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八省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考前热身练地理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八省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考前热身练地理试题(解析版)

ID:586912

大小:1.47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3-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 2021 届高三八省联考考前热身练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 PQ 距离为 5cm。在 P 处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 36°52',Q 处 测得北极星高度角为 36°56',某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4 点整。回答问题。 1. P 点经度及该图比例尺分别是( ) A. 90°E 1∶148000 B. 90°E 1∶74000 C. 120°E 1∶148000 D. 120°E 1∶74000 2. 下面能正确反映沿 MN 线地形剖面图和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 A. B. C. D. 3. 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角度分析,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流域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②流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植物蒸腾 ③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 ④城市化使该流域径流量增加 ⑤流域的河流促进了该地区平原的形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通过两地的仰角可以计算出相差纬度相差 4分,纬度相差 1°,经线上 的距离相差 111KM,可知两地距离大约为 111/15KM,再计算比例尺为 5/100000除以 111/15KM ,大约是 1:148000;某日观测到太阳在正南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4 点整,可以推算当地经度是 120°E。故 C 正确, ABD错误。 【2题详解】 N海拔高度应该 50m,M海拔高度应该 50- 60m,a-e 岩层越来越老,说明M是背斜顶部,N是向斜的顶部, 岩层向M方向倾斜,故 A正确,BCD 错误。 【3题详解】 从经纬度可以判断图中的区域为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流域内总体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①对;流 域降水的水汽源自海洋水蒸发,②错;流域内河流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③对;城市化对该流域径流量没 有影响,④错;流域的河流冲积形成了该地区平原,⑤对。故 B正确,AC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地形、剖面以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下图中甲是某经线,乙是北半球某纬线的一部分,ab长度为甲的 1/4,c正值夕阳西下。读图,回答小题。 4. 假如,此刻一架飞机由 a地以最短路径飞往 c地,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A. 西南 B. 东南 C. 先东北后东南 D. 先东南后西北 5. 一年内,当 b点昼长开始变短时 ( )。 A. a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53°26′ B. b地所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甜菜生长茂盛 C. c地正午时,b地刚好日落 D. a、b、c三地正午日影都将变长 【答案】4. C 5. A 【解析】 【分析】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题详解】 由甲经线上昼夜分布可知,甲经线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由 ab长度为甲的 1/4可推出乙为 60°N纬 线,a、b之间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 145°E,c正值夕阳西下,地方时为 18点,由此可推出 c的经度为 125°W, a、c两地经度差大于 180°,因此位于 125°W上的 c在东。综上,题图信息可转化如下的俯视图,可以看出 沿晨昏线飞行就是最短路径,应先向东北后向东南,C正确。故选 C。 【5题详解】 一年内,北半球各地夏至日昼最长,当 b点昼长开始变短时为北半球夏至日之后,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 a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53°26′,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读“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6. 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湖水淹没范围扩大 B. 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 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大增 D. 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增大 7. 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有( ) A. 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 B. 湖底会持续降低 C. 减少本省水资源利用量 D. 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湖水淹没范围扩大,则水量更为分散,水位可能下降,A错;水土流失等使大量泥沙沉积在湖底,湖底被 抬高,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水量更易上涨,B对;流域内气候稳定,降水量并没有明显增大,C错;流域内 土壤含水率增大,会减少流入河流和湖泊的水量,湖泊水位应下降,D错。 【7题详解】 在湖口修建水闸可有效地调节湖内水量和水位,A对;修建水闸主要是调节长江和鄱阳湖水量间的流动, 对赣江等河流没有调节作用,这些河流仍会搬运泥沙到鄱阳湖,B错;当湖泊水量少时可从长江补水,长 江水量少时可从湖泊放水,水闸可有效地调节河湖水量,使水资源分配更合理,而不是简单的减少或增加 河湖水量,C、D错。 【点睛】考查湖泊水位的变化原因和水闸的作用,学生应熟知我国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面积萎缩的原因, 解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辨析选项,既要判断选项是否正确,也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地区,仅占贵州全省总面积 3%的盆地,当地人俗称“坝子”,它们 面积狭小,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喀斯特山区中,成为贵州农业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贵州省红枫湖水系盆地新增居民点面积在各坡度上的分布(%) 年份 平坡 平缓 坡 缓坡 较缓 坡 陡坡 较陡 坡 极陡 坡 2000 年 59.57 23.71 10.97 4.35 1.12 0.11 0 2005 年 56.37 26.40 12.95 2.67 1.22 0.48 0 2007 年 55.54 25.90 12.90 2.48 1.44 1.10 0.63 8. 下列描述与材料一致的是( ) A. 居民点面积在平坡地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B. 