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 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及详解(地方卷)
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 1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2020 北京卷第 3 题)“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传统农业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信息。有学校组织学生到京郊参加插秧、开镰等农事体验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丰收的喜悦。这
一做法( )
①说明农耕生产方式已成为文化遗产,应加大保护力度
②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农耕文化,深化对农耕生产方式的认识
③可以增强青少年变革自然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④有利于引导青少年珍惜劳动果实,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材料并未阐明农耕生产方式是否已成为文化遗产,且农耕目前还是重要的生产方式,并不是
文化遗产,①排除。②④组织学生到京郊参加插秧、开镰等农事体验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丰收的喜悦
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农耕文化,深化对农耕生产方式的认识,有利于引导青少年珍惜劳动果实,培养吃苦耐
劳的意志品格,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中的做法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无关,③排除。
2.(2020 山东卷第 10 题)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 年 5 月 21 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
日”,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
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 )
①“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
④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说法有误。②文化多样性是人
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②说法有误。③由题意知,我国农业
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全球相约 ‘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感受到各国不同
韵味的茶文化,这体现了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
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③符合题意。④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
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由题意知,我国农
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全球相约 ‘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人
们感受到茶文化的韵味,这体现了文化是世界的,各国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故④符合题意。
3.(2020 浙江卷第 22 题)文字和书写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
编撰和阅读书籍成了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累积、传承增长的重要方式。这说明( )
A.书籍一直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
B.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和媒介
C.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离不开文字和书籍
D.书籍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答案】B
【解析】A 大众传媒包括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A 项中“一直是……主要形
式”说法错误,排除。B 通过编撰和阅读书籍,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累积、传承、增长,这说明文化的
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媒介,B 项正确。C 文字和书籍的发明有利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但经验和知识
的积累并非只靠文字和书籍,C 项中“离不开”说法绝对化,排除。D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D 项说法错误,排除。
4.(2019 浙江卷第 24 题)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
们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国粹之美、非遗之妙、民乐之雅。由此可见,现代传媒
①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
②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体
验文化之美,说明了现代传媒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从侧面说明了现代传媒具有文化传
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题肢②和③说法正确。社会实践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题肢
①夸大了现代传媒的作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说明现代传媒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的作用,故
题肢④排除。本题选择 C 选项。
5.(2018 江苏卷第 21 题)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
代 3D 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
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电商将青花面盆销往中东国家;结合现
代 3D 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
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侧重于强调现代技术的发展促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
机,不体现大众传媒的作用,①③不符合题意。答案为 C。
6.(2016 海南卷第 17 题)莆仙戏被誉为宋元时期南戏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
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艺术人才、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莆仙戏,使这一传统艺术展现出新
的魅力。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
①拓展戏曲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通过推陈出新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④推动戏曲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7.(2015 北京卷第 26 题)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
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答案】C
2014 年 3 月 2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 50 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话。完成第 19 小题。
8.(2015 福建卷第 28 题)撰写《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的论文,在图书馆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
从篇名判断,最符合论文主题的是( )
A.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
B.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
C.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
D.2014 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
【答案】C
9.(2015 海南卷第 18 题)中国珠算成功申遗( )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10.(2015 天津卷第 11 题)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
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
反映了(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11.(2015 江苏卷第 21 题)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
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 20 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12.(2014 福建卷第 29 题)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
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答案】C
13.(2014 福建卷第 30 题)图 10 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 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答案】B
14.(2014 江苏卷第 24 题)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
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答案】A
15.(2014 天津卷第 10 题)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
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
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
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16.(2014 浙江卷第 31 题)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
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来源:Z,xx,k.Com]
【答案】B
17.(2014 江苏卷第 32 题)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
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
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②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④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8.(2013 江苏卷第 23 题)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
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
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说法正确,但与题无关,电视这一大众媒体,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小叔子、小舅
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9.(2013 浙江卷第 8 题)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
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
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名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通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答案】C
【解析】《媳妇的美好时代》走出国门,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选 C;A、 D 本身正确,
但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片面,对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20.(2012 北京卷第 26 题)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
