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九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专题九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ID:58674

大小:163.7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高考二轮复习教案 政   治 第二部分:热点专题 专题九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专题要点】高。考。资。源。网 1.“三农”的内涵: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2.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28点措施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其中包括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部分省推行省直管县体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高☆考♂资♀源?网    3.2009世界粮食日。由农业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主办,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国家粮食局发展交流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2009世界粮食日主题宣传活动”于2009年10月16日在上海举办。2009年世界粮食日活动的主题为“应对危机 实现粮食安全”。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放缓,致使贫困者收入和就业机会不断减少,大大降低了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手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估计2009年全世界饥饿人口增加近1.05亿,营养不良人数达10.2亿,这就意味着全世界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口正遭受饥饿。举办世界粮食日宣传活动,旨在让全人类思考这些数字及其背后反映的苦难,共同携手,应对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为减少饥饿、消除贫困做出大家应有的贡献。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世界粮食日的宣传。从1991年开始,每年的10月16日都在不同城市举办不同形式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同期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以唤起公众对饥饿的关注、对粮食的爱惜,提高公众对粮食及粮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注。 4.家电下乡情况督查方案出台。为进一步推动地方开展好家电下乡工作,包括商务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在内的家电下乡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于2009年10月下旬组织开展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主要督促检查各地工作组织部署情况、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情况、补贴资金兑付情况、保障政策落实情况。 5.2009年前三季度家电下乡已销2082万台。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家电下乡”产品共销售2082万台,金额达388亿元,月均环比增速分别达32.2%和37.7%。截至10月13日,家电“以旧换新”试点的9个省市共回收旧家电107.5万台,销售新家电76.8万台,销售额近30.3亿元。据商务部监测,9月份千家核心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10.6%,比8月份提高1.4个百分点,国内消费持续扩大。高。考。资。源。网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公布实施。2009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定了此法。 7.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农业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做好秋冬种工作。2009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农业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做好秋冬种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遇到历史罕见旱情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再获好收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会议强调,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粮食的种植效益仍然偏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粮食供求依然是长期偏紧的态势。必须坚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调动农民和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措施不放松。秋冬种是来年农业生产的开始,关系到夏季粮油的收成,关系到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开局。要在认真抓好秋粮收获、收购,确保颗粒归仓的同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大补贴政策力度,稳定秋冬种面积。对小麦的良种补贴继续覆盖所有的种植区域,在长江流域10省市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继续实施油菜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原种生产补贴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机具种类。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进一步做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补贴工作。(二)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明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均提高3分钱,其中,白小麦每市斤提高到0.9元,红麦和混合麦每市斤提高到0.86元。同时适当提高稻谷特别是优质稻最低收购价格,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继续实施玉米、大豆、油菜临时收储政策,完善操作办法和机制。健全农产品进口协调机制。(三)加强科技服务,狠抓防灾减灾,努力提高单产、优化结构。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对技术推广、专业化服务等给予补助,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深松作业补贴。普及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的高产栽培技术。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双低”油菜。(四)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保障能力。增加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抗旱资金投入,提前做好抗旱水源工程和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条件。(五)加强产需衔接和运行调节,强化农资市场监管,确保用种数量和质量安全,保障秋冬种生产用肥、用油、用电需要。(六)抓好“菜篮子”生产,保证有效供给,稳定市场价格,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切实加强秋冬季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利用冬闲时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务农本领和创业就业能力,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农村改革,做好信息引导和生产服务,确保政策落实、种植面积落实、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落实,确保明年夏季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努力保持“三农”发展的好势头。 8.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09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会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尽快发布有关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活动,稳步推进试点工作☆高☆考♂资♀源?网    9.卫生部召开2009年新农合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会议。2009年7月1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总结交流经验,围绕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和深化农村卫生服务改革,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农村卫生工作,推进医改目标的实现,卫生部在长春召开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暨农村卫生服务工作会议。卫生部部长陈竺,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吉林省委常委、副省长竺延风出席会议。陈竺在会上指出,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推进农村卫生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明确提出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六年多来,经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农合制度在广大农村地区全面建立,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二是新农合制度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已成为卫生工作的一大亮点。三是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四是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五是转变运行机制,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六是探索新时期农村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提供有效结合的路子,为建立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陈竺强调,新农合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农村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其他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新农合制度虽然已经在农村地区实现了全面覆盖,但仍然面临着巩固提高、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今后一个阶段,各级卫生部门仍要把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高☆考♂资♀源?网    10.建国60年来我国“三农”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60年来,山乡巨变,亿万农民富裕安康的梦想正成现实,希望田野上谱写出壮丽的诗篇。60年的农业发展创造一个奇迹: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2009年之夏,当中国经济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遭遇重重困难之时,从农村传来一个喜讯:今年全国夏粮预计产量达到2450亿斤,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连续6年夏粮增产的佳绩。 【考纲要求】高。考。资。源。网     从历年高考看,“三农”问题一直是政治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是一个常热常考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方面的内容在2010年高考中仍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措施及意义方面进行考查。从政治学角度,可结合科学发展观、党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国家的性质、职能、组织活动原则进行考查;从经济学角度,可以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特别注意的是,要结合建国60年来我国“三农”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村医疗卫生改革、2010年“两会”、 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改革、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关内容作为命题的重要背景材料来把握如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教法指引】  (一)结合经济常识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高☆考♂资♀源?网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政府必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决限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加强立法,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等。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5.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6年中央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领域扩大、力度加强,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既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也充分发挥了财政的巨大作用。☆高☆考♂资♀源?网        6.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7.社会保障制度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逐步建立,对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农村的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结合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意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农村、农业、农民的客观情况提出的,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2.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高。考。资。源。网     3.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特点提出的。我们在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时,必须和本地具体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体现了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5.做工作必须把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各地干部群众要面向市场,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6.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主要依靠各地干部群众,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援;同时,各地干部群众要正确有效地利用各方面的支持和支援,反对等靠要思想。     7.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好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这体现了要真正把农民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真正受益。     (三)结合政治常识高。考。资。源。网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要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国家切实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四)结合历史知识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 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3.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4.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高☆考♂资♀源?网    5.