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清高中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福州闽清高中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ID:588764

大小:16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 届福建省闽清高级中学高三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 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 作答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 本卷共 6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 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 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 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 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 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3.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 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 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 4.在中国古代,父亲在家中居统治地位,实行“一言堂”,是绝对的真理,鲁迅说“父对于 子,有绝对的权利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 错了”。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有关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 5.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 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2002 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 J1(12)10 简内容是:(正面):廿六 年(即公元前 221 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 ,(刑讯) 蜜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 最准确的是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 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文中的“此制”指的是 A.郡县制 B.封国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 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9.有人认为:“孙行者固然要受紧箍咒的约束,而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 这是《西游记》的漏洞,其实就是吾国政治的漏洞。”材料中“漏洞”指的是 A.权力缺乏制衡 B.官员素质低下 C. 贵贱等级分明 D.自由受到束缚 10.1835 年 7 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 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 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 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 国人的发明创造”是 A.宗法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12.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 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 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13.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 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 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 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 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4.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 )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C.以血缘亲疏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 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 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 15.“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 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16.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17.《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 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18.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 X 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 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 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19.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 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同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20.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21.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 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 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 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 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 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 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22.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 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23.太平军进入湖南省后,巡抚骆秉章在其幕僚左宗棠的支持下,采取湘潭举人周焕南的减 税方案,未经朝廷允许私自免征厘金和盐茶税、减征地丁银,由是军民大悦。“在出口货方 面……,它们的数量和价值都大为增加,湖南成为我国首要的茶叶输出大省,而上海则成 为首要的市场。”由此可见 A.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商品经济发展 B.湖南省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内乱 C.清政府逐步认识到赋税沉重的消极影响 D.内地及沿海的各通商口岸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日趋重要 24.“……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时候就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出席;中共的全 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的竟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并不在中国人手里, 而在代表共产国际的德国人李德手里。共产党是有铁的纪律的党,党员不但要遵守中共的纪 律,也必须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这段材料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奉行的基本原则是 A 共产主义 B 国际主义 C “一边倒” D 民主集中制 25.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 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 国近 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C、《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6. “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 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 时”应指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7.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起人心于一时 者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 下列口号与此不符的是 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倒孔家店!” 28.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 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 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这次“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29.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 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 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 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30.毛泽东在 1938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 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中国共产党成功化解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C.中国共产党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D.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3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 合约上签字;1943 年 1 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 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A.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32.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与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 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 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33.1899 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 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4.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 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 Z&X&X&K] C.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争取解放战争早日胜利 49. 1936 年 12 月 28 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 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 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50. 