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参赛试卷
学 校:石 油 中 学 命题人:石 磊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赍.发(jī) 盘缠.(chan) 玷.辱(diàn) 胭脂.(zhǐ)
B.尴尬.(ɡà) 口呐.(nà) 髭.须(xī) 朔.风(shuò)
C.拾掇.(duo) 央浼.(měi) 规矩.(jù) 祈.祷(qí)
D.妥当.(danɡ)憎.恶(zēnɡ) 滑稽.(jī) 吼啸.(xiào)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斟酌 凛冽 迤俪 不加思索
B. 妥当 尴尬 眺望 义愤填赝
C. 休憩 糍粑 厮打 撕心裂肺
D. 消耗 赍发 搠扎 提心掉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长期以来,我们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自己_______自己,以
为一合资、一实行股份制、国有企业的性质就不姓“公”了。
(2)现代化城市需要高雅艺术,而高雅艺术更需要现代化城市的扶
持,这已是无可_______的事实。
(3)大王庄的王小三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因此家里一直不
_______.
A. 禁锢 质疑 富裕 B. 禁锢 置疑 富余
C. 束缚 置疑 富裕 D. 束缚 质疑 富余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不知是学生的热情感染了我,或者..是由于长期工作形成了习惯,
我急切地要把这所学校的情况报道出去。
B.刘勰的《文心雕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既然..是经典
著作,都.不适宜选作中学语文教材。
C.愤激而.不刻露,深切而.不艰涩,出经入史而.无“掉书袋”之嫌,
张中行先生的晚年之文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D.艺术的价值必需..实现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虽然这种对话,
未必总需要用有声语言或文字来进行。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只喜欢学数学,数学成绩很好,除此之外别无长物....。
B.在中国遭受罕见地震重创、举国哀悼之时,达赖喇嘛在德国柏林
集会发表演说显然不合时宜....。
C.尽力的让自己对待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保持平心静气....,你会惊
讶地发现,自己得到了一份平静,也收获了更多的爱。
D.许多市民已经习惯了自作主张....,凭经验自己买药给自己治病,特
别在抗生素方面。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他突然想到阁楼上有条模型船,便根据描绘中的影片,亲手将它
装饰成“泰坦尼克号“。
B. “何不游戏人生,管它岁岁年年”,竟被一些人堂而皇之地反复
吟唱;调侃人生、戏弄人生,竟成了一些走红的通俗小说的时尚。
C.当我们中国 30 个省份在同一时期的收入分别进行衡量时,我们发
现其中 20 个省的人均经济增长速度要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
D.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
奏,也无法演唱。
7.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的质朴、传统的叙事风格迥异,
铁凝的《哦,香雪》则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作品题目的
感叹语调也提示和透露了这一点。
B.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
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直向前走去。
C.出版社在 1997 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
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
数)。
D.今年春节,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 3 700 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
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8.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
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B.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
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C.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天下竟有这么歹毒
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D.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
避现实生活。
9.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描述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和失败的经过,塑造了大批栩栩如
生的人物,如武松、李逵、鲁智深、林冲、黄盖等。
B.契诃夫,19 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讽刺大师,
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猛烈挟击沙皇专制暴政,
再现“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成为
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C.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人,
苗族。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
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D.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
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
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
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10.填入下列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________。当地的顽皮伢
仔喜欢在这里撒尿,笑咧咧地夸口:“哈,老子一泡尿浇遍三省!”
________。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船的蔑缆换成了拇
脚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________,也许是有的,一时
半会儿不知跑到哪儿玩耍去了。
①茶峒,以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②《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据说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点
③渡口还在老地方,不过尖头的渡船变成方头的了
④当地人说,当年翠翠和她的爷爷就住在这儿的一间木屋里
⑤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第Ⅱ卷(笔答题, 120 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34 分)
(一)
走 运
[波兰]雅·奥卡
我碰见了处长,他从树林里出来,老远就对我喊:“你看我手里
是什么!这蘑菇太漂亮了!”
