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02 大气受热过程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零模)在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北极,探险者经常会看到冰雪世界里非常美丽的一
幕:洁白的雪地上出现了一朵朵红色的“玫瑰”,这就是“西瓜雪”。此现象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叫极地
雪藻的生物,它们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并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但当温度升高时,就会开始迅
速生长,呈现红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瓜雪出现的时间及影响( )
A.春季,增加阳光的反射而降温
B.夏季,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
C.秋季,引起当地生态环境变化
D.冬季,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西瓜雪占据的地方会形成葡萄酒杯般的小坑,其成因是( )
A.与周边雪地相比雪藻增加了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B.雪藻吸收雪中的化学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C.雪藻能提高地面的反射率,加速积雪融化
D.大风吹起岩石击打雪面,留下小坑
【答案】1.B 2.A
【分析】1.据材料可知,“西瓜雪”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叫极地雪藻的生物,它们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
并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但当温度升高时,就会开始迅速生长,呈现红色,所以北极地区夏季的时
候,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量较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极地雪藻迅速生长,故 B 正确,自然
排除 ACD。
2.西瓜雪占据的地方会形成葡萄酒杯般的小坑,其成因是与周边雪地相比雪藻的反射率降低,增加了太阳
辐射的吸收率,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地温升高,雪融化,故 A 正确,C 错,不是因为发生化学反应,
故 B 错,自然也不是大风吹起岩石击打雪面,留下小坑,故 D 错。
【点睛】雪衣藻确实曾经是绿色的,它如何变成了红色,这是个很有趣的过程。雪衣藻最喜欢的温度是 0℃,
最繁盛的季节是晚春和夏季,新降的大雪会把雪衣藻覆盖住,厚"棉被"和低温会让它们进入冬眠。明年的春
天来临后,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融化的雪水带着表面的"营养"向下渗入到雪衣藻冬眠的地方。受到雪水刺
激后,雪衣藻"打个哈欠"醒了过来,"吃饱喝足"后,开始生育繁殖(雪衣藻的分裂是母雪衣藻分裂成两个子雪
衣藻),生成的小雪衣藻都有会"游泳"的鞭毛,随着鞭毛的摆动,小雪衣藻迎着渗入的雪水向上游去,直到
来到冰雪的表面。有趣的是,会游泳的雪衣藻来到表面后会很快失去鞭毛,细胞壁加厚,这时的雪衣藻还
是绿色的。神奇的是,来到冰雪表面的雪衣藻被太阳一晒就变成了红色,这是因为经紫外线照射后,雪衣
藻体内产生了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鲜明的红色把它的绿色给掩盖了,这就是雪衣藻呈现红色的原因。
雪衣藻的红色素可是大有学问,它可以抵御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吸收蓝色和紫色光等高能量的光进行光合
作用,并且能吸收微波热量来温暖周围的冰雪,只要是在冰雪表面生长的雪衣藻都是红色的,不论是老的,
还是新"生出来"的。
(2021·安徽高三一模)水域对气温的影响取决于水体反射率、比热容和水面蒸发等多要素的综合作用。
下图中的三条虚线示意乌江水域面积与冬、夏季及年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乌江水域面积增加对该区域平均气温的影响是( )
A.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年平均气温上升 B.夏季平均气温上升、年平均气温上升
C.冬季平均气温下降、年平均气温下降 D.夏季平均气温下降、年平均气温下降
4.水体反射率等要素对气温的作用程度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表现为( )
A.冬季,反射率和水面蒸发作用大于比热容
B.冬季,水面蒸发和比热容作用大于水体反射率
C.夏季,反射率和水面蒸发作用大于比热容
D.夏季,水面蒸发和比热容作用大于水体反射率
5.推测乌江水域面积增加对该区域平均降水量的影响是( )
A.冬减夏增 B.冬增夏减 C.冬夏均增 D.冬夏均减
【答案】3.A4.D5.B
【分析】3.水和陆地相比升温慢、降温慢,图中中间的虚线是年平均气温,夏季气温高,上面的虚线是夏
季平均气温,下面的虚线是冬季平均气温,据图可知,随着水域面积增加,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年平均气
温上升、夏季平均气温下降,A 正确。故选 A。
4.水体反射率等要素对气温的作用程度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反射率大于比热容,水面蒸发作用小于
比热容;夏季,水面蒸发和比热容作用大于水体反射率,D 正确。故选 D。
