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等腰三角形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1课时 三角形的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能运用
其解决基本的几何问题.(重点)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
问题1:图中有些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斜拉桥梁埃及金字塔 体育观看台架
问题2:建筑工人在盖房子时,用一块等腰三角板放在梁上,从顶点系
一重物,如果系重物的绳子正好经过三角板底边中点,就说房梁是水平
的,你知道其中反映了什么数学原理?
七下“轴对称”中学过的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思考:你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吗?
问题3 在八上的“平行线的证明”这一章中,我们学了哪8条基本事实?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
垂直;
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定理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问题:你能运用基本事实及已经学过的定理证明上面的推论吗?
弄清楚证明一个
命题的一般步骤
是解题的关键
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设和结论;
(2)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3)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和求证;
(4)分析证明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讲授新课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一
已知:如图,∠A=∠D,∠B=∠E,BC=EF.
求证:△ABC≌△DEF.
证明:∵∠A+∠B+∠C=180°,
∠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180°-(∠A+∠B),∠F=180°-(∠D+∠E).
∵∠A=∠D,∠B=∠E(已知),
∴∠C=∠F(等量代换).
∵BC=EF(已知),
∴△ABC≌△DEF(ASA).
FE
D
CB
A
总结归纳
定理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问题1:你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
问题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推论二
问题引入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A
B C
已知:△ABC中,AB=AC,
求证:∠B=C.
思考:如何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如何证明两个角相
等呢?
可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
性质“对应角相等”来
证
议一议:在七下学习轴对称时,我们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等腰三角
形是轴对称图形,且两个底角相等,如下图,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
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由此,你得到了什么解题的启发?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 ∠B= ∠C.
A
B CD
证明: 作底边的中线AD,
则BD=CD.
AB=AC ( 已知 ),
BD=CD ( 已作 ),
AD=AD (公共边),
∴ △BAD≌ △CAD (SS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BAD和△CAD中
方法一:作底边上的中线
还有其他的证法
吗?
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 ∠B= ∠C.
A
B CD
证明: 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则∠BAD=∠CAD.
AB=AC ( 已知 ),
∠BAD=∠CAD ( 已作 ),
AD=AD (公共边),
∴ △BAD ≌ △CAD (SAS).
∴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方法二:作顶角的平分线
在△BAD和△CAD中
想一想:由△BAD≌ △CAD,除了可以得到∠B= ∠C之外,你还可以得
到那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有什么新
的发现?
解:∵△BAD≌ △CAD,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易得
BD=CD,∠ADB=∠ADC,∠BAD=∠CAD.
又∵ ∠ADB+∠ADC=180°,
∴ ∠ADB=∠ADC= 90° ,
即AD是等腰△ABC底边BC上的中线、顶角∠BAC的角平
分线、底边BC上的高线 .
A
B CD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A
CB
如图,在△ABC中,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证明后的结论,以后可以直接运用.
总结归纳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
重合(三线合一).
A
CB D
1 2∵AB=AC, ∠1=∠2(已知),
∴BD=CD,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BD=CD (已知),
∴∠1=∠2,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AD⊥BC(已知),
∴BD=CD,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综上可得:如图,在△ABC中,
A
B C
D
例1 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典例精析
分析:(1)找出图中所有相等的角;
(2)指出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A=∠ABD, ∠C=∠BDC=∠ABC;
△ABC, △ABD, △BCD.
A
B C
D
x
⌒
2x
⌒
2x ⌒
⌒
2x
(3)观察∠BDC与∠A、∠ABD的关系,∠ABC、
∠C呢?
∠BDC= ∠A+ ∠ABD=2 ∠A=2 ∠ABD,
∠ABC= ∠BDC=2 ∠A,
∠C= ∠BDC=2 ∠A.
(4)设∠A=x°,请把△ ABC的内角和用含x的
式子表示出来.
∵ ∠A+ ∠ABC+ ∠C=180 °,∴ x+2x+2x=180 °,
A
B C
D
解:∵AB=AC,BD=BC=AD,
∴∠ABC=∠C=∠BDC, ∠A=∠ABD.
设∠A=x,则∠BDC= ∠A+ ∠ABD=2x,
从而∠ABC= ∠C= ∠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
° ,
解得x=36 °,在△ABC中,
∠A=36°,∠ABC=∠C=72°.
x
⌒
2x
⌒
2x ⌒
⌒
2x
在含多个等腰三角形的图形中求角时,常常利用方程思想,通过内
角、外角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求解.
归纳
例2 如图①,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
(1)若AD=AE,求证:BD=CE;
(2)若BD=CE,F为DE的中点,如图②,求证:
AF⊥BC.
解析:(1)过A作AG⊥BC于G,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G=CG,
DG=EG即可证明;(2)先证BF=CF,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图① 图②
A
B D G E C
A
B D E CF
证明:(1)如图①,过A作AG⊥BC于G.
∵AB=AC,AD=AE,
∴BG=CG,DG=EG,
∴BG-DG=CG-EG,∴BD=CE;
(2)∵BD=CE,F为DE的中点,∴BD+DF=CE+EF,∴BF=
CF.∵AB=AC,∴AF⊥BC.
图① 图②
A
B D G E C
A
B D E CF
当堂练习
1.如图,已知AB=AE,∠BAD=∠CAE,要使△ABC≌ △AED,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D(答案不唯一)
2.(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5°,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36°,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2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_________.
75°, 30°
72°,72°或36°,108°
30°,30°
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注意对角的分类讨论.
① 顶角+2×底角=180°
② 顶角=180°-2×底角
③ 底角=(180°-顶角)÷2
④0°<顶角<180°
⑤0°<底角<90°
课堂小结
等腰三
角形的
性 质
等 边 对 等 角
三 线 合 一
注意是指同一个三角形中
注意是指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
中线才有这一性质.而腰上高和中线与
底角的平分线不具有这一性质.
定理 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1 等腰三角形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2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了解等腰三角
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中线)的性质;
2.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其解决问
题.(重点、难点)
在七下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生活中有很
多等边三角形,如交通图标、台球室的三角架等,它们都是等边三角形.
思考:在上一节课我们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那等边三角形的各
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
讲授新课
等腰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性质一
A
CB
DE
A
CB
MN
A
CB
PQ
上节课我们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试猜想等腰三角形的
两底角的角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底角的两条平分线相等;
•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
•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
你能证明你
的猜想吗?
例1 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A
CB
E
已知:
求证: BD=CE.
如图, 在△ABC中, AB=AC, 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线.