“真漂亮。”我随声附和。
“你看这斑点多好看!”
“是好看。”我同意。
“你还不向我祝贺?”
“衷心祝贺您,处长同志!”我说。
其实,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可是不能讲,讲了他该多么难堪!
而且会影响我今后的提升,所以我恨不得马上溜之大吉,没想到他偏
偏缠住我:“你还没去过我家吧?今天我请你吃煎蘑菇。”
“我生来不吃蘑菇!”我大吃一惊,马上撒谎说,“我这些天又闹
肚子!”
“好蘑菇可是良药呀,”处长说服我,“连病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吃,
你就跟我走吧!”
“不行,处长同志,”我都要哭了,“我有个要紧的约会……”
“你这是不愿去我家?”处长皱起眉头问,“那我可要生你的气了!
你瞧着办吧……”
我只好跟他去,我真后悔,没有一见面就告诉他这是毒蝇菌。现
在无论如何不能再说,一说,好像我有心害死他似的。
……酸奶油煎蘑菇端上了桌,处长兴高采烈,就像三岁的孩子,
我虽然强作苦笑,心里却在默默与亲人告别了。
“这么漂亮的东西,都不忍心往嘴里放!”处长一边说一边把碟子
往我跟前推。
“吃了真可惜,咱还是不吃为好!”我说。
“你是怎么回事,连句笑话都听不懂,快吃吧!”处长用命令的语
调说,“对,我得查查这蘑菇叫什么名……”
他走后马上赶回来,脸都白了,对我说:“朋友,我错了,这是
毒蝇菌!毒大得很!”
“可是我已经吃了好几口。”我又撒谎。
“我害了你,”处长吓坏了,“真荒唐,正好还赶上要提升的关口!”
救护车来了,我被送到医院去洗胃……
……处长提升了,我也沾了光。现在,有时我装装头晕……我还
得了一笔奖金呢,这是该我走运。
11.写出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脉络。(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2.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有无特殊含义?(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篇小说为何命名为“走运”?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这篇小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走运》的核心物件是毒蘑菇,从“我”对毒蘑菇的不同反应中表
现出了“权力使人异化”这个主题。
B.文中“我”明知有毒和处长的不知形成对照,表现了我的软弱和
处长的热情。
C.我开始撒谎说“我生来不吃蘑菇”,而当处长知道有毒后又撒谎说
“已经吃了好几口”,谎言逐步达到极致,与其说蘑菇毒,不如说官
场中谎言之毒。
D.所谓的“走运”使我差点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因为我碍于情
面、自作自受。
E.本文构思巧妙,通过将许多情感凝集在对蘑菇的反应上,由此折
射出丰富的普遍存在的东西。
(二)
小说如何才能“好看”
董兆林
小说要想写得好看,首先要有故事。
故事是一篇小说高度凝炼之后的内核,是小说的心脏。现在,越
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故事在一篇小说中的重要性。有的刊物开辟的栏目
就叫“好看小说”。其前提是好看的小说应有好看的故事。
小说家是艺术家。正如音乐家是用优美的乐章思维一样,小说家
是用故事来思维,他的人生观、个性由此体现出来。读者想要知道引
起自己兴趣的人物命运如何,事件的发展趋势、结局是什么,情节会
满足这种要求。故事应该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能够和题材相适
应,合情合理;情节像不断引导读者兴趣的路标,一步一步带领读者
进入自己的艺术殿堂,进入你所要求的那种心境。你不能轻易让读者
看出你的意图,要不断设置障碍,甚至误导读者,声东击西,一会儿
让读者最不愿的事情发生,一会儿又让读者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现,千
方百计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看不出上了小说家的圈套。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好理解,有些意识流小说或心理小说等,情
绪化东西四处弥漫,似乎不容易理解。其实,这类小说也是有故事的。
它的故事虽然只是一种意向、情绪上的扑朔迷离,但包裹着心理内核
是能感受出来的。一切外在的东西就由此繁衔出来。这类作品中故事
可能是在一个你不熟悉的或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可能写的是心理
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
直觉与思想也很重要。
作家的文化底蕴是衡量作品深度、成败、高下的尺度,主题思想
的体现往往与文化底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完善。一部小说打动读
者的也往往体现在这方面。
那么,思想意识又从何而来呢?小说家的思想更多的是来自于他
的感觉(直觉)。他可能仅仅意识到人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情
节这样发展比那样更流畅。为什么如此,则很多人可能并不能自觉地
意识到。
小说家并不是哲学家。深奥的思想也许并不能产生优秀的小说作
品。直觉是认识的出发点,它将人的主观感觉以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
来,这仍是艺术的特殊属性。这其实也符合一个规律,如果先有立意
(意欲表现什么)的桎梏,围绕这个什么“主题”来硬加上些东西,
这是创作上的大忌。其次,作家的创作主题意图与受众阅读后获得的
