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人教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
A.王莽 B.杨坚 C.杨广 D.李渊
2.(2018•重庆)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
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
B
B
3.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天才政治家、一生
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一位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战略家。下列关于隋文帝的表
述中,有一个是错误的,它是( )
A.指挥大军灭掉陈朝 B.加强中央集权
C.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D.征发大量民工开凿大运河
D
4.隋朝末年,一位商人要去大运河的中心城市,请问他的目的地是 ( )
A.涿郡 B.洛阳 C.扬州 D.余杭
5.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
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
A.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B.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巩固了隋朝的统一
D.方便了帝王的游玩
B
A
6.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
等的。”该制度正式诞生于(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7.“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该篇檄文痛斥的
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B
B
8.(四川自贡中考)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
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建立的是( )
A.隋朝 B. 唐朝 C.北宋 D.明朝
A
9.“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之所以对隋文帝(右图)统治时期的
评价这样高,主要原因是他( )
①发展经济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10.“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
山一旦丢。”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
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11.(2018•广东)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
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就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
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C
B
12.繁荣一时的隋朝很快灭亡。隋朝被推翻的根本原因是( )
A.开凿大运河 B.隋炀帝游江都
C.隋炀帝旳暴政 D.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13.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
却光芒四射。”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
际( )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C
B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胡曾《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条“河”在历史上有何地位和作用?
地位: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分别概述材料二中胡曾、皮日休对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
点,为什么?
胡曾: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对其开凿持否定态度;皮
日休: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基本持肯定态度;我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
由是他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不是因为巡游江都,它的功劳可
与大禹治水相媲美,整体评价比较全面、客观。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人教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
国乃改。”由此材料可知唐朝的建立者是( )
A.李渊 B.李世民 C.李建成 D.李元吉
2.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认识,来自于对下列哪一
历史事件的反思( )
A.春秋诸侯争霸 B.隋朝暴政而亡
C.魏晋北民南迁 D.汉末军阀割据
A
B
3.小华在昭陵附近旅游时看到一处坟墓,导游介绍说墓主人曾被称作是唐
太宗的一面“镜子”。请你帮小华判断一下,墓主人应该是( )
A.李渊 B.魏征 C.房玄龄 D.杜如晦
B
4.下图是某时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这个时期是( )
A.隋朝前期 B.隋朝末期
C.唐朝前期 D.唐朝末期
C
5.(湖南郴州中考)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
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A.贞观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6.现今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国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古代主要是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下列最早对考生
采用殿试方式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隋文帝
A
B
7.武则天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星辟,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体现了武则天怎样的思想( )
A.重视农业生产 B.重用人才
C.善于纳谏 D.提倡节俭
8.有一次,唐玄宗召集县令进行考试,结果40多人因不合格而被罢官。
这体现了他( )
A.打击地方权贵 B.宽以待人
C.整顿吏治 D.任人唯亲
A
C
9.“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
晏,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贞观遗风
C
10.唐太宗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其根本目的是
( )
A.以求青史留名 B.缓和阶级矛盾
C.巩固唐朝统治 D.恢复发展生产
11.贞观时期被人们称为“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的是( )
①房玄龄 ②姚崇 ③杜如晦 ④魏征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
C
A
12.某同学利用下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
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宋朝加强专制统治
C
13.千百年来她备受人们的争议和揣测,非议和责难。但是无论怎样
评价武则天,她都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一代女皇。下列不属于武则天历史
功绩的是( )
A.发展科举制度
B.亲自面试考生
C.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D.重视发展生产
C
14.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说:“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这一评价的主
要依据是( )
①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②整顿吏治 ③发展经济 ④注重文教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15.“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
识兵器。”这段史料叙述的是开元盛世时期( )
A.经济繁荣,政局稳定
B.重用酷吏,打击重臣
C.经济发展,人口增长
D.整顿吏治,重用贤能
A
16.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乐章,那么“开元盛世”
就是乐章里的最强音,它的出现是几代人努力达到的结果。“几代人”
指( )
A.唐高祖 唐太宗 唐玄宗
B.唐太宗 唐高宗 唐中宗
C.唐高宗 武则天 唐玄宗
D.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D
17.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
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让我们一起走近唐朝的帝王,一起感悟唐朝历史,
领略唐朝皇帝的风采。
(1)图一、图三中的帝王分别是谁?他们在位时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
面?