1 2
猜想证明
D
∠2= ∠ACB(已知),
∵AB=AC(已知),
∴∠ABC=∠ACB(等边对等角).
证明:
1
2又∵∠1= ∠ABC,1
2
∴∠1=∠2(等式性质).
在△BDC与△CEB中,
∠DCB=∠ EBC(已知),
BC=CB(公共边),
∠1=∠2(已证),
∴ △BDC≌△CEB(ASA).
∴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
CB
E
1 2
D
又∵CM= ,BN= , 1
2 A B
例2 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BM=CN.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M,CN
是△ABC两腰上的中线.
1
2 AC
证明: ∵AB=AC(已知),∴∠ABC=∠ACB.
∴CM=BN.
在△BMC与△CNB中,
∵ BC=CB,∠MCB=∠NBC, CM=BN,
∴△BMC≌△CNB(SAS).
∴BM=CN.
A
CB
MN
例3 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BP=CQ.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P,CQ是
△ABC两腰上的高.
证明: ∵AB=AC(已知),∴∠ABC=∠ACB.
在△BMC与△CNB中,
∵ BC=CB,∠QBC=∠PCB, ∠BQC=∠CPB,
∴△BQC≌△CPB(SAS).
∴BP=CQ.
A
CB
PQ
还有其他的结
论吗?
A
CB
DE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1)如果∠ABD= ∠ABC ,
∠ACE= ∠ACB,
那么BD=CE吗? 为什么?
(2)如果∠ABD= ∠ABC ,
∠ACE= ∠ACB 呢?
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议一议:
1
3
1
3
1
41
4
如果∠ABD= ∠ABC ,
∠ACE= ∠ACB , 那么BD=CE吗?
1
n
1
n
过底边的端点且与底边夹角相等的两线段相等.
BD=CE
BD=CE
BD=CE
2.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1)如果AD= AC,AE= AB,
那么BD=CE吗? 为什么?
1
3
1
3
A
CB
DE
BD=CE
(2)如果AD= AC,AE= AB,
那么BD=CE吗? 为什么?
1
4
1
4
BD=CE
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3)如果AD= AC,AE= AB,
那么BD=CE吗? 为什么?
1
n
1
n
BD=CE
两腰上距顶点等距的两点与底边顶点的连线段相等.
这里是一个由特殊
结论归纳出一般结
论的一种数学思想
方法.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二
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
特征呢?
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可以利用等腰三角
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怎样证明这一定
理了?
定理证明
已知:如图,在△ABC中, AB=AC=BC.
求证:∠A=∠B=∠C=60°.
A
CB
证明:在△ABC中,
∵AB=AC(已知),
∴∠B=∠C(等边对等角).
同理∠A=∠B.
又∵∠A+∠B+∠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A=∠B=∠C=60°.
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B
C D A
E
例4: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BD是AC边上的中线,BD=BE,求
∠EDA的度数.
解: ∵ △ABC是等边三角形,
∴∠CBA=60°.
∵BD是AC边上的中线,
∴∠BDA=90°, ∠DBA=30°.
∵ BD=BE,
∴ ∠BDE=(180 °-∠DBA) ÷2 =
(180°-30°) ÷2=75°.
∴ ∠EDA=90 °- ∠BDE=90°-75°=15°.
当堂练习
A
CB
D E
1.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已△ABC的周长为18cm,EC
=2cm,则△ADE的周长是 cm. 12
2.如图所示,△ACM和△BCN都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N、BM,
求证:AN=BM.
证明:
∵△ACM和△BCN都为等边三角形,
∴∠1=∠3=60°,
∴∠1+∠2=∠3+ ∠2,
即∠ACN=∠MCB.
∵CA=CM,CB=CN,
∴△CAN≌△CMB(SAS),
∴AN=BM.
3.如图,A、O、D三点共线,△OAB和△OCD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
求∠AEB的大小.
C B
OD A
E解:∵△OAB和△OCD是两个全等的等
边三角形.
∴AO=BO,CO=DO, ∠AOB=∠COD=60°.
∵ A、O、D三点共线,
∴ ∠DOB=∠COA=120°,
∴ △COA ≌△DOB(SAS).
∴ ∠DBO=∠CAO.
设OB与EA相交于点F,
∵ ∠EFB=∠AFO,
∴ ∠AEB=∠AOB=60°.
F
变式:如图,若把“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换成“不全等的两个等边
三角形”,其余条件不变,你还能求出∠AEB的大小吗?
D
C
A
B
E
O
方法与前面相同,∠AEB=60°.
课堂小结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上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的相关性
质:
底角的两条平分线相等;
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
两条腰上的高线相等.
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1.1 等腰三角形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运用;(重点、难点)
2.理解并掌握反证法的思想,能够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重点)
学习目标
复习引入
导入新课
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定理及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 ‘‘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
写成 ‘‘三线合一”)
问题2: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题设: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结论:相等的两边所对应的角相等
思考:如图,在△ABC中,如果∠B=∠C,那么AB与AC之间有什么
关系吗?
我测量后发现AB与AC相等.
3cm3cm
讲授新课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
A
B C
如图,位于海上B、C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A处遇险船只的报
警,当时测得∠B=∠C.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
发,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互动探究
已知:如图,在△ABC中, ∠B=∠C,那么它们所对的边AB和
AC有什么数量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
C
A
B
做一做:画一个△ABC,其中∠B=∠C=30°,
请你量一量AB与AC的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
数量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B=AC
你能验证你的结论吗?
在△ABD与△ACD中,
∠1=∠2,
∴ △ABD ≌ △ACD(AAS).
∠B=∠C,
AD=AD,
∴AB=AC.
过A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证明:
C
A
B
21
D
(
(
△ABC是等腰三
角形.
结论验证: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称“等角对等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在△ABC中,
∵∠B=∠C,
应用格式:
∴AB=AC(等角对等边).
A
CB
总结归纳
A
B CD
21
∵∠1=∠2 , ∴
BD=DC
(等角对等边).
∵∠1=∠2, ∴
DC=BC
A B
C
D
21
(等角对等边).
错,因为都不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辨一辨:如图,下列推理正确吗?
例1 已知: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点E.
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
A
B C
D
E
证明:∵AB=DC,BD=CA,AD=DA,
∴△ABD≌△DCA(SSS),
∴∠ADB=∠D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E=DE(等角对等边),
∴ △AED是等腰三角形.
典例精析
例2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分别是 AB,
AC上的点,且DE∥BC.
求证:△ADE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 ∵AB=AC,
∴ ∠B=∠C.
又∵ DE∥BC,
∴ ∠ADE=∠B,∠AED=∠C.
