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年高考压轴性考点:“把握文章局部结构”的考法与训练 (试题版)
一、考点
1.局部结构——中间段
2.开头能“营造氛围”的文字一般是写景文字
3.开头句段的作用的共性作用:是写出了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个性作用:开门见山,总结全文;先言他物他事,引出主体文字;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等。
4.能“奠定感情基调”的,开头文字中须有情感词语,且这个词语代表全文的基本感情。
5.读所给句段——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内容、层次、表达特点
6.所给句段的要点,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结构间的总分、铺垫、并列、对
比、反衬关系
二、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往往不同。
(一)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曲径通幽,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
(1)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
(2)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
(3)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
(4)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
(5)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
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
调。
4.正反铺垫
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人、别的事或别个
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作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
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二)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
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另外,注意:
(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
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
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三、审题和答题模式
(一)审题
1.所给句段在文内(或段中)的不同位置
2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题自然不同。另外,注意所给句段的数量,如句子,是几个句子;段,是一
段还是几段,段数越多,答题越复杂。
2.答题角度
这一点最重要。有给定角度的,如“结构中的作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等;未给定角度的,只是
笼统地问“×××(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注意题干的暗示性
如 2009 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第 14 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
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该题干暗示了一个信息:插入。由此自然明白“插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
4.注意变式提问
如:文章为什么要从……写起,请分析开头一段的写作意图。
(二)答题
1.掌握答题角度和答题模式
这种题,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答。“内容”包括所选文段自身写了什么,对全文中心的作
用及表达了什么感情;“结构”除开头、中间、结尾外,还要注意在线索、思路方面的作用。另有两个特
殊角度: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文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然后答出其表达作用;二是读者角度,看能
给读者带来什么作用。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这种题型答题有一定的模式。如内容: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
等等。结构:放在开头,点题,引出下文等。
这种题型一般的答题模式:
(1)结构类
①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
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⑤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2)内容类
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感情,营造了……氛围,奠定了……
感情基调。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
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4)读者角度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
③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2.注意与句段作用相近的题型
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法分三点:①对当前段落的作用;②对全文主旨、结构的作
用,如拓展思路,使思路灵活多变,丰富了文章内容等;③引述性、插入性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文学性、文
化性等作用。
四、考题研究文中“新”与“旧”布局(现代与传统)——以黄裳《樱桃》为例
1.桐庐当地变化(现代)与桐君山历史气息(传统)
(1)桐庐变化——新建筑,人的精神面貌,文娱生活,旅游业
(2)桐君山历史——古建筑,雕刻,抱柱对联,民间传说
2.古词人笔下的樱桃(传统)、齐白石画中的樱桃(现代)、老太太篮里的樱桃(现代)
3
(1)古词中的樱桃——哀愁;文化味
(2)齐白石画中的樱桃——新寓意
(3)古今——转入,衬托(笔法)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见识(能力)与魄力(处事)
现代文明
(1)社会发展——桐庐长街变化,时代进步;桐庐风貌描写。
(2)改革前景——樱桃寓改革,末熟,甜味淡淡,欣喜,预示收获,坚定信心。
(3)百姓精神需求——物质(进步,变化),精神(多样化)
传统文化
(4)传统文化寓新意——樱桃(积极人生)
(5)传统文化传承——桐君祠重修(关注),景点冷清(遗憾)
4.语句摘录
黄裳《樱桃》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
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试题研究】
一、局部结构——首中尾三段的作用
【示例 1】向狸狸《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向狸狸
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
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曾经的水陆码
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瓷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
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
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
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
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
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
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
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
……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
