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超级全能生”高三全国卷地区1月联考语文试题(丙卷)(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超级全能生”高三全国卷地区1月联考语文试题(丙卷)(解析版)

ID:586576

大小:9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秘密★启用前 “超级全能生”2021 高考全国卷地区 1 月联考丙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古今,放眼寰宇,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数个古老文明早已湮灭,只有华夏 文明继自古昔,数千年来未曾断绝,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许多学者都曾追问,是否华夏文明 在原点时就携带了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而这种“基因”保证了历史传承的延续性?要回答这一问 题,就必须追本溯源,从本民族历史的源头处探问。 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 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春秋时,周天子与各国诸侯均与夷狄通婚,韩愈概括《春秋》,认为“夷狄进 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退于夷狄则夷狄之”,孔子有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足可见华夏是以“礼” 这样的文化概念作为区分“华夏”“夷狄”之标志的,执华夏礼者皆华夏。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 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 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 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 绝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而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在四海升 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 国可以慨然赴死。在我国历史上,不乏一些“露才扬己”的天才式人物,如屈原、苏东坡、文天祥等。这 些人物,虽然其行为可能不流于时俗,但其天才式的锋芒背后,是对民众与家国的深深眷恋与悲悯,仍无 改其“温柔敦厚”的本质。“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 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 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无数慨然赴武汉的医务人员、 志愿者、解放军战士等,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再次印证了我国历史传统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 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 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 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 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 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 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 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 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 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秦朝时就已定型的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的文化基因,健康而有活力,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有决 定性的建构作用。 B. 语出《礼记》的“温柔敦厚”,是指个人对于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等,而不是人的性格 或态度。 C. 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中华文化中的好仁、不武等文化特质,无一不与“温柔敦厚”密切 相关。 D. 唐宋时期施行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使儒家思想与普通大众紧密联结,从而塑造了华夏 “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华夏文明携带文化基因,然后分说,最后总结这种基因是宝贵财富。 B. 文章从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和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两个方面,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历史传承的延续 性的原因。 C. 文章引用韩愈和孔子的话,论证了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的纽带不是种族、血缘或地域,而是文化这一观 点。 D. 文章第三段不仅探寻了“温柔敦厚”这一文化基因的出处,而且采用例证法,对其进行进一步阐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未曾断绝,这与其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文化基因有着密切关系。 B. 屈原、苏东坡与赴武汉的医务人员、志愿者一样,都有对民众与家国的深深眷恋与悲悯。 C. 无论是封禅巡守,还是尊孔祭礼,这些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及文化传承的外在形式。 D. 为了保障文化基因健康发展,在当下,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是讲述历史、追溯历史记忆。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在秦朝时就已定型的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的文化基因”错误。原文是“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 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 B.“而不是人的性格或态度”错误。由原文“其指的绝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而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 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可知,原文说的是“绝不仅是”; D.