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 2158 道
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答案】C
21.(2012 四川卷第 32 题)与各国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
组成部分。下列选项体现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文化主张的是
A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C.“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材料的切入点和考查指向:中国关于建立国际
新秩序的文化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思说的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优秀
的文化,各个民族和国家丰富多彩优秀文化,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天下太平。故应选:B。
22.(2012 天津卷第 11 题)由我国著名艺术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在澳大利亚演出,引起轰动。
这个蕴含现代文化观念、充满美丽安宁意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剧,在澳大利亚观众中产生了认同感
和亲切感。该剧引发澳大利亚观众共鸣的根本原因是
A.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构成的
B. 中华文化与澳大利亚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差
C. 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D.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能得到世界认可
【答案】C
23.(2012 海南卷第 17 题)3000 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
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般形层,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乐器……其中,
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24.(2012 重庆卷第 35 题)2012 年 3 月 24 日,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海内
外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一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是
A.典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
B.传统的人文艺术表演活动
C.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的宗教活动
D.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的纪念活动
【答案】D
25.(2011 北京卷第 2 题)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
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答案】B
【解析】A 材料涉及的是融合不是竞争,故 A 不符合题意;B《木兰诗篇》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
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获得好评,说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故 B 符合题意;C
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不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故 C 项错误;D 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6.(2011 福建卷第 1 题)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
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
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答案】D
【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实质上是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D 说法正
确;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 与题意不符;保护文化遗产注重的是遗产的文
化价值,B 说法错误;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C 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D。
27.(2011 福建卷第 11 题)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
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答案】B
【解析】A 依题意知,徐悲鸿的作品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融会中西。但只是指出毕加索的《斗牛》作
品似中国的写意画,并未明确说他创作时受到中国写意画影响。因此,不能得出“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
化和艺术的融合”这一结论,A 不选。B 两幅画风格不同,一幅用笔刚健有力,一幅用笔奔放洒脱,这是文化
多样性(个性)的体现。品读这两幅画,都能让人精神昂扬、血脉贲张,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这是文化
世界性(共性)的体现。B 项符合题意。CD 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继承性。因此,CD 两项中“不可承袭”“不
可复制”的说法明显错误。CD 不选。
28.(2011 江苏卷第 21 题)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
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
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既说明了我国各地区
各具特色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交流、相互吸收、渐趋融合;也说明了了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得益
于市场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①③④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本题材料并未涉及各地区文化时尚流行,
故②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 C 项。
29.(2011 山东卷第 4 题)2011 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
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国家旅游局不断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
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扩大中华文化的国
际影响力,故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游”活动既不能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也不能增强我国民族
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故排除②③;故本题答案选 B。
30.(2011 山东卷第 5 题)“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目消费。关于图“好
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目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
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的传播等相关知识。①正确表述了民族节日与民族传统文化
的关系,应选;先进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②说法错误;文
化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故③说法正确;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而非主要形式,
排除④。故选 B。
31.(2011 海南卷第 14 题)“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
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
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庆祝民俗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俗节日今天仍有很强的影响
力,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①②正确;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
表达,③表述错误;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④错误。
32.(2019 江苏卷第 34 题)皮影、剪纸、微雕……曾几何时,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社会中人们
的娱乐方式,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逐渐失
去了往日的辉煌。对此,有人心怀忧虑,呼吁要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但是也有人认为,社会已经变化,该
消亡的会消亡,该新生的会新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拯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皮影等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答案】(1)皮影等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可以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第(1)问,本题需要立足于文化生活这个知识体系来调用知识。皮影等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
优秀文化有重要价值,可以从对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对丰富传统文化、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等方面来作
答。
33.(2018 江苏卷第 34 题)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 1928 年起每年 2 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
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
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
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
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解析】(1)本问属于原因类简答题,设问要求分析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的原因。
考生分析时要从文化生活角度,结合材料,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
径,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统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等方面分析。
34.(2015 北京卷第 39 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
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
体验。
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
意向。请完成下表。
【答案】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
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
35.(2015 福建卷第 39 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心系天下的情怀,奏
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
材料一 2013 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
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2015 年 3 月,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
路核心区”。2015 年 4 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
厦门和福州三个片区。
材料三 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
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
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观点 论据及论证过程