回复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
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有删改)
1. 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2】王安忆《街景》
街景
王安忆
①我要写的这条街,名叫江苏路。我对它其实并不熟悉,在它附近仅仅居住了数年。只是当某一天,
我突然发现它的街面房子拆除一空,露出身后楼房白森森的山墙,它的街景一下子跃出在眼前。
②所以我对它不熟悉,还因为我很少去那里。我只是有时候走过它的,与愚园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因
为从我居住的弄堂后头,可穿入它的某一条弄堂,这样大约可节省一站汽车路的光景。上海的弄堂在马路
后面就像一张网,阡陌纵横,有许多近道可抄。我穿过弄堂走过它的路口,它的气息便漫了过来。这是一
种很缠绵的气息,它洇染了我的记忆。
③我记得这是一条狭窄弯曲的马路,挺闹的。但不是闹心的那种闹,而是一种忙碌。这种忙碌又不是
紧张,只是手脚勤快,停不下来,停下来就挺造孽的。这种闹,有点明清的意思,哗然里总带着些节制,
不那么铺张。市声呢,以人声为主。即使是器械的动静,也是来自于人的手脚。
④印象中,街面总是漉湿的,太阳也是潮热的,是南方黄梅天天气。街两边大都是板壁的房子,顶上
铺着黑瓦。太阳就从两边的瓦檐之间照进来。二楼窗户送出晾衣服的竹竿,那一头就搭在行道树的树杈上。
窗户钩子上,就吊着一只风鸡,或者一条腌肉,还有洗净的拖把,绞不干的水则滴在底下的人行道上。街
面上的水就是这样来的。但老虎灶也是原因之一。盛开水的水瓶大都塞不严瓶塞,一路滴滴答答地过去。
送水的木桶也大都漏水,漏出桶,再漏下轱辘辘的送水车,热气腾腾地浇过去。卖鸡鸭血汤的小吃店就在
街面上杀鸡拔毛,血水顺了街沿流淌。阴沟又常是堵塞的,就有通阴沟的工人拖着长长的毛
竹片,哗啦哗啦地来了。这里有一种裸露的风情,腌臜,邋遢,粗鄙,性感。
⑤不过,切莫以为这里都是些俚俗的生活,在那些低檐窄户的后头,背静的弄堂里,也蛰居着一些文
雅的狷介的人生。只要听听那里钢琴声就知道,手指头在琴键上摸索出沉思的夜曲,还有天井墙上,月光
下的爬墙虎的影子。这都是些隐私一样的情节,藏匿在一扇扇缄默的门窗里面,是不能做街景的。街景是
要用一些皮实的东西做的,要经得起捶打。别看是些破墙烂壁,却为那后面的娇嫩生活挡着风雨。它其实
是豁出去的决心,抹开了脸面。但时间久了,也磨出了一层皮,或者叫茧子。所以,街景再怎么都是粗糙
的。越是华丽的街景,越是粗糙,带着些暴力,气势汹汹的。在那些灯火辉煌的街景之下,江苏路就显得
温柔了。不是服小抑屈,而是生性厚道,沉得住气。看起来是寒酸,连扎拖把的布条,都专门开出一个铺
子来卖,内里是沉着和耐心,处变不惊。 说它是街景,谁又知道它的心呢?它也是活的,有着自己一
心一意的生计。
⑥现在,它被扩展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马路,车辆飞速地行驶,发动机声盈耳。那挤挤挨挨的街面房子,
所形成的绵密的屏障拆除一净,高大的山墙便矗立两边,本来在弄堂深处的庭院也面街而立。从我居住的
弄堂穿往江苏路,那马路对面弄堂里的一幢房子,据说是翻译家傅雷先生的旧居。一九六六年,他和他的
妻子,在家中引颈自尽。如今,这弄堂正向着开阔的长安街风的马路大敞着弄口,没有任何景物的遮蔽。
我想到,那临街的落地窗里,会不会就是傅雷先生和夫人弃世的悲恸之地?据说,那一晚,他们一一处理
完身后琐事,嘱女仆早些歇息,然后关严门窗,拉上窗帘,从容携手,赴黄泉之路。现在,窗幔被扯开了,
大亮于光天化日之下,心里不由得一阵剧痛。(有删改)
1. 第⑤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以傅雷夫妇从容离世的故事作结,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局部结构——中间段:衬托,对比
5
【示例 3】黄裳《樱桃》
1.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樱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
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
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
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
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
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
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
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
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
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
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
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
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
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
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
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
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
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
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
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
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
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
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
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近去
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
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
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
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
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
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
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
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
6
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
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
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
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
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局部结构——首段中某句的作用
【示例 4】陆文夫《吃喝之外》
1.“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吃喝之外
陆文夫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
时的那种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
可是对于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特别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过中午,饭馆说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鳜鱼
养在河里,可以做个鱼汤聊以充饥。我觉得此乃上策,便进入那家小饭馆。
这家饭馆临河而筑,正确点说是店门在街上,小楼是架在湖口的大河上。房屋下面架空,可以系船或
作船坞,是水乡小镇上常见的那种河房。店主领我从店堂内的一个窟窿里步下码头,从河里拎起一个扁圆
形的篾篓,篓内果然有一条活鳜鱼,约两斤不到。
我从一架吱嘎作响的木扶梯上了楼。楼上空无一人,窗外湖光山色,窗下水清见底,河底水草摇曳;
风帆过处,群群野鸭惊飞;极目远眺,隐隐青山若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鱼还没吃
呐,那情调和味道已经来了。
“有酒吗?”
