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课件(共49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课件(共49张PPT)

ID:586552

大小:1.51 MB

页数:49页

时间:2021-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 0 2 1 高 考 政治二轮复习策略 01 明确目标:建构三大模型 02 时政热点专题复习 提纲 03 解题方法专题复习 Part 01 明确目标:建构三大模型 从一道高考试题说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3~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 GDP增长贡献率和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材料二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 会在上海举行,共有155个国家(地区)、26个 国际组织、3 893家企业参加,超过50万名境内 外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累计意向成交额 711.3亿美元。进博会设置装备、食品、医药、 健康、服务等展区,与大众品质生活的消费密 切相关:从新抗癌药到智能化的医疗设备,从 体现绿色概念的护肤品到高科技垃圾粉碎机, 从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到有助于创建“养老型 城市”的康养产品等,集中反映了当前消费的 新热点、新趋势。 (1)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10分) 【2020·全国Ⅰ卷38】 答案分析 (1)解读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 ①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总体呈 上升趋势,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 重要动力; 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我国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答案范式:描述(现象)+解读(本质) 或:显性+隐性 材料一 2013~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 增长贡献率和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反思1:读懂材料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①掌握学科知识,运用理论模型进行概括和解读,如: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比→消费 结构;需求结构→内需(投资与消费)与外需(净出口)。 ②了解材料背景,运用政策模型(国家意志)解读,如:扩大内需→消费驱动为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3~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 GDP增长贡献率和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材料二 2019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 会在上海举行,共有155个国家(地区)、26个 国际组织、3 893家企业参加,超过50万名境内 外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累计意向成交额 711.3亿美元。进博会设置装备、食品、医药、 健康、服务等展区,与大众品质生活的消费密 切相关:从新抗癌药到智能化的医疗设备,从 体现绿色概念的护肤品到高科技垃圾粉碎机, 从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到有助于创建“养老型 城市”的康养产品等,集中反映了当前消费的 新热点、新趋势。 (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10分) 材料反映的消费变化有哪些(事实逻辑)?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分析 (2)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10分) 有效信息(事实逻辑) 信 息 ① 曲线①:消费贡献率总体上升 信 息 ② 曲线②: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信 息 ③ 材料二:与大众品质生活的消费密切相 关……集中反映了当前消费的新热点、新 趋势 有效信息(事实逻辑) 理论依据 信 息 ① 曲线①:消费贡献率总体上升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 产发展(影响增量) 信 息 ② 曲线②: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 级起导向作用(影响结构) 信 息 ③ 材料二:与大众品质生活的消费密切相 关……集中反映了当前消费的新热点、新 趋势 新的消费热点往往能够带动 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有效信息(事实逻辑) 理论依据 演绎分析(代入法) 信 息 ① 曲线①:消费贡献率总体上升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 展(影响增量) 消费的强劲势头,拉动经济增长,促 进生产发展 信 息 ② 曲线②: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 导向作用(影响结构) 消费结构的优化,带动生产与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促使产品质量提升 信 息 ③ 材料二:与大众品质生活的消费密 切相关……集中反映了当前消费的新 热点、新趋势 新的消费热点往往能够带动一个 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的新热点、新趋势,激发生产供 