∴ ∠ADE=∠AED.
∴△ADE为等腰三角形.
想一想: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
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
明它吗?
A
B C
反证法二
如图,在△ABC中,已知∠B≠∠C,
此时, 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
假设AB=AC, 那么根据“等角对等边”定
理可得∠B=∠C,
但已知条件是 ∠B≠∠C.
“∠B=∠C”与“∠B≠∠C”相矛盾,
因此AB≠AC.
小明是这样想的:
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
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推导出了与
已知或公理或已证明过的定理相矛盾,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
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总结归纳
用反证法证题的一般步骤
1. 假设: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归谬: 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得出与
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3. 结论: 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
的结论正确.
例3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已知:△ABC.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分析】按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步骤,首先要假定结论“∠A,∠B,∠C中
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不成立,即它的反面“∠A,∠B,∠C中有两个角
是直角”成立,然后,从这个假定出发推下去,找出矛盾.
典例精析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B=90°,则
∠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A=∠B=90°不成立.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当堂练习
E
2 1
A
B C
D
72°
36°③如果AD=4cm,则
1.已知:如图,∠A=36°, ∠DBC=36°,∠C=72°,
①∠1= , ∠2= ;
②图中有 个等腰三角形;
BC= cm;
72° 36°
3
4
个等腰三角形.
④如果过点D作DE∥BC,
交AB于点E,则图中有
5
2.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角∠ABC和 ∠ACB的平分线相交于
点O.
求证:△OBC为等腰三角形.
A
B C
DE
O
证明: ∵∠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 ∠ABD =∠DBC= ,
∠ACE =∠ECB= .
1
2 A B C
1
2 A C B
∴ ∠DBC =∠ECB,
∴ △OBC是等腰三角形.
又∵ △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C =∠ACB,
3.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
么和另一条也相交.
已知: 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l2,l3与l1相交于点P.
求证: l3与l2相交.
l1
l2
l3
P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与已知直线平行
假设不成立
l3与l2 不相交
l3∥l2
l1∥l2
假设____________,那么
_________.
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矛盾.
所以___________,即求证的命题正确.
证明:
因为已知_________,
所以过直线l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和l2平行,
课堂小结
等腰三角
形的判定
等 角 对 等 边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
角形
反 证 法 先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与已知定
理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
1.1 等腰三角形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4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重点)
2.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观察下面图片,说说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
理是什么呢?
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
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得等边三角形
的两个判定定理: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你能证明这些定理吗?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一
讲授新课
A
B C
已知:如图,∠A= ∠ B=∠C.
求证: AB=AC=BC.
∵ ∠A= ∠ B,
∴ AC=BC.
∵ ∠ B=∠C,
∴ AB=AC.
∴AB=AC=BC.
证明:
定理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
B C
已知: 若AB=AC , ∠A= 60°.
求证: AB=AC=BC.
证明:∵AB=AC , ∠A= 60 °.
∴∠B=∠C= (180。-∠A)= 60°.
∴∠A= ∠ B=∠C.
∴AB=AC=BC. 证明完整吗?是不是还
有另一种情形呢?
1
2
证明:∵AB=AC,∠B=60°(已知),
∴∠C=∠B=60°(等边对等角),
∴∠A=6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B =∠C=60°.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60°.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第二种情况:有一个底角是60°.
A
CB
60°
【验证】
等腰三角形(含
等边三角形)
性质 判定的条件
等边对等角 等角对等边
“三线合一”,即等腰三
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
的中线、高线互相重合
有一角是60°的等腰三
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
等,且每个角都是60°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
是等边三角形
归纳总结
例1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E∥BC,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A
CB
D E
证明: ∵ △ABC是等边三角形,
∴ ∠A= ∠B= ∠C.
∵ DE//BC,
∴ ∠ADE= ∠B, ∠ AED= ∠C.
∴ ∠A= ∠ADE= ∠ AED.
∴ △ADE是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本题还有其他证法吗?
典例精析
变式:上题中,若将条件DE∥BC改为AD=AE, △ADE还是等边三角形
吗?试说明理由.
A
CB
D E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D=AE,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 ∵ △ABC是等边三角形,
∴ ∠A= ∠B= ∠C=60°.
∵ AD=AE,
∴ △ADE是等腰三角形
∴ △ADE是等边三角形.
又∵ ∠A=60°.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二
操作:用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你能拼成一
个怎样的三角形? 30°
30°
你能说出所拼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吗?
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
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0°
30° 30°
30° 30°
合作探究
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的
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
∠A=30°.
求证:BC= AB.
1
2
A
30°
B C
分析:突破如何证明“线段的倍、分”问题
转 化
“线段相等”问题
猜想验证
30° 30°
∵ ∠ACB=90°, (已知)
∴∠ACD=90°,(平角意义)
在△ABC与△ADC中,
BC=DC,(作图)
∠ACB=∠ACD,(已证)
AC=AC,(公共边)
∴△ABC≌△ADC(SAS) , ∴ AD=AB;
∵∠ACB=90°,∠BAC=30°,(已知)
∴∠B=60°,
∴△ABD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
形是等边三角形)
∴BC= BD= AB. (等式性质)
30°
A
B C D
证明: 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
2
1
2
1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
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
在△ABC中,
∵∠ACB=90°,∠A=30°.
∴BC= AB.(在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的直角
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
B
C30°
推论:
归纳总结
CB
A
D
例2 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2a,∠B=∠ACB
=15°, CD是腰AB上的高,求CD的长.
解:∵∠B=∠ACB=15°,(已知)
∴∠DAC=∠B+∠ACB= 15°+15°=30°,
∵∠ADC=90°,∴CD= AC=a.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
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
2
例3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A=30°,CD⊥AB于D
.
求证:BD=
D A
C
B 30°
证明:∵∠A=30°,CD⊥AB,∠ACB=90°
∴BC= ∠B=60°.
∴∠BCD=30°,
∴BD=
∴BD=
AB
4
.
AB
2 ,
CB
2 ,
AB.4
1.已知△ABC中,∠A=∠B=60°,AB=3cm,则△ABC的周长为
______cm. 9
当堂练习
2.在△ABC中,∠B=90°,∠C=30°,AB=3.
则AC=_____;BC=_______.
A
B C
3
30°
6 3 3
3. 已知:如图,AB=BC ,∠CDE= 120°, DF∥BA,且DF平分
∠CDE.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 ∵ AB=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又∵∠CDE=120°,DF平分∠CDE.
∴ ∠FDC=∠ABC=60°,
∴ △ABC是等腰三角形,
∴ ∠EDF=∠FDC=60°,
又∵DF∥BA,
证明:延长BC至D,使CD=BC,连接AD.