“科举制度,使儒家思想与普通大众紧密联结”错误。原文是“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 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不是科举制度使儒家思想与普通大众紧密联结,而是 “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 故选 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本文是总-分结构,先提出问题——是否华夏文明在原点时就携带 了某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而这种“基因”保证了历史传承的延续性,然后指出华夏文明携带文化基 因,再揭示塑造这种文化基因的原因。 故选 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是讲述历史、追溯历史记忆”错误。由原文“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 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可知,原文说的是“关键所在”,而不是“必须 要做”。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 月 28 日,我国独创的内生安全云平台“莲花哪吒”等四项最新成果在南京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开辟 的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新领域,已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典型设备研制阶段迈向了普适应用创新的新阶段。 为探究其中奥秘,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 记者:网络安全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您对网络安全威胁产生的本 质和根源是如何看待的? 邬江兴: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源于内生安全问题。例如,大数据能够根据算法和数据样本发现未知规律, 而蓄意污染数据样本、恶意触发算法缺陷却能使人们“误入歧途”。网络空间不是真空。我们不可能也没 必要构建一个“无毒无菌”的网络空间,要实现“标本兼治”,必须着眼于提升网络生命体的“自身免疫 力”,以创新的思路寻找一条在“有毒带菌”条件下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路径。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网络。 邬江兴:人们面对网络空间安全威胁走出了两条技术路径,一条是外挂式防御,比如防火墙、入侵检 测、身份验证等技术,这个好比西医,就是打针吃药。但是这种防御必须基于先验知识,要事先提取恶意 代码的样本特征,才能定向进行防御。如果没有先验知识,即使亡羊也不能补牢。第二条就是内生式防御, 比如我们现在提出的内生安全技术体系,这个好比中医,提高网络生命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内生安全技术有望彻底改变网络空间当前的“查漏堵门、杀毒灭马、亡羊补牢”游戏规则,促进具有 “自身免疫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难题,探索出了一条 适应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新路子。 记者: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从理论上可以防范安全威胁,对这一创新理论我们如何验证它具备有效 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 邬江兴:网络安全不安全,应该由攻击者说了算。从 2018 年开始,我们先后组织了三届“拟态强网” 国际精英挑战赛,对基于内生安全技术的网络设备进行高强度众测。先后经历 10 余次国内顶尖测试团队开 放式暴力测试和高强度渗透攻击,即便公布所有的技术指标,也能安全可靠。内生安全理论与方法的提出, 为解决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量化设计、可验证度量世界难题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对促进网络安 全技术由外挂式向内生性转变具有重大的引领意义。 记者:您能总结一下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体系的创新之处以及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吗? 邬江兴:日前,我们在南京正式上线了由紫金山实验室打造的全球首创的“莲花哪吒”内生安全云, 这是在内生安全新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最新成果。它能让用户更灵活、便捷地配置异构资源,有效解决异构 冗余系统综合调度难、应用门槛偏高等难题。同时,为了推动内生安全技术更好发展,我们还联合国内 180 余家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成立了“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与产业联盟”,深度整合优势资源,助力 网络强国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摘编自蔡侗辰《我国开辟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新领域》,《光明日报》2020 年 10 月 30 日)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构建“无毒无菌”的网络空间相比,提升网络生命体的“自身免疫力”,才是标本兼治的良策。 B. 如果没有事先提取恶意代码的样本特征,人们就无法利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进行定向防御。 C. 开放式暴力测试和高强度渗透攻击可以验证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是否具备有效防范安全威胁的能力。 D. “莲花哪吒”是全球首创的内生安全云,对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由内生性向外挂式转变具有重大引领意义。 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莲花哪吒”等科技成果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新领域迈向新阶段。 B. 文章用中西医治疗方式来比喻,有力说明了内生式防御能够构建更安全的网络。 C. 内生安全是网络空间安全的根本保障,大数据的正确运用能够解决内生安全问题。 D. 除了科技创新,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各机构的合作,可以有效推动网络安全防御。 6. 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的重要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①促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难题;②有助于解决信息系统安全性 可量化设计、可验证度量世界难题;③有效解决异构,冗余系统综合调度难、应用门槛偏高等难题;④助 力网络强国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莲花哪吒’……对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由内生性向外挂式转变具有重大引领意义”错。