观点一:经济先
行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
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文化先
行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
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4)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远景(12
分)
【答案】①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③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
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36.(2015 海南卷第 25 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 年 6 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
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
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
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10 分)
【答案】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3 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商业贸易、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夯实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4
分)推动各国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传播、相互借鉴、共同繁荣。(3 分)
37.(2014 北京卷第 38 题)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材料一 北京地铁宛若一条条彩带串连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颐和园、天坛、鸟巢、什刹海、
南锣鼓巷、王府井、中关村科技园,等等。一座座地铁站造型别致,站内设计装饰与地面文化景观交相辉映、
浑然一体,仿佛在讲述着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铁还举办了“祖国你好”大型公益广告活动、“民俗
风、中国年”迎新春活动、儿童文学专列、诗歌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结合材料,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8 分)
【答案】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北京地铁挖掘和展
示了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北京地铁成为北京继承和传播北京文化的载体,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北
京地铁,有着多种文化活动,有利于推动北京文化的发展。
目前,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回答 13-14 题。
38.(2014 重庆卷第 13 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学科网
材料二 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
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
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结合材料二,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12 分)[来源:学,科,网]网
【答案】有利于保持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借鉴、融合,实现
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39.(2013 江苏卷第 34 题)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
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
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
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
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答案】(1)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
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
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第(1)问,要求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的原因。要回答好这
一问从材料看,要抓住“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这两句话,前者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继承性,后者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寄托了同一地方人的认
同感。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需要对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进行整合,既有文化对人的影响,又有传统文化所具
有的特点。
40.(2013 四川卷第 15 题)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
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因素。
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答案】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②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在
品牌建设中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③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有关知识,回答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认同和理解
的措施。从材料可以看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是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认同和理解的主要障碍。因此,
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打造品牌时要遵循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既要融入本民族文化元素,又要
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以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让外国人认同中国品牌。
41.(2012 北京卷第 38 题)作为我 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
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4)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6
分)
【答案】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博采众长,时长不断,
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本集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文化为背景,考察又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面对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要尊重其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其次,要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其他民
族的优秀文化。
42.((2012 广东卷第 37 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保驾护航”。2011 年 11 月,财政部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转企改制: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设立财
政专项,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材料二: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
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
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制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
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 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的认识。(11 分)
【答案】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3分)②文
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2分)③要
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
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3分)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能接
纳、欣赏的文化产品。(3分)(其他解答言之成理,分析得当,可酌情给分,但该问最多不超过11分。)
考点 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2020 北京卷第 1 题)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北京拥有故宫、国家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自然、天文等专门博物馆,钱币、戏曲等内容专精的博物馆以
及众多的名人故居。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市提出要建设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
城”。打造“博物馆之城”( )
①旨在恢复传统文化,增加文化的积累
②可推动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通,实现文化趋同
③能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④有利于发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助力文化中心建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恢复传统文化说法错误。①错误。②文化交流融合,但不可说文化
趋同。②错误。③④依托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北京市提出要建设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
城”,能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助力文化中
心建设。③④符合题意。
2.(2020 北京卷第 24 题)数间民居、一泓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
“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
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含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答案】D
3.(2020 山东卷第 11 题)透过下图可以看出( )
①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文物是中华文化文脉赓续、博大精深的重要物证
③作为“活”着的历史,文物对研究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文物在博物馆的展出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③由图可以看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代表性的文物,并且从未间断,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文物是其重要物证。每个时期不同文物的不同特点能够反映当时的国情事情,对
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故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在不同时期有
着灿烂的文明,并未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①不符合题意。④文物在博物馆展出够
使当代人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不能“丰富和拓展中华文化的内涵”,④不符合题意。
4.(2020 天津卷第 4 题)徜徉古镇杨柳青,声声古琴音从青砖灰瓦间溢出,沿运河两岸流淌,一幅隽永的