∵∠ACB=90°,∴∠ACD=90°.
又∵AC=AC.
∴△ACB≌△ACD(SAS).
∴AB=AD.
∵CD=BC,∴BC= BD.
又∵BC= AB,
∴AB=BD.∴AB=AD=BD,
即△ABD是等边三角形.
∴∠B=60°.在Rt△ABC中,∠BAC=30°.
4.已知:在Rt△ABC中,∠C=90°, BC= AB.
求证:∠BAC=30°.
CB
A
D
1
2
1
21
2
课堂小结
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
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
对的锐角等于30°.
3.数学方法:分类的思想.
1.2 直角三角形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
决问题.(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问题1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2 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是什么?
有一个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问题3 前面我们探究过直角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
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
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
讲授新课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一
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为什么?
问题引入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
定理,即可得到“直
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
余”.
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
锐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如图,在△ABC中, ∠A +∠B=9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
在△ABC中,因为 ∠A +∠B
+∠C=180°, 又∠A +∠B=90°,所
以∠C=90°. 于是△ABC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与逆定理二
知识回顾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文献中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a c
b
勾 弦
股
证明欣赏
2 21 1
1 2 2
2 21 1
2 2
2 21 1 1 1
2 2 2 2 2
1 2
2 2 21 1 1
2 2 2
2 2 2
( )( ) ( 2 )
.
s a b a b a ab b
a b ab
s ab ab c ab c
s s
a b ab ab c
a b c
,
,
,
b
a
c
b
ac
1.美国第二十任总统的证法: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 (a+b)2 = c2+ ,
a2+2ab+b2 = c2+2ab,
∴a2+b2=c2.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
为 ;
也可以表示为 ;
(a+b)2
c2+
2.利用正方形面积拼图证明:
14 2 ab
14 2 ab
c
∵ c2= +(b-a)2,
c2 =2ab+b2-2ab+a2,
c2 =a2+b2,
∴ a2+b2=c2.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
也可以表示为 .
c2
+(b-a)2
3.赵爽弦图
14 ab2
14 ab2
c
a
c
a
c
b
a
a
b
b
b
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反过来,怎么叙述呢?
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
为什么?
A
BC
已知:如图,在△ABC中,AC2+BC2=AB2.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与△ABC全等,你能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吗?
例1 证明此命题:
证明:作Rt△DEF,使∠E=90°,
DE=AC,FE=BC,
则DE2+EF2=DF2(勾股定理).
∵AC2+BC2=AB2(已知), DE=AC,FE=BC(作图),
∴AB2=DF2,
∴AB=DF,
∴△ABC≌△DFE(SSS).
∴∠C=∠E=90°,
∴△ABC是直角三角形.
D
FE
┏
A
BC
归纳总结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
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三
议一议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
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下面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
观察上面三组命题,你发现了什么?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4.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6.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
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它的逆
命题.
上面每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互换了位置.
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为:
条件为:两直线平行;
结论为:内错角相等.
因此它的逆命题为: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归纳总结
例2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说出它们的逆命题.
(1)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条件: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结论: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逆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
角三角形.
典例精析
(2)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60°.
条件: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结论:它的每个角都等于60°.
逆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每个角都等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等边三角形.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条件: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结论:它们的对应角相等.
逆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
等.
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只要将原命题的条件改成结论,并将结论改成条
件,便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但是原命题正确,它的逆命题未必正确.
例如真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为“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此命题就是
假命题.
知识归纳
例3 举例说明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
(2)如果两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例如10能被5整除,但它的个位数是0.
(1)如果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5 ,那么这个整数
能被5整除.
逆命题:如果一个整数能被5整除,那么这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是5.
例如60°= 60°,但这两个角不是直角.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
定理,其中的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注意1:逆命题、互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但逆定理、互逆定理,一定是真命题.
注意2: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
知识归纳
当堂练习
1.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AC=6 cm,BC=8 cm,现将
△ABC折叠,使点B与点A
重合,折痕为DE,则BE的长为( )
A.4 cm B.5 cm
C.6 cm D.10 cm
【解析】Rt△ABC中,AB2=AC2+BC2=100,
∴AB=10cm.BE= AB=5cm.1
2
B
2.在你学过的定理中,有哪些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试举出
几个例子说明.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真
(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逆命题: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它有两个角相
等. 真
直角三角形
角的性质
课堂小结
边的性质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
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
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
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定理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互逆命题与互逆
定理
互逆命题
互逆定理 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这两个
定理叫做互逆定理
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
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
概念
概念
1.2 直角三角形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情境引入
学习目标
1.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难点)
2.会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
等.(重点)
旧知回顾:我们学过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导入新课
C
B
A
AC
BC AB
思考:
前面学过的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是否适用?
A
B C
A′
B′ C′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个锐
角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吗?为什么?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
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3.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为什么?
口答:
动脑想一想
如图,已知AC=DF,BC=EF,
∠B=∠E,△ABC≌△DEF吗?
我们知道,证明三角形全等不存
在SSA定理.
A
B
C
D
E
F
问题:
如果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
角形,即∠B=∠E=90°,
且AC=DF,BC=EF,现在能
判定△ABC≌△DEF吗?
A
B
C
D
E
F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斜边、直角边”定理)一
讲授新课
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
Rt△A ′B ′C ′,使∠C′=90 °,B′C′=BC,A ′B ′=AB,把画好的Rt△A′B′ C′ 剪下
来,放到Rt△ABC上,它们能重合吗?
A
B C
作图探究
画图方法视频(点击文字
播放)
画图思路
(1)先画∠M C′ N=90°
A
B C M C′
N
画图思路
(2)在射线C′M上截取B′C′=BC
M C′
A
B C
N
B′M C′
画图思路
(3)以点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A′
M C′
A
B C
N
B′
A′
画图思路
(4)连接A′B′
M C′
A
B C
N
B′
A′
思考:通过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知识要点
“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
u文字语言: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u几何语言:
A
B
C
A ′
B′
C ′
在Rt△ABC和Rt△ A′B′C′ 中,
∴Rt△ABC ≌ Rt△ A′B′C′ (HL).
“SSA”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
等,但是“边边”指的是斜边和一直
角边,而“角”指的是直角.
AB=A′B′,
BC=B′C′,
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不全等的画“×”,
全等的注明理由:
(1)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
(2)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邻边对应相等;( )
(3)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 ( )
(4)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 )
(5)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 ( ) HL
×
SAS
AAS
AAS
判一判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AC⊥BC, BD⊥AD, AC﹦BD,求证:BC﹦AD.
