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四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
性与差异性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基 础 回 扣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知识点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各
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
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
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的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
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
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主
要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
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
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
地上湖泊多,是冰川地貌积水而形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
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形
成的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的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
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加快
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
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
了原始的地表形态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个要素都作
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
北独特的荒漠环境。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的
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下面为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当地的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到周边及
其他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
如下。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知识点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
陆地的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
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
自然带。其名称以自然带内的典型植被来命名。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特别提示:一般来说,气候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的,但也有特例:
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都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
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与温带荒漠带。
2.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1)地带性分异规律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高低纬明显;自然景观南
北更替,东西延伸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度明显;自然景观东
西更替,南北延伸
山地的垂直地域
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
中低纬度高山明显;从山
麓到山顶更替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特别提示:
◇ 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水平地带中从赤道向两极的变
化相似。
◇ 垂直自然带的分布与山体所在的纬度和山体的相对高度大小有关。
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
简单。
◇ 山体的基带(山麓的自然带)与山体所处的水平自然带相同。
◇ 同一自然带,同一海拔阳坡高于阴坡(热量);纬度越高,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雪线
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气温、降水、坡度、人类活动等。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温
气温越高,雪融化越
快,雪线越高。反之
越低
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
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降水越多,雪线越低。
反之越高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
雪线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因素 影响 举例
坡度
坡度较陡的山地,积雪易
下滑,雪线偏高
坡度大的山地雪线高,反之雪线低
人类
活动
人类排放温室气体、破坏
植被等会影响雪线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 降雪也是降水的一种。相对而言,降水对雪线高度的影响较气温
大得多,即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这与地转偏向
力和河流的惯性力对河流弯道侵蚀岸的判断相似。
◇ 根据阳坡与阴坡的差异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基带判断所处的纬度
范围,根据同一自然带(雪线)分布的高低判断迎风坡与背风坡。在实
际判断过程中,注意找准主导因素。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3.非地带性现象(地方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没有
按地域分异规律分布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也叫地方性分异规
律)。
分布规律的表现:缺失、改变、约束、斑点分布。
非地带性因素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 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 地形起伏——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西侧为森林,东侧是沙漠;
天山山脉南北坡的差异(北坡有云杉林分布,地形起伏大,形成地形
雨,获得太阳光热等出现差异);南北美洲西海岸的亚热带常绿硬叶
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山脉的阻挡,局限于沿海地带,呈南北
狭长分布。
◇ 水源条件——沙漠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
◇ 洋流因素——对沿岸自然带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自然带向较
高纬度地区延伸;寒流—降温降湿—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地区延伸);
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延伸。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典 例 精 析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例1 下图为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读图,回答(1)~(2)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1)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
B.地面吸收的大气辐射减少
C.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
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
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
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D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1)题,大气吸收具有选择性,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
源于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其吸收的地面红外线长
波辐射增多,导致气温升高,C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2)题,读“全球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可知,图中直观地反映出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
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D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例2 下图为金沙江(28°15′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
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自然带为( )
A.针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荒漠带
D.针阔叶混交林带
A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甲自然带阴坡分布的上限高于阳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坡度
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位于金沙江流域,属于亚热带
地区,因此不可能有落叶阔叶林。甲地区位于半湿润针叶林带和高
寒灌丛草甸带之间,是由乔木向灌木的过渡地带,因此不可能是荒
漠带,有可能为针叶林带。故A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针叶林带在阴坡的分布上限较高,在阳坡较低,位于太阳辐射的背面,受太
阳辐射照射时间短,蒸发较弱,因此阴坡的水分条件较好,针叶林生长较好。
位于同一河谷地区,因此地形相同,地形不可能是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土壤条
件基本类似;坡度不会影响其分布的高度,而且两侧地区的坡度基本相同。故C
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例3 温带雨林是地球上中纬度高雨量地区的针叶树或阔叶树森林。
充沛的降水是雨林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温带雨林在不少方面与热
