把“贤”换成另外一个词,你刚才说过,懂得,而且是“顺”民。(教师板 书“顺”) 研习:一字概括阅读收获,切中了文本一字立骨的篇性。多字皆可立,更见人物特点 的丰富。教者顺势启悟,学生对文本独特而多元的理解终于如花绽放。又因为不满足于一 等到结论便罢休,而是追问不止:哪些句子体现“贤”字?何处见出“情”字?为什么用 “势”来概括?所以,学生的分析皆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不过,学生从“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等句子中见出管仲的贤,被教者批为“读书还不够细心”“凭空想”,未能“利用文本来思 考这个问题”,实在是冤枉了学生。因为学生是从“有才”这个意涵理解“贤”的,且贴紧 了文本,是教者认同的“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具体展开。阅读细心得很,立论 扎实得很。 将“恶势”换成“逆势”,与“顺势”对举,庶几更为贴切。 四、“知”读管仲 师:那同学们来看一下,文中哪个字可以把黑板上这四个字(“贤”“情”“势”“顺”) 连起来?读读,想想,文章中有一个字出现频率极高极高,一个动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 个动词,自己去找。读古文要自己想,找到没有(有同学小声议论)?后面男同学说。 生:“知”字! 师: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出现了? 生:第一段。 师:我们来看第一段“鲍叔知其贤”,第二段的“知”多不多? 生:多 师:我们都划起来,还有吗? 生:第三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有第四段“知与之为取,政之宝 也” 师:这真是写“知”的《管仲列传》。考虑一下文章写到了哪些“知”? 生:首先从管仲和鲍叔牙的交情来说肯定是“知人”。 师:嗯,也就是“知己”。首先是知己之恩,知遇之恩,文章第二段是怎么说到这种知 己之恩的。 生:比如天下人都不理解他,唯独鲍叔牙知他。 师:所以第二段里有几个知。五知管仲,这个五知在读的时候肯定是要富有感情的。 读出来。 生: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师:没有感情,这是不“知”的。一个人“知”不是这么读的,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大家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知我贫也。 师(读):知我贫也。 生:知我贫也。 师:就这样,我们把五个知读一遍,就读这五个“知”。 师生齐读:知我贫也;知时有利不利也;知我不遭时也;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师:这段话有一种排比的意味在里面。管仲说这一段话说得很真诚很真诚,在感谢鲍 子的知己之遇。这就是感情了。所以文章写到了管仲对鲍叔牙的知己之情。还有吗?除了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有“知”之外还有什么“知”。 生:管仲“知势”。 师: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读。 生:就像第四句“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他知道怎么依据形势把祸患转变为福, 如何把本来失败的转换为成功。 师:这句话就写出了管仲知“势”,管仲之才华。司马迁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了什么手 法?读读看。“桓公实……管仲因……;桓公实……管仲因……” 生:对比 师:对,对比手法。把它划出来。把“因”“欲”划出来。齐桓公做得不对的时候,管 仲都“转败而为功”,这是他的知“势”之才。也就说管仲本人是有这个“知”的,他“知 势”。再考虑一下,管仲除了“知势”,还“知”什么? 生:有知遇之恩。 师:知遇之恩已经讲到了啊。除了“知势”之才还有什么? 生:还有顺应民心。 师:顺应民心是哪个句子? 生: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师: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句话中有五个字,哪个字说到管 仲的才华。事实上这五个词概括了他的才华,你看看哪个五个字? 生(齐声):与俗同好恶。 师:与俗同好恶。所以管仲还能够“知民”。还有吗?知民、知势还能知什么? 生:知君! 师:哪里有? 生:管仲每次纠正齐桓公的一些错误的决定 师:很巧妙地纠正了齐桓公错误的决定,所以说他对国君是非常了解的。 生:知礼 师:哪里有? 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师:说明什么? 生:他比较注重维护周礼,注重人的德行。 师:其实这些方面都是说的管仲为政的手段,他知政。所以这就是管仲的贤,他是个 有贤有知的人。接下来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知”?这些“知”我们可以理解为管仲“知政”, 管仲有“知己之情”,管仲有“知政之才华”。文章还写到哪个知?除了鲍叔牙对管仲有“知”, 还有谁? 生:齐桓公对管仲有知遇之恩 师:齐桓公用了他就非常相信他。哪句话?我们先想答案再想过程,这样上课就累了。 找到写齐桓公的句子了吗?怎么看出齐桓公对他有知遇之恩? 生: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他以自己富国强 兵的策略,然后齐桓公支持他。 师:这些虽然是管仲的才华表现,但实际上有齐桓公的支持。很好,还能找到吗?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这个句子读得特别好。怎么说呢? 生:齐桓公在继任王位之前是公子小白,齐桓公上位以后还能重用管仲,而且匡济天 下的策略也是“管仲之谋”,齐桓公任人唯贤。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子?句子都比较短,很简洁。其实也是暗示说齐桓公在用他的 过程非常相信他,非常果断。所以我为什么说她读得好,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写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知己之情”,写管仲与齐桓公之间的“知遇之恩”,更多 写到了管仲的“治政之才”。无论是“顺”“势”,还是“贤能”都代表了他“知政”。所以 这篇文章就是在写“知”,我们来读读文章中的相关句子。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第二段。 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师:接下来读读管仲之才华 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师:接下来读读管仲的为政之才。 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师:最后一段。 生: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师:所以这篇列传中很多都写到了这个“知”字。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要有“知己” 推荐的人,一个人想要成功和领导之间要有“知遇之恩”,当然这些原因是主观的还是客观 的?客观。一个人要成功需要这些。这个“知”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用法,是个通假字, 通“智”。一个无知的人再怎么样也无法展现宏图大业,所以一篇《管仲列传》就是学到一 个“知”字。你看司马迁为这么一个相写了一个列传,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你们想 想,《管仲列传》里有没有埋藏作者的某种心情? 生(纷纷):司马迁是想借管仲来说渴望自己得到君主的知遇之恩,知己之情。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不对?管仲有人知,但是司马迁有无人知的落寞与孤独。管仲有 才,司马迁同样才华横溢,所以一个是“有知”,一个是“怀才不遇”。因此从这篇文章中 能看出作者的无人赏识,怀才不遇,作者深望明君。所以这个“知”里面带有司马迁的忧 伤和期待。再想想,通过这篇文章对现在的人才观有什么影响?你来说,当代社会我们应 该怎么做? 生:要展现自己的才能,不能放弃。 师:自己一定要有才华,所以在抱怨成功之前,想想你为他准备什么了。你来说。 生:要善于发现人才。 生:不要只是期待时机。 师:不要只是期待时机,自己要升华,时机到了就好了。 生:要把握时机。 师:我们要懂得知己、知人、知势,这就是我们学习管仲列传得出的最好结果。其实 学习这篇文章,是要学习“智”。我们一起来读读文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读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生: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师:这个“知”是宝也。这个宝你拥有了吗?好好想想。下课! 研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高频词汇“知”,来统摄“贤”“情”“势”“顺”四字,实 在是极具魅惑力的思维揽胜。感悟经由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知己之情”,到管仲与齐桓公 之间的“知遇之恩”,再到管仲的“治政之才”,司马迁渴望知遇之恩而不得的忧伤,最后 上升到“我们”的化知成智,思维不断反转,时有柳暗花明的审美惊奇。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