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高三第十三次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
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
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
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
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
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
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
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
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
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
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
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
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
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
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
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
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
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
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
挥作用。
B.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即使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
时也是如此。
C. 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因此研究历史往往也需要参考物
品。
D. 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
内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
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 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
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 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
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 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
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
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扭曲的。
B. 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
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 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
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 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
的想象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
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强加
因果,书写在人类发展后期才发挥作用不是由文化发展不平衡所致。故选 A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D 项,“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分析有误,没有对比,文章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故选 D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
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 项,“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有误,第③段说“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通常”并不能说明有“相当多的历史记录”。B 项,
“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文化”有误,第⑤段说“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里只
说“许多文化”。D 项,“而诗意的想象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有误,原文第⑦段只是说“有时,
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故选 C 项。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
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
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相思
贾平凹
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
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
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
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
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
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
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
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
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
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
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
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
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
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
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
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
活在了大西北。
⑦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
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
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
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
内地带买来的。
⑧现在,北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
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
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⑨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
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
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
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⑩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⑾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⑿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
唤,这家庭的召唤。
⒀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
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
(有删改)
4. 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 4 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
请加以赏析。
5. 文中“黄蛉”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6. 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7. 评析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答案】4. 画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丘沙海形成对照,苍凉辽阔的环境突显帐篷的微小,
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想象寒山寺的钟声跨越万里,
慰藉主人公的相思之苦。选择“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联系起来,/营造
