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

ID:591722

大小:2.04 MB

页数:104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概览】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分别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 别康桥》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我们或许可以掀开中国 现代新诗面纱的一角。 著名学者谢冕说:“二十世纪的文化变革留给中国许多记忆,而新诗的从无到有的轰轰 烈烈的行进,却是最激动人心的、永远值得纪念的事件。”我国诗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 次变革,从古体到近体,从乐府到小令,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审美 形式和内在思维是没有发生变革的。就在上个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新诗诞生了。它 诞生于五四文化运动时期,诗人们可以在相当自由的诗形诗句中表述自我,关注社会民生, 宣传民主科学。新诗是时代的需要,亦是时代的产物,在人们逐渐对新诗做了尝试、有了认 识和思考后,人们也开始了关于新诗的艺术思考,所有这些都为之后漫长的新诗的发展和创 新打下了基础。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气魄宏大、文采奇异,体现了诗人伟大崇高的思想境界,是 诗人伟大心灵的回声。它虽然是一首旧体诗,但是以词的形式表现了新的社会内容和思想追 求。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 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诗中描摹的雨巷、 丁香、结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一直是人们品读的重点;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复杂朦胧,也是 人们探究赏析的兴趣所在。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诗歌主张:音乐美、建筑美和 绘画美,整首诗歌以和谐的旋律、匀称的结构和优美细腻的意象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 淡的离情别绪,从而传达出了人类固有的对逝去往事的怀念之情。 大堰河,艾青,两个阶级的人,他们生命的轨迹交会在苦难的生活中。对乳母的感激依 赖之情,对乳母苦难艰辛生活的同情和那发自心底的爱,在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中用铺陈的手法尽情抒发和描摹出来了。这首诗形式上与前两首有着明显的不同,形式自由, 参差错落,不大注重韵脚和字句的长短,从内容上看,尽可以当作艾青的自传诗来读。 赏读现代诗歌,我们基本可以采取如下的步骤: 初读,充满情感地朗读或者默读,大致体会诗歌所传达出的情感基调,你可以充分利用 联想和想像添加诗歌的空白; 再读,了解与诗相关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仔细思考标题所传达出的意义,关注诗歌 的意象,找出抒情主人公; 三读,对诗歌语言以及诗歌形象进行深入的鉴赏。 总之,诗歌是用最精粹的语言表达一种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或者某种哲理,诗歌的语 言是跳跃的,灵动的,组织形式是意象的叠加,需要我们用想像去填充。 因此,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就是:一、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二、分析诗歌中所 运用的意象。 1 沁园春·长沙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百舸.争流( ) 怅惘..( ) 寥.廓( ) 百侣.( ) 峥嵘..岁月( ) 稠.密( ) 遒.劲( ) 遏.制( ) 2.下列两个字各有几个读音?请分别写出来,并组词。 劲: 尽: 3.比较下列各组形似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 洲—— 竟—— 苍—— 侯—— 州—— 竞—— 沧—— 候—— 4.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漫江:即满江。漫,遍布,充满。 B.沉浮:本指起伏升降,常比喻社会或个人的起落盛衰。 C.峥嵘:指超乎寻常,不平凡。也指山势高峻突兀。 D.激扬文字:是指激动昂扬的文字。 5.“遏”,可以组成两个词,一个是“遏制”,另外一个是“遏止”,请翻阅词典,弄清 其含义,再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遏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遏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 词、乐府、诗余等。因为词牌的限制,故写词又称填词。 B.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C.“沁园春”是词牌,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这首词的题 目,它揭示了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D.毛泽东的词虽然反映的是现代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但因为采用的是古体诗的形式, 因此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7.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林尽染”意思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意思是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思是,读书人常常意气用事,批评别人强劲有力。 D.“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样。 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使用了反问,因为问题不需回答。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D.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万户侯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9.词受平仄押韵的制约,语序往往要做一定的调整。请用现代散文句式将下面的句子 改写成一句话。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总领这一阕的一个词是________。 2.“霜天”即________。 3.这节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翔浅底”如果换成“鱼游浅底”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怅”的原意是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 6.“沉浮”同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 7.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8.“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 9.“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_。 10.这节诗由________字领起,先________,再以设问结尾,实际上巧妙地回答了一个 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上阙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 李白 毛泽东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1.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 泣 却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12.这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以“月”为例加 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 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14.比较以上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分析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 手法有什么异同。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应用】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试分析毛泽东《沁园 春·长沙》所写景物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学完这一课之后,是否也想尝试填词呢?实际上,填词并不难,只要掌握相关 词牌常识,便可以“照猫画虎”,填上一首词了。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也叫词牌名。如“菩 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或词牌。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 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我们先从简单的《如梦令》开始。 先看例子: 如梦令 词例:[宋]李清照 昨 夜 雨 疏 风 骤, ◎ ● ◎ ○ ○ ▲,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 ● ◎ ○ ○ ▲。 试 问 卷 帘 人, ◎ ● ● ○ ○, 却 道 海 棠 依 旧。 ◎ ● ◎ ○ ○ ▲。 知 否! ○ ▲, 知 否! ○ ▲。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 ● ◎ ○ ○ ▲。 说明:《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 韵,上去通押。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依照上边词谱,现在请你试着填一首《如梦令》,题目自拟,内容自定。你可以先不去 管平仄,只要押韵即可。 如梦令( )(题目) ________,(韵)【六字】 ________。(韵)【六字】 ________,【五字】 ________。(韵)【六字】 ________,(韵)【二字】 ________,(韵)【二字】 ________。(韵)【六字】 3.(选作)《沁园春·长沙》借助词的形式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追求,仔细体 会词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之余,你能否将其改写为其它诗体呢?比如说,新诗、散文 诗……。 4.(选作)有人说毛泽东的诗气度恢宏有帝王之气,胜过曹操的诗,你怎么认为呢?试 从创作背景、写作意图、意象运用、语言特点、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等角度谈谈 你的思考。(选一两个角度即可) 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词语字标上读音,并朗读两遍。 彷徨..( ) 寂寥.( ) 青荇.( ) 颓圮.( ) 彳亍..( ) 浮藻.( ) 长篙.( ) 漫溯.( )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息 轻手摄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篱墙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惆怅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凄婉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3.解释下面两个词语,然后再翻阅词典进行订正,并且试着用这两个词写一句诗。 【寂寞】 我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词典解释:________________ 【寂寥】 我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词典解释: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B.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C.她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 D.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5.默写填空。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 ) 丁香一样的( ) 丁香一样的( ) 在雨中( ) 哀怨又( ) ——《雨巷》 那河畔的金柳, ________________ 波光里的艳影, 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标出本诗的韵脚,体会其音韵的婉转。这首诗主要押______韵。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一种肝肠寸断之感。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如果说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象征手法,那么请写出下列短语各象征 了什么。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 4.本首诗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为背景意象,一为主体意象;请分别找出来,并任选 一个背景意象,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背景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诗中任选一节,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7.找出本诗中的主要意象,并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说说它是如何来渲染和表现作者 对康桥的眷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以诗歌的第四小节为例 简析该诗融情于景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在新诗的写作上提出了“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举例分析《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三美”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实践了闻一多的新体格律理论,笔法辛辣 老到、隐晦曲折,构思新颖精巧、虚实相映,语言典雅富丽、意味悠长。 B.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 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以美衬丑,意在嘲弄讥笑,挖苦讽刺。 C.诗人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 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的心情。 D.诗的最后四句,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 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真的绝望了,心如死灰,痛恨这沟死水,不如让它死亡。 【探究应用】 1.你想过如何来评价一首诗吗?实际上,对于诗歌的评价,其实就是一个自我阅读反 思的过程。中国古典诗话诗论中,着重于诗歌用字、声律、句法、结构等方面细致入微的推 敲、咀嚼。不过,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中,“细读”成为了英美新批评派倡导的批评方法之 一,而且它对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细读是指对一篇作品进行详 细的、甚至不惜篇幅的结构和语义的分析评论,而对文本外的任何因素不加考虑,它是以文 本为中心的“向心式批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细读是解构诗歌的基本能力。 “细读”示例: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的举动,许是漫不经心的,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我” 却十分在意“你”的一举一动;不仅在意,而且敏感,是从瞬间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捕 捉到“你”的隐蔽的感情信息。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两个——也是两个人的——世界:一个是 “你”的。对此,诗人只是客观描摹“你”的举动,没有掺入任何“我”的主观因素。第一 节中,“你”是一个独立的、不受干扰的存在,行为也是自在的。另一个当然是“我”的, 是“我”的心理世界,是“我”对“你”的自在世界的感受,是某种介入。“我觉得”之后 凸显的是“我”的自主世界,很主观,甚至相当武断。因为不论“你”赞同还是反对,也不 论“你”的看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我觉得”是这样就够了。这一方面表明“我”对 “你”的一点一滴的在乎,也说明“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看重。这两个世界,一个自在, 一个自主,同样的平等、独立,同样的值得尊重。当然,作为此诗的“抒情者”,诗的重心 是落在“我觉得”之后,演绎出两个彼此独立的世界之间一场无声的内心冲突。由此看出《远 与近》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既单纯又复杂。(摘编自《名作欣赏》2007 年第 1 期) 模仿上文范例,请你尝试分析下面这首诗: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积累整合】 1.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童养媳.( ) 青苔.( ) 凌侮.( ) 火钵.( ) 冰屑.( ) 忸怩..( ) 叱.骂( ) 漂泊.( ) 2.先找出下列文字中的多音字,然后用多音字各组一个词。 菲 棘 壳 碾 糟 悄 结 索 多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辨析形近字,然后组词。 堰( ) 忸( ) 檐( ) 偃( ) 纽( ) 赡( ) 揠( ) 扭( ) 瞻( )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 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 ②星星是天空的眼睛,江河是大地的脉搏。( ) ③蓝天,白云,还有一群红领巾。( ) ④柔柔的风痴情地牵着红柳那飘逸的手。( ) 5.下面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村妇 女的最真诚的颂歌。 B.《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带有“自传性质”,因而决定了这首诗极少运用比喻 意象,而纯以描述性意象为主。 C.《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爱,主要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的、无私的 爱,而她乳儿对她的爱却是含蓄的,不外露的。 D.《大堰河——我的保姆》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抒真情,情深意切, 感人肺腑。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仔细品读诗句,回答下列问题。 1.“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这里前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后一个“养 育”的意思是______。 2.“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这里的前一个“梦”指的是______,后一个“梦”指的是______。 3.“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 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这里第一个“为了”是______词,表示______; 第二个“为了”是______词,表示______;第三个“为了”是______词,表示______。 4.诗人在第二节中写道:“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 育了的。”诗句中对大堰河的称代,由“她”而改换为“你”,在第十一节中也有这样的称代 变化。这种称代上的变化,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 5.这两节诗歌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方式是______,诗人笔下的大堰河的主要形象特点 是____________。 6.诗人在第一节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为什么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堰河做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这寄托了大堰河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 年 11 月 17 日) 8.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 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 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 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 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 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 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 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 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 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 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 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探究应用】 1.对下面这首诗中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诗句进行点评和鉴赏。 云彩还在天空徘徊、犹豫 有时飘雪,有时落雨 苹花却毫不迟疑 漫山遍野地 粲然开放 它拿定了主意 诗人们说: 珍藏在人生书中的花瓣 常常是…… 一双永不能忘的明眸 一个令人心动的微笑 那么…… 春天!你告诉我 我的心是否可以和苹花一样执着? 若在人海中寻见那双明眸 我的热情是否会铺天盖地地燃烧? 2.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诗歌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也许大家有了一种作诗 的冲动,那么拿起笔来,将你的感受写出来,就是一首诗。当然,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 是不一样的。“作为诗的观念的传达手段,文字这个因素也和用在散文里的表现有所不同, 它在诗里本身就是目的,应该显得是精炼的。”“诗也不能停留在内心的诗的观念上,而是要 用语言把意造的形象表达出来。在这方面,诗又有两种事要做:第一,诗必须使内在的(心 里的)形象适应语言的表达能力,使二者完全契合;第二,诗用语言,不能象日常意识那样 运用语言,必须对语言进行诗的处理,无论在词的选择和安排上,还是在语言的音调上,都 要有区别于散文的表达方式。”(黑格尔《美学》) 为了练习诗歌语言,我们可以先从模仿入手。下面给大家提供一首英文诗歌,请大家试 着将其翻译成中文诗歌,注意遣词,斟酌语句,尽量押韵。然后看“参考答案”中徐志摩的 翻译,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 Song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 单元达标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寥.廓 谬.论 未雨绸缪. 戮.力同心 B.遒劲. 劲.头 疾风劲.草 强劲.有力 C.啁.啾 惆.怅 风流倜.傥 绫罗绸.缎 D.悲怆. 苍.茫 沧.海桑田 呼天抢.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辽阔 寥落 碧绿 珠联璧合 B.橘子 桔梗 诤谏 铮铮铁骨 C.竞争 竞然 境况 以铜为镜 D.飞翔 翔实 安详 祥和气象 3.填入下面诗句中的空缺处,使上下句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 ) 朋友,不要说地上有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________/把阴影永远留在你身 后。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 D.迎着太阳走,抬起你的头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趣贯通的两个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对仗。下面哪 些句子可以组成对仗句?请选出来。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 ②二水中分白鹭洲 ③芳草凄凄鹦鹉洲 ④溪云初起日沉阁 ⑤山雨欲来风满楼 ⑥入山深处闻鸟啼 ⑦乌蒙磅礴走泥丸 ⑧三山半落青天外 ⑨近水浅时听鱼声 ⑩晴川历历汉阳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7.对下列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这 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 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 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 都把行船阻挡住了。 8.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 较为绚丽的词语,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 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3)康河里倒映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1)(2)(3) B.(1)(4)(6) C.(2)(4)(5) D.(2)(3)(6)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 a 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 b 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 c 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9.第二节 abc 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10.这首诗是作者为三岁时夭折的长女而作。表达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11.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 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像。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2.依次写出这首词的韵脚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①写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景物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险处不须看”的理 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着,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 年于新加坡) 16.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 40 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 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 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 种种征兆和反应。 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 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三、品读下面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完成写作练习。 思念 艾青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7.根据诗意,展开联想想像,自拟题目,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思念”的情 感。 第二单元 【单元概览】 本单元是你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主要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所选的 3 篇文章,都是流传千古的叙事名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记述的是公元前 630 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 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 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 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选文篇幅虽短,但善于叙事,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详略得当,写得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记述了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课文围 绕一个“刺”字展开了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及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如荆轲的忠 义、刚直、果敢、机智,太子丹的焦虑仁慈,樊於期的豪爽慷慨,秦王的贪残怯弱,秦武阳 的外勇内怯。本文叙事中带有强烈的抒情笔触,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成功地渲染了气氛。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记述了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展开的 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片段。鲁迅曾将《史记》誉为“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确,司马迁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 巨匠。他善于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 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通过生动的对话描写、精彩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剑拔弩张、危机四伏 的气氛的渲染,使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历史脉搏紧张的悸动。作者还巧妙运用对比 手法,把“楚汉相争”的序幕写得有声有色。 学习本单元,一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 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要求 背诵课文中精彩的片段。二要注意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 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 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此外,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领会、运用提 要钩玄的读书方法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4 烛之武退秦师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秦军氾.