张冠李戴。原 文是“内生安全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对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由外挂式向内生性转变具有重大的引领意 义”,所以,原文说的是“内生安全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并不是“莲花哪吒”。 故选 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大数据的正确运用能够解决内生安全问题”错。原文“大数据能够根据算法和数据样本发现未知规律, 而蓄意污染数据样本、恶意触发算法缺陷却能使人们‘误入歧途’”,可见,原文只是说大数据能够根据 算法和数据样本发现未知规律,却并没有说大数据大数据的正确运用能够解决内生安全问题。 故选 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内生安全技术有望彻底改变网络空间当前的‘查漏堵门、杀毒灭马、亡羊补牢’游戏规则,促进具 有‘自身免疫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难题,探索出了一 条适应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新路子”概括为: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促进信息 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空间安全难题。 根据“内生安全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为解决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量化设计、可验证度量世界难题找到了一条 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对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由外挂式向内生性转变具有重大的引领意义”概括为:网络空 间内生安全技术有助于解决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量化设计、可验证度量世界难题。 根据“它能让用户更灵活、便捷地配置异构资源,有效解决异构冗余系统综合调度难、应用门槛偏高等难 题”概括为: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有效解决异构,冗余系统综合调度难、应用门槛偏高等难题。 根据“为了推动内生安全技术更好发展,……深度整合优势资源,助力网络强国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提供新动能”概括为: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技术助力网络强国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不了那棵树 那是一棵盆景树,热带作物,碗口粗细,高一米多,枝干扭曲盘旋并且开裂,没有半寸树皮,光溜溜 的泛着白光。是的,任何人第一眼见到的必是它光溜溜的枝干。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教育我的一句老话:树 怕没皮,人怕没脸。现在,树——果然没皮了。光溜溜的主干极度扭曲着,摆出让人无限神往的造型,宛 如春晚中《飞天》舞蹈中舞女的腰肢。没有树冠,仅有的几个枝杈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在其顶端各自绽着 几簇绿叶。 这棵树是过了三月,暖气停供以后被搬到楼下阳光地带的,那时候很有几分垂死的感觉。当我从它身 边经过,不由得惊呼起来:“太可怜了。”是的,太可怜了!为了追求所谓的盆中异景,竟然有如此的奇 思妙想!生活中不乏创意,创意缔造品质。但是,如果是这样的创意——将好端端的生命摧残到如此触目 惊心的程度,却又不能不令多情者悯惋。人啊,利用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来造就奇特的视觉效果,已经到了 登峰造极的境界了。我不能不佩服!可是,为了这种所谓的艺术作品,摧残生命、蹂躏生命,难道不是一 种罪过吗? 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仅就盆景来说,就花样百出,变幻无穷。本来应该长成百米高的大树,人们偏 要将其植在迷你盆中设计成袖珍模样,打造成所谓的小可爱、小清新;本来是挺直茁壮的两株树苗,偏要 将其中的一株洞穿,另一株则扭曲穿越,打造成所谓的胶着状态,连理共存,惺惺相惜;本来是一棵数百 年树龄的古柏,偏要将其锯伐截断,只余下半尺高的树桩突兀矗立,触目惊心,那发出的零星细芽尤其聚 焦眼球,令人耳目一新;本来是好庞大的根系,盘根错节的,偏要十断其九,留那三星两点须根苟延残喘, 令见者皆惊,一面难忘。……天,我无话可说! 两个月来,每次从楼下经过,我都会驻留片刻,看看那棵没有皮仍然“活得好好的”树是不是又多长 了几片叶子,颜色是不是更加的油亮。我确实被它震撼了,因为只是没有皮还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主干 被人为地剖裂成好几部分,只相互微微地粘连着,但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这株树在小小的、浅浅的紫砂盆 里竟然郁郁葱葱起来。尤其是阳光晴好的日子,那几捧绿端亭亭地闪着油油的光,竟爆出无限的活力了。 于是,终于有一天,我经过楼下它曾经驻留的角落的时候,发现它已不在了。这其实是我早就预料到 又一直担心的。它的主人是不会让它一直待在阳光下的,这两个月的好日子只是让它聊以自救而已,既然 活过来了,就不能只顾自己享清福了,因为它的使命是待在客厅的角落里营造生活气氛的,哪能任其逐光 而居自顾自幸福呢?虽然我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但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很难受。我想,等 到下次我再见到它,又将是它奄奄一息、游丝犹存的时候了。不过,下一次它能否躲过劫难,却很难说。 毕竟,生命并不总是顽强的,有时候,生命还是很脆弱的。 亲爱的,我们只需想想就会知道有多少这样的生命正在被我们摧残。哪一套商品房中没有一二十盆这 样的植物呢?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袅娜或坚挺,放在玄关上,书房里,卧室的窗台上,厨房里,洗手 间里,阳台上应该更多,关键是看主人的审美情趣与爱好了。它们如烟如翠地缀饰着我们的生活,直到死 去的一天。 我们生活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生物的痛苦上的,比如笼中咕咕鸣叫的鸽子或鹦鹉,比如脖 颈上戴着铃铛和绳索的小狗,比如水族箱里游弋的金鱼,比如…… 还是拐回头来说我们的树吧,我已经有一个月左右没有见到它了,我的这位老友近段可好,无从问起 也不可能知道。我并不是没有审美追求,只是我更热爱生命,我希望所有的生命都开心快乐。虽然我也知 道这只是痴人说梦,但是,我确实是这样奢望的。也许很多正常的人会笑我痴傻,可是我愿意一直痴傻下 去。 我们都喜欢绿色,因为我们来自于自然,最终也必将回归到自然中去。只是,我们可以到自然中去亲 近绿色,在那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倾听他们的呢喃、尽情地感受他们的呼吸、尽情地触摸他们的肌肤,尽 情地品味他们的甘美。相约健康、守护生命,难道不是最美的事情吗? 