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13.1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猝.然(cù) 祈.求(qí) 涮.羊肉(shuā) 数.见不鲜(shuò)
B.唠.叨(láo) 模.样(mú) 襁.褓(qiǎnɡ) 弱不禁.风(jīn)
C.悄.然(qiǎo) 舸.舰(ɡě) 梵.婀玲(fán) 毛骨悚.然(sǒnɡ)
D.慰藉.(jí) 鳏.寡(ɡuān) 胴.体(dònɡ) 载.人航天(zà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美轮美奂....地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B.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是为了党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
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C.豆蔻年华....的男女大学生们,在对“高富帅”“白富美”的议论中,寄托了对理想生活
的向往和对平凡现实的自我解嘲。
D.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推出了把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的的军事战略,这导致亚太地区军
备竞赛炙手可热....。
3.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不同于...其他三项活用情况的一项是(3 分)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xK b1.Com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下列文言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 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2 分)
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是山东省 (县级市)人,代表作是中
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 》。
6.仔细观察下面这幅丰子恺先生创作的讽刺教育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不
超过 40 字),并明确表明自己对这种至今任然存在的教育现象的看法。(不超过 40 字)(4
分)
这幅漫画的内容是: ▲
我对这样的教育现象的看法是: ▲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甲 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
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
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
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
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
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者》
乙 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X|k |B| 1 . c|O |m
——《劝学》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不应而还.走 还:(xuán)通“旋”,转身
B.王生惊觉,谢.曰 谢:感谢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新|课 |标|第 |一| 网
A.善假于.物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君变色以.去 太医以.王命聚之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穷山之高而.止
D.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杳不知其所之.也
9.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甲文用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善学者要善于思考、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道理。
B.李生与王生的对话中,批评他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不注重思考,学习并不得法。
C.荀子在《劝学》中论及的“学”,不仅指学习文化知识,也指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D.说理的深刻性与形象性并不矛盾,《劝学》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地论述了深刻的道理。
10.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0 分)
①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 ▲ (3分)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 ▲ (3 分)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 ▲ (4 分)
三、古诗词鉴赏 (10 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③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④。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①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②兜鍪(móu):头盔,这里代指士兵。③坐断:占据,
割据。④曹刘:指曹操、刘备。
(1)词的上阕有两问,从“何处”“千古”两个词来看,这两问发问的角度有何不同?(2
分)
▲
(2) 词的下阕,作者极力赞赏孙权的英雄才俊,有何用意?(4 分)
▲
(3)全词由三问构成,请具体分析三问中包含的不同情感。(4 分)
▲
四、名篇名句默写 (8 分) 新- 课-标-第 -一-网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 。
(韩愈《师说》)
(4)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5) 大江东去, ▲ 、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
(朱自清《荷塘月色》)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抹掉足迹的人
谢志强
父亲提出要我出远门闯荡闯荡,窝在家里不是个办法。何况,我挨近18岁了。父亲的说
法是你已经吃成人的饭了。
可是,长了这么大,我还没离开过村子。母亲一会儿想起带上这,一会儿想起拿上那,
那个念头又转化为物品堆积起来,好像什么都要紧,我看着塞得鼓鼓囊囊的两个包囊。我说
背着它们,我还咋走?
父亲一个劲地吸烟,像是陷入了困境,终于,他发话了,说:带着那么沉的包囊,还能
走多远?父亲端详着我的装束,他说,换换装,不要那么寒伧。
我换了一套父亲认可的服装,好似脱了胎。母亲一直送我到村边,还一再关照“路上小
心”,“注意冷暖”。村民好奇地问我的去向,我不愿让他们知道,我担心成为他们教训晚辈
的失败的例证。我对未来实在没有把握。
不过,一帮孩子还是关心着我,跟着我走了很远一段路。我在岔路口,碰到了第一个难
题,我不知往哪走了,车辙、蹄印、足迹,我辨认了一番,选了车辙的方向。可是,突然冒
出一个羊倌,说:错了,那是进山的路。w W w .x K b 1.c o M
于是,我踏上留有足迹的路,是成人的脚印。只是,回头再也看不到羊倌的时候,我觉
得山岭的树林里,有无数双眼在窥视着我,甚至窃笑。我想到自己那么稚嫩,不过,我挺起
胸,昂起头,摆出一副闯荡世界的架势给他们瞧。偶尔,我还哼起山歌,只是我的嗓子不争
气,光顾着喘气了。
那路,久已不走人了,浮土漫起,我的脚印,模子一样,一个一个地留在上边。我讨厌
别人说三道四,确实,母亲过分宠爱我,可是,这回,我得混出个人模人样来。那样,父亲
的愁眉可以舒展开来了。
我得消除我的行踪,隔个半年一年,突然出现,引来村民的一片羡慕的目光。我折了两
根树枝,开始清扫路上的脚印。
效果实在乐观,我背后的路面,那一长串我熟悉的脚印没了,好像我是个不留足迹的人
——来无踪,去无影。甚至,我的身体轻盈起来。
树枝像我的尾巴,在脚后来回扫荡着,我行进的速度慢了许多,可我十分欣慰,好像终
于摆脱了什么。我沾沾自喜欣赏着我的神秘“失踪”。我们村里一直凭脚迹观察、判断一个
人的动向、愿望,因此,父亲接受了观察过我的脚印的长者的劝告:你的儿子应当出远门。
我想,这一下,你们还能看出什么?我仿佛跟我的过去、我的村庄了断了关系。我以另
一种姿态走上了路。我想,村里的人真可笑,动不动就拿“早先”怎么怎么来约束我的行为。
我故意蹦蹦跳跳地走。树木喧哗,似乎受了我的感染,或者是欣赏我的举动。我发现,
天色阴暗下来。这个时辰,母亲该烧好饭菜,等待着我坐下来呢。
我找着了一个路旁的土坯屋子,它像父亲嗜烟过多的口腔,门框、坯壁留着熏过的烟迹。
我捡了些树枝,燃起火,煨了个烙饼。我想起家里饭菜的可口。接着,我又怀念起家里床铺
的柔软了。
我醒来时,满耳是鸟鸣,仿佛我是它们的同伴。它们并不害怕我,一个劲地叽叽喳喳,
似乎在讨论我的出现是怎么回事。我开始想家——我熟悉的村子。只是,我忽然失却了方向
感,我不知哪个是村里的方向,我该走向何处?
