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 2015.11
本试卷共8 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长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
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 小题,每题1.5 分,共48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于机读卡相应位置。)
1.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还有王亲自从
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这些卜辞说明
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 B.占卜活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 D.重农抑商政策从商朝开始推行
2.右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 年),
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
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
授田仪式。这说明当时的西周
①存在货币交易的现象
②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
③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④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
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4.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
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
也。”以上言论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韩非子》
5. 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
的变化是
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 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6.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是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命名为
“石申”。石申的科学成就是
A. 用赤道坐标记录了恒星的位置 B. 记录了世界最早的日食月食现象
C. 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 D. 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 天
7. 右图为出图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
年(前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
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
A. 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
B. 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
C. 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
D. 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
8.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
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
举措
A. 导致了七国之乱 B. 形成郡国并行制度
C. 消弱了王国势力 D.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9. 2004 年1 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
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
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 由
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① 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 ② 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
③ 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 ④ 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
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
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 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 ② 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
③ 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 ④ 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1.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
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
A. 统一文轨 B. 整顿吏治 C. 定都平城 D. 迁都洛阳
12. 中国国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
活问题的著作是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3. 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
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
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
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 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C. 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 三生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14. 右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风俗画在宋朝得到充分发展
②绘画表现了活跃的商业活动
③宫廷画的创作题材十分狭窄
④画风忽略写实注重传情写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
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
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
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
出宋朝
A. 宗族观念浓厚 B. 重文轻武传统
C. 理学备受推崇 D. 选官注重才貌
16. 右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与右图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
A. 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B. 棉纺织品产量增多,丝织品产量减少
C. 棉纺织技术推广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 D. 王祯的《农书》首倡推广棉纺织技术
17. 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
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
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
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②广东商人比福建商人资金雄厚
③苏杭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地 ④对外贸易使广东商人生意兴隆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8. 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
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
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19. 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
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
A. 经世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
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 D.“中体西用”的影响
20.阅读右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
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
21.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
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
A. 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 B.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
C.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 D.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
22.读右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在2 发动起义,定都于4
B.洋务派在1 创办了最早的军工企业
C.八国联军在1 登陆,最终攻占3
D.在4 曾出现以中华民国为国号的政权
2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
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的进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湖北织布局 D.大生纱厂
25.近代注明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却有几
件大大的不好处,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所以撞着洋人,白白的送了性命。……
说到那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以下对这段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肯定义和团的爱国精神 B.反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
C.批判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D.义和团助长了列强侵略
26.1905 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
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
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
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 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
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28.1912 年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
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
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
29. 孙中山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
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为此他
A.核定地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发展实业,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C.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建立政党,扶持民族工业发展
30. 某同学编织了中国 近代化发展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
A.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B.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 D.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31. 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 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
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
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
A.掀起二次革命 B.倡导“实业救国”
C.倡导民主科学 D.主张“尊孔复古”
32. 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
①《资政新篇》 ②《海国图志》 ③《法俄革命之比较》 ④《新学伪经考》
②④③①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第33 题18 分,第34 题22 分,第35 题12 分,共52 分)
33.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
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
实际 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 建立一个
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
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
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
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
从此成为华 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
(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更具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
的原因。(6 分)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
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
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
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
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
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2 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
贡献。(4 分)
材料三 国籍问题 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 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出
现。1907 年荷兰国会议定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归化法”,规定自1908 年起,
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 ,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此规定引起南
洋华侨 的强烈不满。南洋华侨 成立国籍保存会,及时向国内发电请 求声援,国内商界、
学界及朝廷迅即回应。清政府参照中外国籍法规,针对 荷兰当局的“出生地主义”,于
1909 年颁布了一项基于“血统主义”的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
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从法律上正式明确了华侨 的身份是中国国民,使保护华侨 有了
法律上的依据,初步完成了官方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摘编自许小青《清季国籍问题 与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3)简述清政府对于南洋华侨国籍之争所采取的对策。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6
分)
34.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 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 特许制度,由政府
自行经营盐铁 。其时,王国的问题 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
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 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 的消费纳 入到国家的财政
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 ,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 官营之下,不得不
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
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 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 的历史变迁》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6 分)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 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
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
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 养兵的巨额费 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
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 ,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唐宋以来,商业镇 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
越重要。宋代设镇 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官府积极促进镇 市的设
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 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6 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10
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5.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
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韩愈认为 ,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
这样 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
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
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4 分)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2 分)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
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
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
经营 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
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
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
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6 分)
海淀区高三年级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5.11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正确答案填涂于机读卡相应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A B D B A D C B D D B A A B A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D A A C C D C D D B C D B C C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来源:学.科.网Z.X.X.K]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3 题 18 分,第 34 题 22 分,第 35 题 12 分,共 52 分)33.(18
分) (1)(6 分)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与商等先代贵
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6 分)
(2)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
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每点一分,共 2 分)贡献: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多伦会盟。(每点 1 分,共 4 分)
(3)(6 分)对策:荷兰殖民当局强迫华侨加入荷兰国籍。(问题由来 1 分)清政府引用国际
法原则制订国籍法,用法律保护华侨的中国国民身份。(具体政策 3 分)
认识:(学生答案需包含“国家主权”或“民族国家”等关键词,并且表述正确,即可得分,
2 分。其他言之成理可得 1 分)
34.(22 分)(1)(6 分)背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每点 1 分,共2分)
作用: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
削和控制。(每点 1 分,共4分)
(2)(6 分)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一
点 2 分,两点 3 分)
(3) (10 分)答案示例:
清朝前期至鸦片战争前后(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相
关因素两点).田赋在税收中占主导地位。(结论)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时段),西方势力侵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洋务运
动期间,近代工商业兴起。(相关因素三点)工商税收入超过田赋。(结论)
甲午战争后至清末(时段),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相关因素四点)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
来源。(结论)
税收结构的变化说明近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兴起、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抑商向重商的转
变。(概括性结论)
评分说明:
8—10 分,有合理的概括性结论,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6—8 分,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史论结合,论据较充分。
4--6 分,划分阶段,有明确的结论和相关的论据
4 分以下,列举了相关的史实和论点,但结构不清晰。
35.(12 分)(1) (6 分)韩愈的观点: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各阶层必须尽其职守;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4 分)
评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1 分)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1 分,言之
有理,即可得分。)
(2) (6 分)认识的同: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
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答出 2 点 3 分)
认识的异:黄宗羲出于传统思想,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自觉;谭嗣同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认
为君主是人民的选择,民可废君,具有民主思想。(答出 2 点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