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一、把握诗歌内容,解答综合选择题
【训练目标】
一、明确高考考查题型,掌握读懂古代诗歌鉴赏技法。
二、开展规范训练,提升欣赏能力和做题能力。
【导入学习】
古代诗歌鉴赏是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审美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文化载
体。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涵盖理解、分析、评价、鉴赏各个能力层级。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高考命题也越来越重视对读
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题型鉴赏的考查。因此,能全面理
解、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便显得极其关键。
【自主学习】
综合选择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覆盖面大,答题难度相对较低。命
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
意境。除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外,其考查落脚点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
容和观点态度。
命题猜想:透析命题思维,解读高考考向。
一、明考情
从近几年高考的选文体裁来看,诗歌鉴赏文本选取仍然以律诗为主,五言、
七言律诗是鉴赏题的首选。
从作家来看,均是宋有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陆龟蒙、苏轼、
陆游出题率都很高。
从题材上看,题材非常丰富,酬赠送别诗、奉和诗、读史诗、咏物诗等多有
考查。所选诗歌篇幅精致,情感真挚丰富,写作技法巧妙,文化氛围浓郁,语言
优美流畅,风格独具,艺术价值很高。
从选材来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所选题材,更多地注重诗歌的交际功能:
酬赠、奉和、读史等。这是高考诗歌鉴赏选材的一大特征。古代诗歌从来不是束
之高阁的,也不仅仅是艺术品位或者把玩,更多的是实用功能。这些功能在现在
来看变成了交际雅趣,让生活充满文化气息。
二、知方向
1.命题思路基本稳定
从材料来源看,以唐宋作品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和非名家的名篇作品成为
考查的热点;
从体裁上看,仍会以律诗为主;
从考查方式上看,依然是选择题与问答题相结合;
从设问方式上看,小切入点是命题的趋势;
从学科素养上看,主要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
理解等方面。
2.题型基本稳定
客观题:①新趋势:更加侧重对诗句含意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
词的理解。②高频设错点:在内容、情感、艺术技巧判断等方面设误,诗人观点
态度理解上设误。
主观题:创设情景,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求创新。①题干的设问更加符合诗
歌的阅读欣赏,打破直来直去地对考点的提问方式,让考生的思维、欣赏和表达
能力得到发展。2题干的设问与诗句结合,与内容联系更加紧密,注重诗句内容
的理解和拓展,强化思维能力的考查。
【合作学习】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
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速读点拨:回扣一轮知识,解读文本信息。
1.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读”;
①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标题暗示的诗歌意境及表达技巧。
抓住标题这一切入点,了解其蕴含的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2.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的
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
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
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
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
提取。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
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
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
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
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
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速和痛苦。
如《赠别郑炼赴襄阳》的作者是杜甫。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唐代伟大诗人之一。
杜甫的先代由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襄阳是杜氏祖籍之地。开元后期,举进士
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
施展,生活贫困。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
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
又移家成都。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3.看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
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
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满孤寂等情感有关。
4.读诗句
(1)看特点。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律、绝、词、曲具有较
为固定的格式,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有时需要语言“变形”。
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类活用、意象组合等;
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2)抓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二是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
(3)抓用典。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
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
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
的妙处。如这首诗中对“姓庞人”的注释。
(4)抓关键词句。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
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
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真题试做: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下面试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应用学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
[注]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柴望,字仲山,号秋堂,南宋爱国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将勾践与南宋统治阶级进行对比,一古一今、一正一反,构思巧妙。
B.首联即景抒情,落日余晖洒满秦望山头,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颈联虚实相生,将眼前景物与想象中的“复道”“宫墙”相结合,富有沧桑
感。
D.尾联“登临莫向高台望”一句,别出蹊径,将诗人目睹中原沦陷时的痛苦巧
妙地传达出来。
2.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
异,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3、4题。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飙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0
A.第一句中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三、四句“飘飙”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4.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题。
春江送人
孟贯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
数雁别温浦,片帆离洞庭。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
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B.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情别绪推进一层。
C.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
D.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
6.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特色。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7、8题。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①。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2。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 ①东汉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班固撰文勒石记功。②西晋灭亡后,南渡
士大夫在建康新亭宴饮哭泣。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借燕然勒石的典故,抒发久被闲置的忧伤,表达对朝廷不重用抗金志士
的不满。
B.老将军纵横大漠何其雄壮,士大夫新亭对泣何其软弱,正反对比传达出情感
态度。
C.心中虽有万死报国的志向,岁月却让人满头飞霜,内外反差彰显英雄落寞的
无奈。
D.这首诗语言典雅、寓意深刻,在慷慨中显示雄浑气象,在沉郁中显示出悲壮
之情。
8.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的含意。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