5.乌江水域面积增加,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夏季平均气温下降,气温进而影响蒸发量变化,冬季蒸发量增
加,夏季蒸发量减少,该区域平均降水量冬增夏减,B 正确。故选 B。
【点睛】 回答第一题要结合图中虚线变化趋势回答。水的反射率一般比陆面小,但在太阳高度角小于 10⁰
时,往往大于陆地。
(2021·重庆高三零模)下图为我国某公园角落的景观照片,该图片拍摄于 2021 年 1 月 8 日。图中两棵
大树的树干底部已涂白(涂白剂一般是生石灰为主,配少量硫磺粉和食盐加水搅拌均匀),树下根部附近的
青青小草被园林工人铲除,土壤翻松裸露,形成一个直径约 1.5 米的土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公园最有可能位于下列城市中的( )
A.北京 B.西安 C.重庆 D.长春
7.图中树干涂白的主要功能是( )
A.园林美化 B.预防冻害 C.增加太阳辐射吸收 D.杀菌除虫
8.图中树下土环的主要功能是( )
A.美化园林 B.减少虫害 C.增加肥力 D.利于保墒
【答案】6.C7.D8.B
【分析】6.该图片拍摄于 2021 年 1 月 8 日,在冬季依然树木葱郁,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所以 C
正确。北京、西安、长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选 C。
7.树干涂白可以减少温差防止树皮冻裂、杀虫除菌、美化环境的作用,此处位于南方地区,所以 B 错误。
涂白对光的反射作用强烈,减少了太阳辐射的吸收,所以 C 错误。此处树干涂白主要的主要作用是杀菌除
虫而非美化园林,所以 A 错误,D 正确。故选 D。
8.树下土环是由于工人将小草铲除形成的,没有增加肥力,所以 C 错误。土壤翻松裸露,土壤水分蒸发量
增大,不利于保墒,所以 D 错误。主要作用是破坏了病菌生存的稳定的环境,进而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所以 B 正确。对环境的美化作用不大,所以 A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植被的分布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1·北京高三其他模拟) 2021 年 1 月 7 日,山东省青岛市清晨气温骤降到-15.9℃,附近海面因气
温显著低于海水温度,水汽上升迅速凝结成小冰晶,仿佛是飘着热气的温泉一般,烟雾袅袅,出现了罕见
的“海浩”奇观,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从水循环角度看,“海浩”现象( )
A.发生在海水蒸发环节 B.改变了水汽输送方式
C.促进了海上内循环 D.减弱了海陆间循环
10.导致青岛出现“海浩”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洋流性质
C.大气环流 D.海水密度
11.1 月 7 日,青岛市同时发布了两项黄色预警,其预警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寒潮、大风 B.台风、海浪 C.海冰、海啸 D.寒潮、暴雨
12.泰山位于青岛市以西约 345 千米处。当青岛近海发生“海浩”现象时,泰山气象站(1533.7 米)测得
最低气温大约为( )
A.-16℃ B.-18℃ C.-25℃ D.-50℃
【答案】9.A10.C11.A12.C
【分析】9.所谓“海浩”,其规范的名称应该是平流蒸发雾(或蒸汽雾)。这种大气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比
海水温度低得多的寒冷空气流经温暖的海面,引起海水强烈蒸发,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微小液
滴,漂浮于海面附近而形成雾,A 正确;对水循环的环节没有影响,BCD 错误。
10.海浩生成与大气环流相关,海水蒸发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故选择大气环流,C
正确;纬度位置、洋流性质、海水密度对海浩的形成没有影响。ABD 错误。
11.根据材料可知,1 月 7 日青岛气温骤降,而海浩现象的成需要有较大的温差,故有寒潮来袭,寒潮多伴
有大风天气。所以选 A。
12.一般说来,海拔每上升 100 米,气温下降 0.6 摄氏度。根据材料,青岛气温为-15.9℃,计算得泰山气
温约为-25℃。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海浩的成因、水循环以及大气的性质。
(2021·湖南永州市·高三二模)对流层逆温是下冷上热的现象,逆湿就是下湿上干的现象。下图为塔克
拉玛干沙漠 2010 年 9 月~2011 年 8 月流沙前缘近地面 2.0m 与 0.5m 高度之间的温度和湿度差值曲线。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13.2010 年 9 月~2011 年 8 月,有关当地逆温逆湿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9 月开始出现逆温现象 B.逆温强度冬季大于夏季
C.10 月开始出现逆湿现象 D.逆湿现象夏季比冬季更加明显
14.流沙前缘的逆温逆湿现象会( )
A.促进植物生长 B.加速流沙扩展 C.增加区域降水 D.加剧风力侵蚀
【答案】13.B14.A
【分析】13.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是下冷上热。当逆温现象发生时,2.0m 高处的温度与 0.5m
高处的温度差值为正,差值越大,逆温现象越明显。10 月开始出现逆温现象,A 错误。逆温强度冬季大于
夏季,B 正确。逆湿是下湿上干的现象。当逆湿现象发生时,2.0m 高处的相对湿度与 0.5m 高处的相对湿度
差值为负,差值越小,逆湿现象越明显。9 月开始出现逆湿现象,C 错误。逆湿现象冬季比夏季更加明显,
D 错误。故选 B。
1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逆温是下冷上热,逆湿是下湿上干。逆湿有利于大气中水汽渗入土壤,提