文化长卷就此舒展。石家大院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声名远扬的木版年画,滋养着吉祥文化。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 )
①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③借助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以传承
④在世代相传中从未改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古镇杨柳青清代民居建筑群以及木版年画,滋养着杨柳青人的吉祥文化,可见,这说明杨柳
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①正确。 ②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
化的标志,②排除。③石家大院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孕育了大院文化;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声名远扬的木版年画,滋养着吉祥文化。这说明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借助传统建筑和传统工艺得以传
承,③正确。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杨柳青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但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④中的“从未改变”说法错误。
5.(2020 天津卷第 15 题)武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青少年喜爱。2020 年 1 月,国
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将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奧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
赛项目。这有利于( )
A.提升中国体育影响力,引领世界体育发展
B.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C.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D.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答案】D
【解析】A 将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奧会正式比赛项目有利于提升中国体育影响力,但“引领世界体育发展”
的说法夸大了武术首次成为奥林匹克系列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的作用,A 排除。B 中国的武术文化属于我国
的传统文化,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与“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C 材料中
的做法有助于更好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
化的特性”无关,排除 C。D 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列入第四届青奧会正式比赛
项目,这有利于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D 正确。
6.(2020 浙江卷第 21 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成分,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
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有人据此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全面回归古代教育
思想。这一观点( )
①忽视了古代教育思想的消极作用
②理清了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
④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古代教
育思想属于传统文化,它既有合理成分,也有不合理成分。认为“发展教育要回归古代教育思想”看到了古代
教育思想中合理成分对今天教育的积极作用,③符合题意;但认为“必须全面回归”就忽视了古代教育思想中
的不合理成分对今天教育的消极作用,①符合题意。②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
继承,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材料中此人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全面回归古代教育思想”,这没有正确处理好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排除②。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
又能够因时而变。但该观点强调的是对古代教育思想的全面回归,与题意不符,排除④。
7.(2020 全国卷 2 第 19 题)某居民委员会并把家风家训教育有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组织居民讲家
训、晒家风、评家教,把尊老爱动、守望相助、勤俭持家等传统家庭美德融入居民生活、院落文化、社区治
理、主题活动,受居民喜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启示我们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 )
①全面传承和弘扬传统道德规范
②善于监管人们日益多样的文化生活
③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
④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立足现实生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传统道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面传承和弘扬,①错误。②:材料强调的是开展多种
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监管人们日益多样的
文化生活,故排除②。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形成社会风尚,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③正确。④: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加
强公民道德建设应该,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好优秀传统美德,又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体现时代特点,
故④正确。
8.(2019 浙江卷第 22 题)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商业伦理文化,提倡“和气生财”,主张“诚实守信”。时至
今日,“和气”“诚信”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说明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我国传统的诚信文化在当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了文化具有传承性,题肢②说法正确;
“和气”“诚信”等商业伦理文化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说明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
用,题肢①说法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没有体现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题肢
③排除;材料没有强调文化的民族性,题肢④排除。本题选择 A 选项。
9.(2016 北京卷第 25 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
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 凉的六朝时
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来源:学科网
【答案】 C
10.(2016江苏卷第22题)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
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
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B
【解析】“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
本特征不变,仍为人们所运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说明“礼”
的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因为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具有“相对性”特征,故材料整体是想体现传统文化的
相对稳定性,B 项正确。
11.(2016 天津卷第 11 题)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 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
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
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B
12.(2015 广东卷第 32 题)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
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
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A
13.(2015 江苏卷 20 题)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
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来源:学§科§网 Z§X§X§K]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B
14.(2015 山东卷第 31 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
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 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
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答案】D
15.(2014 安徽卷第 7 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
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来源:学*科*网]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排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学科网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答案】D
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 1849 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
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完成 15-16 题。[来源:Z+X+X+K]
16.(2014 海南卷第 15 题)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 ( )
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7.(2014 海南卷第 16 题)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
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 ( )
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
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④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18.(2014 北京卷第 25 题)“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
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
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19.(2014 江苏卷第 22 题)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
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 LED 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
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20.(2013 北京卷第 1 题)“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
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答案】C
【解析】A 强调的是要有自己的个性,与题意不符;BD 强调的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题意不符。“不
继承优秀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从这里我们可知道该题强调的是绘画艺术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
要做到薪火相传,推陈出新,C 说法正确.