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5. 黄蛉”是全文线索,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展开;“黄蛉”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了主人
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6. 本文用第二人称指称主人公,仿佛与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
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7. 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在当下社会,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生活、工作中,当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我们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对事业不懈追求,同时心
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 4 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
体的选择另有巧妙之处,请加以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鉴赏的
角度,即从比喻这一修辞的角度分析。从题干来看,文中把“帐篷”比喻成“小舟”,这就要考虑两者的
相似性,以及作者要借助“小舟”这一喻体表达什么意思。“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
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从句中来看,“沙山沙海”
多么的阔大,而身处其中的帐篷是多么的渺小,作者以“小舟”这一喻体就让“帐篷”在山海一般的沙中
显得极为微小,体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同时“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作者选择
“小舟”作为喻体,就把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联系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本题难度
不大,只要结合语境即可体会这一修辞的妙处。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黄蛉’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一般从结构、
形象以及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考生需要圈出写“黄蛉”的内容,如“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
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
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
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
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一
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
西北”“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
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你要睡下了,
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
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
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这歌子是唱给你
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
了”“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由此可见,“黄蛉”
这一意象贯穿全文,故是文章的线索;同时“黄蛉”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儿对远方亲
人的思念,是情感的载体。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这是考查散文中人称运
用的妙处。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发情感;而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直接表达情感,可以拉近与读者
的距离,同时如果用第二人称指代事物的话,还有拟人的效果。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便于叙事和议论。文中的“你”是主人公,是一个为了报效祖国而远离家乡的人,作者用“你”来指称,
好似与主人公同在一个场合,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走近主人公,更容易体会主人
公的情感。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评析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这是针对文章主旨设题。首先要根据文章内
容概括文本的主旨,文章借助对主人公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对家人的思念来体现个人情感与投身祖国建设的
社会责任感的融合,这一主旨对现实生活有很好的指引作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忠孝不可两全”
的时候,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个人的情感可能会与社会的责任感发生冲突,当
这一冲突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本文给出了指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
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
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
大城市治理体系。到 2020 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 2035 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就,到 2050
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 1:
数据来源:经济学人智库《2017 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 2:
数据来源: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
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域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
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
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让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
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
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
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
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 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
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
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
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
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
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
人文环境。
B. 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
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C. 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
的需求。
D. 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
鉴的。
B. 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
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C. “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
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 材料三中仇保兴说的“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意思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看居民是否愿意
定居该城市。
E. 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
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10. 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8. B 9. AD
10. ①统等规划基础设施建设。②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投入,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③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④尊重民意,提高市民建设宜居城市参与度。⑤注重对