图一——唐太宗——贞观之治;图三——唐玄宗——开元盛世。
(2)图二中的帝王是谁?她与图一、图三中的帝王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
了哪些相同的措施?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视选拔人才。
(3)他们继承并完善了隋朝创立的哪些制度?举两例说明。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4)请简单评价三位唐朝皇帝中你佩服的一位。
武则天,使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或者唐玄宗,励精图治,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言之有理即可)
18.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对唐朝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攻入隋朝东都(洛阳),进
城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资治通鉴•唐纪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世民发出上述感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鉴于此,
他即位后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激起农民起义,隋朝灭亡。措施:吸取隋朝速亡的
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
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
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
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
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 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统治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励精图治到奢侈腐化、贪图享乐。
(3)就如何看待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宋代欧阳修曾这样评价道:“盛
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
康。”“至其(唐太宗)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
庸主之所常为。” 欧阳修的评价是否自相矛盾?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不矛盾。理由: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他统治时期,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另一方面,他晚年奢侈极欲,不利于经济发展。评价
唐太宗,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人教版
第3课 盛唐气象
1.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
技术、还蕴含着一些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在当
代农具设计中,曲辕犁仍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曲辕犁制成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隋朝
2.陶瓷业在唐代有了重要的发展,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
是( )
A.唐三彩 B.白瓷
C.青瓷 D.景德镇瓷器
C
A
3.(2018•重庆)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把金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D.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A
4.小明在读《唐太宗传》时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
一笑置之。太宗对修复长城一事置之一笑的理由应该是( )
A.唐初北方无边患
B.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D
5.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的精神
风貌是( )
A.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B.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B
6.唐朝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
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这位诗人应该是( A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
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受“安史之乱”的悲怆情怀。他被后人称为( C )
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仙
A
C
8.唐朝有位这样的诗人,他为了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常常把诗念给老婆婆
听,然后修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为止。结合你所了解的唐朝诗人的创作特点,
推断一下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甫 D.王维
9.“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这里的“颜公”指的是( )
A.欧阳询 B.颜真卿 C.柳公权 D.阎立本
B
10.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
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
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11.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唱道:“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
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赞美了我国古代瓷器的精美。你知道唐朝时
期陶瓷业的典型代表有哪些吗( )
①唐三彩 ②青瓷 ③白瓷 ④青花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A
12.(2018•湖南衡阳)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
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盛唐时
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瓦肆”里听说书
C.用筒车灌溉
D.在长安城东市贩卖货物
B
13.右图是唐三彩骑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
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
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开放的社会局面
B
14.下图城市平面图反映的是( )
A.唐朝都城长安 B.北宋都城东京
C.元朝都城大都 D.明朝都城北京
A
15.(青海西宁中考)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逻些(终点)玉树赤岭(日月山)鄯城(西宁)甘肃长安
(起点)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C
16.“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唐代诗人柳宗元这首诗所说的“天可汗”是指(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7.某地要举办唐朝书画展,他们可以选择下列哪些人的作品( )
①颜真卿 ②欧阳询 ③阎立本 ④吴道子 ⑤王羲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A
D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
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
道宗,持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
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
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知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弄赞”指的是谁?
松赞干布。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历史作用?
事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作用:促进了吐蕃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19.七年级某班同学开展探究活动,再现了盛唐气象。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图说历史】
(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A和图B分别写出
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A:曲辕犁 B:筒车。
【诗歌咏史】
诗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句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句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依据三句诗歌的风格特点,请判断作者分别是谁?导致三人不同创作
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白、杜甫、白居易。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表说艺术】
(3)请依据所学知识,将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颜真卿
柳公权
阎立本
《送子天王图》
【感悟历史】
(4)隋唐时期的文化不仅是古代中国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也在当时世界
上享有极高的声望。依据以上活动及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③文化交流频
繁。④继承了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人教版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
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日本政府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
是为了( )
A.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B.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
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
2.被遣唐使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先进技术
不包括( )
A.天文历法 B.书法艺术 C.建筑技术 D.音乐表
演
C
D
3.有一部电视剧的简介说道:“本剧讲述了‘他’历经磨难、矢志不渝、
东渡日本的故事。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
功……”剧中的“他”指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孙悟空
C
4.(2018•福建)下列可印证唐朝时期中印友好往来历史的是( )
A.遣唐使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唐招提寺
5.唐朝与周边许多国家往来频繁,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A.日本 B.大食 C.天竺 D.新罗
B
D
6.下图是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以他的亲身见闻写成的一部重要书
籍是( )
A.《马可•波罗行纪》 B.《金刚经》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C
7.小丽收藏了一幅历史人物图像(右图),她想给此图作注解,她作的注
解应该是( )
A.出使西域,抗击匈奴
B.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C.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D.三游江都,远征高丽
B
8.下列史实中,最能体现唐朝既有“走出去”,又有“请进来”的开
放思想的是( )
A.日本遣唐使 B.金城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玄奘西游
D
9.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
片,她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C
10.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路线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0多年,带回许多佛经
唐→日本 鉴真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A.文化繁荣 世界领先
B.交通发达 纵贯欧亚
C.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
D.国力强盛 威震四海
C
1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试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
有( )
①都是僧人身份 ②都是友好使者 ③都受政府派遣 ④都有顽强毅
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湖北孝感中考)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
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B
B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1)根据材料一,说明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是个怎样的国家?为此,日本人
是怎样做的?