南( ) 夜缒.而出( ) 佚.之狐( ) 若不阙.秦( ) 吾其还.也( ) 越国以鄙.远( ) 2.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共.( )其乏困 共:________ (2)无能为也已.( ) 已:___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 ) 知:________ (4)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________陪:________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________赐:________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________唯:________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________敝:________ (5)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________过:________ (6)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________犹: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许.君焦、瑕( ) 蜀之鄙.有二僧( ) 杂然相许.( ) 越国以鄙.远(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子亦有不利焉.(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且焉.置土石(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若.毒之乎( ) 辍耕之.垄上( ) 吾其.还也(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失其.所与,不知(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 所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 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1) (3) (4) (5) (6)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既.知亡矣 既然 B.亦去.之 离开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渡河 D.又欲肆.其西封 延伸、扩张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苛政猛于.虎也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斯人,吾谁与归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烨然.若神人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泰伯 B.(郑伯)许君焦、瑕 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4.郑伯请烛之武出面说退秦师,烛之武推辞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第二段看,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 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的立场说话,引起秦王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1)邻之厚,君之薄也。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第__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①。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②。”申包胥曰:“勉之!子 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③,申包胥如秦乞师④,曰:“吴为封豕长蛇⑤,以荐食上 国⑥,虐始于楚⑦。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⑧,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⑨,若邻于君⑽,疆 场之患也⑾。逮吴之未定⑿,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⒀, 下臣何敢即安⒁?”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 衣》⒂。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释】 ①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本为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 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申包胥:楚国大夫,包胥是字,申是 他的食邑。②复:同“覆”,颠覆。③昭王:楚平王的儿子,名壬。随:诸侯国名。④如: 去到,往。⑤封:大。豕:野猪。⑥荐:多次。食:侵食。⑦虐:侵害,残害。⑧越,流亡。 ⑨夷:指吴国。德:这里指贪心。⑩邻;接邻。⑾疆场:边界。⑿逮:及,趁。⒀所伏:藏 身之地,安身之地。⒁即安:到适当的地方去,指“就馆”。⒂《无衣》:《诗·秦风》中的 篇名。诗中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和“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等 诗句。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亡.也 亡:________ (2)我必能兴.之 兴:________ (3)世以事.君 事:________ (4)将图.而告 图: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语句中,全部表现申包胥爱国赤诚的一组是( ) (1)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2)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3)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4)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5)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 (6)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之患也 A.(1)(4)(6) B.(1)(3)(5) C.(2)(3)(6) D.(4)(5)(6)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员和申包胥虽是朋友,但在对待楚国的问题上,政治观点并不一致。 B.申包胥假托昭王之命到秦国求救,对秦哀公申说吴灭楚之害和秦救楚之利。 C.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并为他赋《无衣》这首诗。 D.申包胥在言辞游说不起作用的时候,在秦庭日夜痛哭,终于感动了秦哀公。 【探究应用】 1.学完本文后,有位同学拟了一幅对联,请你对出下联。另外,你还可以根据文章内 容,自选角度,尝试着再拟一副对联。 (1)上联:郑文公知错能改纳谏任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拟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样看待秦穆公撤军这件事?请你尽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写下你的想法, 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荆轲刺秦王 【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朗读两遍。 臣愿得谒.之( ) 皆为戮.没( )( ) 右手揕.其胸( ) 偏袒扼..腕而进曰( )( ) 为变徵.之声( ) 人不敢与忤.视( ) 使工以药淬.之( ) 箕踞..以骂曰( )( ) 士皆瞋.目( ) 以其所奉药曩提..轲( )( ) 2.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卒.( )起不意 卒:________ (2)厚遗.( )秦王宠臣 遗:________ (3)秦王必说.( )见臣 说:________ (4)仰天太息流涕.( ) 涕:________ (5)荆轲怒,叱.太子曰( ) 叱:________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创: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进兵北略.地 略:________ (2)振.怖大王之威 振:________ (3)日以.尽矣 以:________ (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________ (5)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________ (6)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________ (7)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________ (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废:________ 4.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轲自知事不就.( ) 图穷而匕首见.( ) 持就.火炀之( ) 乃遂私见.樊於期( ) 荆轲遂就.车而去( )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新陈.代谢( )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恐惧不敢自陈.( ) 秦王惊,自引.而起( )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1) (2) (3) (4) (5) (6)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 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 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 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 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 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 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 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全、整个) 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使毕使于.前 B.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C.燕王拜送于.庭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武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6.司马迁《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主要情节的记载,几乎是照录了上面的选文。上面 选文最后一句话是“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史记》中则写作:“于是左右既 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你认为哪一句更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③,而君逆 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④,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⑤,以头抢地尔⑥。”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 也⑦,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⑧;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⑨。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⑩,与臣而将四矣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⑿,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⒀,长跪而谢之曰⒁:“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注释:①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②唐 雎(jū):人名。③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④怫(fú)然:盛怒 的样子。⑤免冠徒跣(xiǎn):摘掉帽子,光着脚。⑥抢(qiānɡ):碰,撞。⑦专诸之刺王僚 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⑧聂政之刺韩傀(ɡuī) 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⑨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 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⑩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休,吉 祥。祲,不祥。⑾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⑿缟素: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⒀挠:屈服。⒁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 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⒂谕:明白,懂得。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________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一个“使”:________ 第二个“使”:________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逆:________ 轻:________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需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对。请 揣摩下列两句话,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王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来作交易,是为了帮助安陵君扩充疆土。 B.安陵君认为以大易小是好事,但因为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 C.“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威胁之意。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直接表现了唐雎的英勇顽强,不畏强暴。 【探究应用】 1.请将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一篇 500 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有形象生动的场面描写和 人物刻画。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 鸿门宴 【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朗读两遍。 目眦.尽裂( ) 令将军与臣有郤.( ) 赐之彘.肩( ) 项王按剑而跽.曰( ) 旦日飨.士卒( ) 沛公奉卮.酒为寿( ) 拔剑切而啖.之( ) 如今人方为刀俎.( ) 2.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释义。 (1)范增数.目项王( ) 数:________ (2)沛公欲王.( )关中 王:________ (3)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语:________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 当:________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间:________ (6)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________ 3.“为”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含义。请你给下列加点的“为”注音释义,注意词性,并总 结一下它的读音规律。 (1)使子婴为.相 音:( )义:________ (2)为.击破沛公军 音:( )义:________ (3)吾属今为.之虏矣 音:( )义:________ (4)窃为.大王不取也 音:( )义:________ (5)谁为.( )大王为.( )此计者 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6)人方为.( )刀俎……何辞为.( ) 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为”的读音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通哪个字。 (1)距关,毋内诸侯 ____________ (2)张良出,要项伯 _______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________ (5)令将军与臣有郤 ____________ (6)因击沛公于坐 ____________ (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____________ 5.辨析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沛公军.霸上( ) 固不如.也( ) 为击破沛公军.( ) 沛公起如.厕( ) 从此道至吾军.( ) 劳苦而功高如.此( ) (1) (2) 沛公不胜.杯杓( ) 珍宝尽有之.( ) 刑人如恐不胜.(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其意.常在沛公也( ) 乃令张良留谢.( ) 目似瞑,意.暇甚(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填空。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________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与 后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前四史”。同时,《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具 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 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 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 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 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 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 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杀人如不能举.(尽) 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意外的变故)也 C.故.(故意)遣将守关者 D.沛公起如厕,因.(趁机)招樊哙出 2.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的是表达对项羽的愤怒、仇恨。 B.樊哙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 C.樊哙强行闯帐,一番陈词后,项王没有发怒,反而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刘邦在危急中“如厕”很可能是借口,实际是急欲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3.下面的两段话,一段是刘邦对项伯说的,一段是樊哙对项羽说的,说法非常相似, (3) (4) (5) (5) 这说明了什么?这两段话又有什么区别? 沛公……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 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樊哙曰:“……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 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看,樊哙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 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 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 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 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 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 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 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 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恩施好 处)。”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5.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构筑壁垒)垓下 B.持短兵.(军队)接战 C.纵江东父兄怜.(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宠幸)从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B.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C.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D.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 剧。 C.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D.项羽败亡乌江,已抱必死的决心,但不忍心杀死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爱驹,把它赠 送给了乌江亭长。 【探究应用】 1.下面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请认真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乌江亭 壮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的评价角度有什么不同? 杜牧的诗是从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王安石的诗是从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李清照的诗是从_______________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的作者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达标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氾.南(fàn) 参乘(chénɡ) 郦.山(lí) 拜谒.(yè) B.拊.心(fǔ) 自刎.(wěn) 濡.缕(rú) 戍.守(shù) C.扼.腕(è) 玉玦.(jué) 须臾.(yí) 竖.子(shù) D.鄙.远(bǐ) 陬.生(zōu) 骨髓.(suí) 惶.急(huánɡ)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不阙.(削减)秦,将焉.(为什么)取之 B.微.(假如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拜见)之 C.愿伯具.(详细)言臣之不敢倍.(通“背”)德也 D.愿大王少.(稍微)假借之,使.(派遣)毕使于前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评价 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 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战国策》。 D.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撰写的史学巨著《史记》对后世 史学影响深远,我们过的《陈涉世家》《鸿门宴》都选自《史记》。 7.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成语。 (1)做事清苦,功劳很大。 成语:_______________ (2)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成语:_______________ (3)形容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成语:_______________ (4)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成语:_______________ (5)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成语: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 (2)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还也。”亦去之。 9.用“/”给下列的文言语段断句。 (1)薛 谭 学 讴 于 秦 青 未 穷 青 之 技 自 谓 尽 之 遂 辞 归 秦 青 弗 止 饯 行 于 郊 衢 抚 节 悲 歌 声 振 林 木 响 遏 行 云 薛 谭 乃 谢 求 反 终 身 不 敢 言 归。 (2)弈 秋 通 国 之 善 弈 也 使 弈 秋 诲 二 人 弈 其 一 人 专 心 致 志 惟 弈 秋 之 为 听 一 人 虽 听 之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 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虽 与 之 俱 学 弗 若 之 矣 为 是 其 智 弗 若 与 吾 曰 非 然 也。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朝之贾②。’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 莫为臣先后③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万镒④,以为马食。”淳于髡 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比:接连。②贾:通“价”。③先后:偏义复词,即“先”,先导。④镒:古代重量单 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苏代为.燕说齐 为:________ (2)先说.淳于髡曰 说: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愿:________ (4)以为..马食 以为:________ 1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①。栾书②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晋人杀 之,非礼也。兵交,使在其间可也。楚子重③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④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 问其族,对曰:“泠人⑤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 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 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⑥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 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 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 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选自《左传·成公九年》) 【注释】 ①铜鞮:古地名,在今山西沁县南。②栾书:晋国大夫。③子重:即下文的婴齐,楚国 令尹。④税:同“脱”。⑤泠人:即伶人,乐官。⑥侧:指子反,楚国大夫。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人讨其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使税之,召而吊.之 吊:慰问 C.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 朝:朝见 D.称大.子,抑无私也 大:同“太” 1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秋,郑伯如.晋 给贡职如.郡县 B.非小人之.所得知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仁以.接事,信以守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事虽.大,必济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公曰:“能乐.乎?”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晋侯视察军用仓库时,无意间见到了楚国战俘钟仪,因为被他的忠君爱国行为感动, 所以下令释放了他。 B.钟仪在回答晋侯问话时,提及本国尊贵的人婴齐和侧时也直呼其名,表达了对晋侯 的尊重,所以晋侯放他回国了。 C.晋侯问钟仪楚国国君怎么样,钟仪先推说不知道。晋侯一再追问,钟仪就举出楚君 小时候的事来敷衍晋侯。 D.范文子认为钟仪有仁、信、忠、敏的高尚品格,如果放他回国,他一定会为晋国办 成与楚国和好的大事。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写作练习。 16.在本单元中,我们领略了古代杰出人物的风采,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请 你从本单元课文涉及的人物中任选一个,以“我看……”为题,写一段文字评说历史人物。 注意引用史实,字数不限。 第三单元 【单元概览】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都属于回忆性、纪念性的精品。它们大体上可 以分为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抒愤怒、悲悼之情,发深邃、邈远之思(《记念刘和 珍君》《小狗包弟》);二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传活泼、幽默之趣(《记 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些课文都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显示着作者的个性气质、 情感襟抱。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对“三·一八惨案”相关事件的回放及对刘和珍的生平事件的回 忆,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对反动政府及无聊文人的愤怒,警示人们勿忘烈士的鲜血,提倡理 性而有效的斗争。 《小狗包弟》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讨人喜爱的小狗,在“文革”棍棒的 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作者在朴素、平淡的回忆中,流露出警人 心魄的自省与忏悔意识,启发读者对那场浩劫及人性善恶做触及根本的思索。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通过写 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篇幅短小,语言简练, 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阅读写人记事的散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事件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领会文章主旨。 写人记事的散文有时记叙的是一件完整的事件,有时只是一些生活片段。通读全文后, 首先要看文章所写的核心事件是什么,或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写了哪些片段。然后要透过这 些片段或核心事件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品质,分析作者借此要表达的人生感悟或社会观照。