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 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6.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 二、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5.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我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春秋楚国孙叔敖修芍陂。 2.战国时期,秦蜀守李冰在成都修筑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修筑郑国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  高。考。资。源。网   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③影响    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 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五、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 始发展。 高。考。资。源。网 2.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 所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④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4.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   ①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5.五代时:继续南移。 6.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六、关于土地兼并 1.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封建制度本身无法克服 这一问题。 2.影响   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 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高☆考♂资♀源?网    七、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1.实施的原因  ①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 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 土地有保障。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④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③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④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⑤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3.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 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考点1: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高☆考♂资♀源?网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 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 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 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 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 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 原因之一)。  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 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 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 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高。考。资。源。网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 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 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 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 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 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 地或少地。☆高☆考♂资♀源?网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 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 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 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2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 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3.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 生产关系转变。 二、汉朝:编户制度 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 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高☆考♂资♀源?网    3.影响   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三、隋唐:租庸调制 1.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4.内容   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②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④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 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四、唐中后期两税法 1.原因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②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2.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作用:  ①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 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高。考。资。源。网 5.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④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 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 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五、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减轻了 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2.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使官僚 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六、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1.背景   ①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②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3.内容   ①赋役合并,征收银两。 ②役银入亩,丁亩分担。 4.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①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②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 长, 七、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1.措施   ①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高☆考♂资♀源?网     ②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 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 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 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 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 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 国家的财政收入。) 小结: 1.以税种来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 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 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 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考点3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一、英国的圈地运动评价 1.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 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2.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 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 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良推广新品种等,有 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3.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 二、法国的土地政策: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 1.原因: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法 国农村的小农经济。 2.影响  ☆高☆考♂资♀源?网     ①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是法国大革命相对彻 底的表现之一。  ②给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 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三、美国的土地政策 1.内容: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 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边疆耕种五年以上,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2.影响   ①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  ②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俄国的土地政策: 1.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 赎买。 2.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不是无尝得到土地,改革不 彻底。 (五)结合地理知识     1.我国各地区应如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趋利避害、合理的进行农业区位安排。高。考。资。源。网     2.我国各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通过多渠道开发利用各种能源以解决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生活用能问题,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的生活质量。     3.根据我国的人口、粮食生产现状和发展农业的土地、水资源、气候等条件,说明采取什么有效措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知识综合】 政史地三科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思考: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备考复习中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政史地三科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思考。 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看:要注意自然、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其分布的影响;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自然与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才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解决世界粮食问题,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控制人口增长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一)政治学科命题趋势及规律总结: 必须正确认识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要关注当前有关“三农”问题的时事政治知识,注意运用有关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原理进行思考。 (二)历史学科命题趋势及规律总结 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中国古代史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制度:②古代重要赋税制度的演变;③历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品种的引进,侧重春秋战国、隋唐和明清三个时期;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⑤中国现代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⑥世界近现代史上英、法、美、俄(苏)等国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措施以及对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三)地理学科命题趋势及规律总结   1. 以中国或世界某一区域为背景,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规律总结: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在近几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复习这部分知识点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和优化农业区位分析模式: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农业区位,主要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等。这是农业区位分析的基本模式。不同类型的农业影响因素差异很大,如林业与渔业,水稻种植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等。对于这类考题的答题原则是“全面性、主导性、限制性和动态性”。所谓“全面性”,即在回答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试题时,要完整、全面地列出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主导性”是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限制性”指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充分,这一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动态性”是指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的供需矛盾、交通条件的改善、技术的发展等。自然条件虽然相对较稳定,但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们可以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2. 特别关注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生态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规律总结:要熟悉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暴雨、干旱、台风、冰雹、寒潮等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防治措施等,尤其要熟练掌握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