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油田2015-2016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松原油田2015-2016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ID:591818

大小:14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 2015—2016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 审题 注意: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 71 分)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说“霾” 樊良树 霾为何物? 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貍声。《诗》曰,‘终风且霾’”。风雨交 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 种自然现象。《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 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 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 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 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 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 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 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 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 20世纪上半叶的《辞 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 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 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 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 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 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 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 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 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摘自《光明日报》) 1. 下列对“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多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屡屡出现。 B.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貍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终风且霾”是说狂风卷席着尘土,能见度降低,这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经》中的“终风且霾”和《九歌》中的“霾两 轮兮絷四马”。 B.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现在轮到中国的城市了。这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 吸阵痛”。 C.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的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在今天,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但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 依靠一场大风,“终风且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由于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也有所不同。 B.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使“霾”这个字频频出现。这时的霾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 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变成了现今携带了 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成分的霾。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4--7 题。(19 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 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 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 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 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 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 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 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 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 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 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 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 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 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 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B.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 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C.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 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D.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日/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 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 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 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 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 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根很讲究孝道。当初改任京官时,因为四亲在堂,他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给妻子的 恩封转给母亲,朝廷最终成全了他的志向。 B.张根很有才华。刚刚成年,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人上书说明他的美好义行,徽宗把他召入皇宫, 张根借机提出了建议,皇帝高兴地赞美他,认为他是亲贤宅教授。 C.张根关心百姓疾苦。大观年问,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当时水灾 频发,他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D.张根仕途多舛。张根的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 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5分) (2)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8.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 分,每空 1分) ①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 , ? ③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书愤》) ④《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⑤玉户帘中卷不去, 。 (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⑥自胡马窥江去后, ,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⑦ ,但愿长醉不愿醒。 (李白《将进酒》) ⑧星垂平野阔, 。 (杜甫 《旅夜书怀》) 乙 选考题 请从 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 按所标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家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 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 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 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 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 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 的铭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 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 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 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 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 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 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 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 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 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 ) A.夫妻俩往山坡上走时,妻子分辨不出竹林子的风声,又对旧房子眷恋不已,说明她是一个喜静守旧的 人。 B.小说中丈夫带着眼盲妻子频频换房租房,看房子时急切粗鲁,甚至把她推倒在躺椅上,说明丈夫粗俗、 缺乏教养。 C.小说中妻子吹起口哨、忘记时间的细节十分传神,结尾借人物之口说出“反正不是你家”,从遐想中 回到现实,很有张力。 D.小说语言冷峻、客观,许多情节虽然是一笔带过,却能将人物点染得有血有肉,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 文学水准。 E.夫妻之间的言语情态纯真自然,尽管贫寒漂泊,两人一颦一笑中却饱含对生活的爱,这种反差正是小 说的深刻所在。 (2)优秀的小说有一个好题目,本文以“家”为题,这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眼盲妻子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结尾妻子说“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你认为她俩能找到自己的“家”吗?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1930 年 12 月 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 “呦呦鹿鸣,食野之 苹”。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宋代朱熹注称, “蒿即青蒿也”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 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 奥秘。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1951 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 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 4年期间,屠呦 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 趣。 1955 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 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但 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 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 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 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 《中药志》。1959 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 药知识.在 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 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 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 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 年,青蒿素抗 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 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从 1969 年 1月开始,历经 380 多次实验、190 多个单品、2000 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 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中有 12%-14%。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 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 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的常用煎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原汁!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青蒿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从 12%到 100%。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 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特点,他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 一抗疟疗效为前十者 10 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的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他 都积极主动的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 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 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 了中毒性肝炎。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世卫组织统计,2008 年 全球有 2.47 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 100 余万人死亡,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约每 30 秒 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而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 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 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 年疟疾致死病例比 2000 年下降了 66%。 2011 年 9 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 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 年 10 月 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2015 年 12 月 11 日凌晨零点 12 分,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 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节选自《好搜百科》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 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来源《人民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 在动物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 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它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 1+1 大于二 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来源《好搜百科》)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 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 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 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来源《人 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屠呦呦自有取名“呦呦”,寄托着父亲对她从事中医药研究的殷切期望。她通过不懈努力。用一颗小 草改变了世界,终于在中药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B.屠呦呦,小时候就对中药的特殊疗效感兴趣,大学时如愿考上喜欢的生药学专业,对其中的本草学专 业的兴趣极浓。因为她认为这些专业最接近中医药领域。 C.大学毕业后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后来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提高了认识。带领课题组不懈努 力,带病工作,亲身试验药效,终于发明研制出抗疟“神药”青蒿素。 D.屠呦呦发现青蒿后说:“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 可见她具有宽广胸怀高尚医德。 E.青蒿素的研发是一次创举,屠呦呦是发现、证实者,实至名归。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可见其疗效显著。青蒿素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医影响力。 (2)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6 分) (3)作为真实感人的他传,本文写法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不仅使国人敬重,而且得到国际的认可,其中必有内在原因。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79 分) 五、语言运用题(19 分) 13.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 ( ) A.风乎舞雩,咏而归。 B.故不我若也。 C.惟兄嫂是依。 D.不吾知也。 14.请选出与例句加点词活用相同的一项(3分) ( ) 例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驼业.种树。 C.函.梁君臣之首。 D.非有能硕茂..之也。 1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①胡歌坐下来看剧本时, 。等到他表演时,他仔细揣摩人物心理、台词,完美演绎了“梅长苏” 这个角色。 ②卢嘉川不说话了,他好像陷入沉思的状态中,正襟危坐, ,苦苦地思索着什么,回忆着过去发 生的一切。 ③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你 几十年,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A.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B.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不窥园 C.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目不斜视 D.目不斜视 目不窥园 目不转睛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能否世界化,关键在于它自由批判的人文精神、独特杰出的原创特征、人类共 同价值的信念。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真相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 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 12%至 19%。 C.2015年电视华鼎奖落幕,周迅获封视后,佟大为获得视帝,郑晓龙获得最佳导演,《红高粱》获得最 佳剧集,唐嫣获当代电视剧最佳女演员,领奖时狂落泪。 D.另一家旅行社桂林精华一日游,同样包括 4个景点,但这家的报价只有每人 260元,比天鹅宾馆内旅 行社的最低报价还低了近一倍!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法律与制度正义与否,决定了这个社会好人与坏人谁会占据上风。 。他们会装作“路人甲” 当一名看客。要想改变这样的现实,就必须要从法律制度上确保这个社会的好心人不能流血又流泪,确保 那些讹人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A.如果一个制度本身会“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许多人就不 敢见义勇为。 B.如果一个制度本身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相反还能“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许多 人就不敢见义勇为。 C.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一个制度本身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相反还能“激励”或“鼓励” 坏人去讹诈好心人。 D.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制度本身会“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而不能很好地保护 好心人。 18.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l5个字。