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解析】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
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B 项,“将
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于文无据。故选 B。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
概括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B 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说法错误,根
据表 2,青岛在“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两个方面的并不未上榜,更谈不上优异成绩。C 项,
“也更重要”属主观臆断。E 项,“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说法错误,原文
说的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能判断为”未来的趋势”。故选 AD。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以上四则村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
息能力。通读材料,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全面提高城市
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
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
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
念”“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
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
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
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
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城市建
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
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
的空间”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为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
路允迪诣康王劝进..。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宗尹尝污伪命,
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
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
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
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
阙,宗尹拟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
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佾为宗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
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谏官言其媚事朱勔,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台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
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时明堂①覃恩②,宗尹请举行
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
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
年三十七。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
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注】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②覃恩:广施恩泽。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
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B.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
∕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C.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
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D.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
∕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 古代泛称北方各族为“夷”,东方各族为“狄”,“ 夷狄”泛指异族人。
C. “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 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宗尹年轻有为,勇于进谏。他不满而立之年就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重要官职,还曾因为自
己的直言进谏被多次贬黜。
B. 范宗尹才智过人,善于借鉴。为扶植地方武装力量抵抗金军,他上奏借鉴藩镇之法,得到皇帝批准,并
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宰相。
C. 范宗尹常徇私情,用人不善。他担任宰相,重人情,轻法度,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并包
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官员。
D. 范宗尹宦海沉浮,权变不足。他向皇帝提请举行讨论之事,本来已经获得秦桧的赞同,后来反遭秦桧背
弃和排挤,最终罢官。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2)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答案】11. C 12. B 13. C
14. (1)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
(2)适逢晁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贿金的事情败露,皇帝罢免了晁公为,范宗尹感到很不安。
【解析】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
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
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宗尹”“才智”“北敌”“任(职责)”“相
位”“帅”“剧盗(大盗)”“援(援兵)”“饷”“镇守”,虚词“之”“以”“其”“且”,“不遣援”和“不通饷”结
构相同,虚词“又”前应断开,排除 A;“毅然自任”“建议分镇”语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 B 和 D 两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范宗尹有才干智慧,当金军横行的关头,他毅然以抗敌作为自己的职责,建议分割
藩镇,由此得到宰相之位。然而,他署任镇帅多授予大盗,又各藩镇之间没有统领隶属的关系,并且不派
援兵,不通粮饷,所以各镇守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句子可以断开为: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
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
存者。故选 C。
【12 题详解】
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
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
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B 项,“古代泛称北方各族为‘夷’,东方各族为‘狄’,‘夷狄’泛指异族人”说法
错误,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故选 B。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
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
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 项,“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错误,原文表述的是
“二人皆宗尹所荐”。故选 C。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
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以”,表目的,来;“纾”,解除,避免;“非”,反对;“罢归”,被罢免
官职,返回乡里。(2)句中:“会”,适逢;“觉”,觉察,这里指事情败露;“罢”,罢免;“自安”,
自己感觉安适;“不自安”,自己感到很不安。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
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
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
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从小专心好学,擅长文辞。宣和三年,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侍御