例 如《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一篇纪念性质的文章,并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只是记 叙了与刘和珍交往的几次印象,描写了烈士遇难的几个特写镜头,阅读时只有抓住这些,我 们才能感受到刘和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才能感受到请愿群众是怎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才能 感受到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小狗包弟》是以包弟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为核心事 件的,有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文革”来临,家人恐慌)和结局 (痛别包弟),还有尾声(作者忏悔)。阅读时只有抓住了核心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才能领 会文章主旨,才能认识到”文革”所造成的人性扭曲,才能感受到巴金先生深深的自责和沉 痛的忏悔! 2.借助分析写法,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经典的作品在写法上各有各的妙处,语言各有各的风格。鉴赏写法、品味语言的过程其 实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略作者独运匠心的过程。《记念刘和珍君》融记叙、议论、抒情 于一体,全文毫无“低诉微吟”的调子,感情深沉而热烈,对革命青年的爱与对反动派的恨 交织在一起,议论性与抒情性融会在一起。阅读时如果能揣摩鲁迅先生以感情起伏结构文章 的根由,无疑就抓住了解读该文的关键。《小狗包弟》以小见大,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 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将“伤感——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的情 绪流程真实地呈现给读者,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阅读时如果能揣摩作者 蕴含在所述故事中的深厚感情,抓住以情驭事的写作特点,无疑就是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 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的渊博、性情的自由洒脱。阅 读时如果能品味其风趣幽默、生动传神、富有感情的语言,体会抓住人物传神之处寥寥几笔、 生动地再现人物形象的妙处,无疑也有助于我们感受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对梁任公先 生的深深敬意。 3.咀嚼涵咏,力求产生心灵共鸣,提高思想境界。 品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品人的过程。优秀散文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营养,文章 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作者的人格魅力,都应当深入挖掘、细细分析、真情感受,并最终内化 为自己的精神力量。鲁迅的刚正不阿,巴金的忏悔意识,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都是弥足珍 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涵咏玩味。 7 记念刘和珍君 【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下劣.( ) 虐.杀( ) 浸渍.( ) 绯.红( ) 菲.薄( ) 殒.身不恤( ) 惩创.( ) 不惮.( ) 攒.射( ) 尸骸.( ) 立仆.( ) 长歌当.哭( ) 2.比较下列形近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 蔼—— 骜—— 喋—— 霭—— 骛—— 牒—— 戮—— 涤—— 翼—— 戳—— 绦—— 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 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________。 ②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________。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________会下 劣凶残到这地步。 A.徘徊 冷落 竟 B.徜徉 寥落 却 C.徘徊 寥落 竟 D.徜徉 冷落 却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该词语另造一个句子。 ①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 些桀骜锋利的。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 动魄..的伟大呵!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至于这一回……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 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了哪四种修辞方法?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 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好的一项是( ) ①听说,她,刘和珍,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②听说刘和珍君她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③(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④(而且)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所以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7.填空 ①鲁迅,原名________,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白话小说叫________, 他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一部叫________。 ②《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______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陶潜,自号________,世称 ________,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不为五斗米折腰,与官场决裂,长期隐居田园。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 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 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 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 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①无恶意的闲人:_______________ ②有恶意的闲人: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至多”和“至少”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至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段末“其中”的“其”指的是( ) A.像煤的形成那样所必须经历的漫长的岁月。 B.像煤的形成那样最终所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 C.在历史进程中所常见出现的那种无谓的牺牲。 D.为人类进步而必须付出的那些大量的牺牲。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何用意?寄托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 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 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 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 岖的旅途谁来领导?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 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 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 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 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 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 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你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 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默在女师 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 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 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 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 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 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 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 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 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 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 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 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 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 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 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 两段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应用】 1.鲁迅先生在文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 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幸福实在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有人认为幸福只是因人 而异的主观感受,有人认为幸福只在于不倦追求的过程之中;有人认为幸福必须有金钱做基 础,有人认为幸福一定要以爱为前提;有人以奉献为幸福,有人以索取为幸福;有人享乐为 幸福,有人以奋斗为幸福;有人羡慕着别人的幸福,有人创造着自己的幸福…… 你的幸福观是什么呢?请你拟写一条格言,阐释你对幸福的理解。 要求:①格言必须为原创,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③不超过 30 个字。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 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 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 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结合你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谈谈你对这段话 的理解。(不少于 150 个字) 8 小狗包弟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上读音,并朗读两遍。 款.待( ) 揪.回来( ) 抚.摸( ) 作揖.( ) 拍摄.( ) 厌倦.( ) 斥.骂( ) 解剖.( ) 2.下列两个字有几个读音?请分别写出来,并组词。 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形近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 揖—— 珊—— 歉—— 赁—— 楫—— 姗—— 赚—— 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尾乞怜....,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 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 B.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 家里来。 C.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 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D.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 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 5.填空 巴金,1904 年生,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 亡》《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流三部曲》(《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春天 里的秋天》《憩园》《________》,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________》(5 集)。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是的,我也养过狗。那是 1959 年的 事情。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 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 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 停地作揖。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 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小狗来的时候有 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 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 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 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 果吃,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它更感兴趣,有一次大概在 1963 年或者以后的夏天,一 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就拍摄了包弟的镜头。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 海,来我家作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她说她在东京家中也养了狗。两年以后,她再 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 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 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1962 年我们夫妇带着孩子在广州过了春节,回到上海,听妹妹们说,我们在广州的时 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 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 感动,仿佛又听见由起女士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 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1966 年 8 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 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 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 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 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 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 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 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 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 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 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 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 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 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 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 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 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 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 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 是我的幸运。…… 1.开头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与巴金与包弟的故事侧重点有何不同?两相对照,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用哪些故事表现了包弟的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包弟的可爱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金在送走包弟后为什么先感到“轻松”,随后又感到“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 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你能够体会到他在这样说的时候的心情吗?你怎么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说真话之四(节选) 关于说真话,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有人说现在的确有要求讲真话的必要,也有人认为现 在并不存在说真话的问题。我虽然几次大声疾呼,但我的意见不过是一家之言,我也只是以 说真话为自己晚年奋斗的目标。 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 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讲出来让 大家了解你。倘使意见相同,那就在一起作进一步的研究;倘使意见不同,就进行认真讨论, 探求一个是非。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近年来我在荧光屏上看到一些古装的地方戏,戏中常有县官审案,“大刑伺候”,不招就 打,甚至使用酷刑。古语说,屈打成招,酷刑之下有冤屈,那么压迫下面哪里会有真话?…… 奇怪的是有些人总喜欢相信压力,甚至迷信压力会产生真言,甚至不断地用压力去寻求 真话。的确有这样的人,而且为数不少。我在十年浩劫中遇到的所谓造反派,大部分都是这 样。他们的办法可比满清官僚高明多了。所以回顾我这一生,在这十年中我讲假话最多。讲 假话是我自己的羞耻,即使是在说谎成为风气的时候我自己也有错误,但是逼着人讲假话的 造反派应该负的责任更大。我脑子里至今深深印着几张造反派的面孔,那个时期我看见它们 就感到“生理上的厌恶”(我当时对我爱人萧珊讲过几次),今天回想起来还要发恶心。我不 明白在他们身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封建官僚气味?!他们装模作样,虚张声势,惟恐学得不 像,其实他们早已青出于蓝!封建官僚还只是用压力、用体刑求真言,而他们却是用压力、 用体刑推广假话。“造反派”用起刑来的确有所谓“造反精神”。不过我得讲一句公道话,那 十年中间并没有人对我用过体刑,我不曾挨过一记耳光,或者让人踢过一脚,只是别人受刑 受辱的事我看得太多,事后常常想起旁听县官审案的往事。但我早已不是六七岁小孩,而且 每天给逼着讲假话,不断地受侮辱受折磨,哪里还能从容思索,“忆苦思甜”?! 在那样的日子里我早已把真话丢到脑后,我想的只是自己要活下去,更要让家里的人活 下去,于是下了决心,厚起脸皮大讲假话。有时我狠狠地在心里说:你们吞下去吧,你们要 多少假话我就给你们多少。有时我受到了良心的责备,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耻。有时我又因 为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惨剧而原谅自己。结果萧珊还是受尽迫害忍辱死去。想委曲求全的人不 会得到什么报酬,自己种的苦果只好留给自己吃。我不能欺骗我的下一代。我一边生活一边 思考,逐渐看清了自己走的道路,也逐渐认清了“造反派”的真实面目。 ……“四人帮”终于下台了。他们垮得这样快,我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沙 上建筑的楼台不会牢固,建筑在 上面的 也不会长久。爱 听假话和爱说假话的人都受到了惩罚,我也没有逃掉。 (节选自巴金《随想录》) 7.作者自己在文革中“讲假话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文本,请你分条概括作者现在要讲真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实他们早已青出于蓝”中“青出于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文意,在文中 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探究应用】 1.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 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正如高建国在 《深情中吟出的忏悔》中写的那样:“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 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 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 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 相……”请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伤痕文学”作品并查阅相关文学评论,谈一谈你对这一文 学现象的评价。 2.(选作)阅读下面这篇题为《生命》的文章,根据巴金的创作道路,谈谈你对全文的 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 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我的 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 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 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 地颤动了。 然而这封信使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我的心渐渐地忧郁起来。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 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我应该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罢。那么为什么我会叫人生出跟我去死的念头呢?难道我就不 曾给谁展示过生命的美丽么?为什么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我会读到这样的信 呢?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 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 了。 同时另一种思想慢慢地在我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甚至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能够做什么呢?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大道,我就是生命。”能够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 “我要给你们以晨星!”能够说这样话的人也是有福的了。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一九三四年七月在北平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朗读两遍。 显宦.( ) 叱咤..( ) 莅.校( ) 迥.乎不同( ) 精悍.( ) 蓟.北( ) 激亢.( ) 涕泗..交流( ) 2.下列两个字有几个读音?请分别写出来,并组词。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列形近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 履—— 襟—— 洪—— 芒—— 覆—— 噤—— 宏—— 茫——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有时 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 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5.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并造句。 ①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成语: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差别很大。 成语: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成语: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眼泪和鼻涕交流在一起。 成语: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①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 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 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 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 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②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③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 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 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 古诗。 ④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 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 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 也跟着他欢喜。 ⑤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 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 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 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 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⑥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 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 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 历,笔而记之。 1.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四段写道“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 欢喜”,这说明梁启超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 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对梁任公进行了哪些细节的刻画?试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梁任公的演讲有什么特点?(从开场白、声音、内容、表情四个方面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 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只对放的大钢琴。女佣在一 旁指点着说:“在这只钢琴上他工作,在那只琴上经常弹奏。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 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然的。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就会弄 得零乱不堪。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这样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 一点忙。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 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随后他走进门来了。一 个躯体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 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作黄色,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 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幺东西,据女佣解 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具助听器,可是早已失去效用了。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径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 管笔,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做声地望着他。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 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 栉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 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什么?又是怎么了?”他大声说。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 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向客人指了指。 贝多芬说:“谁?那是谁?” 