给改革与技术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 态的出现和成长 一题两问,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反思2:确定答题逻辑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确定小逻辑: ①演绎分析法(本题:直接演绎法-代入法); ②A→B关系(价值)分析法; ③逻辑推导法(传导过程分析),等等 确定大逻辑: ①把握设问,明确问题本身的逻辑(设问类型与层次) ②依据材料(事实逻辑)、运用生活经验与社会见识(生活逻辑) ③调用知识,依据学科理论(微观、中观、宏观)确定 反思3:表述答案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启示: ①熟练运用学科术语表达观点; ②熟悉政策术语并能加以运用(热点专题复习时要梳理政策关键词); ③注意书写格式(要点分层,突出关键词) 消费的强劲势头,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结构的优化,带动生产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产品质量提升; 消费的新热点、新趋势,激发生产供给改革与技术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和成长。 1.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整合与融会贯通,重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 树立学科思想、掌握学科思维方法,建构“学科理论模型”。 同样是对知识的复习,二轮复习有自身特点。一轮复习以考点为依托,着眼于 知识的理解,重点在于厘清知识的基本内容与逻辑层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 步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轮复习则是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以时政热点的探究为主线,着眼 于知识的运用,重点在于阐释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 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重构与运用。 因此,不能把二轮复习变成一轮复习的简单浓缩。 总结:二轮复习的目标与任务 2.把握社会生活主题,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阐释社会 现象,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理解国家意志,建构“时政热点模型”。 对于一年来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要围绕“是什么(内 涵)”“为什么(客观形势与理论依据)”“怎么贯彻执行(具体措 施)”“有何意义”等四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以促进学生熟 悉和理解国家意志。 总结:二轮复习的目标与任务 3.把握高考答题规律,优化解题思维过程,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与思 维品质,建构“解题思维模型”。 二轮复习中,在进行适量训练的基础上,要对解题的方法技巧进行 系统总结,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应进行合理归类、分析特点和 反思方法,以丰富学生的“武器库”。 总结:二轮复习的目标与任务 Part 02 时政热点专题复习 1 梳理热点 • 一年来的社会热点很多,并不是每个热点都具有较高的备考价值,因此,必须 对社会热点进行梳理和遴选。 • 热点梳理的方法 (1)坚持长效热点与年度热点相结合。有些热点主题具有长期性,如“五大发 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主建设、法治建设、党的建设(“三统 一”)等,需要持续关注;但也要关注重大年度热点,如今年的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规划等。 (2)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对于长效热点,要把握有哪些新发展(新形势、 新成就、新问题、新理念、新政策等),这就是“历史分析”;同时要梳理历 年高考针对该热点主题的考查角度与程度,这就是“逻辑分析”。要把这两个 方面的分析结合起来,遴选有价值的议题和角度。 梳理热点——本年度热点应着重把握以下主题: 2 探究热点 (1)遵循“主题→议题→问题”的运行机制。 • 具体地说,在选定有价值的主题后,还需要围绕每个主题,结合一年来的 新发展、新变化、新政策,选定若干个有价值的议题;然后,再围绕每个 议题,发掘时政素材,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科 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 高考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融“问题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于一体 的测评方式。遵循“主题→议题→问题”的运行机制开展热点探究,其实 质是让学生模拟高考测试,在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暴露存在的问题,从 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建构。 (2)精心编制导学案。 为支持上述运行机制,建议分主题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 主题思想:提供时政背景材料,梳理新政策、新提法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 有可能进入高考试题的答案),让学生丰富时政知识,增长社会见识,帮助学 生掌握探究时政热点的方法,明确复习方向。