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 150分 用时 150 分钟 时间: 2011-4 命题人:刘佩娟
[请将 1—7 小题和 15—18 小题的答案涂在机读卡的相应位置上,其余题目均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 I 卷(共 2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每小题 3 分)
近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
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
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27 日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
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据介绍,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2004 年底后多次被盗。为有效予以保
护,2008 年 12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
性考古发掘。
发掘后发现,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
室和四个侧室构成。该墓虽被多次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随葬品。共出土器物 250 余件,有
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
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其中以刻铭石牌和
遗骨最为重要。刻铭石牌 59 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
中 8 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
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在墓室清理
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 3 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
性。
有关专家对这些考古发现进行了多次论证,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认
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
中记载的高陵。有关专家陈述了考古认定的依据。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 60 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
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
封不树”的情况相符。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第三,
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
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
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
安丰乡丰乐镇。该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 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
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
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
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
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
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
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
家鉴定年龄在 60 岁左右,与曹操终年 66 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
展开。目前根据专家们的确定,可以认为,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
1、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认定位于现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的
一项是
A.该墓葬规模巨大,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死前的身份相符;
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B.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C.该墓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这合乎曹操薄葬的主张和临终前留下的“殓
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
D.出土文物中有 8 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
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从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铭文。“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献记载的所谓“高陵”,指的就是曹操墓;“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中的“慰项石”,指的就
是石枕。
B.该墓出土刻铭石牌 59 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有铭文。刻铭石牌的作用是记录随葬
品的名称和数量。
C.经专家鉴定,在该墓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其人年龄在 60 岁左右,这与曹操终年 66
岁吻合。这是证明该墓墓主为曹操的辅助性依据。
D.关于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只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和 1988 年出土的鲁潜志有所记
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将来的发掘和研究中发现“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的实
物,那么将与先前发现形成证据链,更能有力的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
B.虽然赵建武十一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铭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但鲁
潜的墓志铭并非专门用作记载曹操墓情况的。
C.在对古墓的考古研究中,弄清了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的时代特征,就能认定该墓葬
所属的年代以及该墓主人的确切身份。
D.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证明西高墓穴就是曹操墓高陵的证据较充分,但随着发掘工作的
进一步开展,或许会发现对此结论不利的证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2 分 每小题 3 分)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
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
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
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
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
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
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
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
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
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
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
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
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
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
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 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 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 让:礼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
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
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
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 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
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
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
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
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
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第 II 卷 (共 129分)
三、翻译、鉴赏、默写(31 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3分)
译:
(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3 分)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4 分)
译: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 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
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②
。
[注] 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
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
括。(6 分)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5 分)
10、名句默写(任选十个空作答,填在对应的题号上。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 ,用之如泥沙!
(2)古人云:“以地事秦, ,薪不尽,火不灭。”
(3)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
(4)千岩万转路不定, 。
(5) ?江月何年初照人?
(6) ,乾坤日夜浮。
(7)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
(8)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
(9)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漠漠水田飞白鹭, 。
(11) ,尽荠麦青青。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16 分)
儿行千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
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
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
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
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
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
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
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
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
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
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
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
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
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
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
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
情站在那里。
1998 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
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
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
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
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
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
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
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
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
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
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
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
“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
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1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
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
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
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
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
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12、文章 2~4 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 分)
1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4 分)
1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
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4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珐琅 日晷 坚如磬石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B.陨落 影碟 推心置腹 为山九仞 功亏一溃
C.浮燥 圭臬 以偏概全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D.涣散 照相 神志不清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家企业在危机发生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找理由推脱..责任,让本可继
续下去的合作,变得很难进行。
B.虽然多数国人已是居者有其屋,但大家仍都忙于“挣钱”,唯恐钱不够用,既无安全感,
又有危机感,如此一来,便有了季孙之忧....。
C.为能听到这场盼望已久的讲座,下车伊始....,他就匆匆忙忙地往礼堂赶,舍不得浪费一分
钟。
D.某出版社分册出版了一部散文全集,各册书的颜色、用纸都不统一。对此,责任编辑说:
“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但对出版书籍的其他环节,我就望尘莫及....了。”
1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馆本身的设计容量和接待能力有一定限度,世博会开幕前,呼吁中国游客将参
观机会留给外国游客,上海本地游客将参观机会留给外地游客。
B.我国成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送入太
空,这是连续发射的我国今年的第 4 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C.在新课改形势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经常看书、读报,不断地参加培训学习,否则
就会对许多新事物感到陌生,说话做事也就难免贻笑大方。
D.北大招生办公室公布了 2011 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办法明确,获得推荐的高中
生须“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语堂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文笔清雅、闲适。代表作有散文集《剪拂集》、长
篇小说《京华烟云》。
B.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后期词作常含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声声慢》
(寻寻觅觅)一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C.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的内容以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为
主。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19、把下面几个句子调整为一段语意连贯能说明世博会中国馆特点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3 分)
1 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
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
② 两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③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东方之冠
④ 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⑤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构成,它的造型亮点是充满中国元素并满足功能需求
20、下面是四种实用文体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得体处并做
修改。(4 分)
(1)公司决定于本月 20 日下午三点,在大会议室召开三季度总结大会,请全体员工准时光
临。(某公司通知)
(2)昨天下午放学后,我骑车回家,不慎跌倒,扭伤足踝,不能到校学习,需请假三天,务
必批准。(某学生请假条)
(3)我是本市下岗职工,现申请开办一个家电维修店。恳望审批我的申请,发给营业执照,
以免影响及时开业。(某开业申请书)
(4)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就投资进行咨询。我们将为您提供信息,在投资方向、投资策
略方面鼎力相助。(某投资公司广告)
①错处: ,修改: ②错处: ,修改:
③错处: ,修改: ④错处: ,修改:
21、仿照下面的句子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
原句字数完全相同 ) (3分)
知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一把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朗时轻轻收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雨时豁然张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 分)2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一进门,他的头不小心被狠狠
地撞到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停地用于揉搓自己的脑袋,一边有些恨恨地看了看那比他的身
高略要低矮的门框。没想到,出来迎接他的老人恰好看到这一情景,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
道:“很痛吧!可是,这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
机动车驾驶有这么一条规定:换挡时禁止低头看变速杆档位。特别是在城市道路驾驶或
高速行驶时,低头看变速杆的档位容易使方向跑偏,发生交通事故。
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二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答题卡
三、翻译、鉴赏、默写(31 分)
8、翻译(10 分)
(1)译文: (3 分)
(2)译文: (3 分)
(3)译文:
(4分)
9、鉴赏(11 分)
①
(6分)
②
(5分)
10、默写(10 分)
(1) ,(2) ,
(3) , ,
(4) 。(5) ?