主题感受常常并不相同,甚至南辕北辙。“直觉”意识是弥足珍贵的,
它如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把握住这可贵的“一瞬”,则有赖于作家
长期的思考。思考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是对过去积累的思想意识、精
神、道德评判、价值观等等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对叙述表层下各种主
题碎片予以挖掘、整合。
寻找作品的深度,直觉往往是致命一击。
小说家应该从正在发展、变化、行进中的历史(现在时),而不
是从已经发生的历史(过去时)去提炼自己的思想意识。要有超前的
洞察力和观察力,敏锐、敏感、极富预见性,善于发现别人所忽略的
现象和细节。具有有别于一般人的认识活动,能辩别出事物的基本性
格特征,当别人只看到部分时,小说家能预见到整体,能抓住其精神
实质。除细节外,他能看出决定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周围人没有注
意到,而常常连作品中人物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东西,从而创作出人物
独特的性格。那时,也许是人物自己左右、操纵着自己的命运发展。
特别是当你把人物尽可能的想透彻,而人物已经在你心中生根、变得
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托尔斯泰说:先不去想
情节的发展,在写作之前,先把自己的人物尽可能的认识清楚。
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而是能够引起作家共鸣而又经过作
家透彻理解的那些观察,才能使作家创作出非常真实、生动、能够表
现社会面貌的优秀作品。
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在追求着叙述语言的个性化,完善着自己的叙
述风格。但就整体而言,写作者在写作主体意识上对叙述语言着意进
行把握、操纵者,似乎较之以前要少多了。平白直露的作品比比皆是。
许多作品仅仅是在叙述一件事,讲述一个故事而已。叙述语言的技巧
艺术荡然无存。
语言是体裁的一种表达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载体。诗歌的
语言特征与小说就截然不同。就小说而言,叙述是其艺术表达的一个
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叙述是小说的本体语言,是叙事文
学的一种内在活动。语言构成其内在结构形式,能给读者以总体感受。
这是其基本特征。第二,叙事语言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描述语言,它
是介乎于表现性(情感性)和逻辑性(形而上)的语言之间,或者抒
情性和议论性的语言之间,带有一定节制特征的语言形态。第三,包
容性。这取决于叙事者的叙事态度,在叙述语言常规下所掩盖的“次
语言”特征,显露出其潜在的功能指向。“次语言”是被包容的,从
属的,被兼容于叙事语言中。比如,散文化小说,可能抒情因素占主
导地位。诗化小说,可能短句式占主导地位。现代小说,则可能语言
的隐喻特征更明显。
语言决定风格。理想的小说叙述语言的特征应该是:传神、韵味、
简约。传神将使笔下的人物生动,富有活力,征服读者,使人久久难
忘。好的作品留给人的往往是一个难忘的形象。这也体现了“文学即
人学”的命题。韵味带给人的是愉悦、美感和享受。这是阅读带来的
快乐。简约则是大家境界,一种大化而至的境界。语言的运用如返璞
归真般出神入化,也许就是一些常见的“白话文”,但你能强烈感受
其不同寻常。
作家应该深入生活,固守家园。
托尔斯泰说:作家绝对不要写他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
趣”似可理解为不熟悉。这是一个简朴的道理。社会环境决定作家的
思想、感情、情绪等等,很难想象脱离生活环境会孕育出优秀作品。
深入生活是一种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非常强的精神劳动,它
崇尚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入生活,这是一个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
“固守家园”则是找到自己所属的一方创作福祉,这应该是自己
最熟悉、人生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它能赋予你情感的追求,
能使之和自己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我们读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无不为他如外科手术般剥离
中国农民的筋脉,酣畅淋漓甚至是残酷地探究其生存真相的艺术执著
所折服。作家把这块精神家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直
至把中国农民骨子里的精髓写透。
山东高密东北乡可以说是莫言梦牵魂绕的一块土地。读莫言的山
东高密系列小说,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
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且把这种情绪幻化到故土的人和物之中,在这
种极富乡土气息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出时代的矛盾和民族的情绪。
而陕西作家叶广芩的家族系列小说,在将历史、文化、世事沧桑
与当代社会相交织所生发的怀恋逝去的显赫中,一方面让人体会到深
厚的中华文化氤氲其中,另一方面又有对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人格
