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实验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 高二 语文试卷
答题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值:150 分 共 6 页 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
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
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
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
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
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
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
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
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
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
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
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小乘佛教的
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
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
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
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
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
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
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
乏人
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
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
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
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
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
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
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
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
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
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
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
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
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
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
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
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在此意义上,中国佛
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4-7 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
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
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
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5)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春水碧于天, 。 韦庄《菩萨蛮》
(8) 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长相思》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 项“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暮春这个时令”的表述
错误,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D 项“生
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曲解诗意,诗人约客而客人不到,诗人闲敲棋子,
实际是焦躁的表现。
9.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
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
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
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
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
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10.(1)安能行叹复坐(2)春江潮水连海平(3)危樯独夜舟(4)吴楚东南坼
(5)云中谁寄锦书来(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7)画船听雨眠(8)故园无此声
11.(1)AB【解析】(1)C 项,“创作了《柳如是别传》,将生命情感体验与对身世之浩叹,全都
倾泻于陈端生身上”表述错误,《柳如是别传》应改为《论再生缘》。D 项,“在历史学与
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全面。E 项,“谢绝外人的到访”不正确,并非全
部谢绝,只是将一贯狂横的康生堵在了门外;“表示敬意”于文无据。
(2)①他一生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从未写过一篇媚俗的文章,从未无感而发地去“遵
命”写作。②他治学严谨,全力以赴,失明与膑足的痛苦并不能消磨掉他的创作才华,他长期
在几近湮没的历史废墟之中艰难地发掘。
(3)
①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②研究学问,脚踏
实地,学人之长,避人之短,切莫坐井观天,闭关自守。③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只有严格要求、
精益求精,才能达到尽善尽美。
12(1).A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白忠孝独自一人来
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的表述无中生有,由文本看,更主
要的原因是他在日本人面前好交差。D 项“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
的,自己不想邀功”的表述曲解文意,应该是白忠孝因为自己曾经帮过日本人办事不光
彩,担心游击队知道。
(2).①医术高超。为伤员治病时,王仁甫运用银针为其片刻止血,又很快将其伤骨
复位,显示了他高超的医术;就连宫本一郎也久闻王仁甫神针大名。②沉着冷静。从容
镇静地完成了对游击队伤员的救治;宫本初到医心堂时,王仁甫正从容地捻着银针赏看
,对侵略者的淫威毫不畏惧,显得沉着冷静。③大智大勇。王仁甫设计通过教授白忠孝
针灸之术,巧借其手除掉日军指挥官宫本一郎,体现了他的智慧与勇气。④正义爱国。
王仁甫不顾身家性命而救治游击队伤员,保护民族医学而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体现了其
正义爱国的一面。⑤包容大度。师弟白忠孝省悟改正后,便不计他帮助日军之前嫌,教
授其神针绝技。
(3).“医心”有两层含义:①医者之心。医者既要有伤者必救的仁爱之心,更要有恪
守正道的崇高人格。王仁甫秉承先师教诲,不顾个人安危,帮助抗日武装救治伤员;他
捍卫民族医学的尊严,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设计除掉日军指挥官,都体现了其守正爱国
的情怀。②医治人心。医生既要善于医治患者的身体疾病,更要疗救世人的精神。王仁
甫医术精湛,救死扶伤,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用针灸之法,拯救了白忠孝这个
误入歧途的人,帮助他重新做人,回归正道,体现了疗救精神的真谛。
13.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求全责备”的意思是对人或对人
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与①句“步履沉重,
气喘吁吁”的语境相符,且是否定,使用恰当。“妙手回春”是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
医生医术高明;用在②句中属于望文生义。“呼之欲出”是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
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与③句“人物形象”的语境相符。
“无所不为”的意思是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或干尽了坏事;与④句“黑心商
贩”的行为相符。“不知所以”是指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也形容人不明
原故;在⑤句中与句意矛盾。“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在⑥句中属于
用错对象。
14.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
在矛盾,可删掉一个;B 项并列不当,“媒体和报纸、电视台”存在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C 项否定不当,双重否定中少了一个否定词,可以将“都”改为“不”或将“无时无刻”改为
“时时刻刻”。
15..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①空由“不
断变化”和“恒久”的句意关系提示填转折关系的连词;②处举例,可填“尤其”或“特别”;
③处阐释原因;⑤处有“古人”的提示填“过去”;⑥处与⑤处相对。综合判断 B 项恰当。
16. 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段文字是
分析一个新节目在不同的渠道播放所引起的不同的反响。很明显这里是对比了两种情
况:在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播放和在视频网站播放。由后文“观众的数量自然难以保证”可
知这里要填写的是在网站播放面临的困境,即用户不足,还有无法控制的负面评论。因
此,可知 C 项是最合适的。
17.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
期准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考生要能够读懂构思框架的结构和逻辑,首先写出
国庆七日游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的目的,再提示做好前期准备,最后介绍七日游的
活动范围。
18.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屠呦呦及其团队获得诺奖是极为重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事件本身具有时代性、热点性,但背后反映的却是传统价值、人类精神。既有学术性,
又有普遍意义,他们身上体现的是能够引领社会健康发展,引导人们积极生活,促进人
类和谐进步、走向光明的满满的“正能量”。因此这则材料作文既有时代性,又有前瞻性。
材料已经把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可贵精神总结出来,即①“ 艰苦探索、不懈追求”的攻
关精神;②“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的奉献精神;③“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责任意识、
主人翁精神。题干的指向侧重于让考生选择一方面去立意,立意时要根据材料内容,结
合现实和自身,旁征博引,分析举例,深入挖掘“某一精神”的积极现实意义和永恒规律。
如果综合起来去写,则易构思为“总—分—总”的议论文范式,纲举目张,并提例列,首
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