证明: ∵ AC⊥BC, BD⊥AD,
∴∠C与∠D都是直角.
AB=BA,
AC=BD .
在 Rt△ABC 和Rt△BAD 中,
∴ Rt△ABC≌Rt△BAD (HL).
∴ BC﹦AD.
A B
D C
应用“HL”的前提条件是在
直角三角形中.
这是应用“HL”判定方法
的书写格式.
利用全等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这
是常见的思路.
变式1: 如图, ∠ACB =∠ADB=90,要证明△ABC≌ △BAD,还需
一个什么条件?把这些条件都写出来,并在相应的括号内填写出判定
它们全等的理由.
(1) ( )
(2) ( )
(3) ( )
(4) ( )
A B
D C
AD=BC
∠ DAB= ∠ CBA
BD=AC
∠ DBA= ∠ CAB
HL
HL
AAS
AAS
如图,AC、BD相交于点P,AC⊥BC,BD⊥AD,垂足分
别为C、D,AD=BC.求证:AC=BD.
变式2
HL
AC=BD
Rt△ABD≌Rt△BAC
如图:AB⊥AD,CD⊥BC,AB=CD,判断AD和BC的位置
关系.
变式3
HL
∠ADB=∠CBD
Rt△ABD≌Rt△CDB
AD∥BC
例2 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
AF,AC=AE. 求证:BC=BE.
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
△ABE的高,且AD=AF,AC=AE,
∴Rt△ADC≌Rt△AFE(HL).
∴CD=EF.
∵AD=AF,AB=AB,
∴Rt△ABD≌Rt△ABF(HL).
∴BD=BF.
∴BD-CD=BF-EF.即BC=BE.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
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
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
例3: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
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B和∠F的大小有
什么关系?
解:在Rt△ABC和Rt△DEF中,
BC=EF,
AC=DF ,
∴ Rt△ABC≌Rt△DEF (HL).
∴∠B=∠DEF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 ∠DEF+∠F=90°,
∴∠B+∠F=90°.
1.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有( )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两个锐角对应相等
D
A
当堂练习
2.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CE⊥AB于点
E ,AD、CE交于点H,已知EH=EB=3,AE=4,
则 CH的长为( )
A.1 B.2 C.3 D.4
4.如图,在△ABC中,已知BD⊥AC,CE ⊥AB,BD=CE.求证:
△EBC≌△DCB. A
B C
E D
证明: ∵ BD⊥AC,CE⊥AB,
∴∠BEC=∠BDC=90 °.
在 Rt△EBC 和Rt△DCB 中,
CE=BD,
BC=CB,
∴ Rt△EBC≌Rt△DCB (HL).
3.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ADB与
△ADC (填“全等”或“不全等”),根据
(用简写法).
全等
HL ┑
A
F CE
D
B
5.如图,AB=CD, BF⊥AC,DE⊥AC,AE=CF.
求证:BF=DE.
证明: ∵ BF⊥AC,DE⊥AC,
∴∠BFA=∠DEC=90 °.
∵AE=CF, ∴AE+EF=CF+EF.
即AF=CE.
在Rt△ABF和Rt△CDE中,
AB=CD,
AF=CE,
∴ Rt△ABF≌Rt△CDE(HL).
∴BF=DE.
如图,AB=CD, BF⊥AC,DE⊥AC,AE=CF.求证:BD平分EF.
A F C
E
D
B
G
变式训练1
AB=CD,
AF=CE. Rt△ABF≌Rt△CDE(HL).
BF=DE
Rt△GBF≌Rt△GDE(AAS).∠BFG=∠DEG
∠BGF=∠DGE
FG=EG
BD平分EF
如图,AB=CD, BF⊥AC,DE⊥AC,AE=CF.想想:BD平分EF吗?
变式训练2
C
AB=CD,
AF=CE. Rt△ABF≌Rt△CDE(HL).
BF=DE
Rt△GBF≌Rt△GDE(AAS).∠BFG=∠DEG
∠BGF=∠DGE
FG=EG
BD平分EF
6.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cm,BC=5cm,一
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
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
【分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1)Rt△APQ≌Rt△CBA,此时AP=BC=5cm,可据此求出P点的位
置.(2)Rt△QAP≌Rt△BCA,此时AP=AC,P、C重合.
解:(1)当P运动到AP=BC时,
∵∠C=∠QAP=90°.
在Rt△ABC与Rt△QPA中,
∵PQ=AB,AP=BC,
∴Rt△ABC≌Rt△QPA(HL),
∴AP=BC=5cm;
能力拓展
(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
在Rt△ABC与Rt△QPA中,
∵PQ=AB,AP=AC,
∴Rt△QAP≌Rt△BCA(HL),
∴AP=AC=10cm,
∴当AP=5cm或10cm时,△ABC才能和△APQ全等.
【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
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
解.
课堂小结
“斜边、
直角边”
内 容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直角三角形全等.
前 提 条
件 在直角三角形中
使 用 方
法
只须找除直角外的两个条件即可(两个条
件中至少有一个条件是一对对应边相等)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重点)
3.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有关知识进行证明或计算.(难点)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某区政府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住宅小区
A、B、C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
建于何处,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A
B C
观察: 已知点A与点A′关于直线l 对称,如果线段AA′沿直线l折叠,则点A
与点A′重合,AD=A′D,∠1=∠2= 90°,即直线l 既平分线段AA′,又垂直
线段AA′.
●
●
l
A A′D
21
(A)
讲授新课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
我们把垂直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作这条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
由上可知: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
对称轴.
知识要点
如图,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 上的点,请你量一量
线段P1A,P1B,P2A,P2B,P3A,P3B的长,你能发现什么?请猜想点
P1,P2,P3,… 到点A 与点B 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
A B
l
P1
P2
P3
探究发现
P1A ____P1B
P2A ____ P2B
P3A ____ P3B
=
=
=
作关于直线l 的轴反射(即沿直线l 对折),由于l 是线段AB的垂
直平分线,因此点A与点B重合. 从而线段PA与线段PB重合,于是
PA=PB.
(A)(B) B A
P
l
活动探究
猜想:
点P1,P2,P3,… 到点A 与点B 的距离分别相等.
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你能验证这一结论吗?
如图,直线l⊥AB,垂足为C,AC =CB,点P 在l 上.
求证:PA =PB.
证明:∵ l⊥AB,
∴ ∠PCA =∠PCB.
又 AC =CB,PC =PC,
∴ △PCA ≌△PCB(SAS).
∴ PA =PB.