忘不了那棵树,忘不了饭店门前笼子里的待宰的鸽子和鱼儿,忘不了实验室里那些舍己为人的小白 鼠……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不仅详写盆景树的枝干,还生动地描绘它的姿态,为后文进一步写盆景的命运做铺垫。 B. 文章以盆景树为线索,将作者的所见所感结合在一起,引出其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作者的悲悯情怀。 C. 作者以时间顺序行文,展现了一个树皮被剥光、枝干被扭曲但生命力仍然极为顽强的盆景树的形象。 D.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笔调轻快,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如烟如翠地缀饰着我们的生活”的生命的感激之情。 8.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运用的主要手法有哪些?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9. 本文以“忘不了那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手法:①直接抒情。文中“如果是这样的创意——将好端端的生命摧残到如此触目惊 心的程度,却又不能不令多情者悯惋”“我们生活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生物的痛苦上的”等语 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的行为的批判。②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二段的“为 了追求所谓的盆中异景,竟然有如此的奇思妙想”中的“奇思妙想”,和“我不能不佩服”运用了反语的 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了为了满足私欲而摧残生命的行为。③以小见大。文中借一棵盆景树被摧残的小事, 反映出守护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寓意深远。④借物抒怀。本文借一棵盆景树,表达作者对人们 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的行为的批判,希望人们能与万物和谐相处。 主旨:批判了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的行为,呼吁人们善待自然, 与万物和谐相处。 9.①一语双关。既指忘不了楼下做盆景的那棵树,又指忘不了那些为了使生活美好而被人类残害的其他生 命。②“忘不了那棵树”是本文的线索。开头写忘不了那棵盆景树,然后写到两个月来,时时留心那棵树 的生长情况,再到最后那棵树被搬走,“我”一直不能忘记它。③揭示文章的主旨。从表面上看,作者是 忘不了那棵盆景树,实际则是希望人们关爱生命,不要因自己的欲望而摧残生命、蹂躏生命。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笔调轻快,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如烟如翠地缀饰着我们的生活’的生命的感激之情”错误,作者通过 盆景树传达“希望人们关爱生命,不要因自己的欲望而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的主旨,因此,笔调不轻快, 也不仅仅表达对生命的感激之情。 故选 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手法的能力。学生可以从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 本文是抒情散文,文中有多处直抒胸臆的句子,如“如果是这样的创意——将好端端的生命摧残到如此触 目惊心的程度,却又不能不令多情者悯惋。人啊,利用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来造就奇特的视觉效果,已经到 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了。我不能不佩服!可是,为了这种所谓的艺术作品,摧残生命、蹂躏生命,难道不是 一种罪过吗”,表达作者对人类为了一己欲望,任意摧残生命的批判。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为了追求所谓的盆中异景,竟然有如此的奇思妙想”中的“奇思妙想”,“我 不能不佩服”运用反语修辞表达作者对人类摧残生命行为的讽刺;“哪能任其逐光而居自顾自幸福呢?” 运用反问修辞,表达作者对盆景主人不顾及盆景也是一个生命,一味摧残行为的批判。 以小见大,借物抒怀。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由“不过,下一次它能否躲过劫难,却很难说。毕竟, 生命并不总是顽强的,有时候,生命还是很脆弱的”“我们生活的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生物的痛 苦上的,比如笼中咕咕鸣叫的鸽子或鹦鹉,比如脖颈上戴着铃铛和绳索的小狗,比如水族箱里游弋的金 鱼”“相约健康、守护生命,难道不是最美的事情吗”等可知,作者通过描写盆景树被主人摧残这样一件 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那棵树”被摧残的情景,运用多种手法,以小见大,引发作者对生命、读自然的思考, 传达作者关爱生命,不因自己的欲望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忘不了那棵树”中的“那棵树”首先指作者在楼下看到的那棵盆景树,还指文中所说的“笼中咕咕鸣叫 的鸽子或鹦鹉,比如脖颈上戴着铃铛和绳索的小狗,比如水族箱里游弋的金鱼”等其它生命,因此,标题 一语双关。 本文开头写到盆景树,中间记叙描写那棵树没有了树皮,被主人剖裂,结尾写作者对那棵树及其它生命的 思考,因此,标题是行文线索。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那棵树”被摧残的情景,引发作者对生命、读自然的思考,传达作者关爱生命,不因 自己的欲望摧残生命、蹂躏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因此,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建中,字得中,其先京兆人。曾祖逢,唐左卫兵曹参军。祖稠,梁商州刺史,避地入蜀。会王建僭 据,稠预佐命功臣,左卫将军。建中幼好学,十四丁外艰...。会蜀平,侍母居洛阳,聚学以自给。携文游京 师,为王佑所延誉,馆于石熙载之第,熙载厚待之。 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岳州录事参军。转运使李惟清荐其能,再迁著作佐郎,改 殿中丞,历通判道、郢二州。柴成务领漕运,再表称荐,转太常博士。时言事者多以权利进,建中表陈时 政利害,序王霸之略,太宗嘉赏,因引对便殿,赐以绯鱼..。会考课..京朝官,建中旧坐公累罚金,漏其事, 坐降授殿中丞,监在京榷易院。苏易简方被恩顾,多得对,尝言蜀中文士,因及建中,太宗亦素知之,命 直昭文馆。建中父名昭文,恳辞,改集贤院。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 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 建中性简静,风神雅秀,恬于荣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尤爱洛中风土,就构园池,号曰 “静居”。好吟咏,每游山水,多留题,自称岩夫民伯。加司封员外郎、工部郎中。建中善修养之术,会 命官校定《道藏》,建中预焉。大中祥符五年冬,命使泗州,奉御制《汴水发愿文》,就致设醮①。使还得疾, 明年卒,年六十九。 建中善书札,行笔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尝手写 郭忠恕《汗简集》以献,皆科斗文字....,有诏嘉奖。