高土壤含水量,促进植物生长,A 正确。同时逆温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稳定性增加,风力较弱,
减少水分蒸发,B 错误。风力较弱,减轻风力侵蚀,不利于流沙扩展,D 错误。逆温导致空气对流减弱,不
利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C 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认真读图,即可解决。
(2021·江西高三一模)“海浩”是指海面上方气温突降至零下 10℃以下时,海水温度高于空气中温度,
海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后迅速凝结为小水珠或冰晶,在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2020 年 1 月 7 日青岛
附近海面出现了海浩奇观(如下图),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海浩”现象一般出现在( )
A.午夜 B.日落前后 C.正午 D.日出前后
16.与“海浩”现象的产生关联性最小的是( )
A.低空水汽量多 B.海面气温低 C.天气晴朗微风 D.昼夜温差小
【答案】15.D16.D
【分析】15.由材料可知,“海浩”现象是因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因此气温越低,越有利于形成“海浩”
现象。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 D。
16.由材料可知:“海浩”是指海面上方气温突降至零下 10℃以下时,海水温度高于空气中温度,海水蒸
发的水蒸气遇冷后迅速凝结为小水珠或冰晶。因此形成该现象需要充足的水汽,海面气温低等条件;天气
晴朗,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海面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充足,夜晚气温低,利于水汽凝结,微风不
利于水汽扩散,因此天气晴朗微风利于形成“海浩”。昼夜温差小,气温变化小,不容易形成“海浩”。
故选 D。
【点睛】认真解读材料中“海浩”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
(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月考) 2020 年入冬后强寒潮频繁,全国大部地区“冻哭”,中国天
气网推出的冰冻线进程图显示超八成国土被“冰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12 月 31 日,影响重庆位于“冰冻线”之外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18.鲜切花易受低温冻害,云南花农为减轻冻害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夜晚熏烟雾 ②提前浇水灌溉 ③多层膜覆盖 ④喷施杀虫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7.A18.A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即影响因素。
17.重庆是我国著名“山城”,四周群山环绕,加之位于河谷地区,冷空气不易进入,所以地形是影响的最主
要因素,A 项正确。而同纬度地区都位于冰冻线之内,所以排除纬度因素,B 项错误。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
并不会使同纬度的局地形成气温差异,CD 项错误。故选 A。
18.夜晚熏烟雾可增强大气逆辐射,减轻冻害;提前浇水灌溉,主要是利用水比热容大的性质提高土壤的
保温性能,减轻冻害;多层膜覆盖,保温效果更好;杀虫剂可以减少虫害但对减轻冻害没有效果,①②③
正确。A 项正确,BCD 项错误。故选 A。
【点睛】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差异,主要受到地形或者海陆位置(洋流)的影响。
(2021·广东揭阳市·高三一模)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完全代表夜晚来临。天文学意义上的夜晚,是从太
阳落到地平线以下 18°开始计算的,此时太阳的暮光消失,夜晚真正来临,这才是开始观测星空的正确时
间。近年来,青海省冷湖镇附近的赛什腾山成为天文爱好者观测星空的理想之地。下图为冷湖镇及周边区
域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太阳落下地平线,并没有真正进入夜晚,其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D.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
20.春分日,天文爱好者到赛什腾山观测星空的开始时间,不应早于北京时间( )
A.18:00 B.19:12 C.21:00 D.22:48
21.与藏北高原无人区相比,赛什腾山成为天文爱好者观测星空理想之地的主要优势是( )
A.夜间云量更少 B.无城镇光污染
C.大气透明度更高 D.交通较便利
【答案】19.A20.C21.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意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19.由于地球有大气层,太阳落下地平线以后,仍有一部分太阳光线被空气分子向四面八方散射,使天空仍然亮
着,A 项正确。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昼夜温差上,B 项错误。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发射作用,需
要在太阳还没落到地平线上,C 项错误。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的现象,D 项错误。故
