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课标版)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4(47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课标版)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4(47张PPT)

ID:586323

大小:1.26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1-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板块 实用类文本阅读 分点突破四 科普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 导 图 指 引 一、科普文的概念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推动 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而优秀的科普作品 不但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还能激发人们探求世界,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兴趣。 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 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 章。 考 向 分 析 二、科普文的分类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科学说明文,二是科学小品。高考 大多选用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 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 体。其特点如下: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 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 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 的影响。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生动性需 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 辞。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 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三、科普文的考查 考向(一) 归纳文本信息 归纳文本信息的方法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归纳时应关注以 下语句: (1)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 概念的关键语句。 (2)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 息。 (3)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 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 (3)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 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 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 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发现危 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 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 —石别拉。 (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题目。典例 1 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 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代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 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 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 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拉几乎覆 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 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 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 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响,一分钟内, 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 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 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 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 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 有什么特殊之处?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 对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构成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一段。 由“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 息,守卫会当场检查”可概括出“________”(腰牌与合符)。 由“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可概括 出“________”(白塔信炮)。 由“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 石别拉”可概括出“________”(石别拉)。 由第二段“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 钟”可概括出“________”(阙亭警钟)。 对石别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二段。 由“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 头改造而成”可得出第一点:“________”(就地用料,简单改造)。 由“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可得出第二点: “________”(覆盖面广)。 由“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 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可 概括第三点:“________”(既实用,又有装饰功能)。 由“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插入石孔内,使劲吹 响……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 可得出第四 点:“________”(操作简易,传播迅速)。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腰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 (2)就地用料,简单改造;覆盖面广,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操作简易, 传播迅速。 考向(二) 分析表达技巧 分析表达技巧包括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技巧。 (1)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 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②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常用这种顺序。 ③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 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 (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 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2)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 的本质属性。 ②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③列数字(数据)。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④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⑤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 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⑥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⑦用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监测数据显示,雨燕的迁飞路线几乎和“一带一路”重叠。每年8 月它们以北京为起点,经内蒙古方向往西北迁飞,从天山北部到达中亚 地区,然后向南穿过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越冬。北京 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里以 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典例 2 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数量曾达到鼎盛,有5万只之多。从1950年 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城门、城墙等先后被拆,北京雨燕栖 息地迅速减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北京新建起许多 以玻璃和钢筋水泥为材料的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雨燕留 下居住空间,而玻璃幕墙镜面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认为前方 开阔,撞向玻璃,每年都有不少雨燕因此伤亡。同时北京湿地迅速减 少,海淀多处稻田逐渐消失,南郊三海子等处的池塘面积大大缩小,雨 燕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影响。2014年7月,据中国观鸟会统计,北京雨 燕数量锐减,仅剩2 700多只。 (摘编自高武、石河等的相关文章) 举例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并指明其作用。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 前面介绍了七种说明方法。就本文来看,最明显的就是________(列 数据),如:“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 距离在3.2万公里以上。”其作用是________(准确、具体、富有说服 力)。 其次,文章运用了________(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20世纪前期北 京雨燕鼎盛期的数量与2014年7月北京雨燕数量进行________(比较),其 作用是________(让读者了解北京雨燕数量变化,认识到拯救雨燕、修复 生态的必要性)。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文章采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 “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 公里以上。”运用列数据,作用是准确、具体、富有说服力。再如:文 章将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鼎盛期的数量与2014年7月北京雨燕数量进行 比较,其作用是让读者了解北京雨燕数量变化,认识到拯救雨燕、修复 生态的必要性。 考向(三) 评价与探究科普文章的人文性等 “人文性及有关问题”是科普文章探究的关键点。探究其“人文 性”,就是探究科学发现、创造带给人们的启示,带给科学、经济、社 会的价值和影响,探究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善人们生活、促进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的。 (1)带着问题,细读原文。 探究性题目的创设,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或在理 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把所阅读的文本涉 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语句,某一科学事物形成的过程或科学原理都了然 于胸,才能对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究。 (2)明确观点,态度鲜明。 探究性题目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即个人 的看法和认识。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决不能 模棱两可。 (3)引述事例,言之有据。 采用分条的形式,引用文本事例,或按照题干要求联系现实生活,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 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 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 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 “运作”之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典例 3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 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 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 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 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 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 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 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 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 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 了解,还不如对月亮和火星表面的了解。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 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 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 “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 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 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 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 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 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 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 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 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 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 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 动态性的图景。 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 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 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 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 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 底观测系统。 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置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 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根据文意,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 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规范解题】 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找准区间,分析文本。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________(能导 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其次,联 系文本,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辩证分析:________(如人们已经对海 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 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 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再如,人类有 “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自主试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能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 次哥白尼革命”。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海洋的秘密,已经对海 洋有了较深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出现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 息后,人们不仅能探测到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能 了解海洋的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另外,人类有 “上天”探求月球的本领,就应该有“入地”观测地球的能力,因为, 相对而言,“入地”不比“上天”难。 【微知点】 评价与探究科普文章的人文性等问题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第二步: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 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 第三步:作分析,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 点。 如何分析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类题目? 科普文章具有科学性、生动性、通俗性等特征,分析科普文章的文 体特征也多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科普文章科学性的角度是: (1)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准确无误,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2)引用的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实例说明典型,无误。 技 法 指 导 (3)语言平实,用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如较多运用 “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会运用“基 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 (4)运用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 2.分析科普文章生动性的角度是: (1)标题新颖、吸引读者,让人们眼前一亮。 (2)善于记叙和描写,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加强文章的生动性。 (3)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如运用形象化的比 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运用拟人的手法 使科学小品富有情趣。 (4)穿插趣闻、讲故事或虚构故事情节,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 事中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 3.分析科普文章通俗性的角度是: (1)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深奥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少用或不用科学术语。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 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 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 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 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 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 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 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 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 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 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预测到 光的改变。 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 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 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 休眠状态。 (摘编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 《种子的故事》,有删改)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科普类文章的语言除具 有一般说明文具有的科学严谨的特点之外,还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多使 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格。 【答案】 示例:(1)第①句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语言形象生动的特 点。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发芽”比喻成“分娩”,“攸关 生死”“找对时机”则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发芽的重要 性,给人以亲近之感。 (2)第②句体现了本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色。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大部 分”“远小于”则体现了科学严谨的特点。 【微知点】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步骤一:指出画线部分(或全文)的语言特点。 步骤二: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该特色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步骤三:立足文本特征,分析该特色对表情达意起到的效果。 谢谢观看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