(历史分析) • 理论重构:以“问题”为中心,基于最新版教材,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 神与学科核心主干知识,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内涵、必要性、现状、措施 等角度重构理论,突出必备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回归知识) • 高考反思:每个主题探究选择具有借鉴意义的高考试题,提供权威解析和拓展 分析,帮助学生把握高考试题考查特点和考查要求(渗透解题思维模型的建 构),明确这一主题在高考命题中的考查情况。(逻辑分析) (2)精心编制导学案。 • 探究题组: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原则,基于主题发展态势与高考命题逻 辑,围绕重要议题构建情境材料、设计问题,形成探究题组。这是二轮复 习课堂探究的主要载体,旨在通过合作探究,重组主干知识,总结解题技 巧,提升思维品质。(角度预测——扩大内需或国内大循环,从为什么到 怎么做) • 巩固题组:围绕探究主题组编模拟试题,供学生自主完成,以巩固“高考 反思”“探究题组”“理论重构”等环节的成果。(强化训练) (3)优化探究过程。 • 运用导学案,运用“深度学习”模式,可分三个阶段进行探究: • 第一阶段:前置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中的主题思想、高考反思,并完成探究题组 中的一个“议题”。 • “前置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学生后续的深度建构做好准备;二是为教师后续的有 效引导提供依据。 • 前置学习重点解决原生问题。这里的“原生问题”是指学生在前置学习中所发现和提出 的最初始的问题。解决原生问题的前置学习包括三个环节: • 浅层加工,即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和初步理解; • 自主发现,即在浅层加工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 • 分享交流,即分享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同时借助同伴或教师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3)优化探究过程。 • 第二阶段:深度建构,重点解决前置学习阶段暴露出的共生问题,并当堂完成 探究题组中剩下的“议题”,并进行理论重构。 • “共生问题”是指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建构出来的等待 学生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共性的、重点难点问题。 • 解决共生问题的深度建构包括三个环节: • 独立尝试,即由学生个体或小组独立尝试解决核心问题; • 协作探究,即通过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追究背后的 原因和事理; • 归纳整合,即在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策 略与思想等,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 (3)优化探究过程。 • 第三阶段:评价反思,学生完成“巩固题组”,并进行习题讲评。 • 评价反思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迁移应用情况进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反 思。评价反思重点解决衍生问题,即学生在深度建构和评价反思过程中自我生 成出来的问题。 • 解决衍生问题的评价反思包括三个环节: • 迁移应用,即将深度建构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 • 学习评价,即对学生的迁移应用情况进行评论和鉴别; • 自我反思,即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建构进行反思和调节。 Part 03 解题方法专题复习 一、 解题方法探究的运行机制 • 解题方法的探究,建议全部选用经典高考试题作为例题,遵循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 的认识次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发现解题规律、建构解题思维模型,并通过一定 量的训练,对科学的思维过程加以固化。 • 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将试题进行科学分类; 第二步,针对某种类型试题,选择经典高考试题为例题,由学生进行解答; 第三步,通过习题讲评,共同探究解题方法,建构思维模型; 第四步,提供2-3道同类试题(高考题为主)进行检测和巩固训练。 • 需要提醒的是: 第一,不要向学生提供繁多僵化的“答题模板”,把高阶思维降低为死记硬背; 第二,一种方法模型一经让学生掌握,就应一以贯之,并让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享受运 用该方法模型的成就感,而不能“朝令夕改”或迁就不规范的参考答案,动摇学生信心。 二、选择题解题方法 • 1.全面、深刻、准确把握材料,避免信息误读 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既有时事热点事件,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既有 政治、经济、科技题材,也有人文题材;材料形式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表、漫 画材料等。我们要增强阅读品质,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全面阅读材料信息,避免对材料信息的片面提取。 (2)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排除干扰信息,避免对材料主旨的错误解读。 (3)深刻理解材料信息,避免对信息过度引申和推理。 2.准确把握选择题支的要求与方向,避免关系误判 选择题的设问一般由“限制词”和“关系词”构成。审设问的关键: 第一,抓住“限制词”,明确选择的限制性要求,包括对范围、程度、主体 的限制等; 第二,抓住“关系词”,把握干支逻辑关系,明确选择的特定指向与要求。 命题者常常通过混淆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原因与结果、充分与必要、应然与 实然、必然与或然等逻辑关系,设置“逻辑陷阱”,考查考生逻辑思维的缜密 性。 3.排除错误、选出符合要求的题支,避免知识误解 选择题注重对必备知识考查。