P
A B
l
C
验证结论
微课--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总结归纳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20cm,DE垂直平分AB,垂足
为E,交AC于D,若△DBC的周长为35cm,则BC的长为( )
A.5cm
B.10cm
C.15cm
D.17.5cm
典例精析
C
解析:∵△DBC的周长为BC+BD+CD=35cm,又
∵DE垂直平分AB,∴AD=BD,故BC+AD+CD=
35cm.∵AC=AD+DC=20cm,
∴BC=35-20=15(cm).故选C.
方法归纳: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
练一练:1.如图①所示,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P为直线CD上的一
点,且PA=5,则线段PB的长为( )
A. 6 B. 5 C. 4 D. 3
2.如图②所示,在△ABC中,BC=8cm,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边AC于点E,
△BCE的周长等于18cm,则AC的长是 .
B
10cm
P
A B
C
D
图①
A
B C
D
E
图②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
等.
逆
命
题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上.
它是真命题吗?你能证明吗?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二
想一想:如果PA=PB,那么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呢?
记得要分点P在线段AB上及
线段AB外两种情况来讨论
(1)当点P在线段AB上时,
∵PA=PB,
∴点P为线段AB的中点,
显然此时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2)当点P在线段AB外时,如右图所示.
∵PA=PB,
∴△PAB是等腰三角形.
过顶点P作PC⊥AB,垂足为点C,
∴底边AB上的高PC也是底边AB上的中线.
即 PC⊥AB,且AC=BC.
∴直线PC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此时点P也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微课--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逆命题
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上.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应用格式:
∵ PA =PB,
∴ 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P
A B
作用: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总结归纳
例2:已知:如图△ABC中,AB=AC,O是△ABC内一点,且OB=OC.
求证: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
证明:∵AB=AC,
∴A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到一条线段两个
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上).
同理,点O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
∴直线AO是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
条直线).
你还有其他证明
方法吗?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证明
证明:延长AO交BC于点D,
∵AB=AC, AO=AO, OB=OC ,
∴△ABO≌△ACO(SSS).
∴∠BAO=∠CAO,
∵AB=AC,
∴AO⊥BC.
∵OB=OC ,OD=OD ,
∴RT△DBO≌RT△DCO(HL).
∴BD=CD.
∴直线AO垂直平分线段BC.
试一试:已知:如图,点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EC⊥OA,ED⊥OB,
垂足分别为C,D,连接CD.
求证: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A
B
O E
D
C
证明: ∵OE平分∠AOB,EC⊥OA,ED⊥OB,
∴DE=C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
的距离相等).
∴ 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当堂练习
1.如图所示,AC=AD,BC=B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B垂直平分CD;
B .CD垂直平分AB ;
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
D.CD平分∠ ACB .
A B
C
D
A
2.已知线段AB,在平面上找到三个点D、E、F,使DA=DB,EA=
EB,FA=FB,这样的点的组合共有 种.
无数
3.下列说法:
①若点P、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两点,则EA=EB,PA=PB;
②若PA=PB,EA=EB,则直线PE垂直平分线段AB;
③若PA=PB,则点P必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④若EA=EB,则经过点E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B.
其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 ② ③
4.如图,△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E,连接BE,
AB+BC=16cm,则△BCE的周长是 cm.
A
B C
D
E
16
5.已知:如图,点C,D是线段AB外的两点,且AC =BC, AD=BD,
AB与CD相交于点O.
求证:AO=BO.
证明: ∵ AC =BC,AD=BD,
∴ 点C和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 CD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又 ∵AB与CD相交于点O,
∴ AO=BO.
课堂小结
线段的垂直平分的
性质和判定
性 质
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内 容
判 定
内 容
作 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
端点的距离相等
作 用 见垂直平分线,得线段相等
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上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2课时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及作图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
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重点)
2.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A B
C
D
1.回顾一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讲授新课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
合作探究
画一画:利用尺规作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完成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
一点.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
离相等.
怎样证明这个结论
呢?
点拨:要证明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只要证明其中两条直线的交点在
第三条直线上即可.
思路可表示如下:
试试看,你会写出证明过程吗?
B C
A
P
l n
ml是AB的垂直平分线
m是BC的垂直平分线
PA=PB
PB=PC
PA=PC 点P在AC的垂直平
分线上
证明:连接PA,PB,PC.
∵点P在AB,AC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PA=PC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 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
等).
∴PB=PC.
∴点P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
(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上).
B C
A
P
l n
m
定理: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
点的距离相等.
归纳总结
u应用格式:
∵ 点P 为△ABC 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 PA =PB=PC. A
B C
P
分别作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
说明交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锐角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在三角形内;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在斜边上;
钝角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在三角形外.
做一做
尺规作图二
做一做:(1)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及这条边上的高,你能作出三角形
吗?如果能,能作几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已知:三角形的一条边a和这边上的高h.
求作:△ABC,使BC=a,BC边上的高为h.
A1
D CB
A
a
h
(D)CB
A
a
h
A1
D
C
B
A
a h
A1
提示:能作出无数个这样的三角形,它们并不全等.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能,能
作几个?所作出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这样的等腰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根据线段垂直平
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只要作底边
的垂直平分线,取它上面除底边的中点外的任意一点,
和底边的两个端点相连接,都可以得到一个等腰三角
形.
如图所示,这些三角形不都全等.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及底边上的高,你能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吗?能作几个?
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只有两个,并且它们是全等
的,分别位于已知底边的两侧.
例 已知:线段a,h.
求作:△ABC,使AB=AC,BC=a,高AD=h.
N
M
D CB
a
h
A
作法:
1.作BC=a;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交BC于D点;
3.以D为圆心,h长为半径作弧交MN于A点;
4.连接AB,AC.
△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典例精析
1.已知直线l和其上一点P,利用尺规作 l 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
P ● l
试一试
A B
C
P
已知:直线 l 和 l 上一点P.
求作:PC⊥ l .
作法:
1.以点P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与直线 l 相交于点A和B.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C.
直线PC就是所求 l 的垂线.
l
BA
作法:
2.已知直线 l 和线外一点P,利用尺规作 l 的垂线,使它经过点P.
(1)先以P为圆心,大于点P到直线 l 的垂直距离R为半径
作圆,交直线 l 于A,B.
(2)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R的长
为半径作圆,相交于C、D两点.
(3)过两交点作直线 l ',此直线为
l 过P的垂线.
