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一 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导 图 指 引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等内容。
考向(一) 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与比对
“重要概念”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或者是核心式的名词或短语,
它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
义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考 向 分 析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1)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理解概念的内
涵就要结合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认真地思考、分析,准确判断
其本质属性。
(2)准确判断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指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判断概念的外延就需回归原文
相关区间,准确判断概念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过
于狭小。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新
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
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
隐蔽地存在着。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难以吸
引眼球,而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后果。当对信息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
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典例 1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
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
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
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
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
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
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
取代Web1.0后,个人媒体崛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
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等这些媒介
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
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
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
想。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
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
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
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
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
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
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摘编自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
A.能正确认知新媒介,并时刻保持警醒,冷静选择。
B.会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
C.阅读、鉴别信息,会使用新媒介表达、传播思想。
D.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明确概念,比对选项。
阅读全文,明确概念“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外延,找出相关语
句:
①“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
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
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
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
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
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
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③“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
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
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选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A项与①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B项与②句比对,表述内容一
致;C项与②句比对,表述内容一致; D项与③句比对,表述内容不一
致,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而
选项则表述为“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
【答案】 D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向(二) 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比对
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比对需做到以下两点:
1.拨云雾,找源头,识别正确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的表述不可能照搬抄录原文语句,而是对文本
内容要点的摘录、改造和转述。了解命题人正确项的设置方法,有助于
同学们准确解答试题。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1)摘录式转述
摘录式转述,就是从一个较长句子或一大段文字中摘录关键词语,
整合成内容概括性强、语意不变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
意,就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
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2018·全国卷Ⅰ)①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
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②在狭义上,诸子之
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
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选项设置: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典例 2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 对应原文第一句和第二句。通过比对,由“诸子之学,
兴起于先秦”可知“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表述正确;由“绵延于此后中
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可知“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表述正确;由
“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可知“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表述正
确。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2)改造式转述
改造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作等义转
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判断同义变式转
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
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
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
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2020·全国卷Ⅰ) ①“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
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②《郭店楚简·成之闻
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
为夫妇之辩。”③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④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
好。⑤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典例 3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 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
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段共五句话,②至⑤句是谈哲理上的根据,选项将其
压缩为“根据儒家思想”。①句“家庭伦理规范”等义转述为“家庭内
的规范”;“‘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
度”选项改换说法为“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其中“进
而”一词,在选项中改换用词为“不仅……而且……”。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3)反转式转述
反转式转述就是在原文内容基础上,选项站在原文说法的反面进行
逆向表述。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2018·全国卷Ⅱ)①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
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
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②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
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
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
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③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
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典例 4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④“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
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
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选项设置: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
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 “数字化记忆的发展”对应原文第二句:“在大数据时
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
展的四大驱动力……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记忆与
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对应第三句。“记忆变得更加容易”则对应第
三句:“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选项将“遗忘变得困
难”表述为“记忆变得更加容易”,进行反转式转述。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4)抽象式转述
抽象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
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
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说这种一般性的结
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
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2019·全国卷Ⅲ)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
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
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
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
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
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
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
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是如何进行转述的。典例 5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
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
是对原文“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
体性特征”的概述;这段文字还具体交代了多民族展示歌喉和欢乐起舞
的场面,以及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因此“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
者”,则是对原文的抽象化表述。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2.知陷阱,巧比对,找出错误点
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题,其命制方式是对原文词句进行删减、添
加、调换、改变、拼凑,以使选项出现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概全
等问题。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1)偷换概念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
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
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
期等,就成为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
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
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
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典例 6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
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偷换概念。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
件发生过程的参数”,偷换成“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
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2)无中生有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 (2019·全国卷Ⅱ)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
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
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
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
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