正确题支的设置,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拓展、推 导;错误题支的设置,很明显是指向考生在知识理解上的误区。 审题支的关键在于: (1)准确理解知识内涵,避免对知识的误解。 (2)准确把握知识观点成立的条件和范围,避免对知识的过度解读与夸大。 (3)科学拓展延伸知识观点,注意识别对知识的不合逻辑的推导。 三、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入题:把握问题情境,获取有效信息 • 高考试题问题的设置都是基于情境的。把握问题情境,是解题的第一道门槛。 非选择题的问题情境相对较为复杂,包含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信息,对学生获取 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必须提升把握 问题情境、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1 培养良好研读品格,辨识和判断有效信息 l良好研读品质是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但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 科而言,又有本学科的特定要求。这是因为本学科情境信息的 呈现方式具有学科特点。 l培养本学科研读品质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不同形式材料呈现信 息的特点,掌握提取信息的特定方法。 2 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运用模型解读材料信息 l 通过研读材料,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出辨识和判断后,还需要对材料信息进 行分类、整合,并进行解读,发现信息的真正意义,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认 知图式”。认知图式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的存在于头脑中的 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 l 认知图式深刻影响认知主体对外部信息的知觉与处理,尽管这种影响有时是无 意识发生的。在解题过程中,要想深刻解读材料信息,就必须有意识地寻找并 依据合适的“信息认知模型”,对材料信息进行加工。这启示我们,解题时不 仅仅要带着问题读材料,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有意识地带着模型读材料。 (1)信息认知模型的类型及其确定 •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的信息认知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 ①理论模型——主要来自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也可由试题材料提供(即新知学 习,)。建立理论模型,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宏观(提炼学科 思想)、中观(整合专题知识、板块知识)和微观(把握知识点的要点和层次)三 个层次的知识结构。 • ②政策模型——来自时政知识,试题借以考查学生对国家意志的认知。建立政策模 型,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何意义等角度 进行梳理和整合。要提炼“政策热词”和关键词。 • 确定信息认知模型的方法:主要方法是关键词追溯法或归纳法,即由具体到抽象、 由下位概念到上位概念,找到相应的学科理论或国家政策。 (2)运用“信息认知模型”,整合和解读材料信息 • 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 ①依据认知模型,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类、整合(分类、整合)。 • ②运用学科术语描述和解读显性信息。这是一个将材料信息“翻译”成学科语言并加以 阐释的过程。 • ③依据认知模型分析材料隐含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层解读。主要是把握现象背后的 本质,发现存在的问题(实质)及成因。 (二)构思:把握问题逻辑,引领答题思路 • “构思”,主要任务是确立答案展开的逻辑架构(大逻辑),包括从哪几 个方面作答,有几个要点、要点如何排列。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到“有话 好好说”,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为此,要明确设问要求,以“问题 逻辑”引领,结合“事实逻辑”“理论逻辑”“生活逻辑”,确定答案架 构。 1 回归常识:依据“问题逻辑”构思 当前,很多学生答题都习惯于先找“知识”(理论依据),罗列知识要点, 然后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这也是答案样本的产生方式)。这种方法的共性是 以“知识调用”决定答题思路,以“理论逻辑”代替“答题逻辑”,这就颠倒 了“答题逻辑”与“知识调用”的关系。那么,应如何确定答题思路呢?最重 要的是回归设问,把握设问的规定性,以“问题逻辑”为引领。 由此,解答政治非选择题的第一定律是—— ——依据“问题逻辑”构建答题思路(大逻辑) 问什么,答什么 2 归纳整合材料:依据“事实逻辑”构思 从命题技术与规范看,情境材料与试题设问是紧密关联的:问题要基于材料 提出,材料要为回答问题服务或作好准备。因此,材料中必然蕴含着(埋藏着) 解题(破案)的重要信息(线索)。 不仅如此,出于对试卷长度的控制,命题者还必须对材料进行裁剪,删除 冗余信息,并对材料进行一定的结构化处理。这就使得材料对答题(破案)具 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由此,解答政治非选择题的第二定律是—— ——依据“事实逻辑”构建答题思路 材料就是线索 3 明晰知识层次:依据“理论逻辑”演绎答案要点 正如需要运用“理论模型”对材料信息进行整合,构建答题逻辑也可以运用“理 论逻辑”。但永远不要把“理论逻辑”作为构答的第一逻辑。在解答政治非选择题过程 中,知识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作为整理和解读信息的模型; 2 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如“三段论”中的大前提、传导过程分析的依据); 3 作为演绎生成观点的逻辑范式(演绎式表述的“小逻辑”,如直接演绎生成的要 点、“三段论”中的结论)。 