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015 —2016学年度高一级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 I卷(阅读题)和第 11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 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鲁迅先生是亲切的,热情的,一直保持着平
等待人的态度。(1)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
“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他以自己的行动,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作出形象的暗示,
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
大物博;看得多了,鲁迅先生叹息说:(2)“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
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
浅薄;这种时候,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3)“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
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记得在闲谈中,鲁迅
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克已为人,却绝口不提。他经
常为青年们改稿,作序,介绍出书,资助金钱,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也乐于代劳。
1、对第一处划线句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对青年的教导,有独特的方式和平等的态度。
B、对青年,鲁迅言传身教,启发他们思考、觉悟。
C、鲁迅对青年的教导,讲究形象性和实际效果。
D、对青年,鲁迅提倡正面教育,反对妄自尊大。
2、对第二处画线句,鲁迅讲话的用意分析正确的是( )
A、尖锐地批判不懂当时政治腐败而一味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的青年。
B、委婉地喻示在政治黑暗之时夸耀地大物博是不适宜的。
C、嘲讽身受人宰割境地而不自知的官僚。
D、讽刺自夸地大物博而甘心受奴役的青年。
3、对第三处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勉青年不要沾上污泥,要清白做人。
B、劝勉青年不要自惭浅薄,要保持自己的“明澈”
C、劝勉青年不要被夸夸其谈的学者吓倒。
D、劝勉青年不要做夸夸其谈的学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
- 2 -
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
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
“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
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
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
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
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
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
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
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
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
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
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
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 。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
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4、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招致
5、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
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
- 3 -
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
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
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4分)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
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8、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3分)
9、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
(2)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3)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赤壁
赋》)
(4)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5) ,謇朝谇而夕替。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离骚》)
乙 选 考 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25分)
品 质
- 4 -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
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
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
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
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
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
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
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
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
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
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
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
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
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
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
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
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
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
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
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
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
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
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
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
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
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
- 5 -
“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
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
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
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
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但是饿死—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始时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气
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
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走进他的
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
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
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2)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
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引得春风度玉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情形在 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
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宗棠不仅是个军事家,他对于发展西北的经济也颇为关注。鉴于甘肃“地气高冷,节候
- 6 -
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状况,他建议广种棉田,以解决穿衣
问题。他认为甘肃凡是可种罂粟的向阳肥暖之地,都适宜种棉花。于是,他不仅通令下属各地
严禁种植罂粟,劝告农民广种棉花,还采购纺车织具,设立专门机构,雇请民妇来教习纺织,
并刊行《种棉十要》及《棉书》,分行陕、甘两省,目的在于“拔恶卉而植嘉苗,为一举两得