居民点面积在缓坡、平缓坡地区增幅最快 C. 陡坡和较陡坡居民点规模不断增加 D. 极陡坡一直未有居民点分布 9. 依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喀斯特高原地区聚落分布高度聚集 B.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对居民的择居、迁居不产生影响 C. 由于平、缓坡地区居住空间日益有限,聚落向坡度较大地带蔓延 D. 居民点向较陡坡和陡坡地区蔓延,有利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 【答案】8. C 9. C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A.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居民点面积在平坡地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故 A错误。B.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居民 点面积在平坡地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故 B错误。C.由表中的信息可知,陡坡和较陡坡居民点规模不断增 加。故 C正确。D.由表中的信息可知,极陡坡在 2007年有 0.63%的居民点分布。故 D错误。故选 C。 【9题详解】 A.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喀斯特高原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坡上,但在平缓坡、缓坡、较缓坡、陡坡也有分 布。故 A错误。B.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坡度越陡居民点分布的比例越小,说明喀斯特地貌特点对居民的择 居、迁居影响较大。故 B错误。C.由表中的信息可知,从 2000年到 2007年,居民点面积在平坡地区所占 比重逐年下降,较缓坡、陡坡、极陡坡居民点面积在平坡地区所占比重上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由于平、缓坡地区居住空间日益有限,聚落向坡度较大地带蔓延。故 C正确。D.居民点向较陡坡和陡坡地 区蔓延,居民点的建设不利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保护。故 D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相关知识。 读俄罗斯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图中等温线表示的月份及气温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 1 月,①②③④ B. 1 月,④③②① C. 7 月,①②③④ D. 7 月,④③②① 11.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农业地域类型正确的是( ) A. 甲地——大牧场放牧业 B. 乙地——乳畜业 C. 丙地——水稻种植业 D. 丁地——商品谷物农业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俄罗斯夏季气温主要受太阳辐射因素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由于俄罗斯纬度高,冬季各地获得的 太阳辐射都少,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较小,地形和大气环流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冬季西部受从大西洋吹 来的温暖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越往东气温越低,加上地形因素的影响,气温东西方向变化较大,所以 该图所示应是 1月等温线分布图,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④,故 A 正确。 【11题详解】 据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甲、乙两地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A 项、 B项错误;丙地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C 项错误;丁地纬度较低,热量相对充 足,而且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谷物种植业,形成了俄罗斯重要的商品 粮生产基地,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应为商品谷物农业,D 项正确。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新型地膜覆盖技术。甘肃省利 用该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下图示意“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 甘肃省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A. 降水 B. 热量 C. 光照 D. 土壤 13. 在甘肃省降水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为最大限度的起到减少水分流失的作用,最佳的覆膜时间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4. 下列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的有利影响的是 A. 拦截降水径流 B. 减少水分蒸发 C. 防止大风掀膜 D. 增强昼夜温差 【答案】12. A 13. C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该地膜覆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内,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外。地膜覆盖有两种作用:保 温和保湿。因为是在我国西北地区,而且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外,所以与保温无关。由材料和图示可知技术 采用了大小垄相间的种植方式,全地面覆盖地膜后,人为增加了集雨面积可使有限的降水、甚至是 5mn 以 下的无效降水,通过垄的分水作用、地膜的良好阻渗作用,汇集到种植沟,并沿播种孔入渗到作物根部, 变成有效降雨,大大提高了耕层土壤水分含量。A正确,BCD错误。故选 A。 【13题详解】 甘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秋季,蒸发旺盛,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耙地,在 十月中下旬起垄覆膜。此时覆膜能够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C正确, ABD错误。故选 C。 【14题详解】 该技术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 分的蒸发,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 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作物根部 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 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危害。由此判断,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产生 的有利影响的是拦截降水径流,A属于有利影响。覆膜可减少降水水分蒸发,B属于有利影响。相接处用垄 面或表土压实,横压土腰带,可防止大风掀膜,C属于有利影响。不能增强昼夜温差,D不属于有利影响, D符合题意,故选 D。 永兴岛(下图)是一座位于西沙群岛的珊瑚岛,地处 16.8°N,面积约 2.6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5米,是我国 三沙市人民政府和众多上级派出机构、市级单位驻地。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完善了岛上的多种基础设施。