1936 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 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 D.《论联合政府》 51.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 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52.1961 年 6 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 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 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53.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 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 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4.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 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 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 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 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55.1958 年 8 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 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 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56. 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 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 5 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 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A.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B.欢呼新政权的诞生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 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57.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58. 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 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59.下列材料说明当时: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 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 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D.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60. 60 多年来的中美关系,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 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决定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61.(13 分)材料一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左边饼状图 为《唐书》所载 830 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1)依据材料一 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2 分)?这些变化对中 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5 分)? 材料二: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 19 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 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 19 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 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 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 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 19 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4 分)指出中英考试 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2 分) 62.(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学良西安事变,坏了大局,很多人要求杀张以谢国人,蒋念在昔日情份上谅解其 为别人利用,一时糊涂,只是解除兵权,予以幽禁,但生活上仍旧无微不至地关照,让他活 了百余岁。1958 年 11 月 23 日,蒋介石在台湾桃园大溪官邸召见了张学良。“总统说西安之 事,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蒋介石去世,张深情挥毫关 怀之殷,情同骨肉! 历史上,中国曾三次遭到外敌全面入侵,其中两次亡国:一是宋,二是明;唯一没有亡 时期 两宋 明 清 任 任 官 前出身 50% 以 上 的 进 士来自平民 43% 的 进 士 来 自贫寒家庭 的,是中华民国。蒋介石作为国家元首,领导四分五裂的中国,全面战胜强敌日本,主导废 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新疆、东北、台湾主权,使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四大国, 他若不是民族英雄,中国便无人敢称民族英雄!1940 年德国进攻法国,42 天后法国投降;1941 年德国进攻苏联,半年内即有 100 多万苏军投降;1931 年日本进攻军阀混战的中华民国,蒋 介石领导国民政府抗战 14 年,并取得最终胜利。西方称为“最勇敢的同盟国元首”“远东地 区骨头最硬的国家元首” ————《客观的认识蒋介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选取材料中对蒋介石的任何一个看法,结合史实和材料反驳。 63.(15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 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们国家蒙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令智昏、自欺欺人 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 ——摘编自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杨士琦传谕说,作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袁公(袁世凯)有维持共和国体的责任。 接着便强调说:“本大总统所见,改革国体,经纬万端,极应审慎,如急遽轻举,恐多窒碍, 本大总统有保持大局之责,认为不合事宜。”可是最后还是拖个尾巴。说“国民请愿要更改国 体,也为的是‘巩固国基,振兴国势’,如征求多数国民之公意,自必有妥善之办法。” ——唐德刚《袁世凯史传再发掘》 (1)据材料二说明袁世凯的真意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你的依据是什么?(5 分) (2)从历史传统,民众素质和个人的角度分析华盛顿自愿放弃做君主的机会,而袁世凯迷恋 君主制的原因。结合华盛顿和袁世凯两人最后的结果谈谈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影响。(10 分) 答案: 1---10ADACB DCBAC 11----20 BBCAB DDCBB 21--30BDBBA BDBCC 31---40 CBCBA BADBB 41—50CBCCC CBBDA 51---60 BCDCC ABDCB 61.(1)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 (2 分) 影响:科举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 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被儒学思想束缚,阻碍了社会发 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可给 5 分。) (2) 差异:①英国:以实用知识为主,强调文化综合素质;(2 分) ②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强调思想政治内容。(2 分) 实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或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2 分) 62、答案: 看法一:材料认为蒋介石注重情义,无微不至地关照发动西安事变“坏了大局”的张学 良。(1 分) 反驳: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关照,属于个人情义,从国家角度来讲,蒋对张的幽禁,使中 国少了一位抗日的将军,是民族的损失。(2 分) 史实论证:1935 年, 日军占领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 响;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 主张抗日;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目的是逼蒋抗日。 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多方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 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 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由于蒋介石的幽禁,张学良永远失去了亲自雪国耻家仇的机会,在 抗日的战场上少了一位英勇的将军。(9 分) 看法二: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主权,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1 分) 反驳:蒋介石政府组织四大会战抗击日军,收回治外法权,有进步性。但抗日战争的胜 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 分) 史实论证: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三省沦陷。之后,蒋 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压制民众抗日,日军占领长城一线。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 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七七事变,蒋介石仍犹豫观望。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 政府组织了四次会战,未能阻止日军进攻。丢掉了大片国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7 年日 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相持阶段的蒋介石则消极抗战。 中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 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百团大战,振 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9 分) 63.答案: (1)真意:复辟帝制。(1 分)依据:“传谕”的意思是帝王通告人民;认为改共和制为 帝制是“巩固国基,振兴国势”的举措。(4 分) (2)原因: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有民主传统;美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反对 君主专制制度;华盛顿深受民主思想的熏陶,反对君主制。(3 分) 中国长期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君权思想浓厚;中国人民长期受君主统治,民主意识淡薄; 袁世凯个人贪恋权位。(3 分) 结果: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自愿隐退,为美国人民树立了民主的榜样。袁世凯复辟帝 制失败,成为民主的罪人。(2 分) 影响: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但不对历史起决定作用。历史人物顺应历史,则 对历史起到推动作用;历史人物逆历史潮流,则会被人民推翻。(2 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