选 A。
20.根据题意,要完全进入夜晚,需要等到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 18°,即要在日落后 1 小时 12 分左右,
又因为春分日冷湖镇(93°E)日落的地方时为 18 时,由此算出赛腾山观测星空的开始时间为 19 时 12 分,可
推算出此时北京时间(120°E 的地方时)约为 21 时,C 项正确,ABD 项错误。故选 C。
21.本题要求与藏北高原相比,藏北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夜间云量少,人口稀少,无城镇光污染并且
大气透明度较高,所以赛什腾山比藏北高原不具有这些优势,ABC 项错误。从图中的信息,赛什腾山铁路、
公路连接,交通较为便利,D 项正确。故选 D。
【点睛】春分日北半球各地的地方时 18 时日落,但各地还有规定的同一时间,如中国使用北京时间,这里
就需要对时间进行转换。经度每相差 1°,时间上相差 4 分钟,且要满足东加西减的原则。
(2021·红桥区·天津三中高三月考)玉米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土壤水分缺失、育苗期低温
和成熟期极端高温易导致当地玉米减产。农业科研人员在我国西北某半湿润地区实验不同垄沟覆膜技术对
促进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下图示意四种垄沟种植覆盖技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西北地区垄沟种植比较,南方地区玉米多采用垄上种植的原因是( )
A.增加光照面积 B.避免水渍涝灾
C.增大昼夜温差 D.减轻水土流失
23.研究发现垄沟沟播黑膜全覆盖技术(T4)增产效果最好,其原因可能有( )
①截留雨水能力强,保水效果好②生长期杂草少,保肥效果好
③反射光照能力强,养分积累多④成熟期地温低,高温影响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22.B23.C
【分析】22.我国南方因纬度低,光热资源充足,无需垄上种植来增加光照面积,所以 A 错误。南方地区
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多,在垄上种植可以有效减少渍涝灾害的发生,但对南方地区昼夜温差影响不大,
所以 B 正确 C 错误。垄上种植相对于平地或者垄沟种植更易于水土流失,所以 D 错误。故选 B。
23.垄沟沟播黑膜全覆盖能够阻挡大量雨水下渗,截留雨水能力弱,所以①错误。过多雨水能够稀释玉米
根部养分,黑膜全覆盖阻挡大量雨水下渗,能够起到很好的保肥效果,同时减少了太阳辐射,杂草生长量
减少,所以②正确。黑膜相比于白膜反射光照能力弱,所以③错误。西北地区纬度相对较高,秋季成熟期
昼夜温差大且容易受到冷空气影响,覆盖黑膜能够减少昼夜温差过大和冷空气对玉米的影响。所以④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人类活动对某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的改造,以及这些改造措施的实施过程
中产生的影响。
(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期末)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这一深度处的年平
均温度被称为年平均地温。风火山冻土定位观测站位于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腹部地区,对位于阴坡与阳
坡的 2 个天然孔的地温观测工作。下图示意该观测站所测 2 个天然孔各深度在 2 月与 9 月平均温度变化情
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表示阳坡 2 月平均地温变化曲线的是( )
A.a B.b C.c D.d
25.该地阴坡地温年变化深度约为( )
A.1.2 米 B.1.8 米 C.10 米 D.12 米
26.在全球变暖环境下,能起到保护多年冻土作用的是( )
A.夏季降水量增大 B.冬季气温升高
C.夏季降水量减少 D.冬季气温降低
【答案】24.B25.C26.A
【解析】24.由材料可知,“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这一深度处的年平均温度
被称为年平均地温”。阴坡与阳坡相比,阳坡的年平均低温应该稍高。2 月份与 9 月份相比,2 月份处于冬季,
地表温度较低。据此判断,图中表示阳坡 2 月平均地温变化曲线的是 b 曲线。故选 B。
25.由上题分析可知,阴坡与阳坡相比,阳坡的年平均地温应该稍高。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称为
地温年变化深度,可知该地阴坡地温年变化深度约为 10 米。故选 C。
26.全球变暖环境下,多年冻土可能会出现融化,夏季降水量增大,土壤湿度大,阻挡外界热量传入地下,
对冻土层有保护作用,A 正确、C 错误。冬季时气温远低于 0℃,略有升高不会导致多年冻土融化,B 错误。
全球变暖环境下,冬季气温不会降低,即使降低也不能保护冻土,D 错误。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
问题,难度一般。
(2021·江苏南通市·高三期末)在冬季,室外停放的汽车玻璃上会起一层厚厚的霜,严重影响司机的视
线,如不及时处理,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下图为一玻璃起霜的汽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冬季的夜晚,车霜容易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及最易起霜的位置是( )
A.有云无风车外 B.有云有风车内 C.晴朗有风车内 D.晴朗无风车外
28.下列防止车窗起霜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开启汽车除霜模式 B.开暖风不停吹玻璃