21.(2013 北京卷第 2 题)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
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为了保护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而把它们纳入教育,同样强调的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B 选项符合
题意;教育功能没有发生改变,A 选项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C 选项错误;D 选项
与题意无关。
22.(2013 福建卷第 5 题)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
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国式过年方式属于我国传统文化,至今人们仍然代代相传,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中华文
化的认同感。而不能起到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排除 B 项。也不能汇集中华文化的大全,起不到这么大作用,
排除 C 项。D 项材料没体现出来,排除。故本题选 A。
23.(2013 广东卷第 9 题)2013 年 1 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
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
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文化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实践,①错误;③夸大了书法教育的作用;乙认为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是
没有看到作为传统文 化的书法的价值,②正确;④对书法教育
的作用认识正确,当 选。故答案选 D。
24.(2013 海南 卷第 15 题)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活
动,吸引了许多海外 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
成就,了解祖籍地的 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
祖籍地的民风民俗, 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
动有利于: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某种文化现象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寻根活动”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
重大的继承与发展过程,所以①项正确;这一活动旨在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所以②项与题意无关;③项正
确,本次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也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④项错误,这一活动只是一
次“寻根活动”不能体现出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整合,故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25.(2013 海南卷第 16 题)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
371 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
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精神文化能否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不能以产生的时间作为依据,排除①;悬棺岩画反映了古代
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场景,表明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入选;精神文化的价值会随着时代变
迁而改变,排除③;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通过悬棺岩画反映出来,表明精神文
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④入选。排除①③,②④入选,故答案为 C。
26.(2012 福建卷第 33 题)下列选项能体现图 10 漫画寓意的有
①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来源:Z|xx|k.Com]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失去了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④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组合题应用排除法。文化创
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①本身说法不准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不选。对于传统文
化,我们要全面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文化创新,③④正确.故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必修三《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7.(2012 广东卷第 30 题)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
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28.(2012 广东卷第 31 题)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
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29.(2012 江苏卷第 20 题)彩色动画影片《大闹天宫》自上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人,其后
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
络上观看 3D 版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答案】B
30. (2012 山东卷第 22 题)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
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名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全球的“汉语热”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汉语热”与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让
中国的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说明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故①项正确;②项排除,材 料并未体
现出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汉语能走向世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③项正确;④项正确,
正是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传播了中华文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31.(2012 海南卷第 18 题)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
地拍摄 101 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
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是促进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32.(2011 天津卷第 5 题)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
传颂。15 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 15 年收
到了 15 张汇款单和 56 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
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
响是深远持久的,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C 适合题意;传统道德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传统道德准则中的优秀部分适应现代生活,A 是错误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不是亘古
不变的,B 是错误的;D 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 C。
33.(2011 北京卷第 1 题)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
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
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发展,③
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错误。故本
题答案选 D。
34.(2011 海南卷第 15 题)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
“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②③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深受地理环境
的影响和制约,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受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不是决定,①
错误。④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④错误。
35.(2020 北京卷第 16 题)在中华文化中,色彩不仅意味着客观自然的颜色,也包含着深邃的情感。
骤雨初歇,云散风息,抬头望见纤尘不染的天色,是“雨过天青”;黛色是指如黛石的青黑色,松柏“黛色
参天二干尺”,远山“遥看黛色知何处”;月白则是带一点微蓝的白色,被认为宁静中带着高洁,颇受文人
雅士的喜爱。日前,以“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为主色,“天青、梅红、竹绿、冰蓝、
吉柿”为间色,“墨、金、银”为辅助色的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正式发布。据介绍,色
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
播、指示系统、制服设计等领域。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答案】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
的理解。②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播、指示系统、制服
设计等领域。
【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根据材料“色彩系统来源于对自然四时、天地五方和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传