好古勤学,多藏古器名画。有集三十卷。 (节选自《宋史·李建中传》) [注]①设醮:道士设立道场祈福消灾。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 郎。 B. 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 郎。 C. 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 郎。 D. 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 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外艰,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文中指李建中父亲去世。 B. 绯鱼,在文中指宋代朝官的红色品服和五品以上朝官佩的鱼符袋。 C. 考课,是古代官吏奖励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奖励。 D. 科斗文字,是我国古代篆书手写体的俗称,因其状如蝌蚪,故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建中才能卓著,善于进言。李惟清、柴成务都举荐他有才能;当时言事的人大多因权势和利益进言, 他却上表陈述强国策略,受到赏赐。 B. 李建中淡泊名利,禀性沉静。他本已身居朝廷要职,却多次请求外放掌管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他在洛阳 修建园林,为自己取雅号“静居”。 C. 李建中懂得道教,擅长修养之术。他参与过校定《道藏》,皇帝命他出使泗州,他携带皇帝所作的《汴 水发愿文》,设立道场祭祀。 D. 李建中书法有名,受人喜欢。他游山玩水时多题诗留墨,创作的书札,行笔工巧,多种字体都很精妙, 人们争相将他的书札作为范本模仿学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携文游京师,为王佑所延誉,馆于石熙载之第,熙载厚待之。 (2)尝言蜀中文士,因及建中,太宗亦素知之,命直昭文馆。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他)携带文稿到京城游学,被王佑(发现并)传布他的名誉,在石熙载的宅第里寓居,石熙载待 他很优厚。 (2)(他)曾(在皇帝面前)说到蜀中文人,趁机提到李建中,太宗向来也了解李建,中,(于是)命(李 建中)代理昭文馆。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数月”作句首状语,可单独成句,故应在“数月”后停顿,排除 B、D项。“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的意 思是因任职已久,根据(资历)晋升为金部员外郎。“”作谓语,“次”意为“根据(资历)”,介宾短 语作状语,“进”作谓语,“金部员外郎”作宾语,应在“次进金部员外郎”之前停顿,这样就排除 C项。 给句子加上标点:数月,出为两浙转运副使,再迁主客员外郎,历通判河南府,知曹、解、颍、蔡四州。 景德中,以久,次进金部员外郎。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几月后,他出京担任两浙转运副使,后两次升迁任主客员外郎,历任河南府通判, 曹、解、颍、蔡四州知州。景德年间,因任职已久,根据(资历)晋升为金部员外郎。 故选 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古代官吏奖励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奖励”错。“考课”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 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 故选 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他携带皇帝所作的《汴水发愿文》”错。原文,“命使泗州,奉御制《汴水发愿文》”,意思是他受 命出使泗州,奉皇命作《汴水发愿文》。所以,《汴水发愿文》不是皇帝所作的,而是李建中奉皇命作的。 故选 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为……所”,表被动,被;“馆于……之第”,介宾短语后置,在石熙载的宅 第里寓居;“延誉”,传布名誉。 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因”,趁机;“素”,向来;“直”,代理。 参考译文: 李建中,字得中,他的祖先是陕西西安人。曾祖父李逢,曾任唐朝左卫兵曹参军。祖父李稠,曾任后 梁商州刺史,后来躲避战乱进入蜀地。适逢王建割据一方(自立称帝,国号“蜀”)。李稠位列佐命功臣, 担任左卫将军。李建中小时候就喜爱学习,十四岁时遭逢父丧。恰逢蜀被(宋)平定时,李建中侍奉母亲, 迁居洛阳,开设学馆来维持生活。(他)携带文稿到京城游学,被王佑(发现并)传布他的名誉,在石熙载 的宅第里寓居,石熙载待他很优厚。 宋太平兴国八年,李建中考中进士甲科,入仕担任大理评事,管理岳州录事参军。转运使李惟清举荐 他,他两次升迁担任著作佐郎,后改任殿中丞,历任道、郢二州的通判。柴成务主管漕运,两次上表称赞 推荐他,李建中转任太常博士。当时上书言事的人大多是为了权势利益而进谏的,李建中上表陈述当时朝 政的利弊,列述王道霸业的谋略。太宗赞赏他,于是在便殿召见询问,赏赐他绯衣和鱼符袋。适逢朝廷对 在京的官员进行考核,李建中旧时因公事多次被罚款,漏报该事,因此被降为殿中丞,仍监管在京的榷易 院。苏易简正受到皇帝恩宠眷顾,时常能(入宫)答对,曾经说起蜀中的文士,于是提到李建中。太宗也一 向知道李建中,便任命他在昭文馆当值。李建中因为父亲的名字是昭文,所以恳切地推辞,于是改任集贤 院。几月后,他出京担任两浙转运副使,后两次升迁任主客员外郎,历任河南府通判,曹、解、颍、蔡四 州知州。景德年间,因任职已久,根据资历晋升为金部员外郎。 李建中生性素简沉静,风姿神采高雅不俗,淡泊名利,前后三次请求担任当时的闲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他特别喜爱洛阳风土人情,就地构筑园池,命名为“静居”。他爱好吟咏,每游览山水,常题写诗文,自 称“岩夫民伯”。后来加官任司封员外郎、工部郎中。李建中善于修身养静之术,适逢朝廷让官员校订《道 藏》,李建中参与了此项工作。大中祥符五年的冬天,他受命出使泗州,奉皇命作《汴水发愿文》,就地传 达设坛祭祀。出使回来后患病,第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九岁。 李建中擅长写书札,尤其长于运笔,常巧构新体,草书、隶书、篆书、籀书、八分书都写得十分精妙, 人们常临摹学习他的作品,争着获取以作为书写的典范。他曾经手抄郭忠恕的《汗简集》来献给朝廷,(用 的)都是蝌蚪文字,皇帝下诏书称赞并奖励他。他喜好古文字,勤于学习,收藏了很多古器名画。有作品 集三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阆山歌① 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②,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③?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注]①本诗作于 764 年杜甫在阆州时,叙写阆州清明祭祀时所见所感。②白:指清明祭祀的白花、白纱等 让山色似白云。③此句说江流汹涌而石头不崩倒,或许是有鬼神呵护。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述阆州的清明祭祀活动,“白”与“碧”对比,暗含祭祀背景。 B. 颈联表明阆州清明祭祀盛况空前,连山势也可与嵩山、华山一比高下。 C. 诗歌的结构谨严,首句之“白”与结句之“青”前后呼应,由人及己。 D. 尾联表达出诗人漂泊西南仍牵挂中原不稳定的时局、思念家乡的情感。 