C.玻璃上盖一层棉布 D.打开车窗通风散气
【答案】27.D28.C
【解析】27.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冬天 ,车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较低的车外与外界水汽接触,
造成水汽凝结在车身上形成霜,晴朗无风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无风使水汽不易散失,
易形成霜,D 正确。故选 D。
28.由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启汽车除霜模式、开暖风不停地吹玻璃都可以在结霜后,汽车启动用
于除霜,不是防止车窗起霜的措施,A、B 错误。玻璃上盖一层棉布,水汽凝结形成霜会附着在面上,防止
车窗起霜,C 正确;打开车窗通风散气不能防止车窗起霜,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以汽车玻璃起霜为载体,考查了霜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21·山东聊城市·高三期末)臭氧层被誉为“地球卫士”,但近地面臭氧浓度增加,就会变成“健康
杀手”日照条件下,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能够快速反应生成臭氧,导致臭氧污染。下图为 2016—2019
年成都市区(30°N,104°E)夏半年臭氧小时浓度及小时超标次数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据图分析影响成都市夏半年臭氧小时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太阳辐射
C.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D.氮氧化物含量
30.成都夏半年臭氧污染超标( )
A.开始于日出 B.结束于日落
C.最多时太阳高度最大 D.最多时太阳高度变小
【答案】29.B30.D
【解析】29.由图中臭氧小时浓度变化线可知其在 8 时开始增加,15、16 时达到最高,而后下降。结合材
料“日照条件下,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能够快速反应生成臭氧,导致臭氧污染。”因此可以判断,影响成
都市夏半年臭氧小时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B 正确。气温、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氮氧化物含量均
不是主导因素,ACD 错误。故选 B。
30.由材料可知,成都夏半年臭氧污染超标在当地地方时 10 点(以下的时间均换算成成都的地方时)开始
上升,15 时达到最大值,20 点左右结束。日出早于 10 时,日落早于 20 时,A、B 错误;太阳高度最大为
12 时,成都超标最大值为 15 时,太阳高度角变小,C 错 D 对。故答案选 D。
【点睛】很多材料用北京时间,要注意很多地理现象是依据地区的地方时。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50 分)
31.(2021·湖南永州市·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蒸发是地表水量和热量平衡的组成部分,直接受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反过来,蒸发又可增加
空气湿度,提高最低气温或降低最高气温,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大。蒸发皿蒸发量是在蒸发皿中一直有水
的状态下测得的蒸发量,受太阳辐射、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风速、空气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图
中左图示意淮河流城年均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右图示意淮河流域 1960~2007 年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
势。
(1)甲地一年内蒸发皿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 5 月份,分析其形成原因。
(2)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深受冬春季节雾霾天气的影响,请对此作出合理
解释。
(3)推测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对淮河流域北部春季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1)5 月份,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昼长较长,平均气温较高;锋面雨带还没有到来,晴天多,太阳
辐射较强,气温日较差大;空气湿度小;多大风,蒸发量大。
(2)由于雾霾天气增多,白天削弱太阳辐射,日最高气温降低,晚上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使气温日较差变
小,空气相对湿度增大,当地蒸发量变小
(3)淮北春季严重缺水;蒸发量下降,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减少农业抗旱投入,提高农业收益。
【详解】(1)分析蒸发量在 5 月最大,可从气温、太阳辐射、锋面雨带和风等角度分析,该地 5 月昼长较
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平均气温较高;锋面雨带还没有到来,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多大风天;蒸发量