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
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最小的州,在岛的西部多雨区,年降水量
在2000~3600毫米之间,发育着世界最完整且未被破坏的原始温带
雨林,树种以桉树和山毛榉为主。如图为塔斯马尼亚岛示意图。读
图,回答(1)~(3)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1)温带雨林多分布在该岛西部的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B.西南风从海洋带来水汽
C.位于西北风迎风坡,降水多
D.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强烈
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 )
A.生物多样性丰富
B.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破坏后难以恢复
D.植物空间竞争激烈
B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3)塔斯马尼亚岛温带雨林区( )
A.生长有古老树种
B.树木普遍粗壮矮小
C.以针叶林为主
D.枝繁叶茂,树种丰富
A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岛位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
带,盛行西北风。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该岛中部地区地势相对较高,西
部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C正确。该岛的东部有暖流经过,A错误。该
岛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为西北风,B错误。该岛东、西部距海都较近,D错误。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2题,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不如热带雨林热量充足,生物多样性不如热
带雨林丰富,A错误。温带雨林地区因气温较热带雨林地区低,微生物分解速度
相对较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正确。因土壤较热带雨林肥沃,因此破坏后较
热带雨林易恢复,C错误。温带雨林生物种类较热带雨林少,因此植物空间竞争
没有热带雨林激烈,D错误。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3题,由材料中的“发育着世界最完整且未被破坏的原始温带雨林”可推测出,
塔斯马尼亚岛温带雨林区生长有古老树种,A正确。由材料中的“温带雨林在不
少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
可知,树木普遍粗壮矮小说法错误,B错误。由材料中的“树种以桉树和山毛榉
为主”可知,并不以针叶林为主,且树种相对较少,C、D错误。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基 础 冲 关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可
形成无机质。 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读图,
回答1~2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1.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B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圈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1题,腐殖质是植物的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形
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
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 故B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2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
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
圈环流。 故A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热量和水分是影响植被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阴坡水分条件好,阳
坡热量条件好。下图为北半球某大陆西岸某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
位:mm)随海拔高度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3.该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4.该地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是( )
A.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
B.降水量垂直变化夏季小于冬季
C.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D.2 100~2 400 m高度降水季节变化最大
B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地处大陆西岸。根据
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7、8月份几乎没有降水,冬季降水较多。据
此可判断出,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
温少雨,相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选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4题,根据第3题的分析可知,该山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冬
季多于夏季,A错误;据图可知,冬季等降水量线较密集,说明降水
量的垂直变化夏季小于冬季,B正确;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后减,
C错误;据图可知,2100~2400m的地方降水垂直变化最大,D错误。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018年5月18日,“货运通关系统”在中俄运输新线路“大连至新西伯
利亚”一线(下图)启动。据此完成5~7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5.从大连至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自然带出现明显差异,主要影响
因素是( )
A.水分
B.海拔
C.热量
D.土壤
A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6.关于图中a、b、c、d四处对应的自然带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b为温带荒漠带
C.c为山地针叶林带
D.d为山地草原带
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7.博格达山P坡的雪线高于Q坡,主要原因是( )
A.P坡纬度低,光热充足
B.Q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多
C.P坡为阴坡,降水不足
D.Q坡为缓坡,积雪量大
B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5题,从大连到霍尔果斯的公路沿线,为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
少,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其自然带的变化符合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水分差异导致的,故A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6题,图示山体的自然带分布基本上符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麓地带属于温
带大陆性气候,基带为温带荒漠带,A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水分条件略有好
转,b自然带为山地草原带,B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阴坡,
即北坡,地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好,c处形成山地
针叶林带,C正确;按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对应的自然带是高山草甸带,D
错误。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7题,该山脉位于北半球,P、Q两坡纬度大体相当,A项错误;P坡自然带分
布位置较高,是阳坡,C项错误;一般来说,缓坡处雪容易积存,积雪量大,雪
线低,坡度对雪线高度影响小,但Q坡的雪线却明显低于P坡,说明其影响因素
不是坡度,D项错误;Q坡自然带分布位置较低,应该为北坡,是大西洋暖湿气
流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此处降水较多,B项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019·浙江高考)从开罗到开普敦,穿越整个非洲大陆的梦幻之旅。
某旅行者在日记中写道:“再向前行,树木越加稀疏,植被逐渐稀少,
越来越多裸露的岩石将你带到漫无边际的沙漠……”下边的左图为
“非洲梦幻之旅路线图”,右图为“肯尼亚山植被垂直分布示意
图”。据此回答8~9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8.与旅行者日记的描述相符的路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9.该线路途经距赤道最近的雪山——肯尼亚山。关于肯尼亚山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山地雨林受赤道低压的影响,降水多
B.M坡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C.①②处的植被分别为森林、灌丛
D.山坡草甸比山麓草原湿润
D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8题,旅行者日记中描述的是从热带草原到热带荒漠的景观。回忆非
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可知,甲从热带荒漠带到热带草原带,A错误;乙在热带草
原带,B错误;丙从热带草原带到热带荒漠带,C正确;丁从热带荒漠带到热带
草原带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错误。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9题,读图,根据图中纵轴所标的方向判断,剖面图是东南—西北方向的剖面。
根据降水量的曲线分析,东南坡降水多,为山地的迎风坡,所以M山坡的水汽
主要来自东南信风,B错误。肯尼亚山位于东非高原,对流较弱,降水较少,地
处热带,山麓是热带草原气候。由于东南坡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山地的水
汽要到一定的高度才会成云致雨,故山地雨林的形成与地形有关,A错误。从图
中看,①的海拔高于②,故水热条件①次于②,①②植被分别为灌丛、森林,C
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草甸的降水量多于山麓草原,且海拔高,蒸发量
小,故山坡草甸比山麓草原湿润,D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018·湖南十校联考改编)下图中甲、乙两地的景观不同。读图,回
答第10题。
10.甲、乙两地的纬度相近,但自然带不同,乙地自然带的分布属
于( )
A.纬度地带性