史、行谏议大夫。王云出使金国返回,说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
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张邦昌越礼建立伪国,恢复了宗尹的官职,派他同路允迪去见
康王劝说他称帝。
建炎元年,李纲被授任右仆射,范宗尹论奏他名声超过实际才能,有震主之威。不被答复,出京任舒
州知州。谏官论奏范宗尹曾接受过伪朝的朝任命,宗尹又被责罚安置到邓州。不久,被召为中书舍人,升
任御史中丞,任参知政事。
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当时盗贼们占据州县,朝廷无力制服他们。宗尹上言道:
“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谓是良策。然而国家多难,四方守帅势力单薄,垂
手环视,是此法的弊端所在。现在应到了稍微恢复建立藩镇的方法,分割河南、江北几十个州的土地,委
以兵权,使他们来拱卫皇室。与把土地舍弃给夷狄之人相比,难道不是相差很远吗?”皇上听从了他的建
议。授任范宗尹为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当时年仅三十岁。近世的宰相,
没有比宗尹年纪更小的。
当初,范宗尹参加廷试,详定官李邦彦特别奏请皇上把宗尹放到乙科,宗尹很感激他,赠李邦彦观文
殿大学士。枢密院副都承旨一职空缺,宗尹拟定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邢焕是他的同乡亲戚,公佐
主管客省,而道宗又不懂军事,人们因此指责宗尹。枢密院计议官王佾与公佐结交,宗尹请求授王佾为宗
正丞,侍御史张延寿弹劾他,皇上罢免了王佾。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太阳上出现黑斑,宗尹以辅政没有成绩请求免职,皇上不答应。魏滂担任江东通
判,谏官弹劾他贪污盗窃官钱,魏滂于是被罢职;李弼孺管领营田事务,谏官弹劾他谄媚事奉朱勔,弼孺
也被罢免:这二人都是宗尹推荐的。台州守臣晁公为日常储备丰富,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扰民之举,宗尹暗
中保护他。正逢公为的妻子收受囚犯的银子被发觉,皇上罢免了公为,宗尹自己也感到不安。当时明堂典
礼完成广施恩泽,宗尹请求举行评论功过之事,皇上亲笔书写札子说:“朕不想把过错归于君父,而遭士
大夫怨恨。”开始时,宗尹提此建议,秦桧极力赞成他,等见到皇上态度坚决,就反过来排挤宗尹。皇上
也厌恶他与辛道宗兄弟来往,就罢免了他的相位。沈与求上奏他的罪状,宗尹被罢官,不久,任命为温州
知州。后退居天台,去世,终年三十七岁。
范宗尹有才干智慧,当金军横行的关头,他毅然以抗敌作为自己的职责,建议分割藩镇,由此得到宰
相之位。然而,他署任镇帅多授予大盗,又各藩镇之间没有统领隶属的关系,并且不派援兵,不通粮饷,
所以各镇守很少能够保存下来。等到执政时多怀私心,而多次受到谏官的弹劾。
注释:
1.上舍:宋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学生按条件依次而升。后因以“上舍”为监生的别称。2.僭:
越礼。3.责:责备,责罚。4.俾:使。5.蕃:通藩,屏障。6.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外戚:亲
戚邻里。7.无状:无功绩;无善状;无礼:无脸见人;罪恶之大无法用语言表达。8.领:率领;兼任低
职。9.当:处在。10.储峙:储备。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①
岑参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注】大历元年(公元 766 年),岑参随杜鸿渐入蜀平乱,这首诗写于行军途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杜相公接受平叛重任,意气风发,离开长安,率领大军向蜀地进发。
B. 虽然入蜀的路途遥远,充满艰险,但将士们斗志昂扬,抱有必胜的信念。
C. 颔联和颈联写入蜀部队艰苦行军,跋山涉水,终于如期到达蜀城。
D. 尾联表达了作者希望杜相公迅速平定战乱,不负朝廷重托的愿望。
E. 这首“奉和”之作,既有赞颂杜相公之意,也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
16. 本诗的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5. CE 16. ①这两句写在山间行军时,山上千万野花夹道欢迎主帅;到了平原的河边,两岸千
万条的垂柳拂掠过大军的旌旗。②颈联运用想象(虚写)、拟人的手法,虚写朝廷军队从益昌出发以后的行
军情况,赋予山花、垂柳以人的感情,景物自然清新。③突出了将士们轻松的心情,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情
绪。
【解析】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C 项,“终
于如期到达蜀城”把未然当已然。中间两联是想象从益昌出发后的行军情况,是虚写。从题目可知,此时
朝廷军队刚从益昌出发;从尾联可知,作者提醒杜相公应当抓紧时间,计算日程,尽快到蜀城去。E 项,“抒
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属无中生有,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要知道圣明的皇上正在等待你去秉公持正(持
衡)处理战乱的大事。故选 CE。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的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
处”,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明白诗句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
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
抒发了什么情感。本诗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是想象大军出发后,在山间行军时,山上
千万朵野花夹道欢迎主帅(“征盖”就是大臣出使时用的伞形麾盖,这里指主帅),到了平原的河边,两岸
千万条的垂柳拂掠过大军的旌旗。因为是想象大军行走在山间,运用想象手法,属于虚写。把野花和垂柳
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情感,野花开放在路边,说千万朵野花是夹道欢迎主帅。微风吹拂,杨柳摆动,
碰到军旗,说是杨柳去主动去柳拂掠大军的旌旗,景物自然清新,字里行间透露出行军将士们心情的轻快,
大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情绪。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一文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了
楚怀王荒唐,群小嫉恨,时俗取巧的污浊、绝望之境。
(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先对比自身与同学之间巨大的物质差距,接着表明自己毫无艳羡之意,然后
点出原因所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怨灵修之浩荡兮 (2).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3). 固时俗之工巧兮 (4). 以中有足乐
者 (5).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
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浩荡、嫉、蛾眉、工、奉、若。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
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
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
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
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
“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
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丽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小时候一开腔便能先声夺人....,但却因没能踏踏实实地学习音乐技艺、勤加练
习而在竞赛中失去了优势。
②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逐渐明确,加上中国呼之欲出....的碳积分政策,一些长期对新能源
汽车持观望态度的竞争对手将开始行动。
③商家灵活安排预售分流压力,快递公可投入智能设备提高效能,多部门整治市场乱象……“双 11 来临之
际,不少人已经热起身来,拭目以待....。
④在文学、电影等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一旦被钉在了抄袭的耻辱柱上,想下来就很难了。想避开这摊浑水,
唯有爱惜羽毛....。
⑤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有关部委及各地正在抓紧开展建立征管协作机制、确定具体适用税额等前期准
备工作,环保税开征已一触即发....。
⑥2017 年,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
其冲..。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
项”,①先声夺人: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不符合语境。②呼之欲出:呼:
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
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如“真相呼之欲出”利民政策“呼之欲出”。符合语境。③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
持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不合语境,句中说已经热身了,就不是等待和关注了,
而是有所行动。④爱惜羽毛: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符合语境。
⑤一触即发:形容形势非常紧张,马上会发生严重的事情。句意是说事情己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应为
“箭在弦上。⑥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符合语境。故选 C。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的外卖业繁盛,方便面销量下滑。而韩国也有外卖,但“线上订餐的总成交额却并不高”,出现差
异的原因是外卖的人力成本和覆盖率不同造成的。