P ●
C
D
当堂练习
1.如图,等腰△ABC中,AB=AC,∠A=20°.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
AB于D,交AC于E,连接BE,则∠CBE等于( )
A.80° B.70°
C.60° D.50°
C
B
A
D E
C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必交于一点
B.如果等腰三角形内一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过这点与顶点的直线必垂直
于底边
C.平面上只存在一点到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D.三角形关于任一边上的垂直平分线成轴对称
D
【解析】选D.等边三角形关于任一边上的垂直平分线成轴对称,等腰三角形关于底边
上的垂直平分线成轴对称,一般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D选项没有说明三角形的形状,
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
3.如图所示,在△ABC中,∠B=22.5°,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
DF⊥AC于点F,并与BC边上的高AE交于G.
求证:EG=EC.
F
A
B CE
G
D
证明:连接AD.∵点D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DA=DB,∴∠DAB=∠B=22.5°,
∴∠ADE=∠DAB+∠B=45°.
∵AE⊥BC,∴∠DAE=∠ADE=45°,
∴AE=DE.又∵DF⊥AC,
∴∠DFC=∠AEC=90°,
∴∠C+∠CAE=∠C+∠CDF=90°,
∴∠CAE=∠CDF,
∴△DEG≌△AEC(ASA),
∴EG=EC.
F
A
B CE
G
D
4.已知:线段a.
求作:△ABC,使∠ACB=90°,AC=BC=a.
作法:
(1)作直线l.
(2)在直线l上任取一条线段DE.
(3)作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MN交DE于C.
(4)在射线CE上截取CA=a,
在射线CM上截取CB=a.
(5)连接AB.
△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课堂小结
1.定理: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
顶点的距离相等.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A
B C
P
a
bc
1.4 角平分线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1课时 角平分线
1.会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理解和掌握角平
分线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能应用这两个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难点)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
和能力.
学习目标
情境引入
如图,要在S区建一个贸易市场,使它到铁路和公路距离相等,
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在何处?
(比例尺为1︰20000)
D
C
S
解:作夹角的角平分线OC,
截取OD=2.5cm ,D即为所求.
O
导入新课
1. 操作测量:取点P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分别过点P作
PD⊥OA,PE ⊥OB,点D、E为垂足,测量PD、PE的长.将
三次数据填入下表:
2. 观察测量结果,猜想线段PD与PE的大小关系,写出结:__________
PD PE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C
O B
A
PD=PE
p
D
E
实验:OC是∠AOB的平分线,点P是射线OC上的
任意一点
猜想: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性质一
讲授新课
验证猜想
已知:如图, ∠AOC= ∠BOC,点P在OC上,PD⊥OA,PE⊥OB,垂足分别
为D,E.
求证:PD=PE.
P
A
O B
C
D
E
证明: ∵ PD⊥OA,PE⊥OB,
∴ ∠PDO= ∠PEO=90 °.
在△PDO和△PEO中,
∠PDO= ∠PEO,
∠AOC= ∠BOC,
OP= OP,
∴ △PDO ≌ △PEO(AAS).
∴PD=PE.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u 性质定理: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应用所具备的条件:
(1)角的平分线;
(2)点在该平分线上;
(3)垂直距离.
定理的作用: 证明线段相等.
u应用格式:
∵OP 是∠AOB的平分线,
∴PD = PE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推理的理由有三个,必须写
完全,不能少了任何一个.
知识要点
PD⊥OA,PE⊥OB,
B
A
D
O P
E
C
判一判:(1)∵ 如下左图,AD平分∠BAC(已知),
∴ = ,( )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BD CD
×
B
A D
C
(2)∵ 如上右图, DC⊥AC,DB⊥AB (已知).
∴ = ,
( )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BD CD
×
B
A D
C
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
DE⊥AB, DF⊥AC.垂足分别为E,F.
求证:EB=FC. A
B CD
E F
证明: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DE⊥AB,
DF⊥AC,
∴ DE=DF, ∠DEB=∠DFC=90 °.
在Rt△BDE 和 Rt△CDF中,
DE=DF,
BD=CD,
∴ Rt△BDE ≌ Rt△CDF(HL).
∴ EB=FC.
例2:如图,AM是∠BAC的平分线,点P在AM上,PD⊥AB,PE⊥AC,垂足分
别是D、E,PD=4cm,则PE=______cm.
B
A C
P
M
D
E
4
温馨提示:存在两条垂线段———直接应用
A
B
C
P
变式:如 图,在Rt△ABC中,AC=BC,∠C=90°,AP平分∠BAC交
BC于点P,若PC=4, AB=14.
(1)则点P到AB的距离为_______.
D
4
温馨提示:存在一条垂线段———构造应用
A
B
C
P
变式:如图,在Rt △ABC中,AC=BC,∠C=900,AP平分∠BAC交BC于
点P,若PC=4,AB=14.
(2)求△APB的面积.
D
14
PDBC PD PB DB
PC PB DB
BC DB AD DB
AB
(3)求∆PDB的周长.
·AB·PD=28.
1
2P D BS
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知,PD=PC=4,
=
1.应用角平分线性质:
存在角平分线
涉及距离问题
2.联系角平分线性质:
面积
周长
条件
知识与方法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所得到
的等量关系进行转化求解
角平分线的判定二
P
A
O B
C
D
E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思考:交换角的平分线性质中的已知和结论,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新结论正确吗
?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思考:这个结论正
确吗?
逆
命
题
已知:如图,PD⊥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PE.
求证: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
证明: 作射线OP,
∴点P在∠AOB 角的平分线上.
在Rt△PDO和Rt△PEO 中,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OP=OP(公共边),
PD= PE(已知 ),
B
AD
O P
E
∵PD⊥OA,PE⊥OB.
∴∠PDO=∠PEO=90°,
∴Rt△PDO≌Rt△PEO( HL).
∴∠AOP=∠BOP
证明猜想
u判定定理: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P
A
O B
C
D
E
应用所具备的条件:
(1)位置关系:点在角的内部;
(2)数量关系:该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的作用:判断点是否在角平分线上.
u应用格式:
∵ PD⊥OA,PE⊥OB,PD=PE.
∴点P 在∠AOB的平分线上.
知识总结
例3:如图,已知∠CBD和∠B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求证:点F在∠DAE的平分线上.
证明: 过点F作FG⊥AE于G,FH⊥AD于H,FM⊥BC于
M.
∵点F在∠BCE的平分线上, FG⊥AE,
FM⊥BC.
∴FG=FM.
又∵点F在∠CBD的平分线上, FH⊥AD,
FM⊥BC,
∴FM=FH, ∴FG=FH.
∴点F在∠DAE的平分线上.