那两根树枝躺在门口,绿叶已枯萎了。我就是用它们抹掉了我来时的足迹。现在,我找
不着回归的路了。我真想变成一只鸟,跃上蓝天,那样,可以俯视到我的家——我突然觉得
村子的可爱可亲。我懊悔抹掉了自己的足迹。我哭起来,鸟鸣仿佛是一群小孩在讥笑着我。
走过了,不留足迹是多么可怕。我盲目地转悠着。
13.文中的“足迹”、“扫脚印”有什么象征意义?(4 分) www .xkb1 .com
▲
14.“我”在出门远行的经历中,情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6 分)
▲
15.从全文看,“我”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4 分)
▲
16.请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段落,分析文章结尾处“走过了,不留足迹是多么可怕”这句话
的含意和作用。(6 分)
【课文链接】
①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
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
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 曹文轩《前方》
②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韩少功《我心归去》
③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19 题。
理性维权:一种需要大力弘扬的公民德性
王学进
2012 年 3 月 1 日,青岛市政府启动了耗资 40 亿元的“增绿行动”,要将这海滨城市打
造成森林城市。对此,潘琦姑娘与众多市民一起大骂政府,但通过实地调查,她的怒火消了,
觉得骂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走上了理性的维权之路,拔打市长热线,向各政府部门表达自己
的意见。(4 月 18 日《中国青年报》)即使在一次次拔打各部门的电话时被当做皮球踢来踢
去,也不生气,完了还不忘说声“好的,谢谢”。其理性的维权方式受到了市民的称赞。
这些年,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上演了太多的暴力维权、自杀式维权,公众则无一例
外从道义上声援此类维权,然后聚合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迫使政府让步或者废除不合理的规
章制度,如唐福珍自焚事件直接导致了拆迁条例的废除。在肯定此类悲壮的维权方式的积极
意义的同时,也不能不指出:维权者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而且还必须指出一点:公
民选择过激的维权手段加剧了民众与政府的对立,从长远看,无助于形成官民良性互动的和
谐局面。
在此背景下,潘琦选择了一条异乎寻常的维权之路,让人憬悟到一点:原来维权还可以
采用这种不伤人也不自伤的和平方式。从中,我看到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公民德性。按我的理
解,所谓的公民德性,应该包括平和理性、克制忍让、宽容中庸、知书识礼、懂法明理等这
些质素。具备公民德性的人,不但会知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还能知道当自己的权
益受损时怎样运用法律通过和平方式维权,而不是一怒之下,不计后果地蛮干。
我们必须立足于一个基本判断,即党和国家要将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这
点始终不渝,虽然在具体的治国理政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但总体而言,还是处在不断进步
中。作为公民,其使命在于秉持公民德性,运用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给政府建诤言,献良
策,而不是一味痛骂政府,甚而选择极端手段与政府对抗。事实证明,靠网上痛骂来发泄对
政府的不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得提倡潘琦这种理性的维权手段。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不能不提及的是:公民德性需要制度德性的保
障和呵护。遗憾的是,从潘琦的维权遭遇中,恰恰暴露出制度德性或者说官员德性的不足。
这由其被当做皮球踢来踢去及遭遇对方不礼貌的质问中可见一斑。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
说:“正义是制度的首要美德。”从青岛市政府不征求市民意见,靠政府意志强行将一座海滨
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这点看,谈不上多少制度美德和决策正义。没有制度德性作为背景,掌
权者当然不会把“公民权利”当回事。
所以说,政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以此促进制度德性的生成,与公民德性形成互动,相
互配合。如此,建设公民社会的愿景指日可待,中国大有希望。
17.文章开篇就从潘琦的维权经过说起,有什么作用?(5 分)
▲
18.作者认为“暴力维权、自杀式维权”有何利弊?(4 分)新课 标 第 一 网
▲
19.结合文本,联系实际,你认为如何才能促成理性维权、早日实现建设公民社会的愿景?(6 分)
▲
七、作文(70 分)
20.请以“我的欢乐我的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2013.1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B.(A.涮羊肉 shuàn C.梵.婀玲 fàn D.慰藉.jiè)
2.B.(B.息息相通,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A.美轮美奂,形容房屋
高大华丽,现代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C.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时。D.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3.D.(A.B.C 三项为名词作状语;D 项为名词作动词。)
4. C.(C 项为判断句;A.B.D 均为定语后置句。)
5.(2 分)新-课-标 -第-一- 网
高密 《蛙》或《丰乳肥臀》
6.(4 分)
这幅漫画的内容是:一个人拿着一副模具,正在桌前用泥巴塑泥人(1 分),塑造出来的泥
人一模一样(1 分)。 我对这样的教育现象的看法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1
分)。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育要因材施教(1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7.B.谢:道歉
8.C.(A.于,向/被; B.以,相当于“而”,表修饰/用 ;C.而,均表承接关系 ;D.之,
取独/往,到。)
9.B.(《李生论善学者》中,李生并没有谈及王生的志向问题。)
10.①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
希望听到真理啊!