B. 2015 年 12 月 17 日,我首颗天文卫星“悟空”号(DAMPE)发射升空,成为世界上首个专门探测暗物质
的国家,两年后找到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新证据。
C. 瑞士旅游业把眼光瞄准了中国市场,旅游部门主动设计开展中瑞酒店管理论坛、中瑞旅游论坛等,开启
了中瑞旅游交流的新篇章。
D. 文学刊物作为人才成长的平台,只有不不断发现优秀作家,推出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
民,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 项,句式杂糅,“原
因是……”和“是……造成的”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去掉“造成的”。B 项,搭配不当,主宾不搭配,
“天文卫星‘悟空’号成为国家”不搭配。C 项,成分残缺,“开展”缺少宾语,在“旅游论坛等”后加“活
动”。故选 D。
20.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A 项,“府上”是对别
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 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
C 项,“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或“令尊”。故选 D。
21.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承载式高速光伏路面。上面一层是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摩擦系数高于传统材料,摩擦系数
高于传统沥青路面,在保证轮胎不打滑的同时,_________,可以让阳光穿透它,通过下面的太阳能电池,
_______,实时输送上电网,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充电宝”。在冬季,这段路面还可以将光能转化成热能,
在冬雪天气里,_________,确保行车安全。
【答案】 (1). (1)还拥有较高的透光率 (2). (2)把光能转化成电能 (3). (3)消融路面上的
冰冻积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一定要根据所要补写句子的上下文,也就是
具体的语境进行。第一处,根据横线前“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在保证轮胎不打滑的同时”,以及
横线后“可以让阳光穿透它”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还拥有较高的透光率(度)”意思的句子。第二
处,根据横线前“让阳光穿透它,通过下面的太阳能电池”,以及横线后的“实时输送上电网,就好像一
个巨大的‘充电宝’”,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把光能转化成电能”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横线
前“这段路面还可以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在冬雪天气里”,以及横线后的“确保行车安全”,可以推断出此
处填写表示“消融路面上的冰冻积雪”意思的句子。
22. 阅读下面的消息,完成(1)(2)两题。
今年元旦,水乡古镇周庄的古牌楼前原住民齐聚,举行盛大的传统开庄仪式。全福南路上打连厢、挑花
篮、荡湖船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在锣鼓声声、鞭炮齐鸣、串龙舞狮的浓烈节日氛围中,
庄主身着彩袍,上供品,点蜡焚香,祈求新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1)请简要概括消息内容。(不超过 15 字)
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消息内容进行点评。(不超过 25 字)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周庄举行盛大的传统开庄仪式 (2). 弘扬了民俗文化传统,彰显了古镇旅游特色(或:
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详解】概括内容注意事件的主体和特征,文段的主体是“周庄举行开庄仪式”,特征“盛大”“传统”,答题时
注意新闻的导语,此题根据导语可以概括出内容。
评论注意针对事件的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此题重在评论“开庄仪式”的意义,即“弘扬了民俗文化传统,彰
显了古镇旅游特色”。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 年 10 月 15 日,法国笫二大媒体《世界报》用巨幅汉字(上图)八个版面告诉整个法国乃至整个
欧洲、整个世界:中国,强国崛起了!面对中国的崛起,也有不少中国人嗤之以鼻,他们言必称欧美,拿国
力和美国比,拿福利和欧洲比,拿环境和加拿大比,拿机械制造和德国比。
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请结合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中国崛起的背后
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且越来
越响亮;百姓生活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中国改革开放深入人心……
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其原因何在?让我们探究中国崛起的背后——
天道酬勤,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勤奋。
“勤能补拙”“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
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中国人的眼里,勤奋不仅是一种励志的精神力
量,还具有伦理道德的色彩。靠勤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建立了工厂,建立了现代文明;靠勤奋,
我们在十年浩劫后千疮百孔的废墟上构建了美好的家园,构建了幸福生活。
活力勃发,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创新。
地质学家李四光不迷信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的传统“贫油论”,创新地提出了自己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理
论,使我国终于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
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力更生,坚持技术创新,使海尔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
地,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不日新者必日
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占领国际市场,
企业才能更加兴旺发达,是创新铸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见贤思齐。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学习。
当我们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天朝大国的陶醉中清醒后,我们迅速打开紧闭的窗子,呼吸新鲜空气。本着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高扬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实事求是的旗帜,顶住压力,
不断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借鉴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我国在几十年间发展为一
个现代化强国。
众志成城,中国崛起的背后是凝聚力。
2002 年世界发生 SARS 疫情,中国也在所难免。但伟大的人民仅用 7 天就建造了一座有 1000 张病床的隔离
医院,强大的凝聚力震慑了全世界。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效率救援行动令西方国家瞠目结
舌……在大灾大难面前,13 亿同胞,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出“团结成一体的
中国”的惊人凝聚力。
中国的崛起小是偶然的,崛起的背后是中国人的勤奋、创新、学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等优秀品质,这是
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巨大资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图片和材料结合的材料作文,图片和材料紧扣的是中国复兴这个时代热
点,弘扬的是富强、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的是个人自卑、狭隘、不够宽容、民族自卑等问题,
突出的是发展、自强、自信等时代主题。写作时,扣住核心价值、时代热点立意,批判社会缺失,突出时
代主题。所以考生可以从中国崛起和复兴角度立意为弘扬富强、爱国的民族自信。也可以从材料中人们的
态度“也有不少中国人嗤之以鼻,他们言必称欧美,拿国力和美国比,拿福利和欧洲比,拿环境和加拿大
比,拿机械制造和德国比。”进行立意为国人的自信、自强的必要。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时代
的特色,凸显出民族的自豪感。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
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
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
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
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
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
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图片中体现出了中国的崛起和被世界的认可,从
文字材料看抓住材料关键语句“也有不少中国人嗤之以鼻,他们言必称欧美,拿国力和美国比,拿福利和
欧洲比,拿环境和加拿大比,拿机械制造和德国比。”体现出的是国人自信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