予以的缜密剖析。将家族故事置于历史的流变中,赋予小说以高妙。
把精神家园变成自己的创作源泉,你会从中不断发现、提取有益的养
料。它会取之不绝,不断激发你的创作激情,直至经典横空出世。
15.小说怎样才能“好看”?请分条概述。(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为什么说“小说家并不是哲学家”?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家的观察力不是‘摄影’”,对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家的创作主题意图与受众阅读后获得的主题感受常常并不相
同,甚至南辕北辙”,你在阅读过程中有过这种体验吗?请举例说明
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正如音乐家是用优美的乐章思维一样,小说家是用故事来思维的,
只有在情节上不断设置障碍,甚至误导读者,才能一步一步带领读者
进入自己的艺术殿堂。
B.小说家应该从正在发展、变化、行进中的历史(现在时)和已经
发生的历史(过去时)中去提炼自己的思想意识。
C.小说家要具有超前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具有有别于一般人的认识
活动,能辩别出事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能抓住其精神实质。
D.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莫言的山东高密系列小说、叶广芩
的家族系列小说都是写的自己最熟悉并赋予了情感追求的作品。
E.作家应该“固守家园”是说作家要守住并依托自己最熟悉、人生
情感割舍不掉的精神寄托之地,并从中不断发现、提取有益的养料,
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任选 5 题)
(1)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
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4)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5)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6)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
躅不敢言。(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⑴—⑵题。(8 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注]①谢玄晖:南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一句中“金陵”点明地点,
“凉风发”暗示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待了
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
“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
是谢?I 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
“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2)古人创作诗歌时很重视炼字炼句,请结合第三、四两句诗作简
要分析。(5 分)
五、语言表达与应用(12 分)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边城》分别刻画了林冲和翠翠两个人物
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
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 25 字。(4 分)
(1)林冲是一位( )
形象。
(2)翠翠是一位( )
形象。
2.以“儒学”开头重组下面的语句。
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
互相尊重,这是与深受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
平的民族传统分不开的。(4 分)
儒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例句,另选一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写出两个有意蕴的句子。
(4 分)
例: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反面:节外生枝怎么
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 )
正面:
反面:
六、作文 (6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
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
骑师。”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心态不一样,问题的解决
也不一样,你的生活道路也就不一样,请以“心态”为话题,写一篇
文章。
注意:(1)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 立意自定。(3)
文体自选。(4) 题目自拟。 (5) 不少于 600 字。 (6) 不得
抄袭。
说明:
本单元难点、考点、要点