②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他国)积久而成的威
势所胁迫啊!
③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
看到他的明达。新|课 |标| 第 |一| 网
《李生论善学者》参考译文:
王生好学,却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
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
应答,转身就跑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
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
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
(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自满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
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
“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作为醒目的警
戒。”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1.11.(1)第一问是从空间的角度发问的,第二问是从时间的角度发问的。(2 分)
(2) 用以反衬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庸禄无能、懦怯苟安;表现
作者有心报国却无人任用的复杂、失落的心情,劝谏南宋朝廷启用贤能,收复中原。(4 分)
(3)一问神州何处,抒发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之情。二问兴亡几多,表达了对国
家兴亡的关注之情。三问英雄何在,喊出时代渴望英雄的呼声,对于庸才的鄙夷也自在言外。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2.12.(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7)仿佛远处
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8)地利不如人和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13.足迹:象征着成长的过程。(2 分)扫脚印:象征了“我”对过去的了断和对未来的向
往,想摆脱约束、渴望独立的心态。(2 分)
14.①刚出门的时候,“我”对未来没有把握,但还是带着激情和勇气;(2 分)②途中,对
未来产生幻想,为抹掉自己的足迹沾沾自喜和得意;(2 分)③天色阴暗之后,产生对
家的怀念,并为找不到回归的路和抹掉自己的足迹而懊悔。(2 分)
15.①“我”渴望摆脱羁绊、寻找自由、追求梦想;②“我”稚嫩,胆怯,缺乏自信;③
不想别人干涉自己,但目前还无法真正独立。(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二点给 3 分,答
对三点给 4 分) w ww.
16.含意:①不留足迹,既失去了来的方向,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前途变得迷茫;②人
生没有留下足迹,找不到回家的路,流浪的心灵得不到抚慰。(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
二点给 3 分)
作用:①强调足迹对于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突出文章主旨;②照应文题,呼应前
文。(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二点给 3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 分)
17.⑴以具体事例凸显了理性维权的良好效果。 ⑵呼应题目,为下文展开议论作铺垫。(答
对 1 点给 2 分,答对 2 点给 5 分)
18.利:聚合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迫使政府让步或者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2 分)弊:
付出的代价太高,加剧官民对立,无助于形成官民良性互动的和谐局面。(2 分)
19.一方面养成公民德性,在权益受损时运用宪法法律通过和平方式维权;(2 分)另一方
面,也需要提高制度德性和官员德性,与公民德性形成互动,相互配合,如此,建设公
民社会的愿景指日可待。(2 分)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现实环境中,公民可以借鉴他人
的理性维权方式,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
分)
七、作文(70 分)
20.评分参考等级
等级 内 容 语 言 结 构
63-70
能在所写的人事景物中体现出“班
集体里的欢乐”的深刻意蕴。
记叙通畅,形象生动,
有意味。 有精巧的构思。
56-62
围绕“班集体里的欢乐”选材,能
揭示“班集体里的欢乐”的意思。
记叙通顺,偶有病句,
明显病句不超过 2 个。 结构完整。
49-55
围绕“班集体里的欢乐”选材,主
题比较明确。
能把人事景物记叙清
楚,病句不超过 5 个。 结构比较完整。
42-48
能围绕“班集体里的欢乐”选材,
主题不够明确。
记叙拉杂,不连贯,病
句较多。
结 构 前 后 缺 少 照
应。
28-41
材料与“班集体”“欢乐”有关联,
但不能照应两方面,主题不明确。
记叙文体不明显,语句
不连贯,病句较多。 结构不完整
27 以下 文不对题。 记叙文体不明显,语句
不通。 结构不完整。
注意:①错别字每个扣 1 分(重复不计),扣满 5 分为止;
②每少 50 字扣 1 分;
③不足 300 字,不得超过 28 分;
④默写优秀作文,不得超过 20 分;
⑤抄写试卷的阅读材料,不得超过 10 分。
系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