计也”,期望这些举措能“为甘省开万年之利”。
左宗棠在西北注意修河、治路,于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数年来陇中遍地修渠、治道、
筑堡、栽树”。尤其是植树绿化举措颇得后人称赞,他命令“自径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
这些柳树“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被后人艳称为“左公柳”。
收复新疆之际,为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这固然出于军事
目的,却也具有开发大西北的用意。他令张曜率军在哈密办屯垦、水利,垦得荒地 19000余亩,
获粮数千石。他还善于因地制宜,依据新疆许多地方“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的
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
民日用所必需用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这些主张对他后来率军收复新疆极为有利。
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更是左宗棠的一大功绩。同治七年(1868 年),左宗棠在参与镇
压捻军后抵西安,他为解决所部使用的军火从上海等地采办价值甚昂的问题,决定在西安设立
机器局。同治十一年,左宗棠进住陕甘总督任所,他将西安机器局的机器搬至兰州,创办了兰
州机器局,以精通西洋枪炮制作的记名提督赖长为该局总办,并从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抽调
了技术工人,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炮弹。兰州机器局的设立,既有镇压回民起义的用意,
更有收复新疆之图,因为在该局创办前一年,俄国已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便在筹划收回伊犁
时提出“精求枪炮”的主张。很明显,他在兰州设局是为了实现这一主张。
光绪三年(1877 年),赖长在兰州机器局内试制了一台织呢机,用甘肃所产羊毛织成一块
绒布,呈送给左宗棠验看,受到了左宗棠的称赞。于是,左宗棠打算从国外购买全套织呢机,
他写信并附赖长所绘织机图给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以甘肃羊毛、驼绒均易购取,煤也易
得,只要有机器便省工力等由请他从德国访购织呢机器。直到光绪五年,织呢机器才全部运至
兰州。织呢局正式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在西北诞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创办兰州织呢局被左宗棠视为“气象更新”之举,高兴之余,他还费尽苦心就地取原料,
想以成本低廉来抵制洋呢进口。但是,兰州织呢局的生产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理想,所织成的
呢绒品质很坏,几乎不能出售,品质上和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呢绒,即便把产品运到各通商口
岸,也比从欧美输入呢绒要贵多了,再加上局中被安臵了大批“干领薪俸”的冗员,兰州织呢
局在创办后仅 4年就被迫停办。左宗棠经营近代民用企业的这次尝试未能成功,但他勇于在风
气未开的情况下把机器生产率先引入西北,已是一个创举。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左宗棠建议首先解决穿衣问题,并通令下属各地禁植罂粟而改
种棉花,最终收到一举两得之效。
B.左宗棠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还主张在新疆许多地方不必只是强调“耕桑然后致富”,
还应该“讲求牧务,多发羊种”。
- 7 -
C.左宗棠设立兰州机器局,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意图,但“精求枪炮”的主张表明他更重视
以武力收回被俄国军队占领的伊犁。
D.赖长用试制的织绒机织成了一块绒布不仅受到左宗棠的称赞,还促使左宗棠委托胡光
墉最终从国外购回了全套织呢机。
E.生产的呢绒品质不好,价格上比不上外国呢绒,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兰州织呢
局在创办后仅 4年就被迫停办。
(2)左宗棠“发展西北的经济”有哪些显著的具体成效?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左宗棠在发展西北经济时,善于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勇于在风气未开的情况下率先引
入先进生产技术。在“善于”和“勇于”中你更认同哪种品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氓之蚩蚩..chī 于.嗟鸠兮 xū 靡.室劳矣 mǐ 匪我愆.期 yǎn
B、朝谇.suì 谣诼.zhuó 岌岌..jí 遗.施 yí
C、公姥.mǔ 伶俜.pīng 摧藏.zàng 吐哺.bǔ
D、激湍.tuān 虚诞.xián 旌.旗 jīng 窈窕..yáo tiáo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夙兴夜寐 杂揉 浩荡 终老不复取
B、靡使归聘 嗑死 伫立 未雨绸缪
C、深思慎取 鸷鸟 自缢 杳无音信
D、苏子愀然 庐冢 槃石 凭虚御风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B、我狙击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后,伤亡十分惨重,而敌人的攻势却更加猛烈,
眼看阵地就要失陷,就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C、奥运火炬在南通传递时,热情的市民纷纷到大街上去观看火炬接力的盛况,很多居民
小区都十室九空....了。
D、在国产动画电影《风云决》的首映典礼上,任贤齐坦言配音过程“很困难”,无独有偶....,
其他演员也表达了“比演戏更难”等相似看法。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陆续刊发时,
引起热议,其影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
B、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
《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 8 -
C、近日在宜宾城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案,当三名男子在持刀抢劫一女子时,将交通一度阻
断。在长达近十分钟的抢劫过程中,数十名路人视而不见。
D、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
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17、将下列语句依次填人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3分) ( )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大多数人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臵于界限分明的两
端;其实,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它们是人类文化的两翼。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这些,都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更高。
①营造更完美的创造空间
②艺术工作者多懂一些科学
③可以有更多灵感
④可以更好地发挥艺术器材的效能
⑤更能充实生活,享受美的熏陶
⑥科学工作者多懂一些艺术
A.⑥④⑤②③① B.⑥③⑤②④① C.②③①⑥④⑤ D.②④①⑥③⑤
18、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不超过 45个字)(5分)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国家机关或社会各种公共服务
部门在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
虑公民的心理因素和利益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让民众认
同,让民众信任,让民众满意。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完善公共服务
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答:社会公信力是 。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
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
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若皇帝知晓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
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整墩面改为微微隆起,
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
国建筑多增一份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可以“承
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
社会中尤为重要。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 9 -
试题答案
第 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1、A (B 项不全面,没有体现平等、和蔼可亲的一面;C项“实际效果”没有体现出来;D项
“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属于很委婉的,而不是正面的,“反对妄自尊大”在这一处没有体现
出来。)
2、 B (A项鲁迅不是“尖锐的批判”青年,而是形象的教育青年;C项鲁迅的“用意”不是批
判官僚,而是通过这一喻示教育青年认清形势;D项“讽刺”、“甘心受奴役”理解错误。)
3、 B (这一处鲁迅的主要目的是鼓励青年在夸夸其谈的学者面前不要自惭浅薄,要有象小溪
一样明澈的人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解析】选 D(A.诚:如果。B.吊:表示哀痛,例如“中心吊兮”(《诗·桧风·匪风》),而不表“形
影相吊”的“安慰”之意。C.绝:断绝。)
5.【解析】选 A(B 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项,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
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项,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
对象。)
6.【解析】选 D (“从文中表现可知,张仪诳楚不是大丈夫所为。认为他是“大丈夫”的,只有“或
谓”,即“有的人认为”。)
7.①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
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① “所以”“以”各 1分,
句子大意 2分。②“因”1 分,“赂以一名都”介词结构后置 2分,“亡地于秦,取偿于齐”2分,句
子大意 1分.