1. 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理解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
物性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2. 把握小说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
的作用。 ☆本单元高效解题要诀
1. 反复阅读,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 善于就小说的主题展开思考,从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本单元快速解题要诀
1. 掌握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会抓住典型细节分析人物。
2. 着重了解小说叙述的时空顺序、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试卷说明:
①本试题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第 I 卷为单项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第 II 卷为各类题型,答案写在第 II 卷相应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只收第 II 卷
和答题卡。
②本试题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一.(每题 3 分,30 分)
1.D 脂(zhī) 呐(nè) 矩(jǔ)
2. C A 逦 B 膺 D 吊
3. C
4.C A 不知是……还是 B 虽然……却 D 必须
5.A 6. B 7. A 8.B
9.A 黄盖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10.A
二.(34 分)
(一)
11.明知有毒,不敢说穿——硬着头皮,参与“食毒”,——随机应变,假
装“中毒”。(3 分,每步 1 分)
12.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起线索作用,(1 分)并具有象征意义:屈从权力
是人灵魂的毒素。(2 分)
13.“走运”应是指碰到好运气,可文中的“我”却遇到处长挖到毒蘑菇而
不自知,还邀请我吃毒蘑菇这种事,按理说这是件倒霉事,可屈从权力而又向往
权力的我,却凭借谎言最终化险为夷,得到提升。(2 分)这种所谓的“走运”
反映了虚假逢迎却官运亨通的官场游戏规则。(2 分)(意思对即可)
14.BD (B 这种对照体现了情节发展的内在紧张,主要表现了“我”的虚
假。D 并不仅限于“碍于情面”,主要是“我”对权力的屈从,“我”是权力的奴
隶。)
(二)
15.(1)小说要想写得好看,首先要有故事。 (2)作品的主题思想要有
深度和文化底蕴。 (3)要有传神、有韵味、简约的语言。(4 分,每少一点扣
1 分)
16.有哲学家那样深奥的思想也许并不能产生优秀的小说作品,小说家的思
想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感觉(直觉),“直觉”如电光火石般稍纵即逝,是作家长
期思考的结果。(4 分,大意对即可)
17.优秀作品并不只是像“摄影”那样照搬生活的图景,而是经过作家深入
观察并透彻理解、引起共鸣才创作出的非常真实、生动、能够表现社会面貌的作
品。(4 分,大意对即可)
18.略 (4 分,言之有理即可)
19.A B (4 分,)
三.(6 分,每空 1 分,错、漏、多一字该空无分)
(1) 落红不是无情物
(2)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千载谁堪伯仲间
(5)花自飘零水自流
(6)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四.(8 分)
(1)B (3 分) 解析:“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2)两句诗从俯视和仰视角度分别写云、城、水、露、月诸多景物,渲染了渺
茫、静寂、清冷的氛围。“独上高楼” 的诗人凝神而望:因“凉风发”而水摇,
影摇,幻觉为城摇;垂落的露珠在皎洁的月光映照下晶莹剔透仿佛是从月亮上滴
落一般。“摇”“滴”这两个字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不仅反映出浪漫主义诗人想
像的奇特,也充分表达了他当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炼句分析 3 分,炼
字分析 2 分,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表达与应用(12 分)
1.(1)武艺高强、扶危救困、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梁山英雄
(2)美丽、善良、至纯至真、调皮、活泼、对爱情刚刚觉醒的青春少女
(4 分,每空 2 分,抓住要点即可)
2. “和为贵”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形成了我们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
统,所以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4分,因果关系答反无分)
3. 示例:筷子 正面:一对和睦夫妻,尝尽酸甜苦辣;反面:一生挑挑拣拣,注
定两手空空。
腊梅 正面:凌霜斗雪,尽显高风亮节;反面:孤芳自赏,无缘绚烂春
天。
(4 分,正反各 2 分,要抓住事物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