由此,解答政治非选择题的第三定律是—— ——依据“理论逻辑”演绎答案要点(小逻辑) 知识就是工具 4 调用生活经验:依据“生活逻辑”构思 l 为体现高考“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使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 高考试题中有些开放性的设问,既没有具体的知识限制,也没有材料支 撑,回答此类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还要求学生具 备一定的学科素养和生活积累。 l 回答此类问题可以借助生活常识、结合社会实际,亦即依据“生活逻辑” 构建答案。需要强调的是,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明确设问要求,把握 “问题逻辑”,不能偏离“主题”、没有“中心”;同时每个要点也要 有理论支撑,具有合理性。 四大逻辑的运用:坚持“问题逻辑”为引领 归纳演绎 分析综合 答案生成 理论 逻辑 事实 逻辑 问题 逻辑 生活 逻辑 引领 引领 引领 理论 +材料 生活 +理论 材料+理论 40题组反思网络工作室 (三)构答:掌握答题范式,力求传导顺畅 • “构答”,主要任务是明确要点铺陈与传导的逻辑层次(小逻辑),包括 每个要点如何展开,有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如何排列。通俗地说,就是要 做到“把话说清楚”,不要含混不清、辞不达意。 • 为此,要定位知识落点、明确理论依据,整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开展演 绎分析,注重逻辑传导过程,生成答案要点。 • 要掌握“三段论”构答方法、“概念置换”直接演绎方法、关系(价值) 分析方法、逻辑传导方法等具体方法。 四、强化适应性训练 • 二轮复习不能搞题海战术,但适当的训练还是十分必要的。 • 要使训练能达到效果,必须注重习题的遴选、学生做题情况的分析和习题的讲 评。 1 遴选或编制高质量的训练题 • 好的试题对提高备考实效具有根本性影响。选题不能选错题和不规范的试题,而应选择 有备考价值的优质试题。这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 价值导向正确。试题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六个下功夫”,引导学生坚定理 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 • 材料内容丰富、精当。试题选材既要紧扣时代脉搏,联系重大时政热点与社会焦点,反 映国家发展成就和面临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理解,也要关注日常微观生 活中的热点现象,撷取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设置问题情境。 • 聚焦学科必备知识和学科思维。试题应注重考查对必备知识(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等) 的深度理解与拓展引申,并注重基于具体情境考查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还要通过学科知 识的灵活组合,考查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考查学科思维方法。 • 着力考查关键能力。试题应结合学科特点,着力考查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判断、分 析、综合、推理、评价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聚焦归纳与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以及批判 性思维等高阶思维,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2 做好作业或考情的精细分析 • 对于训练题,不仅要有解题思路的分析,更要有学生作业或考情的分析。对于 选择题,不仅要统计做对或做错的人数、百分比,更要统计不同选项的选择比 例,找到关键的错选项和漏选项,并分析错选、漏选的原因(如下表); • 对于非选择题,要统计学生答案中的失分要点和无效要点,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只有做出这样精细的统计分析,才能提高习题讲评的针对性、有效性。 3 优化习题讲评过程 • 优化习题讲评,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无论是讲评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教师 尽量不要直接给出结论,而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 己解决问题。包括: • 鼓励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 及时反问:如果学生的分析存在错误,通过反问促其自我觉悟; • 预设追问:如果学生分析正确,则可以进行相关性追问(对知识)和变式性追 问(将材料、设问、选项进行变化) 第一步:典型性错误考生展示思维过程(展示自主建构) 第二步:正确考生评析并展示自身思维过程(促进反思建构) 第三步:教师反问、追问,澄清问题、深化理解 第四步:反思并拓展知识,归纳方法、建构模型 第五步:引入针对题,进行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第一步:小组讨论,互助合作(互助学习,解决个别性问题;合作共享, 为承担讲题任务的组员备课) 第二步:小组展示、组际质疑、相互回答,促进反思建构 第三步:教师反问、追问,澄清问题、深化理解 第四步:反思并拓展知识,归纳方法、建构模型 第五步:引入针对题,进行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第一步:展示典型答案及其解题思维过程 第二步:评析答案及思维过程(生评+师问),形成正确答题思路 第三步:重做试题,对照标答,进一步反思,鼓励追问 第四步:归纳方法,建构思维模型 第五步:引入新题,进行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谢谢大家! 预祝高考取得成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