15. 古人点评本诗颔联是“绝妙危语”,你认为此联妙在何处?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4. B 15.①景物描写,生动传神。上句写山中松林茂密,云气缥缈,下句写江水激荡, 江中 石头将崩未崩的姿态,都十分生动传神。②动词运用得形象生动。“浮”“动”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 摹了松林云气浮动,江水冲刷石头的景象。③以点带面,令人遐想。诗人把清明祭祀的盛况浓缩到松林、 江面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中,启发读者联想到阆州清明祭祀活动人潮涌动的盛况,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 ④诗人通过描写山中云气、江中石头,表达出对阆州祭祀盛况的叹赏。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连山势也可与嵩山、华山一比高下”错,颈联中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山的山势 能与嵩山和华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 故选 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颔联的意思是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上 句“松浮欲尽不尽云”描写了山中松林茂密,云气缥缈的景象,下句“江动将崩未崩石”则描写江水激荡, 江中石头将崩未崩的姿态。这两句描写山水的诗句写得既飘渺又有气势,借树松上“云”不尽,江中石“未 崩”,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本联中“浮”、“动”两字用以写云不尽之态、石将崩之势,十分形象。“浮”的 意思是“浮动”,“动”的意思是“撼动”,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了松林云气浮动,江水冲刷石头的 景象。山上,青松挺立,云雾飘浮;江边,山石嶙峋,大江摇撼。云而欲尽不尽,是写云层稀淡,似要飘 去,又不曾飘去的如仙之境。石而将崩未崩,是写大江的威力,有着几乎使山石欲裂的宏大气魄。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联通过松林、江面两个有代表性的“小”景物,展现了清明祭祀的“大”盛 况,让读者联想到阆州清明祭祀活动人潮涌动的盛况,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令人遐想。 (4)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诗人通过对山中云气“不尽”,江中石头“未崩”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大场面,表达出诗人对阆州祭祀盛况的叹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用《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比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 (2)《荀子·劝学》中说,刀剑要锋利,需要磨砺,人要成为“___________”的君子,就必须 “___________”,强调了学习的意义重大。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北 方人民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 【答案】 (1). 出淤泥而不染 (2). 濯清涟而不妖 (3). 知明而行无过 (4).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 望中犹记 (6). 烽火扬州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容易写错的字有:淤、濯、清、涟、知、参省、己、犹、烽、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几千年来,汉字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变体和进化,从简单的象形字发展为今 天的为天下华人共同使用的通用文字。纵观大千世界,各类文字 ,但没有哪一种文字像汉字一 样,( ),既书写严谨又 。21 世纪的今天,电子工具日益取代纸质文字,以打字取代手 书的倾向是世界性的,这对汉字文化的伤害十分严重。近年来,包括大学生在内,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 多见,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汉字危机的提法也不断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对此,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了拯救 汉字的呐喊。拯救汉字, 从书法普及教育入手。但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效果目前仍然不尽如 人意,有的甚至流于形式。21 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信息是他们的先辈无法比 拟的,而他们的时间并不比他们的先辈 ,要求他们像先辈那样去学习书写是有困难的。因此, 我们要针对时代和青少年,探索新的书写理念和方法,培养青少年汉字书写的兴趣和效率。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林林总总 美轮美奂 必须 富裕 B.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必需 富余 C. 林林总总 美不胜收 必须 富余 D. 琳琅满目 美轮美奂 必需 富裕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古远又细微,既博大又现代,既精深又不失显易 B. 既古远又现代,既细微又博大,既精深又不失显易 C. 既古远又现代,既博大又精深,既细微又不失显易 D. 既古远又现代,既博大又细微,既精深又不失显易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针对时代和青少年的特点,探索新的书写理念和方法,培养青少年汉字书写的兴趣和效率。 B. 我们要针对时代和青少年,探索新的书写理念和方法,提高青少年汉字书写的兴趣和效率。 C. 我们要针对时代和青少年,探索新的书写理念和方法,培养青少年汉字书写的兴趣和效率。 D. 我们要针对时代和青少年的特点,探索新的书写理念和方法,提高青少年汉字书写的兴趣和效率。 【答案】17. C 18. D 19. D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形容人或事物众多。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 指书籍或工艺品)。这里指文字的种类多,故选“林林总总”。 美轮美奂:意思是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对象使汉字,不是建筑,故选“美不胜收”。 必须:必要,一定要,副词。必需:必要,一定需要,一般指一种物品或东西。语境是说“拯救汉字”, 要用一个副词。故选择“必须”。 富裕:经济宽裕;充裕丰富。富余:足够而有剩余。这里指时间,选择“富余”。 故选 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应该先说古远,再说现代,据此排除 A;“博大”对应“细微”,一个强调“广 博”,一个强调“细小”,应先说“博大”再说“细微”,据此排除 BC。 