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 能持续保证永兴岛淡水供应的最佳措施是( ) A. 海水淡化 B. 收集雨水 C. 开采地下水 D. 从大陆运输 16. 机场跑道建设多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以利于飞机起降。推测永兴岛机场跑道的走向是( ) A. 南北走向 B. 西北-东南走向 C. 东北-西南走向 D. 东西走向 17. 对岛上居民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 地面沉降 B. 台风 C. 干旱 D. 地震 【答案】15. A 16. C 17. B 【解析】 【分析】考查我国南海岛礁的有关知识及南海岛礁建设。 【15题详解】 永兴岛面积小,海拔低,存有少量淡水,三沙市组建后岛内人口不断增加,淡水消耗越来越大,为保证岛 内淡水持续供应,国家投入巨资在岛上建立了海水淡化厂等设施,目前产量可保证岛上军警民正常使用,A 对。永兴岛年降水量约 1800mm,但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面积小收集雨水少,不能保证全年持续供水, B错;永兴岛是珊瑚岛加之海拔较低,地下水储量有限,且岛上地下水受鸟粪污染,作为饮用水还不达标, C错;从大陆运输是从前保障供水的方法,但由于运距较远,且随着人口增加,运量将不断增加、运输成 本也将不断上升,综合考量并非最佳措施,D错。故选 A。 【16题详解】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夏季盛行风向为西南风。据机场跑 道建设多与当地盛行风向平行可知,永兴岛机场跑道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C正确。故选 C。 【17题详解】 永兴岛天然礁盘稳定,填海部分也经过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加固,不易出现地面沉降,A错误;西沙群岛 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决定了其是我国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每年影响西沙群岛的台风有 7~8个,台风 雨约占雨量 65%左右,可能是对岛上居民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B正确。永兴岛为大洋包围,气候湿润, 不易出现干旱现象,C错误;距离板块边界较远,地质较稳定,不易地震,D错误。故选 B。 【点睛】 地坑院也叫地窖,在我国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 坑,深约 6-7 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 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8. 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 ) A. 土层深厚 B. 冬暖夏凉 C. 降水稀少 D. 木材短缺 19. 下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 A. 挡风 B. 防水 C. 阻沙 D. 遮阳 20. 该地可能位于 ( ) A. 河南 B. 黑龙江 C. 新疆 D. 福建 【答案】18. A 19. B 20. A 【解析】 【分析】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18题详解】 地坑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A正确;这种建筑具有冬 暖夏凉的功效,而不是当地环境冬暖夏凉,B错误。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坑院修建的基本条件, 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CD错误。故选 A。 【19题详解】 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 道周围修建了砖墙,故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防水,B正确,ACD错误。故选 B。 【20题详解】 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 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结合选项可知,该地可能位于河南,A正确。故选 A。 【点睛】 读我国大陆①②③④四地日平均气温≥10 ℃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图中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22. 若图中④地和①地纬度相近,①地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则④地可能位于( ) A. 青藏高原 B. 渭河平原 C. 四川盆地 D. 内蒙古高原 【答案】21. D 22. 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气候和主要的影响原因。 【21题详解】 若只考虑纬度因素,温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四地中纬度越低,温度越高,日平均气温 ≥10℃的开始时间越早,结束时间越晚,所以图中四地纬度由高到低顺序是②④③①。故本题选择 D。 【22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纬度相近的地区,日平均气温≥10℃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也应相近。读图,①地位于东 部平原地区,与④地的时间相差很大,最可能是④地的地势高,气温低,可能是青藏高原,A 对。渭河平原 和①地差异不会太大,B 错。盆地的温度应较高,C 错。内蒙古高原和东部的东北平原日平均气温≥10℃的 时间也不会差距太大,D错。故本题选择 A。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 23.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24. 【小题 2】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总最低且增长缓慢 D.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答案】23. D 24.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和资料分析运用能力。 【23题详解】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 动力中的比重,都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在工业部门 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图 中显示:第一产业产值比例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例比较平稳,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稳步提高,这些说明了产 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故选 D。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除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略有提高外,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没有明显变化,A、B两项可排除; 由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始终高于第二产业,故 C 项也错。由于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变化都不太明显, 说明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故选 D。 25. 下图表示的是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广泛推广的“四位一体”大棚,它由沼气池、日光温室、畜禽舍、厕所 4项主要设施组成。下列关于“四位一体”大棚农业模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日光温室是该模式的主体结构,它在沼气池越冬过程中作用不大 B. 