他又粗着嗓子喊:“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好,你们竟敢 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 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支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 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 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 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 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岭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 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 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反过来在另一方面,“聋”虽然带来 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所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 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 童年时跟海登和巴哈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贝多芬还向他 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他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 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选自《文艺春秋副刊》,1947 年 2 月 15 日第 1 卷第 2 期,略有改动) 7.贝多芬为什么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 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 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巨人”的述说 ——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探究应用】 梁启超自谓:“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办 《新民丛报》)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 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梁启超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学者、文人,如李大钊、 周作人、胡适、鲁迅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 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梁实秋也深受其影响。联系课文,查找 资料,结合实际谈谈“笔锋常带情感”对你的写作与口语表达有什么启示。 单元达标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菲.薄(fěi) 寥.落(liáo) 倘.使(tǎnɡ) 洗涤.(dí) B.踌躇.(chú) 桀骜.(ào) 诧.异(chà) 博闻强识.(shí) C.尸骸.(hái) 攒.射(cuán) 叱咤.(zhà) 激亢.(kànɡ) D.喋.血(dié) 精悍.(hàn) 戊戌.(xū) 熙熙攘攘.(rǎnɡ)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 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 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C.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 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D.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 面又想保全自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尽管赵本山的小品《策划》因涉嫌抄袭被不少观众指责为“炒冷饭...”,但节目播出后, 小品中的台词“太有才了”、“白云飘飘”、“下自己的蛋让别人去说吧”等迅速走俏..全国。 B.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不成人。清晰、明确的是非界限..是一个人道德操守的底 线,是一个群体团结向上的基石,更是一个民族正气盎然、精神奋发的标志。 C.经过一番重新洗牌之后,2007 年中国足球顶级联赛 3 月 3 日粉墨登场....。且不论球市 如何冷清,从足球本身而言,进入第四个年头的中超联赛的格局变化还是值得关注。 D.目前,不少电视台热播的鉴宝类节目吸引了大批观众。但是,少数鉴宝专家为了鼓 动观众,对良莠不齐....的真品、赝品,一味估出高价,严重扰乱了收藏品市场。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 礼物呢。 B.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又听到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 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D.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 南出斗鸡)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是由于他的爱;________。这是“理智的 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 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着吗? 可还是常常去翻翻看看,________。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方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方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方面觉得毛骨悚然,一方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笔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笔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6.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 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 绿草如菌。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 一如内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下面一项研究的结论。(不超过 35 个字) 对哥斯达黎加 4000 余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一半人具有让“咖啡因”在体内停留的 遗传特点,被认为是“‘咖啡因’代谢缓慢者”。这些人喝咖啡容易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另一 半人则有相反的遗传特点,这种特点使他们的身体能迅速对“咖啡因”进行代谢,喝咖啡反 倒能帮助他们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一位参与研究的人说,此项发现能解释为什么早先那 些检验“咖啡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8.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 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 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忆刘半农君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 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 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 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 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 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 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 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 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 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 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 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 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 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 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 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 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 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 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 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 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 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 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 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 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 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 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 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 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 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1)1928 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 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2)指刘半农于 1933 年到 1934 年间发表于 《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9.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 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角度: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 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 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 (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 角度: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 (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角度: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 ③前后呼应。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写作练习。 14.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方程式,给我们条件,要我们去求解;有人说,成长是一道思 考题,给我们材料,让我们去分析;也有人说,成长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们毫无准备的 时候跑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论证已知,寻求未知。 你认为成长是什么?请自拟题目,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第四单元 【单元概览】 在本单元中,你将通过学习《短新闻两篇》、《包身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三篇文 章来初步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种新闻文体。 《短新闻两篇》一课包含新闻特写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 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是最别致的一篇。香港回归这一 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亦齐聚香港。截至 1997 年 5 月 8 日, 就有 778 家传媒,8423 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 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以此篇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等奖。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 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 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 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捕捉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 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 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阅读时请注意本篇别致的新闻标题,别致的新闻视角,别致的新闻 镜头组接和别致的表情达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 的,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史上的佳作。罗森塔尔独辟蹊径,突 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作者自 己就在参观者之列,既是亲临者,观察者,又是忠实的记录者。他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 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浓烈的个人情感,传达出参 观的每一个有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正是这一写法如神来之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体 裁。它是真实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的特点,即必须真实、 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文学性特点,报告文学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政论 性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作者可以在人物事件的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政治观点,也可以 直接发表议论。 夏衍的《包身工》写于 1935 年,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包身工一 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 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 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 议论和抒情,使文章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新闻不仅记录了“神舟”五号升空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对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进行了梳理与回顾,让读者从今昔的对比中,感受到中国航天 人步履的艰辛,看到中华民族的进步与腾飞。 总之,新闻是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常用的一种文体,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一 种文体,了解一些新闻文体的构成,把握新闻的特点,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这对我们每个 人都大有裨益。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1)了解新闻文体的特征和结构,培养快速、准确地筛选 信息的能力;(2)学会处理、分析新闻中所用到的事实材料、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 更深入地把握新闻作品的思想内涵。 了解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 了解新闻的定义: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 事实的及时、准确、真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报告文 学、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了解新闻的三特点:真实、准确、及时 了解新闻的结构: 五部分: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 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三者缺一不可 倒金字塔式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前面,其次是对这一内容的展开,最后是必要 的补充。 10 短新闻两篇 【积累整合】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上读音,并朗读两遍。 婆娑.( ). 嬉.笑( ) 凋.谢( ) 撰.写( ) 窒.息( ) 祈.祷( ) 颠覆.( ) 步履.( ) 噩.梦( ) 追逐.( ) 雏.菊( ) 剥.光( ) 2.根据读音在横线上填出正确的汉字,并认真辨析这些同音字。 (1)kěn ______求 开______ ______诚 中______ (2)cuì 纳______ 憔______ 纯______ 荟______ (3)xiànɡ 想______ 录______ 相______ 照______ (4)xiánɡ ______细 端______ ______和 安______ (5)yīn 绿草如______ 绿树成______ ______氲 ______凉 (6)bì 家徒四______ 金______辉煌 白______无瑕 躲______ (7)yì 翻______ 演______ ______站 (8)jiǎo ______猾 ______子 ______刑 ______洁 ______链 ______ ______者 3.请为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多音字标出正确读音。 (1)载 载歌载舞______ 载入史册______ (2)鲜 屡见不鲜______ 鲜为人知______ (3)供 供认不讳______ 供不应求______ (4)处 处心积虑______ 大处着眼______ (5)数 擢发难数______ 恒河沙数______ 数见不鲜______ (6)解 浑身解数______ 苏三起解______ 解铃系铃______ (7)塞 敷衍塞责______ 塞翁失马______ 塞住缝隙______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澳门回归祖国,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这是______的。 (2)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______难忘。 (3)考古专家已经开始了对这座古建筑的______工作。 A.无可辩驳 终身 复员 B.无可辩驳 终生 复原 C.毋庸置疑 终身 复员 D.毋庸置疑 终生 复原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许多港督曾对这个 1885 年建成的港督府进行过大规模扩建、装修和改建。 B.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C.奥斯威辛大约有近 12000 多名居民,距华沙 120 英里,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D.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了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6.下文横线处的句序已被打乱,请重新调整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波兰人说,共有 400 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 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实验。 7.填空。 新闻(消息)是报纸、电台常用的一种文体。它要求______而______地报道新近发生的 事实。一般由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有时还会有______和______。 新闻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把______部分放在最前面,其次是对这一内容的展开,最 后是必要的补充。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阅读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文体是新闻,请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概括全文内容。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在叙述新闻事实的时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的?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介绍每一个仪式之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试举一 例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新闻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这篇新闻的标题很有特色,请选出 对标题理解正确的选项( ) A.作者没有说“再见”,而是“别了”,这是中国对殖民者、对殖民管制坚定的拒绝, 是对中国保持国土完整的坚决态度。 B.船曾经是大英帝国的侵略工具,而“不列颠尼亚”是英国皇家游轮的名称,担任着 这次交接仪式的重任,可以说是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一个象征。 C.“不列颠尼亚”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而英国在香港的管制也是在 1997 年结束, 这一巧合暗示着大英帝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结束。 D.这个题目虚实结合,既描述了事实,又揭示出深刻的寓意。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 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 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 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么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 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6.为什么作者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 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尾处作者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 戏。”开头结尾处都写到了如今的奥斯维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画线部分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布热金卡应该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能否去掉加点词语,为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第三段压缩成一个单句,不超过 40 字。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 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 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 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 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 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 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 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 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12.新闻往往是报道最新鲜的事实,而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连题目也在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 这样的情景使人们终生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举世聚焦的一瞬——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 1997 年 6 月 30 日,23 时 18 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 放。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4000 余位来自五洲四海 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前厅北面 30 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 挂着中、英两国国旗。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 5 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棕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 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 处于待降位置。 23 时 46 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 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 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 时 47 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 时 48 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词。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 150 多年后,根据 1984 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 时 56 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 时 59 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 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 7 月 1 日 0 时 0 分 0 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 盼的庄严一刻;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 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 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 时 3 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 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 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 10 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 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 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17 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 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 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夙愿已了! 0 时 9 分,交接仪式结束。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查尔斯 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 开,启锚处正巧是 154 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________,同胞团聚。这是何 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 (1997 年 7 月 1 日《人民日报》) 15.在这则新闻的开篇,记者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去描绘会场的布置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请分析这句话的深层 含义和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 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 掌声。”记者多次强调“掌声”,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倒数第二段中画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破镜重圆 B.金瓯无缺 C.金瓯补缺 D.香港回归祖国 19.对这篇新闻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新闻特写,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 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B.这篇新闻采用了倒叙手法,真实记录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全过程。 C.“启锚处正巧是 154 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一句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 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 D.“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一句语意双关,一方 面是写实,记录了仪式前的准备情况,另一方面旗帜即将变更,也标志着政权的交接。 【探究应用】 1.根据新闻内容,试为《别了,“不列颠尼亚”》重新拟一个标题。