故选 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存在两处语病,第一,“我们要针对时代和青少年”缺乏宾语,应在句末加“的特点”;“培养”与 “兴趣和效率”搭配不当,应将“培养”改成“提高”。 A.“培养”与“兴趣和效率”搭配不当,应将“培养”改成“提高”。 B.“我们要针对时代和青少年”缺乏宾语,应在句末加“的特点”。 C.“我们要针对时代和青少年”缺乏宾语,应在句末加“的特点”;“培养”与“兴趣和效率”搭配不当, 应将“培养”改成“提高”。 故选 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每天 10 分钟快步行走不但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能使消沉的意志一扫而光。①______,但不少愿意尝 试的人在快步走 10 分钟后,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的疲倦顿消,身心畅快,做事有激情。②_____:长 期徒步行走上班的人,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血栓性疾病和慢性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喜欢 乘车的人。③____,包括心脏疾病和中风、高血压、骨关节炎、肥胖、精神抑郁、某些类型的糖尿病以及 结肠癌等。走走路就可以远离疾病拥有健康,我们应该多走走路。 【答案】 (1). 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2). 有研究表明 (3). 走路有助于预防许多疾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但不少愿意尝试的人在快步走 10分钟后,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的疲倦顿消,身心 畅快,做事有激情”等信息,可知要填的内容是说对第一句的内容有所怀疑,即“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第二空,据后句说的“长期徒步行走上班的人,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血栓性疾病和慢性运动系统疾病 的发病率都明显低于喜欢乘车的人”和该句前的冒号推知,所填内容是科学的,应该是科学研究得出的结 论,故此处可填写“有研究表明”。 第三空,由后句中“走走路就可以远离疾病拥有健康”和“包括心脏疾病和中风、高血压、骨关节炎、肥 胖、精神抑郁、某些类型的糖尿病以及结肠癌等”,可知要填的内容应是说走路对预防疾病的起到积极的 作用,故此处可填写“走路有助于预防许多疾病”。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字(含标点 符号)。 自然资源部近日召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调度视频会议,要求 10 月底前形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初步数据 成果。目前各地正积极开展核实整改。自然资源部要求各地对照发现的问题,持续纠正调查错漏,确保一 次性整改到位,达到国家复核要求。据悉,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被纳入第三次国 土调查。自然资源部要求把耕地资源放在自然地理格局中分析,以摸清耕地资源宏观地域分布规律,进而 掌握耕地资源自然本底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和耕地资源最重要的基本特征。 【答案】自然资源部视频会议要求各地持续纠正调查错漏,把耕地资源放在自然地理格局中分析,10 月底 前形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初步数据成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新闻报道首先注意导语部分,材料的第一句为导语部分,交代事件——自然资源部召开国土调查工作调度 视频会议,提出要求——10 月底前形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初步数据成果。下文为具体内容,2、3 句交代整改 内容——对照发现的问题,持续纠正调查错漏;4、5句针对耕地资源进行要求——把耕地资源放在自然地 理格局中分析。根据上述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 年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增至 2.54 亿人,占总人口的 18.1%,“十四五”期间将 突破 3亿人。有关调查显示,60 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方式付款的仅有 51%。 材料二 支付宝推出“关怀版”小程序,集合扫码、付款、缴水电费、挂号问诊等老年用户最常用的 功能,并将字体放大;无锡火车站为无健康码者设置专门通道;浙江一女孩为外婆手绘微信说明书;重阳 佳节来临之际,北京市老龄办和老龄协会发出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呼吁社会通力合作,帮助老人跨过“数 字鸿沟”…… 材料三 每个人都会老去,将来我们也会像今天的老人一样,因跟不上“科技步伐”而面临种种窘境, 关爱老年人,同样也是关爱我们的未来。 班级计划围绕上述材料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跨越“数字鸿沟”,彰显文明温度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跨越‘数字鸿沟’,彰显文明温度”。 在这个“数字”潮生的时代,数字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与多彩。可令我们感慨的是一些 老人并未享受到数字科技带来的福祉。他们不知健康码为何物,出门四处受阻心茫然;他们不会使用智能 手机,面对线上政务办理心畏……在我看来,“数字鸿沟”面前,老人更应被温柔以待,让我们以“数字 反哺”彰显文明的温度。 家庭反哺,给老人以勇敢跨越“数字鸿沟”的勇气。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颗。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艾米莉狄金森的小诗令 我们深思。“如果我愿”,这四个字似乎有千钧之重。我们应从鼓励家里的老人开始,从关爱身边的老人 开始,多鼓励他们克服对数字化技能畏难情绪,让他们愿意跨越数字化的藩篱。我们要一遍遍地教他们练 习,一次次地给予他们赞许,温情反哺,自会创造奇迹。如今,不少老人怀着一颗不老之心,已成功跨越 了数字化的藩篱,他们刷微博、玩抖音,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多彩。温情反哺,会给予老人更多跨越“鸿 沟”的勇气。 科技助力,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更多便利。 人文与科技齐飞,更能彰显科技的魅力。数字化时代的科技研发应更个性、多样化,以帮助更多弱势 群体跨越数字化的鸿沟。如今,不少国家和地区推出了“乐龄科技”,这种科技意在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 为健康、舒适和安全的环境,如乐龄智能手机,乐龄智能轮椅,乐龄爬楼梯机等,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 便利。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若 12 小时内读数低于 0.01 立方米就会自动报 警,居委会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上探视。