“有仿绍。”
“来两斤。”
两斤黄酒,一条鳜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低吟
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
此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间我重复啖过无数次的鳜鱼,可我总觉得这些制作精良的鳜鱼,
都不及三十多年前在小酒楼上吃到的那么鲜美。其实,那小酒馆里的烹调是最简单的,和得月楼的鳜鱼放
在一起,那你肯定会感到得月楼胜过小酒楼。可那青山、碧水、白帆、闲情、诗意又在哪里……
有许多少小离家的苏州人,回到家乡之后,到处寻找小馄饨、豆腐花、臭豆腐干、糖粥等这些儿时或
青少年时代常吃的食品。找到了以后也很高兴,可吃了以后总觉得味道不如从前。可能是这些小食品的制
作不如从前,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大力气赚小钱,不过,此种不足还是可以想办法加以恢复或改进的,
可那“味道”的主要之点却无法恢复了。
那时候你吃糖粥,可能是依偎在慈母的身边,妈妈用绣花挣来的钱替你买一碗粥,看着你站在粥摊旁
吃得又香又甜,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你又饿又馋,她的眼中含着热泪。你吃的不仅是糖粥,还有慈
母的爱怜、温馨的童年。
那时候你吃豆腐花,也许是到外婆家做客的,把你当作宝贝的外婆给了一笔钱,让表姐表弟陪你去逛
玄妙观,那一天你们简直是玩疯了。吃遍了玄妙观里的小摊头之后,还看了出猢狲把戏。童年的欢乐,儿
时的友谊,至今还留在那一小碗豆腐花里。
7
那一次你吃小馄饨,也许是正当初恋,如火的恋情使你们二位不畏冬夜的朔风,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在那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无休止地弯来拐去。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
的竹梆子声,这才使你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那小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更主要的却是爱情的添加剂。
如今你耄耋老矣,他乡漂泊数十年,归来重游旧地,住在一家高级宾馆里,茶饭不思,只想吃碗小馄饨。
可你还是觉得宾馆里的小馄饨没有担子上的小馄饨有滋味。世界上最高明的厨师,也无法调制出那初恋的
滋味。冬夜、深巷、寒风、恋火已经与那小馄饨共酿成一坛美酒,这美酒在你的心中、在心灵深处埋藏了
数十年,酒是愈陈愈浓愈醇厚,也许还混合着不可名状的百般滋味。
近几年来,饮食行业的朋友们也注意到了吃喝时的环境,但往往只是注意饭店装修,洋派、豪华、浮
华甚至庸俗。也学人家服务,由服务员分菜,换一道菜换一件个人使用的餐具,像吃西餐似的。西餐每席
只有三、四道菜,好办。中餐每席有十几二十几道菜,每道菜都换盘子、换碟子,叮叮当当忙得不亦乐乎,
吃的人好像是在看操作表演,分散了对菜肴的注意力。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去参加此种“高级”宴会,吃
完了以后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些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局部结构——尾段的作用
【示例 5】朱希和《夜宿乌镇》
1.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5 分)
夜宿乌镇
朱希和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
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
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
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
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
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
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
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
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
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
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
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
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
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
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
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
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
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
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
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
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8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
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
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
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
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
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 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021 年高考压轴性考点:“把握文章局部结构”的考法与训练 (试题版)答案
【示例 1】向狸狸《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1.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2.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3.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示例 2】王安忆《街景》
1.采用比拟(设问)的修辞,一方面点明市民生活的沉着、耐心,一方面道出街景遮挡“娇嫩生活”的执着
与决心;同时,为下文写因街景被拆除一净而心里剧痛做情感上的铺垫。(答出对“心”的理解和结构上的
作用两方面,大意相同即可)
2.(1)照应前文,再现一段文雅、狷介的人生。
(2)以故事作结,引发读者联想和深思,含蓄蕴藉。
(3)表达因“文雅”“狷介”遭粗暴对待的剧痛,使立意更加鲜明。
【示例 3】黄裳《樱桃》
1.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②为樱桃新的寓意做衬托;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解析】作用从内容(内容重点、手法、思想情感)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划线句子写古诗词中樱桃形象,
大量引用名句,富有文化气息,照应了上句樱桃“时令短”“不易发现踪迹”的特点,与下文樱桃的新寓
意做了衬托(形成对比),为作者下文写樱桃寓意做了铺垫。
【示例 4】陆文夫《吃喝之外》
1.点明题旨,文章写的是吃喝之外的虚的东西;总领全文,全文内容是写饮食中虚的因素对食客的影响;
引出下文“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示例 5】朱希和《夜宿乌镇》
1.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1 分)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1 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的
惋惜,对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