与同学交流一下, 品评其优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7 年 7 月 1 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 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 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 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请你认真阅读“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中报道 的具体内容,为香港回归写一副贺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美国《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 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 90 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下面是颁奖词: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卡特里娜 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 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请参考上面的颁奖词,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拟写一段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 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 烂地镶嵌在记忆中。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象、 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像力,增了强作 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以《________的细节》为题,写一篇关于这部影片独具匠心 的细节安排的影评。不少于 800 字。 提示: 细节一: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 细节二: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小女孩是黑白色调 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 炉。 细节三:一支发不出子弹的坏枪对着犹太老人的脑袋不停响起。 细节四:辛德勒在最后离开时,看着所有被救出来的犹太人,含着泪说出的一句:“我 本可以救出更多人的”。 细节五: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 1000 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 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 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在戒指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 德勒泪流满面。 细节六:夜里,德军找来大夫,持医用诊听器来勘察楼层夹缝中是否有人藏匿……诊听 器本来是给人以生的希望,在这里,却带来死亡的信息。 11 包身工 【积累整合】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选填正确的汉字。 (1)孺 懦 嚅 儒 蠕 嗫____ ____生 ____子 ____弱 ____动 (2)薄 博 搏 簿 ____学 脉____ 主____ ____命 (3)歉 谦 兼 廉 赚 ____和 ____价 道____ ____并 ____钱 (4)殴 讴 怄 呕 鸥 欧 ____打 ____歌 ____气 作____ 海___ ___洲 (5)喘 湍 瑞 端 不安 ____息 ____急 祥____ ____详 ________不安 2.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哽.咽 田埂. 芦柴梗. 如鲠.在喉 B.搀.扶 谗.言 馋.嘴 胁肩谄.媚 C.锭.子 绽.开 订.正 斩.钉截铁 D.玄.色 船舷. 眩.目 光彩炫.目 3.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胆怯.( ) 机械.( ) 骷.髅( ) 搽.粉( ) 秩.序( ) 嘈.杂( ) 譬.如( ) 怔.住( ) 揩.油( ) 拎.包( ) 游说.( ) 惺.忪( ) 五卅.( ) 弄.堂( ) 惩.戒( ) 轧.票处( ) 水门汀.( ) 包身契.( ) 禁.不住( ) 4.为下面词语中的多音字注音。 (1)称 称兄道弟______ 称心如意______ 秤杆______ (2)差 一差二错______ 隔三差五______ 参差______ 差旅费______ (3)拗 执拗______ 拗口______ (4)屏 屏气凝神______ 投影屏______ (5)轧 轧账______ 官场倾轧______ 轧钢厂______ (6)扁 一叶扁舟______ 扁担______ (7)折 折扣______ 折本______ 折腾______ (8)强 顽强______ 勉强______ 倔强______ (9)颈 引颈受戮______ 脖颈子______ 5.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出正确的汉字。 (niǔ)______扣 咳(sòu)______ 贿(lù)______ 里应外(hé)______ (lán)__褛 蹒(shān)______ (è)______梦 横七(shù)______八 (hūn)__腥 佳(yáo)______ (pánɡ)______大 蓬头(ɡòu)______面 6.下列句子空白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罐装的包身工的( )在那样的社会里得不到任何( ),她们只是带工老板( ) 的工具。 A.权力 保障 盈利 B.权利 保障 营利 C.权利 保证 盈利 D.权力 保证 营利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福林路工房的近二千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 B.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 大了。 C.这儿有的是 20 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服役的 16 世纪的奴隶。 D.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 8.填空: (1)从文体上看,《包身工》是一篇______,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剧作家______,他 创作过剧本______和______等。 (2)报告文学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文体。它是______性和______性有机结合 的文学样式。它的报道性与通讯相近,它的文学性与小说相近。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消去,蜂房般 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地叫喊。“芦柴 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 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地骚动 起来。打伸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 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 做“猪猡”的人们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 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向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 上,向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 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 1.报告文学是艺术性和真实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本文画线句子在某版本中是这样 的“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与某版本相比,请简要 分析画线句子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艺术性、文学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描述包身工的悲惨境遇?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 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 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 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 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 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猡一般的生活, 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机器不一样的,包身契上写明 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 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 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 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 “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譬如做好事吧, 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做了两年,带工老板在 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4.作者认为在中国的东洋厂能够飞跃地庞大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包身工群体的描写,又有 像“芦柴棒”这样的个体刻画,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抄身婆和带工老板的对话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原子弹能泯灭一个民族的良知么 金辉 历史就像流水,时光似乎能冲淡一切。 那场战争过去已经五十年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带走了许多东西,但是也有许多东 西是不可能随岁月而消失的。五十多年后的今天,那场战争对于每个民族和每个人而言,都 各有其忘记的部分和铭记的部分。 我们看到,对一些日本人来说,他们忘记了“侵略”,记住了“进入”;忘记了南京大屠 杀和“三光政策”,记住了占领南京和横扫半个中国;忘记了马尼拉大屠杀和“死亡铁路”, 记住了珍珠港的胜利和席卷西太平洋;忘记了轰炸上海、武汉、广州、重庆等无数中国城市, 记住了东京轰炸和广岛、长崎原子弹。 问题就在于,那些日本人忘记的,恰恰是亚洲各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铭记的。 诚然,东京大轰炸是日本人所不能忘记的。1945 年 3 月 9 日夜,300 架美军 B-29 战略 轰炸机轰炸东京。第二天,日本电台广播说: 风暴般的火焰吞噬了一个又一个市区,在一片焦土中间,偶尔能见到少数水泥建筑的断 壁残墙。当第一批燃烧弹泻下时,一股股浓烟腾空而起,下面是滚滚火球闪耀着强烈的淡红 色光芒。从浓烟中穿过的“超级空中堡垒”,它们飞得这样低,真是吓人。整个城市被照得 如同白昼,在这天夜里,我们以为整个东京都已化为灰烬。在那个夜晚,东京死亡 7.8 万 人,150 万人无家可归。 诚然,广岛原子弹是全人类所不能忘记的。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白宫发表一项公报 说: 一架美国飞机今天上午在广岛市上空投下一枚炸弹,仅仅一枚……我们掌握了物质世界 的一种基本力量,太阳就是从中汲取能量的。这股力量已经针对那些在远东大肆烧杀抢掠的 人爆发出来了。 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在瞬间就造成了十几万人的死亡。到 1950 年,致死人数超过 了 30 万。 这些人类悲剧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其中的因果关系。 在日本的东京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中,对 1945 年的东京轰炸作了详尽的描述,却几乎没 有对导致轰炸的原因作出解释。在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中,我们同样看不到关于原因的明 确说明,而在展品中至今还有一幅 1937 年的照片,记录着广岛居民举行盛大提灯游行,热 烈庆祝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的场面。在照片下端的说明中,仅以含糊的口气写着:“南京 中国居民被杀害的数字有种种说法,从几十人到几十万人不等。”只是在所附的英文说明中 注为“中国宣布的数字为 30 万人。” 日本人有意无意地在广岛原子弹纪念馆中陈列着庆祝占领南京的照片,就是因果关系的 最好说明。尽管在那日文解说中欲盖弥彰,他们实际上非常清楚孰为因孰为果。即南京、重 庆、珍珠港和马尼拉是因,而东京、广岛和长崎是果,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之果。但 是,如果把南京、重庆、珍珠港和马尼拉作为果,我们却找不到这种必然之因。无论日本人 为他们的“大东亚圣战”开列出多少种“理由”,那也都是建立在侵略者逻辑之上的推论; 而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那种逻辑,二战末期就是把日本列岛全部从地球上抹掉,其”理由” 也是足够足够的。 (节选自报告文学《恸问苍冥》) 8.纵观全文,解释开篇“历史就像流水,时光似乎能冲淡一切”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说“那些日本人忘记的,恰恰是亚洲各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铭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引用日本电台广播对东京大轰炸的详细报道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日本人有意无意地在广岛原子弹纪念馆中陈列着庆祝占领南京的照片”,请分析加 点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应用】 1.本文分别从衣、食、住、行、做工五个方面真实描述了包身工的生活。请简要梳理 概括。 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请你分别给芦柴棒、小福子、带工老板、夏衍、包身工群体写一段话,你会写 些什么呢? 致芦柴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小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带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夏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包身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请你模仿示例,为作家夏衍撰写颁奖词。 示例 1:巴金:作家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 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 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示例 2:王选: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 还原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 的老人。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 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 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作)21 世纪的中国还有这样令人发指、毫无人性的奴役现象存在: 山西“砖窑包身工”事件 6 月 22 日,山西省洪洞县曹生村王兵兵的砖窑空无一人,连日的阴雨让这里格外湿滑。 一场风暴过后,这座存活了四年的黑砖窑显得格外冷清,只有几只狼狗在窑口溜转着,对每 一个到来的陌生人狂吠不已。 5 月 27 日,洪洞警方在一次名为“飞虹亮剑 2 号”的行动中,在曹生村王兵兵的砖窑 里解救出 31 位被长期禁锢、遭受非人折磨的当代“包身工”,并发现一名窑工被打死后被打 手私自掩埋。至此,山西黑砖窑“包身工”事件沉沉的锅盖被揭开。 黑窑场通过介绍工作等诱骗方法,招收一些找不到工作的打工者特别是未成年人,然后 限制其人身自由,集中关闭在窑场里劳动。这些打工者不仅得不到工钱,还受尽折磨。 请以《砖窑里的孩子,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短文。 5.请为这幅照片起一个名字并配一些文字说明,字数不超过 100 字。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咀嚼. 角.逐 倔.强 角.落 B.烈焰. 赝.品 偃.旗息鼓 大排筵.席 C.苛.刻 坎坷. 沉疴. 不落窠.臼 D.翌.年 对弈. 后羿.射日 神采奕.奕 2.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并将其它选项中的错字改正( ) (100 字) A.嫦娥 落伍 标志 拨地而起 改正:________ B.致意 烈焰 保障 开天辟地 改正:________ C.辉煌 橘红 酝酿 九宵云外 改正:________ D.关键 尘封 乾坤 举国观注 改正:________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____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2)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__香港 防务。 (3)1960 年 2 月 19 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________在了上海南汇 海滩 20 米高的发射架上。 A.振动 接管 树立 B.震动 接管 竖立 C.振动 接替 竖立 D.震动 接替 树立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神舟”五号向太空飞去的时候,中国人多年的飞天梦想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了。 B.现在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作案,手段之高明真是不同凡响....。 C.参观重庆渣滓洞时,那里森严恐怖的气氛以及各色的刑具让参观者叹为观止....。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中国航天人就准备一鼓作气....,实现载人飞天的梦想。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__万户”的国度。 B.科学家在短短 7 年时间就完成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关。 C.外国科学家的经验即使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但中国航天人仍旧举步维艰。 D.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一个民族终于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新华社酒泉 10 月 16 日电 2003 年 10 月 15 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 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 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①上午 9 时整,②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③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 ④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⑤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 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1.节选文段在“电头”中点明了________和________,第二段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 觉角度写了飞船升空的情景。 2.第二段顺序不够合理,请重新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外两个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4.为节选部分加一个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 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 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 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 年 1 月 9 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 故乡对人类又一个_______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 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 年 3 月 25 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 个月后的 12 月 30 日,“神舟”四号 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 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 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 600 多年后,又一个勇 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 时 10 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5.“‘神舟飞船’四战四捷”,请按顺序列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从中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下面四个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在文中空白处,并解释一下原因。 新时代 新纪元 新记录 新高度 7.“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 600 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__杨利伟,向太空飞 去……”作者在报道杨利伟的飞天情景时为什么要提到 600 年前万户的飞天尝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阅读 回家:闯过死亡关口 南香红 ①飞上 207 公里的飞船就进入轨道了。浩淼的太空离地球很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 一个可能是飞船失去控制,飞向更远的太空回不了家;第二个可能是飞船的航天员座舱被流 星或太空垃圾击穿;第三个可能是飞船上的某个阀门泄漏。1960 年 5 月 15 日,前苏联首次 发射了无人驾驶的卫星式飞船 1 号,飞船姿态控制系统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后将返回舱推向 了更高的轨道,1962 年 9 月 5 日飞船才返回大气层并烧毁。回家和上天,一样充满风险。 返回是载人飞船的事故多发段,不少航天员在回家途中死去。 ②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的四个摞起来有 30 厘米厚的大本子上写满了计算公式。他要给 飞船安上“眼睛”和“大脑”。他习惯了人们这样和他见面打招呼:“飞船能不能回来?”2001 年 1 月,“神舟”二号飞船返回的前一圈,突然飞船发生震荡,返回姿态不稳,轨道舱泄压, 此时距离飞船的返回只有一个半钟头了。指挥大厅的空气几乎凝固了。陈祖贵拿出可信的数 据,说明飞船完全在控制之中,可以发出“回收”命令。果然,一切如常。“神舟”飞船的 落点范围精确到了正负 10 公里左右,这相当于打靶十环的水平,而俄罗斯的水平是 30 多公 里。 ③据说,为了让摄影师拍摄到飞船在火红的晚霞中徐徐降落的情景,制导导航专家们特 意设计了偏航机动技术。按推算,“神舟”一号的最佳发射窗口时间是上午,那么飞船就会 在漆黑的晚上返回。而使用偏航机动技术,就无需考虑发射窗口,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射。 当“神舟”一号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时,没有人想到,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 ④假如返回座舱发生泄漏,“神舟”五号的控制面板会发出压力报警信号,航天员必须 在 10 分钟内穿好航天服,接通供气管。航天服可连续 6 个小时保证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在 这 6 小时内,飞船可以在 10 个应急着陆场中选择着陆。假如险情十分紧急,飞船可以启动 立即返回功能,设计师保证飞船有 2 个小时的时间,瞧准第一个来得及着陆的地区着陆。假 如两台变轨发动机发生故障,另两台会立即补上;假如 4 台发动机停火,另有 8 台小发动机, 足以让飞船完成自动调姿,顺利返回。假如着陆缓冲发动机不工作,返回舱底部安装的 Y 高度仪会使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足以让航天员安然着陆。万一发动机 不点火,航天员的座椅下部胀环式缓冲器,能够起到“弹簧”的作用。 ⑤返回舱里为航天员准备了所有能够想到的救生物品:远距离呼救电台、信号枪、闪光 标位器、太阳反光镜、光烟信号管、海水染色剂、急救药包、蛇伤自救盒、蚊虫驱避剂、食 品、饮水、指北针、抗风火柴、防尘太阳镜、引火物、救生船、渔具、驱鲨鱼剂、抗浸防寒 飘浮装备、救生手枪、生存刀、救生手册等。 ⑥飞船落地后其顶端的闪光灯以每分钟闪动 55 下的频率发出白色的闪亮,可连续闪光 25 小时;假如落在海里,飞船上配备的染色剂会把飞船周围海域染成绿色荧光区,便于飞 机搜索。 (选自《“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②段中所用修辞方法的其中一处,并说明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一句中: “科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指出第④段中的五个“假如”外加一个“万一”,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最 后不用“假如”,而换用了一个“万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路透社报导,北京时间 17 日凌晨,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结束了 5 天的太 空飞行之后于内蒙古安全着陆,两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自主走出舱门。路透社发表文章 称,当“神六”成功返回时,中国的民众欢腾一片,爱国热情更加高涨,都为标志中国技术 强国地位的这次“神六”发射返航行动的成功而欢心鼓舞。 ②两位航天员着陆后身体健康,他们在飞船中绕地球飞行了 76 圈,这次“神六”安全 返航堪称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又一大突破。飞船这次的实际着陆点距离预定着陆点仅相差 1 公里,两位航天员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在聂海胜的家乡,当地民众点燃焰火并表演了传 统的中国狮舞以示庆祝。费俊龙的母亲在得知儿子安全返回后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的父亲 则连声高呼“祖国伟大!”。 ③在飞船着陆之前,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已经是异常高涨,“神六”这次 120 多小时的 飞行可以说备受民众关注,最大程度地激发了由衷的爱国热情。中国高层领导人都在位于北 京的航天控制中心观看了这次“神六”着陆,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宣读了贺电,称这次“神六” 行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显示了中国的经济、技术以及国防实力,并体现了中国 人民的凝聚力。 ④2003 年 10 月,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了 14 圈,成为第一 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也使得中国成为除俄罗斯和美国之外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 的太空俱乐部成员。 ⑤中国的航天计划雄心勃勃,但整个“神舟”项目的研制成本仅为美国航空航天局 2005 年预算的一小部分。对此,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一直关注中国航天计划的安东尼·科 蒂斯表示,“诸如‘神六’这样成功的航天项目增加了中国民众的凝聚力,让民众对国家的 社会和经济发展潜力更加充满信心。” ⑥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使用其日益可靠的“长征”运载火箭将 50 多枚卫星送入轨道, 其中包括为多家外国客户运送的卫星。 12.这则新闻的材料来源是:____________; 报道的主体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析这则新闻的结构(在横线上注明段落序号): 导语部分是____________段。 主体部分是____________段。 14.围绕“神舟六号”事件,这则新闻报道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给这则新闻报道起个标题(在 20 字以内)。 【探究应用】 1.请根据课文内容撰写颂“神五”飞天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 2.2003 年度、2005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两度颁给了中国的航天英雄。请积累并赏析 给他们的颁奖词。 ①2003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杨利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没有哪一年像 2005 年那样让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的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 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的中 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 2005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费俊龙、聂海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请以文中最后一句话为首句,发挥想像, 续写一段场面描写,来表现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可以写发射现场或人们在电视机前收看 直播的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神舟五号飞船安全返回地面,飞天勇士杨利伟完成飞行任务,从神舟五号飞船中 走出,假设你是现场的记者,允许你向杨利伟进行三分钟的简短采访,你会向他提出哪些问 题?请拟一个采访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达标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着.(zháo)陆 祈.(qǐ)祷 欺侮.(wǔ) 怔.(1ènɡ)住 B.屏.(bǐnɡ)气 机械.(jiè) 船舷.(xuán) 执拗.(niù) C.贿赂.(1ù) 哨卡.(qiǎ) 惩.(chénɡ)戒 胆怯.(qiè) D.谄.(xiàn)媚 弄.(nònɡ)堂 横亘.(ɡèn) 游说.(s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慈详 嘈杂 变换莫测 首战告睫 B.功迹 必竟 绿树成阴 金壁辉煌 C.关健 廉价 不寒而粟 九霄云外 D.噩梦 孺子 里应外合 摩肩接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 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2)工作人员已经________了会议代表返回的机票。 (3)为了迅速扭转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厂长决定________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 休科技人员。 A.云集 预订 起用 B.聚集 预定 起用 C.云集 预订 启用 D.聚集 预定 启用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某些人在公众场合的不文明举止,我们不能听天由命....。 B.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机构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不可。 C.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假酒案。 D.你这次独自去侦察敌情,一定要见机行事....,灵活处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农业部 3 月 16 日上午宣布解除对中国内地最后两个禽流感疫区的隔离,这标 志着延续 49 天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中国内地已经结束。 