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3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 分)
大气,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大海大气,不拒绝点滴清澈的泉水抑或浑浊的污水,于是,他
的心胸更加广阔,拥有了 hào hàn( )与澎湃;高山大气,不嫌弃一块石头的丑陋,一
棵小草的卑微,于是,他的身姿更加伟岸,拥有了巍峨与坚定;蓝天大气,不厌恶一片乌云的
阴晦.( ),一只小鸟的聒.( )噪,于是,他的眼界更加辽远,拥有了广 mào( )
与无边。
2.下列语句与原文书写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B.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条公路修好才几个月,就到处坑坑洼洼,严重影响行车,实在是差强人意....。
B.骄傲的人终会黯然失色,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会永远鹤立鸡群....。
C.两个小机器人跳舞时突然四脚朝天,却仍在不停扭动,卖萌..的模样逗得围观者哈哈大
笑。
D.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好的。它煞费苦心....,创造了世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本着“服务 G20,奉献 G20”作为目的,杭州市政府发出志愿者征集令,希望广大市民
以主人翁姿态踊跃报名。
B.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C.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
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D.一篇有关中国人在 5 000 年前就酿制啤酒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第
一作者是位 90 后的杭州姑娘。
5.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4 分)
××网 2016 年 4 月 22 日讯 4 月 24 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
家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做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方面的
航天成就,强调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并指出“十二五”期间,
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近 20 年中国长征火
箭的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ttp://
6.古诗文名句默写。(10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亭亭山上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枝一何劲!(刘
桢《赠从弟(其二)》)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的高度评价,请你默写《使至塞上》一诗中被
誉为“独绝千古”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3 分)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
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
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共
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位革命领袖是他笔下最具代表性的
人物形象。
8.根据要求,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5 分)
顺顺同学有一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家随笔”。他向你介绍说:“这套书可有意思了,
单是书名就很特别。你看,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集子叫《凝动的音乐》。建筑虽然固定不动,
却有韵律之美。”
你接过其他三本看了看封面,跟着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顺又说:“文学家里我最喜欢鲁迅先生了,我想从语文课本中选几篇他的文章汇编成集,
你觉得取什么名字好?”
你说:“集子就叫《(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因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顺信服地点点头。
(1)从下面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仿照顺顺的说法,表达你对书名的看法。(2 分)
书名:《穿过地平线》 作者:地质学家李四光
书名:《看风云舒卷》 作者:气象学家竺可桢
书名:《彼此的抵达》 作者:桥梁学家茅以升
(2)在横线上填写自拟的集子名称,并说明理由。(3 分)
二、阅读探究(35 分)
(一)(11 分)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月色入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
长。
B.文章第①②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2 分)
人生需要“顶住”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
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
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
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
“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
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
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
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
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 1__700 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
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
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
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
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
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
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
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
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
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
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
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
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
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
“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8 月 25 日,有改动)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13.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2
分)
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 40 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
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
14.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3 分)
15.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文中第⑤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作为这一段的论点。
(2 分)
16.结合你的一次“顶住”的经历,谈谈你对“顶住”的认识。(3 分)
(三)(12 分)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
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
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
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
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
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
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
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
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
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 21 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
重 21 克。守着母亲的灵柩,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 21 克,应该是 21 千克,210 千克,不,
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
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
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
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
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
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的,快乐的,一如七十年
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
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
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
掉牙的自行车,再也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
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
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
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
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
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7.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 分)
(1)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 21 克,应该是 21 千克,210 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2)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18.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 分)
19.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3 分)
20.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结合全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两句话。(2
分)
母亲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劳一生,最后化为一抹云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 分)
21.题目:以《这,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规范。记叙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②正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
请用××或虚拟名称代替。
答案: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一、1.浩瀚 huì guō 袤
2.C 点拨:A 项“从流漂荡”应为“从流飘荡”,B 项“其间一千二百里”应为“其间
千二百里”,D 项“水中荇、藻交横”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3.A 点拨:“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D 点拨:A 项句式杂糅,将“作为目的”改为“的宗旨”;B 项成分残缺,可在“抽
样检测”后加“的力度”;C 项搭配不当,“描写……感悟”搭配不当,把“以及”改为“,
抒写了”。
5.示例: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专家总结中国航天辉煌成就
它点明了时间的特殊性,从整体上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6.(1)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5)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7.埃德加·斯诺 毛泽东 周恩来
8.示例:(1)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的集子叫《彼此的抵达》,书名也很好,不仅表现出了
桥梁的作用,还令人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2)文字的冷与热 他的作品中既有辛辣的讽刺,又有热情的赞美
二、(一)9.(1)门。 (2)高兴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交错纵横。
10.(1)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D 点拨:文中没有写到水。
(二)12.人生需要“顶住”。
13.事例放在第⑥段合适。因为这个事例可以论证(支撑)文章第⑥段的分论点“‘顶住’
是定力,坚定不移”。
14.举例论证。举曹雪芹著《红楼梦》和钱穆著书立说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顶
住’是执着,坚持不懈”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15.“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 点拨:根据本段列举的事实与道理论据,可知本段是围
绕“毅力,坚忍不拔”来阐述的。
16.示例:学校举行长跑运动员选拔赛,一圈,两圈……跑了一半路程,我的呼吸变得困
难,腿像灌了铅似的,眼看后面的同学要追上来了,我用手按住胸口,全力以赴,坚持着跑完
了全程,并成功入选校田径队。这次选拔赛让我体会到只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毅
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三)17.(1)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点拨:结合下句可知,“我”觉得母亲的灵魂“重”是因为“我”内心感到无比沉重,另
外母亲双肩所承受的担子重,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2)解脱操劳,放下一切;母亲可以快乐、轻松地离开。 点拨:“轻”既有“我”内心
觉得“轻松”之意,觉得母亲终于可以解脱操劳放下一切,又有对母亲的祝福祈祷之意,希望
母亲离世能轻松快乐。
18.①养育子女,付出所有;②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③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④辛
劳一生,轻松离去。
19.示例:手法上:运用比喻或象征,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把对母亲的深厚情
感寄托在一抹云上;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照应;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
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心中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安慰的过程。
20.示例:母亲是儿女心灵的港湾,倾尽爱护,最后变成一阵清风 母亲是父亲得力的臂
膀,竭尽全力,最后幻为一团雾霭
三、21.思路点拨:题目中的“这”字,既可指人又可代事,既可以是具体的景又可以是
抽象的情;“我”表明作文要求使用第一人称;“感动”要求学生要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充分抒写个人的切身感受。这个题目从选材来看,非常宽泛,是对“我”生活中的美好的人、
事、物、景、情的回顾;从考查角度来看,贴近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
思考感悟、自我成长等方面,旨在引导学生写实感、抒真情,通过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来
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才情。除了选材和构思的创新外,学生还可以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比如书信
体、日记体等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