统文化的理解”,可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将广泛运用于竞赛场馆、电视转播、指示
系统、制服设计等领域”,可从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的角度分析。
36.(2020 浙江卷第 38 题)W 村原是“空心村”,土地闲置多,村民收入低,村容村貌差。但是,它与
拥有 5000 年历史的半汤文化渊源深厚,农耕文化元素丰富。该村在认真分析村情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
规划,打出组合拳:成立合作社,让闲置土地成为花海;成立免费电商培训中心、农创基地,吸引年轻人返乡
创业;充分利用农耕文化元素,辅之以现代元素,改造村居,形成独特村落景观文化,开发农耕工艺品,修改
村规民约、家训家规,建立二十四节气馆……这些措施使 W 村面貌一新,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各地游客
纷至沓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 W 村的变化如何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W 村在改变村容村貌过程中,继承了家训家规、二十四
节气等传统元素,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为了更好地传承农耕文化,在改
造村居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元素,形成独特村落景观文化体现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
求。
【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要作答好本题,首先,要识记文化继
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具体内容。其次,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 W 村的变化中是怎样体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修改家训家规、建立二十四节气馆(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利用农耕文化元素,辅之以现代元素,改造村居,形成独特村落景观文化(体现了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把材料中获取的重要信息点与课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对应组织答案即可。
37.(2019 江苏卷第 37 题)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改革开放之
初,很多外资企业对自己的权利能否受到保护心存疑虑。几十年过去,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
过 177 万件,年均增长 11.24%。2001 年中国对外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仅 19 亿美元,2017 年已达 286 亿美
元。2018 年,我国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 432.3 万件,比上年增长 16.9%。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抄袭、盗版、制假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在改革开放 40 年
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上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列为扩大开放的四大举措之
一,我国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专利法
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这些充分展示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3)请你以“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增强知识产权观念”为主题给学校写一份建议书。
要求:①综合运用认识论和《文化生活》知识。②紧扣主题,理由充分,观点明确,合乎逻辑。③学科
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 250 字左右。
【答案】(3)内容要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尊
重。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仍然存在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的现象。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等,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加强
对保护知识产权重要意义的宣传,加强诚实守信传统美德和创造创新精神教育,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
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智力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培
养文化创新意识,自觉养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
【解析】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以“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增强知识产权观念”为主题给学校写一份建议
书,属于开放型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考生所提建议一要围绕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增强知识
产权观念这一主题;二要符合理论的限定条件,即认识论(包括实践的内涵与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认识发展的过程等)和《文化生活》知识(注意运用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
三要在内容上紧扣主题,理由充分,观点明确,合乎逻辑;四是在形式上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 250 字
左右。
38.(2018 天津卷第 12 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绢”的独特品质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制作既保持了传
统刻花和印花工艺,又在工艺和设计方面不断有新的提高和拓展,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精品。宋元以来,德
化瓷销往海外。这些瓷品有为日本、东南亚地区生产的观音像等佛教用品,有销往阿拉伯地区的带有阿拉伯
纹饰的釉外云彩大盘。精美的德化瓷长期畅销海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
使者。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德化瓷畅销海外的原因。
【答案】(9 分)①德化瓷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富有中华文华的内涵。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德化瓷适
应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文化需求)。③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德化瓷畅销海外的原因,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
生活》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德化瓷畅销海外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
的有效信息并回扣《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绢”的独特品质著称
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来分析说明德化瓷富有中华文华的内涵;“其
制作既保持了传统刻花和印花工艺,又在工艺和设计方面不断有新的提高和拓展”,可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来分析说明;“精美的德化瓷长期畅销海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从尊重文化多样
性,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文化需求)来分析说明。
39.(2017 江苏卷第 37 题)社区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传统社区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以血缘、地缘、感情为纽带,身边都是亲人、熟人,人情交往密切。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节奏加快,社
区已近乎一个“陌生人社会”,个人权利得到更多尊重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分明,居民之间缺
乏必要的互助和互动,甚至出现“对门不相识”的状况。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共享已逐渐成为时代潮流,这为建设新型“熟人社区”提供了新思路。社区
通过建设“云平台”,公示政府公共服务政策、社区业务办理流程、活动通知等,实现信息共享。此外,还在“云
平台”上专设“邻里互助”“邻里商圈”等专栏,使玩具、图书等闲置物品顺利置换,实现物品共享;私人厨房、
书房、车位临时出借,实现空间共享。基层党组织、居委会还通过“云平台”与居民加强互动交流,实现共同
治理……共享、共治使得“邻里之间不再陌生”成为可能。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文化角度看,“共享”会给社区带来哪些改变?(6 分)
【答案】(1)从经济上看,“共享”将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使社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文化上看,
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社区的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
从经济上看,“云平台”使玩具、图书等闲置物品顺利置换,使私人厨房、书房、车位可临时出借,这说
明“共享”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使社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从文化上看,“云平台”的使用实现了信息共享,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与居民的互动交流,这说明“共
享”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促进社区的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
40.(2016 海南卷第 25 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 分)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时代发
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四