B.云南省教育厅决定近期普查云南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并为新生建立心 理健康档案。 C.视动脑能力高于动手能力的人才价值观所带来的弊端是,导致实用技术性的人才得 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D.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不仅不能逃避对学生进行文学修养、人文素质培养,还应 该把范围扩大,走“大语文”路线。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条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0 字) 本报雅典 8 月 17 日讯在昨晚进行的雅典奥运会女子 100 米蛙泳的决赛中,两届世锦赛 冠军罗雪娟没有让人失望,最终以 1 分 06 秒 64 战胜了老对手澳大利亚的琼斯,获得冠军, 并且打破了奥运会纪录。 由于半决赛名列第七和第八,所以在决赛中罗雪娟分在第一泳道,齐晖在第八泳道,而 琼斯成绩最好排在第四泳道。比赛开始后,在第一泳道的罗雪娟充分显示出“猛兽”的本性, 一路领先,最终以半个身位的优势战胜了其他选手。澳大利亚的汉森获得银牌,成绩是 1 分 07 秒 15,而先前呼声很高的琼斯只获得铜牌。 7.在横线上写出句子的正确顺序。 ①“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 ②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 ③滥调起于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④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 ⑤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 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是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 8.阅读下面的新闻,请你代报纸编辑写一则编后记。(300 字之内) 据报道,发生校园枪击案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停课一周后,已正式开始复课。在 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在 4 月 20 日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 气球是 33 个,敲响的丧钟是 33 声,其中包括 32 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传熙。次日,33 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 年 4 月 16 日赵传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 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痛心。所有的爱都包 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 并未伤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 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 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 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 的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的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 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制度和对这种制度忠实地服务着的 16 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 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9.请简要分析墨鸭和包身工的命运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二段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联系全文思考“某一些 人”主要指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第三段文字有四种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B.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警告日本资本家, 表达作者义愤填膺的感情。 C.采用比喻、反复、联想的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警告帝国主义, 表达作者十分悲愤的感情。 D.采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格和联想的手法,指出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警告 帝国主义,表达作者义愤之情。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 本报 9 月 17 日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 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他绝不 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中进行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 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 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都有影响。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 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 后来,他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 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 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 1 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 空袭警报。 那天夜间 11 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 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 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蛮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 面上的。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 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 大的。 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万斯说。 我们也许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定时炸弹。 它装有一个定时装置,其原理是用酸腐蚀金属。被腐蚀的金属板各处厚度不同,因而腐 蚀的速度,可以定在 1 分钟到 1 月之间。最后,当金属被穿透、酸液滴到雷酸汞引信上时, 就会把炸弹引爆。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 1 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 岗位上疏导行人。 早上 7 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 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 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 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 100 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 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甫。这位神甫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 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甫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 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的颤 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 世纪的麻疯病人,这些人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 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罢,不要给别人树立坏 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9 时 10 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摘自 1940 年 9 月 17 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罗伯特·凯塞) 1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伊万斯是一个太普通的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则新闻的题目是《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请分析一下标题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每天发生的大事有很多,而记者却选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作为报道对象,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写作练习。 包身工离我们并不远,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生苦难,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 的一份责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身边的大事小情也是我们青年人肩头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你周遭生活中定有值得关注、亟待解决的小事情,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报道,反映一下。 综合练习 第Ⅰ卷(90 分) 一、本题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寥.廓(1iào) 胆怯.(què) 青荇.(xìnɡ) 挥斥方遒.(qiú) B.浸.渍(qìn) 噩.梦(è) 菲.薄(fěi) 婆娑.起舞(suō) C.窒.息(zhì) 贿赂.(luò) 执拗.(niù) 绿草如茵.(yīn) D.诅.咒(zǔ) 颓圮.(pǐ) 判处.(chǔ) 长歌当.哭(dànɡ)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荡漾 篱笆 惩诫 逆来顺受 B.峥嵘 褴褛 荆棘 桀骜不逊 C.谄媚 斑斓 废墟 叱咤风雨 D.忸怩 谍血 惊愕 惊心动魄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________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2)“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__香港防务。 (3)黑夜,静寂得象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________的。 (4)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________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 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A.毅然 接替 抗拒 标新立异 B.奋然 接替 反抗 标新立异 C.奋然 接管 抵抗 不同凡响 D.毅然 接管 抗拒 不同凡响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凶残卑劣的反动政府血腥镇压爱国学生运动,草菅人命,殒身不恤....。 B.在这次游园活动中,我们班全体同学都做到了爱护环境,对花草树木秋毫无犯....。 C.这个问题,我们应摆在桌面上,大家开诚布公....地谈一谈,问题不就解决了? D.如此违背事理,扭转乾坤....,凡是稍有生活常识的人,谁能说不滑稽、不荒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前,成都血液中心销毁了近 73 万毫升人民无偿捐献的血浆,事件发生的原因和 血浆袋的质量问题正在调查之中。 B.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政府如何处理突发事件、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以及商界的社 会责任等各方面问题的广泛反思与讨论。 C.北大有关人士称,此举是为了使学生入学后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 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偏窄的弊端。 D.神舟 6 号宇宙飞船载着航天员胜利返回地球,这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每一个中 国人不能不为这次成功而骄傲和自豪。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纪传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B.夏衍——《包身工》——报告文学 C.《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英国 D.《再别康桥》——徐志摩——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共 14 分 7.默写(5 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真的猛士,敢于____________,敢于____________。 8.写出下列对联所对应的历史人物。(写出两个即可)(2 分) (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 (3)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 9.请根据下列信息的内容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要包括清华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形成 这一形势的原因)。(含标点不超过 40 字)(4 分) 近日,300 家北京地区用人单位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在 2000 届毕业生中招揽人才。许 多公司除许诺年薪 3 万到 10 万元的优厚待遇外,还承诺提供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 机会,但仍难以招到清华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 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忠诚介绍:“截至 3 月初,就有 950 家单位向清华要 人。由于清华有相当多的学生将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继续深造,4850 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 加就业的只有 1400 人,供需比达 1:10。”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今天,为什么 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供不应求?除一流学校的信誉和一流人才的质量外,现代化的学生就业服 务计算机系统也功不可没。 一句话新闻 (40 字) 10.下面给出的三句话都是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请参考示例,从中任选一句,写 出你读后的感悟。(160 字以内)(3 分) 示例: 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感悟: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于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慨。用逝水象征时光 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 都在这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生命是短暂的,可我们总觉得自己年轻, 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挥霍,于是,时间在沉默中从指缝中溜去,没有在自己的人生长河中激起 一点涟漪。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3)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60 字) 三、本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小题(14 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根据文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晋军.函陵 军:军队。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C.唯君图.之 图:考虑。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高兴。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 失其所与,不知. 又欲肆其西封. 焉.用亡郑以陪邻 是寡人之.过也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3.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4 分) ①“……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14.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6 分) 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 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________”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继 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接着以“________”的事实说明晋国的野心,利用两国矛盾 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亡郑是“________”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 四、作文(50 分) 15.请你以“我的另一片天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700 字。 我 的 另 一 片 天 地 A. B. C. D. 第Ⅱ卷(30 分) 五、本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完成 16~17 题。 青春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16.作者用了哪些意象表现青春的特点?请选择一个意象分析其表现的意义。(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顾城创作过这样的诗句“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在口语中,我们不会说太阳是甜的,也不会用“一枚”这样的数量词来修饰太阳,诗歌的语 言经常用一些反常搭配,请在《青春》这首诗中找到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8~21 题。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①不仕。 凝之慕老莱、严子陵②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礼辟西曹主簿③,举秀才,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簿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为 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④。凝之答 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人或讥焉。凝之曰:“昔老莱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未 闻巢、许称臣尧、舜。”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饿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 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登高岭, 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书·隐逸列传》) 【注释】 ①高尚:这里指性情高傲。②老莱、严子陵: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③辟:征召。西曹: 古代衙署名。主簿:古代文秘类官职。④存问:慰问。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州里重.其德行(重要) B.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修饰,装饰) C.登高岭,绝.人迹(超越) D.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全、都)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兄盛公,高尚..不仕 B.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C.隐居..衡山之阳 D.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 2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1)州三礼辟西曹主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凝之共安俭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选文看,刘凝之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共 14 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 22~26 题。 白发 冯骥才 ①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②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 ③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 ④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力, 往上登一登。 ⑤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 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着,微风 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 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 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 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我,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事后,我一直没 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 里。 ⑥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支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我心里一动, 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 也要这样小题大做?”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 埋藏这么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才 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她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 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中、侃侃而谈中,还是在不舍昼夜的埋头写作中?是那 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 的?…… ⑦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 草那样晃动着刺目的、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 发?我急于把她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她却说:“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 ⑧我一怔,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 ⑨一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她,请她也给我染一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 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其实,白发并不是 由黑发变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当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 它们的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还是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 和大自然的春天一样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啊! ⑩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漏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由它花白。 ⑾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老者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 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 下,蓬松柔和,光明透彻,亮如银丝,竟没有一根灰黑色,真是美极了!我禁不住说,将来 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吧嫌麻烦,不染难看。老者听了, 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 ⑿“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 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冲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 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到什么季节享 受什么季节。” ⒀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 秋光中的芦花。 22.作者在⑤写道:“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 这里“最浓烈的感情”和“最脆弱的感情”分别指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在第⑦段写了妻子的一句问话:“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联系上 下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选文中老者的一番话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选文第⑦段说“白发犹如枯草”,结尾又说“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 光中的芦花”,这两个比喻分别说明了白发的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冯骥才不仅是著名作家,在绘画方面也很有造诣,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常有一种绘 画的美。请你从以下给出的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加以分析说明。(4 分) (1)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 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 不肯倒下, (2)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 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明透彻,亮如银丝,竟没有一根灰黑色,真是美 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积累整合】 1.ɡě chànɡ wǎnɡ liáo lǚ zhēnɡ rónɡ chóu qiú è 2.劲:jìn 劲头 干劲;jìnɡ劲敌 强劲 尽:jìn 尽力 尽善尽美;jǐn 尽管 尽量 3.示例:沙洲 州县 竟然 竞争 苍茫 沧海一粟 王侯 等候 4.D 5.“遏制”“遏止”都是动词,都有用强力阻挡的意思。但“遏止”重在“让停止”,常 用于重大事物;“遏制”重在“控制”,常用于某种情绪,有时也用于敌人或某种力量。 6.D(毛泽东的词应属于现代诗歌) 7.C 8.B(应该是设问。因为下阙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9.在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 【感悟鉴赏】 1.看 2.秋天 3.山、林、江、舸、鹰、鱼。 4.不好。因为“翔”写出了鱼的自由自在与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符合整首诗歌大气豪 迈的意象特征。 5.失意、恼恨 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6.升沉 盛衰 7.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8.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大军阀、大官僚 9.视……为粪土 名词的意动用法 10.恰 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1.月、咽、越、血 12.李词的月凄凉、冷清、伤感;毛词的月虽然也是秋月,但是这个月烘托了一种壮怀 激烈的氛围。 13.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 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14.同:思想内容上,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 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表现手法上,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 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 异:两首词的意境是不同的。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 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探究应用】 1.提示: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 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 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 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 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2.略 3.略 4.