译文
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对楚王说:“大
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
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
十分高兴,允诺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
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有什么不好?”陈轸回答:“您的想法不对。以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
会到手,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
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
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
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您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
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为您算计,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
仪回去。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斥责道:“请你 陈先生闭上
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收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
- 10 -
赐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
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
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
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齐国、秦国于是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
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地回国报告楚王,
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
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了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
在大王您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
的军队了,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
任命魏章为庶长之职,起兵迎击。
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的列侯、执珪
等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
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国听说了,只
好率军回救,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
《孟子》论之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一怒而使各国恐惧,安
居时又能使兵火息灭。”孟轲说:“那岂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这才能算得是大丈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8、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
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9、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
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
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
凉的感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略)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25分)
(1)【答案】D (3 分)A (2分)E(1分) BC不给分
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 人们“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
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
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E“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
中“我”以及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
(2)(6 分)【答案】①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②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
渝。(每点 3 分,要求能对人物性格准确概括,并能结合小说略加分析)
(3)6分)【答案】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
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
- 11 -
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
形象;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每点 2分)
(4)(8 分)【答案】
观点一:表现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赞赏。①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靴子的品质,也
是指他的人品;②从周围人的反应看,人们“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就像
走进教堂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和人品的尊重、敬畏;③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靴子梦”,
他对皮革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理想的痴迷。
观点二:隐含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批评。①从顾客的角度看,他不够热情,而且做靴子用时
太长,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失去了所有的顾客;②从时代发展看,他的经营方式刻板、
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③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在竞争中被人兼并收购,终至饿
死。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 2分,理由充分 6分,每点 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2.(1).【答案】 答 C给 3分,答 B 给 2分,答 D给 1分;答 A、E 不给分。
【解析】 A项“鉴于甘肃的气候特点”涵盖不全;D项“还促使左宗棠委托”表述不够准确;E 项
“再加上局中大批冗员消极怠工”文中无此信息。
(2).【答案】 ①植树绿化而有连绵数千里的“左公柳”;②在哈密垦得荒地 19000亩,获粮
数千石;③创办了兰州机器局(或: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④创办了兰州织呢局(或:创办
了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答出 3点即可。)
【解析】 应在“发展西北的经济”内容的范围内筛选信息。文中写到左宗棠的诸多有关“举措”
和“主张”,但并没有明确某些“举措”和“主张”带来的“显著的具体成效”,所以这些“举措”和“主
张”的内容本身不在题意之内。
(3).【答案】 结构上:①照应文章标题;②为后面具体写左宗棠为西北发展做出诸多贡献
作铺垫,并能引人入胜。(3 分)内容上:与王之涣的诗在意境与感情上形成对比,生动而概括
地表现和赞扬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政绩。(3分)
【解析】 引用杨昌浚的诗有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结构上首先照应了标题,同时也引出
了下文对左宗棠在西北贡献的叙述;内容主要和王之涣描写的场景作对比,以突出左宗棠的贡
献之大。
(4).【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应善于利用本地自然环境。左宗棠抓住甘肃向阳肥暖之地
都可种棉花的特点,劝告广种棉花;在西北沿河、沿路“广种榆柳”;依据新疆“可渔可牧”的特
点,认为应“讲求牧务,多发羊种”。我们应因地制宜,积极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经济,同时还要
保护好自然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观点二:我认为应勇于尝试、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左宗棠敢于把近代机器生产引入西北,生产
枪、炮、子弹、炮弹等,并在西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勇于开风气之先。我们在经济
活动中,也应勇于尝试、大胆创新,超越前人,谋求经济的稳步发展。
(观点明确,给 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 6分。)【解析】 对于左宗棠发展西北经济所具
有的两种品质,认可哪一种都行,但要有明确的观点。如善于利用本地自然环境,要结合左宗
棠在当地的种植棉花、植柳等事件,并要上升到对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启示上;认可后一种观点,
- 12 -
模式也是如此。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C
14、C
15、B
A.身无长物”的“长物”指多余的东西,此成语形容人除自身外,东西极少。形容贫穷或俭朴不
指没有特长。
B.间不容发: 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C.“十室九空”是指残酷搜刮、严重灾祸造成的贫困、流寓或死亡的凄凉景象,用在这里不符
合语境。
D.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此处不合语境。
16、D【解析】A 项,搭配不当,改为“其反响是近年文坛鲜见的景观”;B 项,主客颠倒,将“私
有概念对人们”改为“人们对私有概念”,同时删去后一个“人们”;C 项,成分残缺,去掉“三名
男子”前面的“当”;语序不当,“将交通一度阻断”改为“一度将交通阻断”。
17、B(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18、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1 分)在处理社会公务中(1 分)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
和信任的影响能力(3分)。
六、(60分)参考 2014年新课改全国高考作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