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
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某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依托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技术,开发智慧学习平台。智慧学习
平台拥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提供各类学习资源。每个市民都可以在智慧学习平台上
拥有记录终身学习过程的学习账户,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订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搜
索跨学科领域知识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
(2)运用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建立“智慧学习平台”的文化意义。(8 分)
【答案】(2)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为改进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2 分)智慧
学习平台为全民学习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条件;(2 分)有利于人们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索性
学习和终身学习;(2 分)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2 分)
41.(2015 天津卷第 14 题)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
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
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
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
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 分)
材料二 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 1800 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
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
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
一种破坏。
(2)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
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6 分)
【答案】(1)(9 分) 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
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
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2)(6 分)答案示例一 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
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
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⑧这种古建筑“搬家”
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
答案示例二 反对。理由;①—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
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42.(2015 浙江卷第 40 题)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 村也曾有老
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
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 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
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
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 W 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
分)
【答案】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 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
在于发挥祠堂文化的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的继承,才能发挥
积极作用。李唐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礼堂文
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其他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中国界限,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
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43.(2013 山东卷第 11 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
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
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方式单一,有些地方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
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独特的文
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在文化发
展中保持正确方向。
【解析】(1)本题以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
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范围文化生活,考查知识点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题
目类型认识类。解答本题要从以下思路:1.审设问,根据设问我们可以基本确定题目知识范围和题目类型,
即文化传承的知识,认识类题目。2.审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使我们成为
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我们成为我们”解读为有自己的特色和凝聚力,即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鲜明
民族性,“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解读为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组织的规范严谨
简练准确,本题从设问到材料都只是涉及文化遗产,没有提及传统文化,而实质上本题围绕的核心就是传统
文化,所以这一点能不能根据材料概括凝练出来是本题的关键所在。本题设问不是常见的那种直接问原因和
措施的题目,而是根据材料中的某句话谈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对材料话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本题有一
定难度,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
44.(2012 安徽卷第 39 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
友关注。
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网友心声 践行道德不止步 追求完美无止境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
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
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1)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12 分)
【答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
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
道德目标;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
【解析】本题以更高的道德追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分析能力。本地要求从文化传承
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扩大,材料中强调中华传统美德的历久弥新,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
展的过程中继承,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其次,要求从思
想道德建设角度作答,材料中强调安徽好人与道德模范成为指向标,说明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发挥道德模范的
作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并且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的伟大实践,争
做先进人物的粉丝,说明要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
考点 3 文化创新
1.(2018 江苏卷第 20 题)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 8 首抗战歌曲的
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以 8 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
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源泉。材料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创新,BD 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A
不符合题意。答案为 C。
2.(2018 江苏卷第 22 题)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 3000 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
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
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
表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B 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笙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寄托了人们对
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不体现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民族生存的作用,AC 不符合题意
