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实验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
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
诈谋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
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
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2.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
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
了当时(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3.《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 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
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4.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
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5.公元前 513 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
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
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
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6.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
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
家等。这表明当时( )[来源:学|科|网 Z|X|X|K]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7.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
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8.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
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 )
A.改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 C.打击豪强地主 D.选拔实用人才
9.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
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10.“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
命靡常,唯德是亲”,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
“保民”。这反映出( )
A.民主思想的出现 B.天命观念的成熟
C.人文精神的跃动 D.王道学说的风行
11.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
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
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1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
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13.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
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
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
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14.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 3
千人,东汉太学生最多时达 3 万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
A.宣扬了黄老“无为”学说 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C.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
15.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
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史记》载:“公
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6.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
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17.《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
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18.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
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
于( )
A.明“理”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
C.明“理”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
19.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
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
无心矣。”据此可知( )
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
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20.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
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
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 )
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 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
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
21.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
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据此可知( )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22.明代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致良知”是其心学主旨,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
内在力量,即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致良知”的途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行优于知
23.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宋代商业都市繁盛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24.南宋朱熹认为“礼”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
并且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同时,他还专
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反映出朱熹( )
A.注重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 B.坚持三纲五常与封建统治结合
C.维护宣扬周代以来的礼乐纲常 D.高度重视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
25.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
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
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
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27.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
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 )
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28.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
这反映了他( )
A.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29.顾炎武认为:“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这表明顾炎武( )
A.挑战传统儒家思想 B.主张知耻和洁身自好
C.要求发展民间经济 D.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30.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
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C.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D.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2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
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663 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 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 年 洛克《政府论》
1691 年 王夫之《宋论》
1734 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 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6 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
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10 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4 分)
32.(16 分)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
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
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
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
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
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
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
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4 分)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
观点?(3 分)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3 分)
长春市实验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D2. A3. D4.B5. D6. A7. D8. B9. D10. C11.B 12. B13. A14.B
15. C16. B17. D18A19. A20. B21. D22. C23. A24. B25. C26. B
27.B 28. D29. D30.B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
【答案】(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6 分,答出 3
点即可。)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
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4 分)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4 分)(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
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
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
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2 分)(答格物致知即可得分)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4 分)
(3)内涵: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4 分)
32.
【答案】(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4 分)
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3 分)
(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
(4 分)
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2 分)
(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3 分)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