( 4分) 观看汉字听写大会之类节目,人们惊奇的是这些青涩的学子, ① ,答案似很简单:潜心钻研,反 复记诵默写。问题是有必要在这方面花那么大工夫吗? 他们肯在这方面花功夫 ,关键还在于兴趣。年轻 学子求知若渴,特别是对那些有难度和深度的对象,会怀有一种朦胧的敬意。其实许多书本知识在日后的 人生旅程中可能是无用的,因为不能直接派上用处,但是 ② 。曾经看过一部美国电影《阿基拉和拼 字比赛》,阿基拉是黑人子弟,参加英语拼写大赛,从学区一路比拼杀到华盛顿,最后名列前茅的竟然是 她和一名亚裔学生,缘由也正在于此,他们的精神力量由此被激发,才智得到认可,尊严得到维护。 六、作文(60 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取动 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的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 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的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 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走。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的死去。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套作。 二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1. D (原文的表述为“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2. A (定义过窄,霾不仅仅是大风扬起尘土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还裹挟着其他物质。) 3. C (“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 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4.B (注意“系治”、“责以”两处的理解。) 5.C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6.B (“认为他是”错,“以为”应译作“让(他)做”或“任命(他)做”。) 7.(1)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暗中寻找机会图谋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 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间、窥伺、豫”各 1 分,句意 2分) (2)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向上交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连(竟然)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 不够。(“部、供、曾”各 1 分,句意 2分) 8. 特点:雨大,及时(2 分,每点 1分;答“凉”“冷”不给分,因为“凉”“冷”也是因为雨大)。分 析: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化 用)的手法,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 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4 分,每点 2分,写出两点即可) 9. 表现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1 分),关心国计民生(2 分)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 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1分),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1 分)。 【附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 间止,大雨三日,庄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 和对民生的关注。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任上,欢欣鼓舞,写了这首七律。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 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正面写一个 “喜”字,表现出一种体 恤民艰的崇高感情。颈联承“且喜”句。末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 农民同喜悦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屋漏床床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稍加 变化;“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春日江村》“农务村村急”句。秋雨梧桐,一般都觉得愁人,作者却说 是最美妙的声音,这也表明了他对人民的关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写大雨后庄稼复苏的生 机,突出了“喜”字,体现了诗人的劳动人民感情。 “喜”字是全诗的中心,诗人发觉凉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涨水是二喜,设想稻花秀色、桐叶佳音是三 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证是四喜,这一“喜”字贯穿了始终。最难得的还有作者全诗都化用了老杜《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的诗意,表现出了关心国计民生,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把农民 兄弟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与他们同喜同悲。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在封 建社会,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10. ①雕栏玉砌应犹在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塞上长城空自许 ④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⑤捣衣砧上拂还来 ⑥废池乔木 ⑦钟鼓馔玉不足贵 ⑧月涌大江流 11.(1)C E ( 答对一项给 2 分,全对给 4 分 ) 解析:A 项喜静是准确的,守旧并不合理,她因为眼盲必须如此;B 项急切粗鲁是欣喜的缘故,自私粗俗 无教养不合情理,不给分;D 项 “小说语言冷峻、客观”不准确,本文语言细腻雅致,有情感热度。 (2)①作为线索,统摄全篇。整篇小说围绕“家”展开,以租房的所见所闻所为来推动情节发展。②交 代主要内容。小说以夫妻俩回忆过去的“家”,观察现在的“家”,谈论自己心中的“家”为主要内容。 ③揭示小说主旨。小说围绕“家”行文,到结尾笔锋一转,点出“这不是你的家”,更显对家和归宿的渴 望之强烈。(每答出一点给 2 分,共计 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安土重迁,怀旧。留念故居,喜欢熟悉的环境,对新房子充满彷徨犹疑。②敏感不安。分辨不出 风声,感到惊惧;敲打琴键像触碰怕人的东西,体现出敏感矜持的性格。③纯真好奇。虽怀念旧居,进到 新房子忽而弹起钢琴,弹错了像小孩般地笑,在床上弹跳等,都说明她纯真活泼。④乐观积极。虽然眼盲, 贫苦漂泊,弹琴时琴声却活跃悠扬,并且对“家”饱含期望。(每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 3 点即可,共计 6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能找到。①从主题上看,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家”是避风的港湾,夫妻俩真诚爱护彼此,简 陋的旧房子也因为这爱而温暖,双方互相依偎相濡以沫,对家有着强烈的渴求,有这样的情感基础,两人 相依为命的居所就是“家”。②从人物来看,两人顽强坚韧乐观。虽然贫困漂泊,居无定所,但言谈举止 纯真美好,比明眼人更懂得生活的情趣;且渴望归宿,并顽强坚韧、辛勤努力去奔波寻觅,一定会有自己 的“家”。③从情节上看,二人融入新生活迅速,适应性强。进新屋时妻子称离开的租处为“现在的房子”, 还不时抱怨和旧房子水乳交融,格外亲切;可是刚进新房间不久,两人就欣喜于陈设的完备,兴奋自在地 弹奏起钢琴来,在床边并肩倚坐弹跳,吹口哨,稳健迈步行动自如,适应很快,他们定能找到自己的“家”。 (答出观点 2分;每点分析各 2分,共计 6分。答“不能找到”亦可,但须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人物、 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 (1)C E ( 答对一项给 2 分,全对给 4 分 ) (2)①自幼目睹中药治病奇效,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 ②选择生药学专业,专业成绩优良。 ③潜心研究生药学,两项成果载入《中药志》。 ④经过大量临床试验,发明研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双氢青蒿素。 ⑤治疟效果显著,贡献巨大,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⑥获得诺贝尔生物药学奖。 (一点得一分,满分 6 分。) (3)①忠实记录过程。②选材典型。③细节描写。④引用传主的原话。⑤引用他人评价。(答对 3 点, 语言得体连贯流畅得满分 6分) (4)①工作努力刻苦。②继承中创新。③默默奉献。④低调谦虚。⑤敢于负责。⑥巾帼不让须眉。 (对一点 2 分,答对三点,有理有据,连贯流畅,清晰工整,共 6 分) 13.A 14.D 15.A(目不转睛是形容注意力集中,第①句中用来表现人物看剧本时凝神专注。目不斜视是形容态度严 肃,遵守规矩,不左右乱看。第②句中用来表现人物神情严肃庄重,与前文“正襟危坐”语境一致。目不 窥园是用来形容埋头读书,专心致志地苦学,与第③句中“所学的那个专业”语意契合。) 16.B(A两面对一面。C 项“领奖时狂落泪”前省略主语,造成歧义。D“降低”不能用倍数。) 17.B(与上文陈述主体要一致,以“制度”做陈述主体;要紧密衔接下文的指代性词语“他们”,“他 们”指代的是不敢见义勇为的“许多人”,所以“许多人就不敢见义勇为”要放在最后。) 18.答案示例:①怎么会记得那么多生僻的字词 ②它们可以激活人的精神力量。 19. 写作指导: 立意方向:从容、冷静、理智,因小失大、以弱胜强的。 附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 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 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 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 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 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 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 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 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 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灾旱灾、盗贼偷盗时常发生,西部、北部两个国家觊觎我们时 间已经很久了,怎么能不预先谋划呢?”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 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 一年向上交纳的钱财仅三十万缗而已,连供给造一栋住宅的费用都不够。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 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 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 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 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 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 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