大,空气湿度小,气温日较差大,因此该地 5 月蒸发量大。
(2)根据所学知识,空气污染导致雾霾增多,空气能见度下降;湿度增大,当地蒸发量变小;白天削弱太
阳辐射,日最高气温降低,晚上加强对地面的保温,气温日较差减小,日最高气温低,风力较弱。
(3)根据所学知识,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淮北春季严重缺水,蒸发量下降可解春旱,保持土壤水分,
同时减少抗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收入。
32.(2021·江西新余市·高三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 4500 米以上。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热力
及动力效应,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如果将青藏高原移除,则主要影响北半球大气层获得的净
辐射能量,从而对全球的热量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
(材料二)∶青藏高原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材料三)∶移除青藏高原后全球各纬度温度变化曲线图
(1)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所产生的热力作用对我国东部季风的影响。
(2)据图描述青藏高原移除后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点。
(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青藏高原移除后 30°N 附近气温变化的原因。
(4)简述移除青藏高原后北半球气温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答案】(1)青藏高原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冬季高原上
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环流方向
与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
(2)30°N 附近气温升高最明显;40°N 及其以北地区降温明显;南半球各纬度的温度变化不显著。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青藏高原移除后,地势变低,大气密度增大,空气中水汽、CO2 含
量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且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温度升高。
(4)北半球高、低纬度间气温差异增大,加强了三圈环流的强度;季风环流减弱。
【详解】(1)青藏高原隆起产生的热力作用对我国东部季风的影响,要从其隆起产生的气温变化导致的气
压高低,对季风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冬季高原面上的气温更低,从而形成冷高压,
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而夏季则形成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上的东部盛行风也为东南风,
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夏季风风向相同,二者产生叠加作用,导致我国东部夏季风的势力更加强劲。
(2)考查青藏高原移除对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整体而言,青藏高原主要是对北半球的影响明显,对南半
球的影响较小,因此南半球的影响较小;青藏高原移除后,北纬 30 度地区由于大气密度增大,吸收地面辐
射的数量增多,加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加,使得气温增加;而使得 40°N 及其以北地区降温明显。
(3)考查青藏高原移除对近地面气温变化的影响,由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的吸收地
面辐射的多少直接影响气温的高低;当青藏高原移除后,北纬 30 度地区海拔降低,大气的密度增大,大气
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寒含量增多,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加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
得气温增加。
(4)青藏高原移除后,冬季高纬度的寒冷气流会影响到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增大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加强
三圈环流的强度;青藏高原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既有热力作用,又有地形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移除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减弱,使得南亚的季风现象减弱,使得季风环流减弱。
33.(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大兴安岭地区人工种植的蓝莓多为进口品种,主要分布在山谷、洼地地区。该地区的蓝莓品种均喜湿、
怕旱、耐寒,但在超低温天气下,仍需要人工堆雪来减轻冻害。果农发现,冬季时半山坡的野生蓝莓和山
谷中种植的蓝莓受到冻害程度不同。随着蓝莓产量的提高,目前已有 30 多家蓝莓加工企业崛起于大兴安岭