略 2 诗两首 【积累整合】 1.pánɡ huánɡ liáo xìnɡ pǐ chì chù zǎo ɡāo sù 2.C 3.寂寞:①孤单冷清。②清静;寂静。 寂寥:寂静;空旷。 4.C 5.略(参见课文) 【感悟鉴赏】 1.ɑnɡ 2.B(肝肠寸断不准确) 3.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 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4.背景意象:雨巷 油纸伞 丁香 篱墙 主体意象:我 姑娘 作用:油纸伞:未做 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 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地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雨巷:小巷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 颓圯的,就是让人感受到哀怨,凄凉的氛围。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 “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是愁情郁结的 象征。 5.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 望飘过。 6.示例:如诗的第二节,诗人用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 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 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 去哀怨、彷徨,更突出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美。 7.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 康桥的依恋之情。例如,把河畔的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 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 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 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提示:“意象”即“诗 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 8.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 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提示:要结 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9.“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 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 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 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 音调柔美,被人称道。(提示: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说 出来。) 10.《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 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 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 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①押 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 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11.D 【探究应用】 1.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积累整合】 1.xí tái wǔ bō xiè niǔ ní chì bó 2.菲:fēi 芳菲;fěi 菲薄 壳:ké贝壳;qiào 地壳 悄:qiāo 悄悄;qiǎo 悄然 结:ji ē结巴;jié结党营私 3.堤堰 偃旗息鼓 揠苗助长 忸怩 纽带 扭曲 屋檐 赡养 高瞻远瞩 4.①排比 ②比喻 ③借代 ④拟人 5.C(乳儿对大堰河的爱并非是含蓄的) 【感悟鉴赏】 1.抚养、喂养 养活、供养 2.一种生理现象,是“梦”的本义 在现实的具体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想法,是“梦” 的比喻义 3.第一、二个:介 行为的目的 第三个:连 行为的原因 4.本课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由于具有回忆性,用“她”便于写实,写大堰 河的勤劳、善良、纯朴,但不便抒情;而用“你”则有利于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 赞美之情,更容易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5.排比 勤劳、善良、乐观、充满爱心 6.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 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分,也渗 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 到满足。 7.因为大堰河的身份是一个保姆,梦中做了她乳儿媳妇的婆婆,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分 的,所以不能对人说;但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是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这个 梦体现了她那慈母的深情。 8.D 9.D 10.D 【探究应用】 1.略 2. 歌 徐志摩译 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荫 的柏树;/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淋着雨,也沾着露珠;/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 是你甘心,忘了我。/我再不见地面的青荫,/觉不到雨露的甜蜜;/再听不见夜莺的歌喉, /在黑暗里倾听悲啼,/在悠久的昏暮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我也许,也许 我记得你,/我也许,我也许忘记。 单元达标 1.A 2.C 3.C 4.B 5.①⑦ ②⑧ ⑩③ ④⑤ ⑥⑨ 6.A 7.D(作者和“百侣”游泳,击起的波浪把行船阻挡住了,侧面表现了游泳者“风华 正茂”,搏击风浪,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 8.B 9.C(细品全诗,可知:a 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 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 ab 两处用的是拟人手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 作用,所以 a 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 b 处应选“刷”。c 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 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 C) 10.A 11.C 12.山 颜 端 看 寰 间 还 攀 13.指毛泽东从北京赶来重游昔日革命根据地。 14.①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②欢乐祥和,清幽活泼,而又峭拔 耸立(山)。 15.这句话应该和下阙首句连接起来理解。此句是说黄洋界地势险要不足观,可观的是 当时人民充满壮志豪情的革命景象。 16.C 17.诗歌内容提示:诗的第一节写的“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表面看来并 无联系,其实和“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内心思念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 思。“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极言时间之缓慢,“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极言距离之遥远,两 个比喻,诗意全出,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和迫切感。“也许藏有一个重 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两句诗形象地表明诗人内心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藏在 心里,不让它轻易流露出来。全诗写“思念”,但不着一字,写得缠绵、凄婉。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积累整合】 1.fàn zhuì yì quē huán bǐ 2.(1)ɡōnɡ通“供”,供给。 (2)yǐ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3)zhì通“智”,明智。 (4)yuè通“悦”,高兴。 3.(1)焉:为什么。陪:增加。 (2)为:给予。赐:恩惠 (3)阙:侵损、削减。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4)因:依靠。敝:损害。 (5)是:这。过:过错。 (6)辞:推辞。犹:尚且。 4. 答应 边远的地方 语气词 如果 赞同 当做边邑 哪里 好像 表约数 见识浅陋 怎么 你 往,到 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的 自己的 助词,不译 代“行李” 5.(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3)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4)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5)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 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6)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 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6.编年体 左丘明 《公羊传》 《谷梁传》 【感悟鉴赏】 1.A 2.C 3.C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5.(1)点评: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基础, 不能不让秦伯动心。(2)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 晋关系。(3)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6.(1)逃亡。 (2)复兴。 (3)事奉。 (4)考虑 7.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 息呢? 8.B(提示:“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立,依于庭墙 而哭,日夜不绝声”三句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申包胥的爱国赤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 草莽”句是叙述楚昭王的困窘境遇。“秦哀公为之赋《无衣》”句则表明秦哀公出兵救楚。“夷 德无厌,若邻于君,疆之患也”句是向秦哀公陈说吴灭楚后会成为秦的祸患。) 9.C(提示:“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说法有误。“秦伯使辞焉,日: ‘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句则说明申包胥如秦乞师不是一帆风顺的。“立,依 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句的记叙更能说明这一点。) 【探究应用】 1.(1)示例:烛之武不计前嫌退敌救国 (2)示例:上联:佚之狐临危荐勇士,慧眼识才下联:烛之武受命退秦师,雄辩救 郑 2.提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从秦国的角度看,秦穆公撤军 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故其撤军无可厚非;从晋国的角度看,秦晋已结 盟,烛之武是在挑拨离间,秦国撤军是一种背叛行为;从烛之武的角度看,说退秦军则是为 了国家利益,天经地义…… 5 荆轲刺秦王 (1) (2) (3) (4) (5) (6) 【积累整合】 1.yè lù mò zhèn tǎn è zhǐ wǔ cuì jī jù chēn nánɡ dǐ 2.(1)cù通“猝”,突然。 (2)wèi 赠送。 (3)yuè通“悦”,喜欢,高兴。 (4)tì眼泪。 (5)chì叱责。 (6)chuānɡ伤。 3.(1)掠夺,夺取。 (2)通“震”。 (3)通“已”,已经。 (4)礼品。 (5)通“返”。 (6)以……为迟。 (7)用匣子 (8)倒下 4. 成功 同“现”,显露 旧 举起 靠近 会见 陈述 身子向上起 上 被 列 引用 不过,只是 靠近 拜访 并,列 回头 等到 5.D 6.(1)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2)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3)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4)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感悟鉴赏】 1.C(“函”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函封”就是用匣子封好) 2.B(B 项中的“于”是“对”的意思,其它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3.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4.D 5.B 6.提示:“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更富有表现力。因为这里用急促短句, 突出地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而“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的节奏则显得 舒缓得多。“斩”比“杀”显得更有力;“目眩良久”较之“不怡者良久”,更突出了秦王的 惊魂未定,与上文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相呼应。 7.(1)即使这样。(提示:“虽”“然”在古代是两个词。) (2)派遣。出使。(3) 违背。轻视。 8.(1)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 全国人民都是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2)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 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9.(1)你最好将安陵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 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人,刺杀你。 10.C(提示: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是假,想霸占安陵是真。安陵君识破了 秦王的用心,“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是安陵君对付秦王的借口。“秦王色挠,长 跪而谢之”从侧面表现了唐雎的英勇顽强,不畏强暴。) 6 鸿门宴 【积累整合】 1.zì xì zhì jì xiǎnɡ zhī dàn zǔ 2.(1)shuò屡次。 (2)wànɡ称王。 (3)yù告诉。 (4)dānɡ抵挡,阻挡。 (5)jiàn 小路。这里是抄小路的意思。 (6)duó估计。 3.(1)wéi 做。 (2)wèi 替,给。 (3)wèi 被。 (4)wéi 认为。 (5) (1) (2) (3) (4) (5) (6) ①wèi 替,给。②wéi 提出,做出。 (6)①wéi 是。②wèi 句末语气词。 “为”的读音规律:作动词时读 wéi,作介词或语气词时读 wèi。 4.(1)距通“拒”,内通“纳” (2)要通“邀” (3)倍通“背” (4) 蚤通“早” (5)郤通“隙” (6)坐通“座” (7)内,通“纳” 5. 驻扎 及、比得上 禁得起 助词,无实意 军队 往、去 尽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军营 像 优美的 到,往……去 心意,意图 辞别,辞谢 神情,神态 感谢 料想,意料 谢罪,道歉 6.(1)沛公说:“你跟他谁大谁小?” (2)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 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3)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 (4)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示意项王(杀死沛公)。 (5) 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7.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感悟鉴赏】 1.C(这里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2.A(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的是以勇武示人,也是为了引起项 王的注意) 3.说法相似,说明刘邦阵营内部已达成了统一的口径,团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刘邦 说这番话意在替自己辩解、开脱,希望项伯在项羽面前多多美言,强调自己“不敢倍德”。 这是刘邦“以屈求伸”的权宜之计。樊哙说这番话则是据理怒斥项羽,责之以“义”。摆出 与怀王之约,意在提醒项羽,应该当王的是刘邦,而不是你项羽,再说刘邦虽早入咸阳,却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明其劳苦功高,也满足了项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实际上是“以 攻为守”的明智之举。 4.勇猛、豪爽、粗中有细 5.B(这里的“兵”,意思是“兵器”) 6.(1)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2)我听 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购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7.D(“指王翳日”意思是“指给王翳说”,“指”后面没有省略的成分) 8.B(“四面楚歌”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探究应用】 1.(1)杜牧的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的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 价的。李清照的诗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 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有气节, 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有英雄气概。 单元达标 1.B(A 项中“参乘.”读“shènɡ”,“郦.山”读“lì”;C 项中“须臾.”读“yú”;D 项中 “骨髓.”读“suǐ”) 2.C(A 项中“焉”:哪里;B 项中“谒”:请求;D 项中“使”:“让”的意思) 3.C(A 项第一句中“因”的意思是“依靠”,第二句中“因”的意思是“趁机”;B 项第一句中“亡”的意思是“逃跑”,第二句中“亡”的意思是“灭亡”;C 项中两个“然” (1) (2) (3) (4) (5) (6) 的意思都是“然而”;D 项第一句中“举”的意思是“全”,第二句中“举”的意思是“尽”) 4.D(A 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 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C 项“以为”— —古义是把……作为。今义是认为。) 5.D(A、B、C 三项中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6.C(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7.(1)劳苦功高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秋毫无犯 (4)四面楚歌 (5)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8.(1)风萧萧兮易水寒(2)大礼不辞小让(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以乱易整, 不武 9.(1)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2)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日/非然也。 10.(1)替。 (2)游说。 (3)希望。 (4)把……作为。 11.(1)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 (2)伯乐于是围 着这匹马转着看了看,离开时又回头看了看,这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3)(谆于髡) 进宫向齐王报告了这件事,齐王召见了苏代,非常欣赏他。 12.C(句中“朝”与“夕”相对,是早晨的意思) 13.D(A 项中前一个“如”的意思是“到……去”,后一个“如”的意思是“像”;B 项中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的意思是“到……去”;C 项中前一个“以”是连 词,后一个“以”意思是“用”;D 项中两个“虽”的意思都是“即使”) 14.B(B 项中的加点词属于名词作状语,其它三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5.D(A:晋侯是在范文子的劝说下才释放了钟仪;B:钟仪在回答晋侯问话时,提 及本国尊贵的人婴齐和侧时也直呼其名,是对楚国国君的尊重;C:钟仪举出楚君小时候的 事并不是敷衍晋侯) 16.略 第三单元 7 记念刘和珍君 【积累整合】 1.liè nüè zì fěi yǔn chuānɡ dàn cuán hái pū dànɡ 2. 和蔼 桀骜不驯 喋血 屠戮 暮霭 好高鹜远 通牒 戳穿 洗涤 羽翼 丝绦 希翼 3.C(“徘徊”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徜徉”悠闲自在地行走,“徜徉”侧重于悠闲 自在;“冷落”指冷清、不热闹,“寥落”指稀少;“竟”指出乎意料,“却”表转折) 4.①释义: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造句:略。 ②释义:到处都是帮凶。造句:略。 ③释义: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造句:略。 ④释义: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造句:略。 5.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6.C(①③句都运用了短句,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悲愤情感。) 7.①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②东晋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感悟鉴赏】 1.①指一般的庸俗市民②指陈西滢之流 2.“至多”是针对一般庸俗市民及反动派、走狗文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 “至少”是针对战斗者、同情支持革命的人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而言的。 3.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视民众如草芥,暴虐至极。 4.D 5.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的作用很小,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前进,请愿不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6.意在说明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会永远记住他们,刘和珍等死 难烈士是永垂不朽的。 7.作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8.BD(A 项说“文章从追悼会……气氛烘托到极致”,实际情况是这里的描写只是作 者抒发情感的引子,并非写作的高潮。文中“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从下文来看,既有愚 昧的民众,更有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因而 C 项错误。E 项中“蕴涵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 穷的力量”错误,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寄托的首先是哀思,再就是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如 “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句即可证明。) 9.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要 正确答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人,就需要我们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刘和珍评价性的语言,“她们怎 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 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把这些评价性语言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10.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 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鉴赏,体会对比的 用法及作用。在文中作者写到自己时使用了以下语句,“烛光照看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 敢抬起头来。”“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 竟去了哪里。”可见,作者把自己定位于渺小,这和刘和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1.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 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 永久的悲哀。(本题考查对比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 思想情感,同时抓住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探究应用】 (略) 8 小狗包弟 【积累整合】 1.kuǎn jiū fǔ yī shè juàn chì pōu 2.调:diào(调动)tiáo(调和) 创:chuānɡ(创伤)chuànɡ(创造) 3.揖 作揖 珊珊瑚 歉 歉意 赁 租赁 楫 木楫 姗姗姗来迟 赚 赚钱 贷 贷款 4.A(应为“摇头摆尾”) 5.李尧堂 芾甘《雾》《雨》《电》《家》《春》《秋》《寒夜》《随想录》 【感悟鉴赏】 ◆同步阅读 1.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的作用。 2.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两相对照,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 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3.包弟干干净净,而且有讨人喜欢的本领,它不咬人,能引起客人发笑,日本朋友对 它也感兴趣。“我们在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 4.包弟越可爱,更应该得到人们的爱怜。可是在险恶的环境之下,疼爱它的主人并没 有保护好它,最终包弟死在了解剖桌上,这更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负疚感,使得主题得到了 凸显。 5.轻松: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 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 就轻松了。 沉重: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让与自己相处了七 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惨遭厄运,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 了沉重的包袱。 6.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谴自责,当年像甩掉包袱一般将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终 成为作者心上永远也无法卸却的重负。这样的自遣自责一方面是解剖自己,具有摄人心魄的 力量,另一方面,又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7.当时在“四人帮”的重压下说谎已经成为风气,作者为了要让家里的人活下去,也 为了让自己要活下去,所以不得已在某些场合说了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8.抚平自己因曾说了假话而造成的心灵创伤;对得起知识分子的良知;不能欺骗下一 代。 9.造反派比满清官僚推广假话更厉害。 10.谎言 权势 【探究应用】 (略)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积累整合】 1.huàn chì zhà lì jiǒnɡ hàn jì kànɡ tì sì 2.bǐnɡ:屏息 pínɡ:屏风 chǔ:处心积虑 chù:一无是处 3.履:步履 襟:胸襟 洪:洪水 芒:光芒 覆:颠覆 噤:噤若寒蝉 宏:宏大 茫:苍茫 4.C 5.①成语:叱咤风云造句:(略) ②成语:迥乎不同造句:(略) ③成语:博闻强 记造句:(略) ④成语:涕泗交流造句:(略) 【感悟鉴赏】 1.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 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 些”。 2.吸引人,抓住了听者的心。 3.率直,真诚,有热心,有强烈的爱国心。 4.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5.主要的细节描写有: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花扇》等。这些细节具体形象地 刻画出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6.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 ——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7.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打扰;了解到客人来访 的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8.贝多芬了解到客人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他看作一个厌世者,而是认为他有着“真实 的好灵魂”,并准备把他(生平、消息、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大众。 9.“永恒”指的是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10.(答案略,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侧面描写都要借助原文中的内容 来作具体分析,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和了解贝多芬生平及当时人对他的一般看法的情况 下来写。) 【探究应用】 (略) 单元达标 1.B(博闻强识 zhì) 2.A(犹→尤) 3.B(B 项,“处世”是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界限”有不同事物的分界 之意,可说“是非界限”。A 项,“炒冷饭”比喻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没有新的内 容,使用正确。“走俏”,指商品销路好,此处应改为“走红”(受欢迎)。C 项,“粉墨登场” 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感情色彩不符。D 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使 用对象有误。) 4.B 5.A 6.⑤③②④① 7.“咖啡因”导致或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取决于两种相反的遗传特点。 