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
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
“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
的一种新面貌。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典例 7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
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中生有。“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
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而杜甫的论诗作
品也并未谈到这一点。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3)张冠李戴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 “君子”一词在西周时早已流行,主要指称贵族和执
政者。春秋末期,孔子赋予“君子”概念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冯友兰
说,孔子一生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
思。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求索的结
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典例 8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 冯友兰认为:如何做人是孔子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而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张冠李戴。 “做人要做君子正是他思考的结果”并非
冯友兰的观点,而是作者的看法。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4)以偏概全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 (2020·全国卷Ⅰ)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
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
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
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
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典例 9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 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
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偏概全。原文只是举例“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
没有必要提倡,而不是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都无提倡的必要。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5)混淆时态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
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
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
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
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
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
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典例10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
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混淆时态。原文说“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
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选项却
认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
还没有出现”,将已然说成未然。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6)因果混乱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
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选项设置:“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
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
本的理解。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典例11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 因果混乱。比对原文可知,选项第一个逗号前的内容是
对“前理解”概念的转述,是正确的。后半部分的“由于接受者……所
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因果关系并不成立,根据原文
内容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因为有“前理解”这
种心理文化结构,即“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因,
“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是果,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7)混淆是非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2019·全国卷Ⅰ)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
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
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
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选项设置: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
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典例12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 混淆是非。从原文来看,“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
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既然是一部分,那么就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娱乐
和消费需求,选项与文本信息不符。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8)曲解文意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原文信息:(2020·新高考山东样卷)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
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
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
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
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阅读原文,分析选项的设误点。典例13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 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
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解文意。“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不准
确,原文为“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何将选项内容与文本信息进行“三比对”?
理解、筛选与整合文本信息题目的命题思路,着眼于“找得准”与
“比得狠”,侧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对应。因
此,解题重心应放在选项与文中信息的“比对”上:“比对”什么,怎
样“比对”,“比对”的重点是什么。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过程来
看,考生主要进行三级比对。
技 法 指 导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1.检索定位,比对句中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
项,所以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
项。
句中关键词 设误方式
范围词 全、都、一些、部分等 以偏概全
程度词 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其、比较等 武断绝对
频率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以偏概全
武断绝对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句中关键词 设误方式
时态词 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之、其、此、这、它、那等
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
以偏概全
是非词 必定、的确、有、无、是、无非等 混淆是非
其他词 重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张冠李戴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例】 阅读下面的选项,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文信息: 巫如果想成功解读危机和灾难,在部落平民的眼
中,就必须看到危机被解决的实际效果,如洪水退去、干旱结束、日食
的太阳完全出现。如果巫身上仅仅是无理性的疯狂,显然无法实现这么
重大的功能。所以巫除了在仪式中的动作和神灵附体式的颤抖之外,还
要有关于天文、农业甚至医病的知识和技能。
选项设置: 巫解读危机取得成功的标志就是洪水退去、干旱结
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2)原文信息: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
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
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
影响和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
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
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选项设置:人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其中人性是决
定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 (1)× 以偏概全。原文使用“如”,列举了“洪水退
去、干旱结束、日食的太阳完全出现”等,并不是说巫解读危机取得成
功的标志“就是”这些内容。
(2)× 偷换概念。“决定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在文中指的是人格,选项将“人格”说成了“人性”。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2.聚焦逻辑,比对句间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
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
意思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
意思。
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
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因果关
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现象。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例】 阅读下面的选项,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文信息:(2018·全国卷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
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
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
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
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
忆。
选项设置: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
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2)原文信息: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
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
放。
选项设置:由于排放空间有限,发展中国家应该先满足其衣食住行
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再限制奢侈排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 (1)× 强加因果。“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
“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原文
是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2)× 选项将原来的并列关系理解为“首先”“其次”的关系,造
成曲解文意。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3.分析推断,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的原因、条
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
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例】 阅读下面的选项,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原文信息: (2020·全国卷Ⅰ)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
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
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
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
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
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
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项设置: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
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2)原文信息: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
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
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
生)所取代……
选项设置:从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可以看出,中国
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
层面。
高考一轮总复习 • 语文(课标版)
第一板块 论述类文本阅读
【答案】 (1)× “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能够推
出“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但不能推出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
的家庭伦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
庭伦理之意义。此处属推论错误。
(2)× 原文是“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
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不能由此推出结论:“中国
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
层面。”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