G
H
M
A B
C
F
E
D
┑
┑
┑
例4 如图,某地有两所大学和两条交叉的公路.图中点M,N表示大学,
OA,OB表示公路,现计划修建一座物资仓库,希望仓库到两所大学
的距离相同,到两条公路的距离也相同,你能确定出仓库P应该建在什
么位置吗?请在图中画出你的设计.(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
痕迹)
ON
M
A
B
ON
M
A
B
P
方法总结: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到两点距离相等
的点在两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
解:如图所示:
归纳总结
图形
已知
条件
结论
P
C
P
C
OP平分∠AOB
PD⊥OA于D
PE⊥OB于E
PD=PE OP平分∠AOB
PD=PE
PD⊥OA于D
PE⊥OB于E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当堂练习
2.△ABC中, ∠C=90°,AD平分∠CAB,且BC=8,BD=5,则点D到AB
的距离是 .
A B
C
D
3
E
1. 如图,DE⊥AB,DF⊥BG,垂足分别是E,F, DE
=DF, ∠EDB= 60°,则 ∠EBF= 度,BE= .
60 BF
E
B D
F
A
C
G
3.已知用三角尺可按下面方法画角平分线: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
OM=ON,再分别过点M,N作OA,OB的垂线,交点为P,画射线OP,则OP平分∠AOB.
为什么?
A
O
B
M
N
P
解:在RT△MOP和RT△NOP中,
OM=ON,
OP=OP,
∴RT△MOP≌RT△NOP(HL).
∴∠MOP=∠NOP,即OP平分∠AOB.
课堂小结
角平分线
性 质 定
理
一个点:角平分线上的点;
二距离:点到角两边的距离;
两相等:两条垂线段相等
辅 助 线
添 加
过角平分线上一点向两边作垂线段
判 定 定
理
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
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4 角平分线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2课时 三角形三条内角的平分线
1.会证明和运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
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重点)
2.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
和能力.(难点)
学习目标
在一个三角形居住区内修有一个学校P,P到AB、BC、CA三边的距
离都相等,请在三角形居住区内标出学校P的位置,P在何处?
A
B C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
活动1 分别画出下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一
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讲授新课
活动2 分别过交点作三角形三边的垂线,用刻度尺量一量,每组垂线段,
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过交点作三角形三边的垂线段相等.
你能证明这个结论
吗?
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找出每个角的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
角平分线,你是否发现同样的结论?与同伴交流.
结论: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怎样证明这个结论呢?
试一试
点拨:要证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只要证明其中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一定在第三条角
平分线上即可.思路可表示如下:
试试看,你会写出证明过程吗?
AP是∠BAC的平分线
BP是∠ABC的平分线
PI=PH
PG=PI
PH=PG 点P在∠BCA的平
分线上
A
B C
P
F
H
D
E
I
G
已知:如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证明结论
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
AB,BC,CA,垂足分别为D,E,F.
∵BM是△ABC的角平分线,
点P在BM上,
∴PD=PE.同理PE=PF.
∴PD=PE=PF.
即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
D
E
F
A
B C
P N M
想一想:点P在∠A的平分线上吗?这说明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有
什么关系?
点P在∠A的平分线上.
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D
E
F
A
B C
P N M
例1.如图,在△ABC中,已知AC=BC, ∠C=90°,
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
(1)如果CD=4cm,AC的长; E
D
A
BC
(1)解:∵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
∴DE=CD=4cm.
∵AC=BC,∴∠B=∠BAC.
∵∠C=90°,∴∠B=45°.∴BE=DE.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BDE中,
22 4 2 c m .B D D E (4 4 2 ) cm .AC BC CD BD
(2)求证:AB=AC+CD.
E
D
A
BC
(2)证明:由(1)的求解过程易知,
Rt△ACD≌Rt△AED(HL).
∴AC=AE.
∵BE=DE=CD,
∴AB=AE+BE=AC+CD.
M
E
N
A
B
C
PO
D
例2:如图,在直角△ABC中,AC=BC,∠C=90°,AP平分∠BAC,BD
平分∠ABC;AP,BD交于点O,过点O作OM⊥AC,若OM=4,
(1)求点O到△ABC三边的距离和.
温馨提示:不存在垂线段———构造应用
12
解:连接OC
1 1 1
2 2 2
1 ( )2
1 4 3 2 6 42
A B C A O C B O C A O BS S S S
A B O E B C O N A B O M
O M A B B C O M
M
E
N
A
B
C
PO
D
(2)若△ABC的周长为32,求△ABC的面积.
例3 如图,在△ABC中,点O是△ABC内一点,且点O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若
∠A=40°,则∠BOC的度数为( )
A.110° B.120° C.130° D.140°
A
解析:由已知,O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
相等,所以O是内心,即三条角平分线
的交点,AO,BO,CO都是角平分线,
所以有∠CBO=∠ABO= ∠ABC,∠BCO=∠ACO= ∠ACB,
∠ABC+∠ACB=180°-40°=140°,
∠OBC+∠OCB=70°,
∠BOC=180°-70°=110°.
1
2
1
2
当堂练习
1.如图,已知△ABC,求作一点P,使P到∠A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且PA=PB.下
列确定P点的方法正确的是( )
A.P为∠A,∠B两角平分线的交点
B.P为∠A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
的交点
C.P为AC,AB两边上的高的交点
D.P为AC,AB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A B
C
P
B
【解析】∵点P到∠A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P在∠A的角平分线上,
∵PA=PB,∴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为∠A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2.如图, △ABC中, ∠C=90°, DE⊥AB, ∠CBE=
∠ABE, 且AC=6cm, 那么线段BE是∠ABC的 ,
AE+DE= .
C
A
B
E
D
角平分线 6cm
3. 如图所示,是一块三角形的草坪,现要在草坪上建一凉亭供大家休
息,要使凉亭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凉亭的位置应选在( )
A.△ABC 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B.△ABC 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
C.△AB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ABC 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
C
4.已知:如图,△ABC中,∠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E⊥AB于E,F在AC上,BD=DF.
求证:CF=EB.
证明:∵AD平分∠CAB,
DE⊥AB,∠C=90°(已知),
∴ CD=DE (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Rt△CDF和Rt△EDB中,
CD=ED(已证),
DF=DB (已知),
∴ Rt△CDF≌Rt△EDB (HL).
∴ CF=E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C
F
A
E
D B
拓展思维
5.如图, 直线l1、l2、l3表示三条互相交叉的公路, 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
站, 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 可选择的地址有几处? 画出它的位
置.
l1
l3 l2
P1
P2
P3
P4
l1
l2l3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
的性质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
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课堂小结
应用:位置的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