8.示例: ①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披一蓑细雨;或在除夕,将一锅锅水饺,煮成 万代永传的顺顺当当与和和美美。 ②唯在除夕,江南江北,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 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 ③唯在重阳,江南江北,共品一块蒸 糕;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 9.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 思。 ②以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朝以后, 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 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0.要点: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 然浅,但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 中的浅。 11.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 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 ③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④“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思想发生 变化,这是两个人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12.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 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 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和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 “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13.提示:(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 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 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 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 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簧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 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朝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 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 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 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2)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 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来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 期“很打了几次大仗”。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 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成对比。 (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 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 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 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 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 起来。以后各段大致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自然。 ③前后呼应,本文的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 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 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有益”,等等。 14.(略)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积累整合】 1.suō xī diāo zhuàn zhì qí fù lǚ è zhú chú bō 2.(1)恳求 开垦 诚恳 中肯 (2)纳粹 憔悴 纯粹 荟萃 (3)想像 录像 相像 照相 (4)详细 端详 祥和 安详 (5)绿草如茵 绿树成阴 氤氲 阴凉 (6) 家徒四壁 金碧辉煌 白璧无瑕 躲避 (7)翻译 演绎 驿站 (8)狡猾 饺子 绞刑 皎洁 铰链 佼佼者 3.(1)zài zǎi (2)xiān xiǎn (3)ɡònɡ ɡōnɡ (4)chǔ chù (5)shǔ shù shuò (6)xiè jiè jiě (7)sè sài sāi 4.D 5.B(A.许多港督曾对这个 1885 年建成的港督府进行过大规模扩建、装修和改建。 改为: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C.奥斯威辛大约有近 12000 多名居民,距华沙 120 英 里,周围是一片沼泽地。改为:大约有 12000 名居民或有近 12000 名居民或有 12000 多名居 民。D.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了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改为:炸 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6.③①②④ 7.迅速 准确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最重要的 【感悟鉴赏】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一自然段 主体:第二——第十一段 背景:三个背景段:第四、第七、第十一 2.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好处:条理清晰地记录了整个交接仪式的过程;真实、准确地再现了这个重要的历史时 刻。 3.(1)这些背景材料的介绍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 (2)作者不直接发表议论,而是通过这些背景材料把作者的情感和评论暗含其中。举例分 析:4 点 40 分,报道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 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 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4.作者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揭示出香港殖民时代的彻底结 束。“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虚实结合,暗示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5.ABCD 6.把“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 逐游戏。”称作是“最可怕”的事情,这样一反常态的用语,恰提醒着读者如今阳光明媚、 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 7.首尾呼应,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 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加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8.“一切都被可怕地颠倒了”有两层含义:本应鲜花盛开的地方却被纳粹变成了人间地 狱;曾经是人间地狱的地方如今却呈现出美好祥和的景象。因此作者感觉是“噩梦”。作者 通过对自身感受的描述,控诉了纳粹的罪行。 9.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一连串的否定来说明:美好的景象与曾经 是人间地狱的布热金卡不相配;用排比的句式展示出布热金卡曾经拥有的恐怖,也传达出作 者对纳粹罪恶行径的强烈愤懑。 10.不能。两个“永远”强调了纳粹曾经在这里制造的罪行之大,惨绝人寰。这些罪恶 行径给人类造成的痛苦记忆是永不能被抹去的。 11.每天都有人怀着各不相同的目的从世界各地来到世界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布热金卡。 12.①作者写这则新闻的目的并不是快速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已经 是旧闻了,但是作者访问此地后,产生“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 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是作者写这篇报道的原因。②“没有什么 新闻”的奥斯维辛依旧可以震撼每一个参观者,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受到纳粹令人发指的罪恶, 因此奥斯维辛永不会被遗忘,永远具有新闻价值。③作者反复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也在暗示着这里如今的和平和宁静。 13.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对这个地方又有些恐 惧,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 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 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14.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 摆在一起,对比鲜明,让人终生难忘。这样的景象也暗示着:无论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 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邪恶终将成为废墟。 15.烘托出庄严、喜庆的氛围,映衬出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给读者一种现场感。 16.作者采用虚实结合,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 结束,中国领土被“鸦片和炮火”侵略的屈辱历史彻底结束。 17.香港的回归是民心所向,是所有向往和平、正义的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18.C(A 项“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B 项“金瓯”比喻完整的 疆土,泛指国土。收回香港,国土才得以完整,据语境,应排除 B 项而选 C 项。应注意空 缺处所在的语段,“如今”句和“当年”句形成对仗,文字应匀称,据此可排除 D 项。) 19.B 【探究应用】 1.标题示例:《归来了,香港!》、《奏吧!“义勇军进行曲”》、《海盗走了,香港归来了》、 《欢迎归来》、《告别百年的殖民统治》、《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的怀 抱》、《中国洗耻辱,香港重回归》 2.示例: ①上联:落日欣看“米”旗降落此刻骄傲 下联:大雨喜迎“红”旗飘扬今生自豪 横批:铭记永远 ②上联:旗降,英国离港,统治百年成历史 下联:旗升,中华收地,共建千秋划新章 横批:香港回归 ③上联:不列颠尼亚离香港,英国终撤 下联:巨幅紫荆花悬大厦,香港回归 3.从作品的艺术技巧和社会意义这两个角度总结 示例:给罗森塔尔的颁奖词(1): 一个来自天堂的声音,呼唤了我们。他用最朴实的文字、摄像机般地再现那段不堪回首 的历史,用最诚挚的心灵,感召并震撼着全世界每一个爱好和平的善良人的心。《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用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照亮人性中的黑暗与堕落。他向行凶者发出控诉, 给受难者以缅怀,为世人留下了“永远都不要抹去那最无情的历史”的一声叮嘱。声音的主 人罗森塔尔。 示例:给罗森塔尔的颁奖词(2): 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个罪孽深重的噩梦之地,却撒满了阳光,鲜花怒放。奥斯维辛 不是没有新闻可写,而是这个曾经是人间炼狱的地方发生过的那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已经 不足以用言语来描述。和平年代里,有些事我们却不应忘记——罗森塔尔告诉了我们,新闻 不仅仅是时闻轶事,也可以成为警醒世人的一把钥匙。罗森塔尔作为一名记者,凭借着他所 具有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示例:给罗森塔尔的颁奖词(3): 二战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那些战争的伤痕仍然没有愈合。他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他报道 的是那个地狱般的集中营。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最好的新闻,因为如今这里 是祥和而宁静的。现在的宁谧与曾经“人间地狱”的反差,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细致的参 观者感受描写,罗森塔尔在奥斯维辛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为我们留下了一篇不朽的 新闻名作。抒写了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主观印象,精彩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法西斯 暴行的深恶痛疾表现得淋漓尽致,提醒着享受人间烟火的人们,那是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 4.略 11 包身工 【积累整合】 1.(1)嗫嚅 儒生 孺子 懦弱 蠕动 (2)博学 脉搏 主簿 薄命 (3)谦 和 廉价 道歉 兼并 赚钱 (4)殴打 讴歌 怄气 作呕 海鸥 欧洲 (5)喘 息 湍急 祥瑞 端详 惴惴不安 2.A 3.qiè xiè kū chá zhì cáo pì zhènɡ kāi līn shuì xīnɡ sà lònɡ chénɡ ɡá tīnɡ qì jīn 4.(1)chēnɡ chèn chènɡ (2)chā chà cī chāi (3)niù ào (4)bǐnɡ pín ɡ (5)ɡá yà zhá (6)piān biǎn (7)zhé shé zhē (8)qiánɡ qiǎnɡ jiànɡ (9) jǐnɡ ɡěnɡ 5.纽扣 咳嗽 贿赂 里应外合 褴褛 蹒跚 噩梦(恶梦) 横七竖八 荤腥 佳 肴 庞大 蓬头垢面 6.B 7.B(A 不合逻辑,“近二千左右”中的“近”和“左右”前后矛盾。应该是:“近二 千”或“二千左右”;C 缺少必要的介词,应该是“在这种体制下服役的”;D 项搭配不当, 应该是:一缕缕纱织成的衣服,一根根线编成的袜子,穿在身上……) 8.(1)报告文学 夏衍 赛金花 上海屋檐下 (2)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真人 真事的 真实 艺术 【感悟鉴赏】 1.教材版本画线语句比某版本更具文学表现力,其一,采用了多种文学表现手法:用 比喻的手法把住处比为“蜂房”,通过这样的文学描写揭示了包身工居住环境拥挤不堪的真 实境况。作者把包身工比成“生物”并用“蠕动”来描写她们的活动,揭示出包身工毫无尊 严、悲惨可怜的处境。作者通过晓星“才”消去和人们“已经”在蠕动这样的强调和对比描 写,揭示出包身工起床时间早、工作极其辛苦的现状。其二,某版本叙述客观,而教材版本 画线语句饱含作者对遭受非人待遇的包身工们强烈的同情,它的文学性更强。 2.①起床早,工作辛苦。②居住条件极差:人多、地方小、通风不畅、缺乏必备的生 活设施。③管理人员任意打骂、侮辱。④丧失尊严和羞耻感。 3.倒装句,将具有修饰作用的定语提前;突出“包身工”们蓬头垢面,不穿鞋袜,又 十分紧迫的可怜形象。 4.第一: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第二:吸收廉价劳动力。 5.作者通过东洋厂三十年前后数字的对比,向我们揭示了东洋厂发展之迅速,规模之 壮大,而这一切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压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上,从而向读者揭示出:工厂 的规模越大压榨就越惨烈的可怕现实。 6.使读者对包身工的了解全面、具体而深入;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震撼读 者的内心。 7.包身工的身体健康差到极点,极其缺乏营养,由此可知平时的饭食质量之差;带工 老板心狠手辣,极其残忍,对包身工没有丝毫人的同情,不榨到最后一分钱绝不会放手。 8.历史如同流水一般滚滚向前,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作者用“似乎”否定了“冲淡一 切”,强调了无论时间多么久远,历史中的苦痛伤害永远不会被后人忘却。 9.日本人忘却的都是自己侵略他人的暴行,而这种血腥和残暴带给亚洲各国人民尤其 是中国人民无尽的伤害和痛苦。 10.形成对比:(1)日本对自己被侵略的情形不能忘却,却总是忘却自己对他国的侵略 罪行。(2)如此惨痛的记忆却并未唤醒日本人对自己侵略行为的反思。 11.“有意无意”表现出日本人对待自己侵略行为的态度:不敢正视日本被原子弹轰炸 的真正原因,不愿意面对自己侵略行为对他国造成的巨大伤痛,逃避自己曾经的罪责,逃避 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探究应用】 1.衣:衣服褴褛,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至青莲的短衫,下面是 玄色或是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 食: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住:面积约 9.32 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 0.6 个平方。 行: 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做工:在“三大威胁”(音 响、尘埃、湿气)和“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威胁下工作。 2.致芦柴棒: 在你烧稀饭的附着冤魂的火光里,虽然我很难体会到你复杂的心情,但仿佛能看到你对 这个世界的憎恨的眼神。每当提起你的名字,我便对“骨瘦如柴”的理解加深了一层。 致小福子: 虽然你的名字叫小福子,但你的命运却不像你的名字那样有福气,你依然是千千万万包 身工中的一个,充满了辛酸与悲凄,忍受着煎熬与贫瘠。只要这个黑暗的旧时代不变,你的 命运始终与悲惨相连,与幸福无缘。 致带工: 从你的语言和一举一动,我看到了旧社会的冷酷与黑暗。凶恶、狠毒、麻木不仁、惨无 人道、没有人性……这些名词都已将你的内心世界填满,从而使得那些做工“机器”不再有 生的希望。 致夏衍: 你的生活虽然离包身工很远,但你的心却和包身工很近。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不仅带给你 巨大的震撼,写下了这么不朽的名篇,而且用历史的责任感记载了中华民族这段苦难的历史。 致包身工: 包身工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包身工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包身工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你们在血和惨叫中的经历正是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写照。他们的苦难与冤魂与多灾多难的 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3.给夏衍的颁奖词 1: 他生长在浙江的屋檐下,他生活在中国的旧社会。身边的包身工,使他产生了对旧社会 的厌恶。他历尽周折,托人去了解情况;他不惧艰辛,亲自搜集素材。就在这样的困难条件 下,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终于完成了一部划时代报告文学的创作。夏衍,他为呻吟着的那 些锭子上的冤魂诉苦,他批判这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的包身工制度。一篇《包身 工》,把他们的灾难写在了其中,把旧社会的没有人性的制度批判在其中。夏衍的《包身工》, 最终成为报告文学中的一个震撼心灵的音符。 给夏衍的颁奖词 2: 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弱者们的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但他的《包身工》 如同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他,便是夏衍。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包身工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 但善良的人点亮他们。 仁者的责任让他知难而上,历尽周折,不惧危险,深入报道包身工的生活,这一切源于 作家的良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关注人生苦难的一份社会责任,源于他对生命有博大的爱。 他用他的作品让爱心汇聚,直到更多的人向弱势群体张开双臂,直到角落里的包身工们 看到春天。 给夏衍的颁奖词 3: 他是一名作家,为揭露对包身工的残暴,他冒险潜入日本棉纱厂,在重重困难之下,他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搜集素材,完成了这部划时代作品——《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处在社 会底层,受尽剥削、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的事实。他是一名用灵魂来写作的作家, 从 1935 年至今,该作品已发表 70 多年,但仍能给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以深深震撼。他就是著 名的剧作家——夏衍! 4.略 5.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积累整合】 1.D 2.B(A.拔地而起 C.九霄云外 D.举国关注) 3.B 4.D 5.D 【感悟鉴赏】 1.地点 时间 视觉 听觉 2.①④②③⑤ 3.美国 苏联 4.“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5.神舟一号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 神舟二号 2000 年 1 月 9 日 神舟三号 2002 年 3 月 25 日 神舟四号 2002 年 12 月 30 日 结论:中国航天飞船发展速度快,成功率高。 6.新纪元 神舟二号的发射成功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只能从“新时代” 或“新纪元”中去选择,而“新纪元”比“新时代”在语言表达上更庄重、书面化,而且和 发射时间“新的一年刚刚来到”相呼应。 7.通过今昔对比,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人实现飞天梦想的艰辛,展 示出中国人梦想飞天的历史进程以及今天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8.神州五号返回技术安全可靠。 9.如:“眼睛”、“大脑”,拟人手法。形象地表明“神五”运行和返回技术的极其精准。 10.“科学”指“偏航机动技术”;“浪漫”指“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 11.以发生意外情况的严重程度为顺序(越来越严重);“万一”表明把最坏的情况也考 虑到了。 12.路透社(为转载的材料);“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安全着陆。 13.导语部分是①;主体部分是②③④⑤⑥ 14.航天员着陆后的情况;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中国领导的关注;中国在航天领域的 国际地位等等。 15.“神舟六号”成功返回,中国民众热情高涨(意思相同即可) 【探究应用】 1.对联示例: ①上联:中华儿女克服重重困难研制航天载人飞船 下联:飞天勇士经历层层考验完成华人飞天梦想 横批:举国欢庆 ②上联:嫦娥奔月奔向月宫,谱写历史神话 下联:神五飞天飞入云霄,再造今世传奇 横批:古往今来 2.①给杨利伟的颁奖辞: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 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 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 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 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②给费俊龙、聂海胜的颁奖辞: 谁能让全世界 1/5 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 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 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3.略 4.略 单元达标 1.C 2.D 3.A 4.D 5.A(B.搭配不当:“普查……特点”不当。C.句式杂糅“弊端是,导致”。D.成 分残缺:逃避……义务或责任。) 6.罗雪娟勇夺女子 100 米蛙泳奥运冠军 7.⑥②⑤④③① 8.[编后记]示例:读了这则消息,首先感到震撼: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竟然将杀害了该 校 32 个无辜生命的凶手列为悼念对象,简直不可思议!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杀人凶手, 死有余辜,罪该万死!更遑论将其和被杀害的人一同悼念了!仔细思之,令人震撼和感动的因 素,原来是宽容和爱的精神!重和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但近代以来,似乎这样 的教育削弱了,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的“斗争哲学”,复仇心理。但愿我们在受到震撼之余, 学一学别人的宽容和爱的精神,加强宽容教育和爱的教育,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 9.相同之处:都是他人赚钱营利的工具。 不同之处:船户并没有虐待墨鸭,从“轻轻地一挤”即可看出;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却 是百般虐待,没有一点施与的温情。船户养活墨鸭,喂饱它们;而带工老板却让包身工衣食 难保。 10.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这里没有”“这儿有的是”进行对比,把“20 世纪的 技术、机械”和“16 世纪的奴隶”进行对比。作用:形象地揭示出包身工的悲惨境遇和残 酷的社会现实,对帝国主义的压榨剥削行径进行痛斥。 11.国民党政府的执政者,因为他们制定的优惠政策,使得帝国主义得以到中国办工厂, 压榨中国百姓;帝国主义及其买办者、带工老板等,这些直接剥削压榨包身工的刽子手。 12.D 13.英国防空民防人员伊万斯值夜班时发现德军投掷的定时炸弹,他及时汇报并紧急疏 散群众,始终坚守在炸弹旁疏导行人,最后被炸身亡。 14.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身体条件太差,不能 入伍杀敌。作为防空民防人员,训练时表现平常,工作中上司不重视。 目的:着力渲染伊万斯的普通是和后文伊万斯的英雄之举形成对比,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来表现在这个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无私、勇敢、负责任的高贵品质。 15.(1)是直述式标题。其外在的直述,给人以亲切感,似乎那么平常和普通,就如同 要记述的主人公伊万斯一样。(2)在战争期间,以这样的标题出现,会使读者觉得奇怪,会 引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3)普通中蕴含着不寻常。值班是不平常的值班,质朴的标题背后 隐含着记者深沉的思想、真挚的赞颂和发自内心的哀悼。 16.因为这个小人物“具有英雄的品格”。这种英勇献身品格恰恰是二战时期人们所需 要的,也是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所需要的。因此,就使此文的选材具有了时代精神和特征。 17.略 综合练习 一、共 12 分,每小题 2 分 1.D 2.C(A 惩戒;B 桀骜不驯;D 喋血) 3.D 4.C(A 句:“殒身不恤”的意思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B 句:“秋毫无犯”只用来比 喻军纪严明。D 句:“扭转乾坤”比喻彻底改变整个局面,此处应用“颠倒乾坤”。) 5.B(A 句:语意重复,“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血浆袋的质量问题”可删一个。前句 也有语序不当的问题。C 句:“避免”与“弊端”动宾搭配不当,“弊端”是已然的,只能说 “消除”;“避免”后面有“学生”二字也累赘,去掉“学生”,让“使学生”一贯到底,再 去掉“的弊端”,句子更通顺。D 句:搭配不当,“神舟 6 号宇宙飞船载着航天员胜利返回地 球”不能说“研制”。) 6.A(《左传》应为编年体史书) 二、共 14 分 7.(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别离是悄悄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3)直面惨淡的 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共 5 分,每句 1 分,如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8.(1)文天祥 (2)屈原 (3)陶渊明(写出两个即可,每个 1 分) 9.一流的信誉,一流的人才质量,一流的就业网络,使一个清华学子十家争。(共 4 分,每个要点 1 分) 10.答案略。能任选一句谈出自己的感悟,且言之成理(2 分)、语言流畅(1 分)即可。 三、共 14 分 11.A(2 分) 12.D(2 分) 13.①烛之武 ②之(灭亡郑国)(共 4 分,每空 2 分) 14.邻之厚,君之薄也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以利晋(共 6 分,每 空 2 分) 四、共 50 分 15.答案略,共 50 分 五、共 7 分 16.意象:不再回来的夏日、掠过的云影、极浅极淡的微笑的面容、发黄的扉页、装订 得极为拙劣的书、太仓促的书(2 分,能答出四个即可)表现的意义:“不再回来的夏日” ——表现青春已经逝去,不再回返。“掠过的云影”——表现青春短暂,匆匆而去。“极浅极 淡的微笑的面容”——表现青春的记忆不够深刻,不够清晰。“发黄的扉页”——表现随着 时光的流逝,青春已结束很久,在记忆中变得陈旧了,不鲜明了。“装订得极为拙劣的书” ——表现了段有好好地把握青春,珍惜青春。“太仓促的书”——表现了青春短暂,转瞬即 逝。(2 分,要有适当分析,意思对即可) 17.示例: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说“泪水”“启程”,是一种反常搭配,“启程”说明为青春 流逝而流下的泪水刚开始涌出,还远没有停止。 “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面容”和“浅”“淡”是一种反常搭配,恰当地表达了没有 好好地领略青春、体味青春的内心感受。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仓促”和“书”是一种反常搭配,作者将“青春”比作“书”, 再用“仓促”来修饰,就将青春的匆匆而逝和拥有青春时对青春时光的不够珍惜突出地表现 出来了。 (3 分,找出诗句 1 分,分析 2 分。能找出一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六、共 9 分。 18.D(A 重:推重。B 修:学习,遵循。C 绝:断绝)(2 分) 19.C(A“高尚”,这里指性情高傲。B“遣送”,这里指陪嫁。D“妻子”,这里指妻 子儿女。)(2 分) 20.(1)州郡里多次按礼节去征召让他做西曹主簿。 (2)(他的妻子)和刘凝之一 起安于贫寒俭朴的生活。(2 分,每句 1 分) 21.要点:①淡泊名利②慷慨大度③不卑不亢④安于贫贱⑤有隐士风范(共 3 分。答出 三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 1 分) 七、共 14 分 22.“最浓烈的感情”指的是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之情。“最脆弱的感情”指的是害怕母亲 过世离我而去。(2 分) 23.间接地写出了“我”落了泪,泪水滴在妻子头顶的情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 愧疚伤心之情。(2 分) 24.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丽,毋须刻意追求,顺其自然,即可享受生命之美。 (2 分) 25.“白发犹如枯草”说明了白发是生命走向衰老的象征;“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说明白发自有它的魅力,是成熟的风韵,是多彩人生中的一种独特的色调一份独特的情韵。 作者的情感由最初看到妻子的白发,内心充满凄凉之感无奈之痛,发展到能坦然面对甚 至享受着白发所象征的人生之秋,他如同热爱自己的青春一样热爱生命之秋的风光。(4 分, 意思对即可) 26.答案示例:作者写母亲的白发,背景是一扇敞着的窗子,还有窗外的夕阳残照,营 造出凄凉感伤的氛围;画面主体是母亲,精雕细刻的是母亲那根被风“吹立起来”的白发; 夕照如血,白发如银,色彩对比鲜明,画面形象生动,母亲的衰老在夕阳中更添一份苍凉, 作者的感情就在这用文字构成的图画中流淌。(4 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