(6) ,(7) ,
班 级
姓 名
考场座位号
(8) 。(9) 。
(10 。(11) ,
四、阅读(16 分)
11、( )( )(4 分)
12、(4 分)
13、(4 分)
14、(4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2 分)
19、(3 分)序号:
20、(4 分)
①错处: ,修改: ②错处: ,修改:
③错处: ,修改: ④错处: ,修改:
21、(3 分)仿写:
六、作文(60 分)22、写在作文纸上
400 字
参考答案:
1、B(“西门豹祠的位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依据。他只有
结合了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曹操葬于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和“西高穴墓在西门豹
祠以西”这两个事实,才能作为“认定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墓”的一个依据)
2、D(原文“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和“据《三国志•魏
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句中,皆有“等”字,说明并非只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和“鲁潜墓志”对曹操墓葬的具体位置有记载。)
3、C(该项误在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从原文“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
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魏武王曹操”句末看,
弄清“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这一条件,对于“认定该墓葬所属的年代以及该
墓主人的确切身份”不充分,必须添加其他条件)
4、答案:A(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课文链接: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语文必修
3》P55《师说》;B.天下大治;C.此三者,吾遗恨也《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P88《伶官
传序》;D.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36《大学》节选)
5、答案:A (A 语气助词,表示揣测。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800 字
P93《祭十二郎文》;B.连词,和、同/介词,连同,语出《语文必修 4》P63《苏武传》;C.连
词,因为、凭借/介词,因为,语出《语文必修 1》P18《荆轲刺秦王》;D.连词,表顺承关
系/连词,表修饰关系。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语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59《诸
子语类》三则)
6、答案:A 注意兼语的断句。
7、C意思弄反了。对“春秋笔法”的理解有误,参阅《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春秋笔法”。
8、(1) 极其公正的方法,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大公至正”“ 灭人言”
“掩己过”,为记分点,3 分)
(2)认为谏诤是应当掩盖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 “以……为”、“掩”、“ 美”
为记分点,3 分)
(3):而(让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身上,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
这哪里说得上是爱护他们的君主呢?(前两个分句各 1 分,“岂……欤” 1 分,主谓倒装 1
分)
9、(1)答: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3
分)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3分)
(2)答:第一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乐景衬哀情也可)前六句所
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3分)
第二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10 分)略
11、B、E
12、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
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3、①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
散神不散的特点。②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4、可从下面几点展开论述:①《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②我们要珍惜与
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③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
思想到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感情。
15、D(A“磬石”应为“磐石”;B“功亏一溃”应为“功亏一篑”;C“浮燥”应为“浮躁”)
16、A(B 项季孙之忧:比喻来自内部的忧患;C 项下车伊始: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比喻带着
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D项应将“望尘莫及”改为“鞭长莫及”。“望尘莫及”,只望见走
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
到。)
17、C(A 主语残缺,在“呼吁”前加上“主办方”;B 语序不当,该句改为“我国在西昌卫星
发射中心成功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今年连
续发射的第 4 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D 句子杂糅,将“了”改为“的”。)
18、答案 C 解析 彷徨——呐喊。
19、⑤③①④②(解答本题先注意语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本题很显然是说明中国馆的造型亮
点,因此第一句是⑤,然后按照先国家馆后地区馆的顺序说明,后面应是③①,④是③
①两句的总结,②是整个语段的总结。全段是按总——分——总的顺序编排的,4 分。)
20、①“光临”,改为“参加” ②“务必”,改为“请予”
③“以免影响”,改为“以便” ④“鼎力相助”,改为“当好参谋”(“提供帮助”)
21、略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代,他们
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
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太平,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
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大概都在这里吧。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的事情,
是因为他的奏章还保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的原则,
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博取小信来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
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
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
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风气的先河。
唐太宗晚年,许多大臣明知这层意思,但不进言,致使他越来越不明白治理天下的失误,后
来出现辽东败亡的情况,才开始遗憾魏征不在世了,不曾知道他后悔的念头是从无人进谏而
引发的。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恳切率直地规劝他们的君主,言辞极其深
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
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能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
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是德才兼备的
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这些国君的败亡,原来是他们的臣下的进谏的
言辞没有流传下来。这不是史官的遗漏,而是当时的大臣不敢进谏才这样的。那么进谏的言
辞没有流传下来,这是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更加昭然于后世的原因。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
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好的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好的行为呢?又
说:“既然这样,那么,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呢?这不是伊尹、
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掩
饰君主过错的方法,而让后世去传扬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奏章的正确与否,而(让
后世人)必然认定那过错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
他们的君主呢?”
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 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
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的时候,不想对当时的人泄
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