B.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D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乙地地处西风的背风坡,
降水少。其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分
异。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11.(2017·北京卷,41)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
西方的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
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问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
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的
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
的干季。受信风带的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半球10°S~15°S之间的区域。
结合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判断出,它属于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该地的
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
观。每年1月份,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这里,盛行上升
气流,降水多,呈现一派草木翠绿的景象,斑马、长颈鹿等无忧无虑地生活在
这里。7月,信风带控制这里,受信风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形
成干季,到处草木枯萎,呈现一派萧瑟的景象。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能 力 提 升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019·浙江高考)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地貌广布。据此完成1~2
题。
1.在黄土高原上分布着梁、峁、土石山等地形单元,体现了自然地
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D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黄土高原东部主要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沟壑纵横,梁、
峁、土石山等为代表的典型黄土地貌,体现的是一种地方性分异规
律,D正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由热量因素变化导致的,干湿度地
带分异规律是由水分条件变化导致的,垂直分异规律是由水热条件
共同影响的。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2题,黄土高原东部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在其影响下形成的自然
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控制下的
自然带,温带荒漠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下的自然带。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南迦巴瓦峰自然带谱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在我国境内绝无仅有,从山麓到山顶,
可以领略热带到寒带截不同的自然景观,“雨林”和“冰川”在一座山峰中同现,
被称为“中国自然带最完整的山峰”。南迦巴瓦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海找
7782米,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Ω”形转身,造就了这里军见的高峡谷地貌和自然
带。下图示意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分布。读图,回答3~5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3.南迦巴瓦峰南坡与北坡均缺少高寒荒漠带,推测南迦巴瓦峰( )
A.位于雅鲁藏布江拐弯的峡谷之中
B.北坡受季风影响,降水多于南坡
C.南坡云雨反射太阳辐射,气温低
D.南坡与北坡受人类活动影响均小
A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4.“雨林”和“冰川”共同存在于南迦巴瓦峰,其主要原因是南迦巴瓦
峰( )
A.位于北归回线以南,挺拔高耸
B.位于水汽大通道,山地降水多
C.地质演化进程慢,保留原生态
D.受热带季风影响,相对高度大
D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5.南迦巴瓦峰南、北坡雪线的高度不同,其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坡度 C.降水 D.海拔
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坡和北坡都没有高寒荒漠带分布。根
据“雅鲁藏布江在此的一个‘Ω’形转身”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坡和北坡都有雅鲁藏
布江流经,温曖湿润的西南季风沿雅鲁藏布江河谷深入,使南迦巴瓦峰南坡和
北坡降水均比较多,因而缺少在高寒干燥条件下形成的高寒荒漠带。故A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4题,南迦巴瓦峰南坡山麓海拔在1000米以下,且纬度较低(30°N
以南),在西南季风影响下,气候湿热,因而分布雨林,海拔5000米
的山顶气候高寒,积雪、冰川广布。故D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5题,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和山体坡度。单考虑
气温因素,南坡雪线应高于北坡,但事实上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这
说明南坡降水丰富,积雪、冰川覆盖面积大,雪线低。因没有坡度
等信息,因此无法判断出坡度的影响。故C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2017·北京卷,8)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
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6题。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6.该山地( )
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C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读图可知,海拔3000米处的气温大于0℃,位于喜马拉雅山
脉北坡的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这四个站点的海
拔均低于4000米,所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喜马拉雅山
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故C
项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身后的森
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
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
雪……”据此回答7~8题。
7.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B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8.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的季节为冬季
D.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D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7题,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
前簇簇花草相映……”说明教授站在高山草甸带。故选B。第8题,阿
尔泰山的南坡主要为针叶林;山上也存在山地牧场;根据“花草相映”
可判断出,此时应为夏季;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主要受来自大西洋
的西风的影响。故选D。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9~10题。
9.甲地典型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阔混交林
B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10.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
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B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第9题,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自然带为亚热
带常绿阔叶林带。甲地位于武夷山山麓地带,和当地自然带的类型
一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正确。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第10题,由材料可知,从甲地到乙地,海拔逐渐升高。成土母质粒
度大小影响的是土壤的质地而不是肥力,故A错误;随着海拔上升,
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力高,
故B正确;随着海拔上升,植被类型逐渐减少,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
故C、D错误。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11.(2018·北京卷,节选)中国和意大利都有悠久的历史,两国的文
化交往源远流长。中国的原创歌剧《运之河》在意大利的罗马、米
兰等地演出,引起当地民众的广泛关注。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为进一步向意大利民众介绍京杭运河,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根据
上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
略高、南北低;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亚
热带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自北向南有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钱塘江等大江大河流过。
上一页 下一页返回导航
【解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应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等自然
环境要素方面进行分析。据图可知,京杭大运河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位于
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中部略
高、南北低;淮河以北为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相应的植被为温带落
叶阔叶林;淮河以南为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应的植被为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