法度完善,文明发达,是值得珍视的国家。派大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唐
朝的先进文化。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
溢奈良城。
——郭沫若
(2)材料二诗中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其中的“传道义”指的是什么?请
你举例说明。
鉴真东渡。在日本十年,传播唐文化。如鉴真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3)诗中“唐风洋溢奈良城”表明了什么?
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很大。
材料三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是什么?
对外开放。对外交往具有广泛性,传播性。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人教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由尤小刚执导的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在播出时是街头巷尾热议
最多的电视剧之一,剧中诸多人物和事件令观众意犹未尽。你认为剧中
不会出现( )
A.唐玄宗信任、提拔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B.安史之乱
C.唐玄宗宠爱杨贵妃
D.唐玄宗重用名相狄仁杰等人
D
2.右边的图示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D
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
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A
4.唐朝,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灭亡
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爆发 B.安史之乱结束
C.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朱温建立后梁
5.“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
期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三国鼎立 D.五代十国
D
D
6.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称为五代。观察下表,五
代建立的地区在( )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都城 汴州(开封) 洛阳 汴州 汴州 汴州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C
7.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
列关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皇帝荒废朝政 B.发生严重灾荒
C.社会矛盾尖锐 D.节度使权力膨胀
8.“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的这首
《无家别》描述了哪次战乱后,广大劳动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惨状况( )
A.玄武门之变 B.安史之乱
C.唐末农民起义 D.隋末农民起义
B
B
9.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平定安史
之乱后,唐朝遗留的问题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 D.以上都不是
10.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上是( )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A
D
11.如图是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五代十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
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描述恰当的是( )
①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③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④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
理,至十六年已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亲庶政。加之姚崇、
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
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宪宗下》
材料二 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作为及影响?
作为: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影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朝由盛转衰。
(2)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所作所为带来的不同结果给我们什么启迪?
启迪:亲贤臣,远小人,则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反之,则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王朝衰亡。
(3)由材料二看出,唐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状况?由此带来了什么后果?
状况: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果: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持续了一百五
十多年,严重削弱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人教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
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李世民 C.杨坚 D.赵匡胤
2.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 )
A.北宋 B.南宋 C.辽 D.元朝
D
A
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
括( )
A.减少宰相人数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D.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4.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
的措施是( )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
C
C
5.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
其荣亦不及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渴望收复幽蓟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6.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
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D
C
7.“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
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
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D
B
9.“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
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西汉的诸侯王
C.唐朝节度使 D.北宋的通判
10.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 )
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
B.宋太祖重视教育
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
D.宋太祖出身文人
A
D
11.下列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D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
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使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财政支出,
军队战斗力低下。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
迁迅速。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
重文轻武的国策。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人教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
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突厥族 C.回纥 D.党项族
D
A
3.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宋
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
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
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C
D
5.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①宋对夏称臣 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
③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B
6.“澶渊之盟”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
不得已而讲“和”的。虽是一项屈辱的条约,却在客观上( )
A.消除了民族矛盾
B.维持了相对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削弱了契丹势力
D.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的内容有(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D
B
8.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
中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
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9.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
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
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B
C
10.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
撞中走向融合。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 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指出“澶渊
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契丹族。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
重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
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
【在并立中共存】
材料二 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3)填写出下列大写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及小写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
A: B: C:
a. b.
辽 北宋 西夏
上京 东京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
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
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4)从材料三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
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措施: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
中原文化。贡献: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
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