沼气池是该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起着连结养殖与种植的纽带作用 C. 该模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很高,不过对减轻农业污染的作用不大 D. 该模式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其能量主要来自沼气的生物能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沼气池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沼气的,需要一定的温度,冬季日光温室可以为沼气池提供温度保 障,A错误。菜地的废弃菜叶等用于饲养牲畜,沼气池可以将人畜粪便等发酵,沼渣作为肥料回归菜地, 沼气用于照明等,起到了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作用,因此是该模式的核心,B 正确。该模式能有效处理人畜 粪便等废弃物,减少化肥使用量,因此能减轻农业污染,C错误。沼气池只能进行能量转化,不能产生能 量,该模式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和外部输入(如牲畜饲料、人类食物等),D错。 【点睛】该题考查人类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改造,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26. 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 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 C 层所 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 E 层到 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 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 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4)据图判断断层 M 与地层 O 形成的先后关系。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 E层到 F 层海平面下降;从 F层到 G 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 K 地层形成后,N 地层形成前。 (3)H、I、J、K地层缺失。 (4)地层 O 先形成,断层 M 后形成。 (5)内力作用表现: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 外力作用表现: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 【解析】 【分析】 【详解】(1)C层为砂岩,是河湖沉积物,应是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为深海环境;F层为砂岩,为陆地 环境;G层为页岩,为浅海环境。故从 E层到 F层海平面下降;从 F层到 G层海平面上升。 (2)读图可知,K层也发生了褶皱,N层未发生褶皱,故褶皱应发生在 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对断层两侧岩层进行对比分析,可找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左侧 H、I、J、K地层缺失。 (4)从图中看,地层 O发生断裂错位,故断层M后形成。 (5)从图中看,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有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则表现为侵蚀作 用和沉积作用。 【点睛】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荷兰沿海低地是由沼泽、河流、三角洲等组成的瓦登海湿地景观体系。泥炭是一种经过植物遗体沉积 所形成的天然湿地产物,是一种海绵状不稳定的土壤类型,并含有很高的有机质及养分。厚达数米至数十 米的泥炭土层,覆盖了荷兰沿海低地的大部分区域。为了增加土地面积,荷兰进行了长期的泥炭开垦,通 过排水将湿地转化为泥炭圩田,为了保护排干的圩田免于洪水和风暴潮的威胁,在圩田外建设圩堤,在河 流两岸加高堤防,并通过水渠排走圩田内部多余的积水,但是近年来却“堤越高,灾越大”,关于圩田开 垦以及防洪模式的争议越来越大。下图示意荷兰地理位置及瓦登海沿海湿地。 (1)说明荷兰瓦登海湿地景观形成的自然过程。 (2)分析圩田开垦导致洪涝灾害增加的原因。 (3)针对“堤越高,灾越大”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答案】(1)瓦登海沿岸地势低洼,河流沉积形成河网密布的三角洲;海水在海岸附近沉积形成了沙岛, 并构成了与外海分离的水域;在海水和河流共同沉积作用下这些海水水域逐渐变浅成为沿海低地;这些低 地积存了降水、河流水和海水,构成了沼泽、浅滩等瓦登海湿地景观。 (2)泥炭土是海绵状土壤,易因排水而沉降;土地沉降使陆地高程逐渐接近或低于海平面,排水困难,风 暴潮危害增加;河流流速减慢,沉积加速,河流水位上升,洪涝灾害增加。 (3)把部分较低的圩田转化为蓄洪区储存洪水;增加河流沿岸滩涂、沼泽等低地作为滞洪区;恢复自然河 道,提高河流泄洪量;恢复海岸带自然植被作为抵御风暴潮的缓冲地带。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荷兰沿海沼泽湿地的分布和开发,考查区域湿地景观的形成及合理开发问题的分析能力。 【详解】(1)阐述荷兰瓦登海湿地景观形成的自然过程,主要从荷兰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 分析。由材料可知荷兰沿海湿地是由沼泽、河流、三角洲构成的,首先考虑地势平坦,海水以及河流沉积 作用形成了大量沿海低地;海水在海岸附近沉积形成了沙岛链,构成了与外海分离的水域,更有利于河流 泥沙的淤积;当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丰富,蒸发较弱,低地容纳了大量降水,河流水和海水形成 了瓦登海湿地景观。 (2)分析圩田开垦导致洪涝灾害增加的原因,主要从湿地特征和开发方式造成的影响分析。泥炭为不稳定 海绵状土壤,圩田排水造成下沉,导致陆地与海洋高差减小,陆地排水不畅,风暴潮发生几率增加;河流 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水位抬升,洪涝灾害增加等。 (3)分析阐述荷兰瓦登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意可知荷兰在防止水患问题上一直采取的是大堤阻 挡的方式,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方法不能持久,所以应该考虑疏导的方式,给洪水留出空间。 所以可以通过退田还湿、增加蓄洪区、清淤河道等工程措施和恢复海岸生态等生物措施进行治理。把部分 较低的圩田退田还湿,转化为蓄洪区储存洪水;增加河流沿岸滩涂、沼泽等低地作为滞洪区;恢复自然河 道,清淤河道,提高河流泄洪量;恢复海岸带自然植被,提高保护海岸、防风消浪作用,作为抵御风暴潮 的缓冲地带等。 【点睛】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地理环境独特。首都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哈语意为“白 色坟墓”),这里最低气温可达-52℃,被称为“世界上最冷的首都”。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第六大粮食出口 国,2017 年政府拟在南部地区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 材料二哈萨克斯坦地形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哈萨克斯坦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 M 地区降水特点及其成因。 (2)分析阿斯塔纳成为“世界最冷”首都的原因。 (3)哈萨克斯坦拟在南部地区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请说明你对这一做法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答案】(1)特点:由北向南(或由东北向西南)减少;北部、东部较多(>200mm)、北部最多(>300mm); 中南部降水少(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