3.(2016 海南卷第 16 题)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
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
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
心。”这一论断强调的是
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②只要深入社会实践就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作品
③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
④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①错误,不选;②的说法过于绝对,不选;“只有把生活咀嚼
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表明深刻反映社会
生活本质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③正确;“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
说明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④正确。故本题选 D。
4.(2015 山东卷第 30 题)图 6 中的“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
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
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
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5.(2014 江苏卷第 19 题)“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 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
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
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材料说明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案】A
6.(2014 江苏卷第 23 题)“沙画瓶 ”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 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
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组成沙漠、骆驼等形状。 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
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 ”、“古
诗词系列 ”等“沙画瓶”,受到极大的欢迎。 材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
③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④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7.(2014 四川卷第 7 题)《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
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
廉洁文化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8.(2012 福建卷第 32 题)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
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来源:学§科§网 Z§X§X§K]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来源:学§科§网 Z§X§X§K]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答案】B
9.(2012 江苏卷第 21 题)100 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
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
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中华书局从文化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A 项排除,与
本题无关;材料强调文化发展在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故 D 项正确;B 项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要吸
收、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与题意不符,舍去;C 项同理,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10.(2012 山东卷第 22 题)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
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答案】B
11.(2012 浙江卷第 31 题)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
是中国的,场景是中国的,但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符号比文化精神更重要
②繁荣我国文化应借鉴好莱坞的文化创新理念
③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说法明显错误。文化发展的关健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继
承传统文化只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且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 说法错误。从题干《功夫
熊猫 》中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可以说明④,同时“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说明西方对我国
熊猫文化既有借鉴,又有创新,说明②符合题意。答案选 B。
12.(2011 安徽卷第 8 题)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
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13.(2016 浙江卷第 40 题)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
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 BBC2 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
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
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
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
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1)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12
分)
【答案】(1)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
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 BBC2 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
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
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
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
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定位】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对立面相互转化
【名师点睛】本题的选材很有深意。既巧妙地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又态度鲜明地表达了我们的立场。文
化创新和文化自信一直是文化生活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文化创新,特别是如何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们当前文化工作的热点话题。文化自信是对于当前来势汹汹的西方霸权主义,西方文化渗透无所不及的
情况来说的。对此,我们提出新理念“文化安全”,抵御外来文化破坏式的强力入侵。二者的结合可谓合情合
理。第二问用矛盾的观点论述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两个小问题。必要性强调原因,重要性侧重作用。原因和
作用不能简单等同。
14.(2014 山东卷第 42 题)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13 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
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
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
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
元的魅力。
(2)据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8
分)
【答案】管理。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15.(2013 安徽卷第 12 题)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
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
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3)立足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
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
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想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文化生活;属于启示性试
题(怎样做);切入点是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因此做好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研发团队的成功
的做法有哪些,我们按照他的做法来做即可。从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研发团队的成功做法:瞄准市场需求,
钻研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技术难关。对此我们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钻研新技术;博
采众长;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