地区。下图为大兴安岭某地区冬夏季节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气温(℃)
(1)与夏季相比,说出山顶冬季气温的特点。
(2)试分析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来减轻蓝莓冻害的简单原理。
(3)分析大兴安岭地区大力发展蓝莓加工企业的原因。
【答案】(1)冬季山顶气温低于夏季;冬季山顶气温日较差明显小于夏季;冬季山顶气温全天高于山谷气
温。
(2)冬季时堆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
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
(3)蓝莓产量较大,原料丰富;蓝莓果实容易腐烂变质,不便于长距离运输;可延长产业链,提高蓝莓产
业附加值,增加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等。
【详解】(1)据图示曲线气温数值高低判断,左图整体气温较低,应为冬季气温曲线,右图整体气温较高,
应为夏季气温曲线。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变化
更大。而冬季,山顶气温较高,山谷气温低;山顶气温曲线日变化小,即日较差小,而山谷气温曲线变化
大,即气温日较差大。
(2)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莓植株高度较矮,约 0.3-0.8 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覆盖,
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保持土壤的温度,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积雪较蓬松,孔隙多,
孔隙中的空气可以吸收保存地面辐射的能量,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面和
树体具有保温作用,减少了冻害的发生。
(3)大兴安岭地区蓝莓产量提高,蓝莓加工的原料丰富;蓝莓果实采后旺盛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侵染会
使其快速腐烂变质,不便于长距离运输,适宜就地加工;蓝莓果实采后进行加工,可以延长产业链,提高
蓝莓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企业增多,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发展, 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
机会。
34.(2021·高三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钦岛位于黄、渤海交汇处,与大陆相隔 50 多公里。每年大钦岛风力≥6 级的大风日数有 200 多天。
该岛 50%以上的海岸为基岩海岸,多峭壁、海蚀崖。岛上海湾沿岸,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天然鹅卵石滩。鹅
卵石滩具有砾石光滑、颗粒大、滩面孔隙度大、坡度陡等特点。每年的 6-8 月,岛上渔民将从海里收获的
海带平铺到鹅卵石滩上晾晒,晒干的海带品相好,卖价高,大钦岛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
(1)分析大钦岛多大风天气的自然原因。
(2)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大钦岛鹅卵石滩的形成过程。
(3)与平坦沙滩相比,分析该岛鹅卵石滩晾晒海带的优势。
【答案】(1)大钦岛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与夏季风力较强;东西两侧为开阔的海面,无陆地或岛屿阻挡
季风;大钦岛位于渤海海峡中部(的风口)位置(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大。
(2)大钦岛多基岩海岸,海岸带的岩石经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崩解破碎;碎石(砾石)在海浪侵蚀或
搬运中不断磨蚀成为鹅卵(状)石: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潮流搬运作用减弱,鹅卵石在海边堆积,形成
鹅卵石滩。
(3)与平坦沙滩相比,鹅卵石滩孔隙度更大,空气流动性好,便于水分蒸发;坡地(及鹅卵石凹凸不平)
有利于海带表面的水分迅速排走(流失);白天,鹅卵石升温更快,更利于快速晾干海带;鹅卵石颗粒更大
且表面光洁,使晒干的海带杂质少(少沙粒、泥土等),品质好。
【详解】(1)大钦岛每年大风日数多的自然原因可从季风、海面阻力和峡管效应角度说明。读图据其位置
(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部)该地为季风气候区,受冬夏季风的影响较大,且海面的阻力小,东西两侧
没有陆地和岛屿阻挡季风,大钦岛位于渤海海峡中部的风口位置,风力较大。
(2)大钦岛鹅卵石滩的形成过程是风化--侵蚀--沉积的过程。根据材料大钦岛的海岸为基岩海岸,海岸带岩
石经外力作用崩解破碎,碎石在海浪侵蚀或搬运过程中不断被磨蚀成为鹅卵石,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潮
流搬运作用的减弱,在海边堆积,形成鹅卵石滩。
(3)平坦的沙滩含有泥沙,在沙滩上晾晒海带杂质较多;鹅卵石干净,在鹅卵石上晾晒杂质较少;沙滩透
气性不如鹅卵石,比热小,白天温度比鹅卵石低,所以海带水分晾晒的较慢,鹅卵石凹凸不平,有空隙,
水分利于排干,白天温度高,干得比较快。
【点睛】影响风的因素主要有 1、海陆位置;2、下垫面(粗糙程度、植被密集程度、地形);3、大气环流、
季风影响(某些地区距风源地较近或受某季风影响强烈);4、峡谷地形造成峡管效应;5、风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