老人原本清冷的空巢生活因为有了新技术的照顾而暖意融融。科 技前景无限,人文关怀无限,相信未来的科技发展会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更多的便利。 社会共管,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 数字化时代,“数字反哺”的温度即是文明的温度。全社会携手共努力,才能更快地打破老人与数字 生活的壁垒,提升老年人的体验感与幸福指数。新加坡发起“数字诊所计划”,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 活;欧盟不少国家开办老年数字学院,为老年人提供数字技能学习机会。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 应形成家庭、社区、社会的联动机制,从老年人互帮或跨代扶助,让老年人感受到融入数字化生活的温暖 与力量。 所以,在“数字鸿沟”面前,我们用温情帮老人驱散恐惧,以科技帮老人走出茫然,以携手共进的做 法为老人提供力量。你把我养大,我陪你翻越生活的篱笆。请相信:有反哺之桥飞架南北,数字“天堑” 终会变“通途”。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是一道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解读材料: 所给的材料有三则:材料一指出老龄人口所占比例逐年增长,近半数的老年人不使用电子支付方式付款; 材料二列举了网络平台、公共场所、亲人以及政府部门为帮助老人跨过“数字鸿沟”所做的努力。材料三 指出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未来的自己。三则材料共同指向“老年人不应被数字时代抛弃”这个话题。考生在 写作时要围绕这一话题,结合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必要性、 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以及这样做的价值意义等角度进行阐述。 (二)解读写作任务: 题干要求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讨论上发言,所以考生的作文要符合发言稿的写作要求。 【立意】(1)社会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融入科技时代; (2)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未来的自己; (3)数字时代,请对老年人多一点耐心、关心、爱心; (4)老年人不应被数字时代抛弃; …… 【素材】(1)要解决老人的数字化问题,首先要从老年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 的智能化,不是将老人拦在门外的借口。在政府服务方面要保留传统的人工服务方式,当老年人遇到问题 时,志愿者或工作人员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在医疗服务方面,要为老年人在挂号、检查等方面提供帮 助;在智能设备方面,研发机构可以开展更适合老年人的数字设备和 APP,对常用的应用进行优化整改,从 而减少老年人的数字困难。其次,要增强对老年人智能知识和设备的了解和学习,加强对老年人网络信息 安全的教育,防止老年人受骗上当。同时也可以让老年人通过智能数字化设备去学习,如了解新闻知识、 上网玩游戏和聊天等,让他们在数字化时代中找到乐趣,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拥抱数字化时代。最 后,社会要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和宽容。即使老年人一下子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不愿意去学习智能技术, 他们的社会权益也应得到保障。在老年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更耐心一点,理解他们内心的无助和无奈。 我们应该学会将心比心,在生活中尽力地去帮助他们,有一颗尊老爱老之心。 (2)截至 2019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2.54 亿,占总人口的 18.1%。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 沟”,需要摒弃“一刀切”思维和做法,提供更多的服务选择,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 有线上办理,也有线下办事渠道,有“健康码”通道,也有“无健康码”绿色通道,为老年人留扇窗、留 道门。从长远看,应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特点,推出便利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 让智能技术更加人性化、适老化,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得力助手。秉持关爱之心,弥合“数字鸿沟”, 让互联网之光与夕阳红交相辉映,无疑是一道暖心的风景。 (3)为推动老年人更好适应智能技术、更好融入智慧社会,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 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上述目标,应当在三个方面达 成社会共识并组织落实。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应用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和 实际困难,特别要兼顾老年人的特殊困难;二是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一些智 能化和数字化的场景下,应当配置专门的人员为老年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三是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帮 助老年人群体的社会新风尚。《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出行遇到的七大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 并提出了 20 条具体举措和要求。落实以上举措和要求,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提供解决老年人运 用智能技术困难的组织保障,国家在建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基础上,应当设立 专门的机构确保老年人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下各种权益的实现,努力消除和弥补老年人面临的“社会数 字鸿沟”;二是在完善相关现金支付、无障碍改造、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重点完善和 修改《老年 人权益保障法》,依法保障老年人在数字和智能环境下的各项权益,尤其是形成全社会接纳、 尊重、帮助老年人的社会新风尚;三是构建完备的社会评价和监督机制,建立-种兼顾老年人特殊困难的双 轨制智能化应用场景,并纳入新基建的范畴,制定社保、政务、医疗、金融、电信、邮政、信访、出入境、 生活缴费等公共服务适应老年人的国家强制性统一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实施。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