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ID:591985

大小: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福建省泉州七中 08-09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前赤壁赋》)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 道难》) (3)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4)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琵琶行》)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6)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7)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 2-4 题。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 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 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 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 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 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 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 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 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 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 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注释】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 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尧民之病.水者。 病:生病 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侪:同辈、同类人 C.信.乎其似巢也。 信:确实 D.或枕藉..于床。 枕藉:一个个挨在一起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3 分) ①乃引客就观之 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 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 ④名其室曰书巢 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 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3 分) 译 文: 。 ②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3 分) 译 文: 。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实验班)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2 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 分)( )( ) A.探春发起诗社,王熙凤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秋爽居士,探春叫蕉下 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富贵闲人、绛洞花主……李纨出题,题目是 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限韵。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 B. 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 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 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C.堂吉诃德主仆在海边闲逛,碰到了由参孙学士装扮的“白月骑士”,并被他激怒而进行 了决斗。堂吉诃德决斗失败,只好答应“白月骑士”从此结束游侠生活。回家后,堂吉诃德 一连六天都躺在床上,高烧不醒。第七天醒来后彻底醒悟,立下遗嘱,强调外甥女只能嫁给 没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得放弃全部遗产。三天后,他与世长辞。桑丘在唐吉诃德的墓 碑上写了以上的墓志铭吧 D. 爱斯美拉达被救至圣母院后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就发现窗洞口有一个有个东西吓了她 一跳,那是卡西莫多那张丑脸。她不情愿地闭上眼睛;卡西莫多注意到了,便走开了。埃及 姑娘深受感动,她走向窗口,扑到小屋外,朝他跑去,抓住他的胳膊。看见她要把他拉到她 身边,他整张脸孔顿时露出快乐和深情的光辉。 E. 吴荪甫雄心勃勃,随时想扩张自己的事业。吴荪甫和几个朋友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施 展铁腕,以五六万元收买了价值三十多万元的八个生产日用品的小厂,准备加以扩充,“使他 们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走遍全中国的穷乡僻壤”借以操纵国民经济的命脉。 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请简述《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原因 (2)《子夜》第二章中吴荪甫的“大计画”具体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选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阅读下面的《庄子》选段,回答问题。(6 分) 拊马不时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 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 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爱马的人失其所爱,是因为他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爱马。 B. 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人摇尾乞怜,原因就是养老虎的人总是用整只的活物喂养老 虎,使老虎得到满足。 C. 办事要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D. 爱应有恰当方法,否则,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2)文段中提到“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三、现代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 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 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 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 本原因。 无疑,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今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 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 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 装戏,样板戏也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 素而不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5 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 曲》,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对戏曲进行改造,试 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 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结果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 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于是,他们转而要求戏曲背离传统,向西方话 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创造一 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 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究其原因,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 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 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节选自《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有删改)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能获得发展,是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 的表达方式。 B.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戏曲从传统 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 C.梅兰芳文革时期编演的样板戏,由于不顾观众的需求,没有表现出戏曲由传统向现代 的发展、跨越而饱受非议。 D.五四时期的学者们试图配合当时社会变革所进行的戏曲改革由于脱离社会现实,最终 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E.张庚先生认为“五四”并没有创造出新戏剧。究其原因,是没有接受传统文化遗产的 滋养,导致戏曲变革的失败。 10、作者认为,传统戏曲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原因是什么?(3 分) 11、“五四”戏曲的变革“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述。 (4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l4 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 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 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 视野。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 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 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 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 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 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 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 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 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 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 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 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 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 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 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 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 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 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 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 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 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 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 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 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 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 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 与义与写词赠友的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含蓄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作者通过对“杏花”、“春雨”等意象的着力描写,渲染了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 展现了江南的不同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D.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 包含着对现代生活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E.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 雨淋湿的幸福感,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3、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简要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 分) 答: 14、沈从文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 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五、语言文字的运用(9 分) 15、(实验班)以下是某位同学写给某高校的自荐信的正文部分,其在语体风格、用词、语 言得体等方面均有多处不当之处,请找出并改正。(3 分) ①我学习刻苦,考过好几次年级第一。②此外,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方面均有建 树,③曾获市“五四”征文大赛一等奖,④并曾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取得过 400 米第九 名的骄人成绩。⑤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⑥如有幸能到贵校就读,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成为 贵校的优秀学子。 将 改为 将 改为 将 改为 16、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 1:中国青年报社日前进行一项家教调查,讨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谁承担 了更多的教育责任”的问题。结果为:46%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 11.4%的人选择了其他,仅有上 3%的人表示是父亲。 材料 2: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家教中存在不少问题,尤以父教缺失为最。其原因大致 有几种:生活压力大,男性忙于赚钱养家;男性的职业压力更大,无暇他顾;观念形成的问 题;整个社会不重视男性教育。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 分) (2)你对上述材料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 分) 六、作文(70 分) 17、请以“脚步”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 泉州七中 08—09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期末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分) 1、(1)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2)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4)似诉平生不得志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一尊还酹江月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 2、A(病:担心、忧虑) 3、B(①说的只是陆游的一个动作;③⑤只是客人谈话的内容,与陆游读书或实践探索无关) 4、翻译句子: ①喜鹊筑巢在树木之上,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筑巢在屋梁之上,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3 分) ②天下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更详尽。(3 分) 【参考译文】 我已经衰老而且多病,但仍不放弃读书,我把我自己的居室取名叫书巢。有客人问我说: “喜鹊筑巢在树木之上,它的巢远离人群;燕子筑巢在屋梁之上,它的巢常常接触人群。凤 凰的巢,人们认为它是很吉祥;枭的巢,人们都想毁坏它。麻雀不能筑巢,有的夺取燕子的 巢窝,它的巢常常要暴露在外;斑鸠不能筑巢,它等待喜鹊养育小雏离去之后,就居住在鹊 巢之中,它的巢也很笨拙。上古有有巢氏,那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宫室那样的巢。尧的百姓担 心水患,因而在水的上面筑巢,那就是避免灾害的巢。前世在大山深谷之中,有的学道的人, 他们住在树洞之中如同巢穴,那是隐居者的巢;近来那些狂饮酗酒者,有的登上树梢大醉号 叫,这又是颠狂之人的巢。现在您幸有屋室来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 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您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未进我的屋室,不了解实际情况。我的屋室之内(的书), 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堆在木箱上,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一本本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 环顾四周,无非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因疾病而呻吟,或者悲伤忧虑,愤激感叹,从来没 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宾客没有到来,妻子没有相见,或者风雨雷电冰雹的变化,都有不知道 的时候。偶或有意想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 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走近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已 经进来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客人离去之后,我叹息说:“天下 的事,听说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详细,见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更详尽。我们这些人如果 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察、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而胡乱议论,那可以吗?”于是写下这篇 文章来自警。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实验班)(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 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 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能简略分析即可,2 分)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 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4 分) (平行班)(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 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 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2 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 胜的信心(2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6、AC A.是李纨自荐掌坛 . C.参孙·卡拉斯科学士在唐吉诃德的墓碑上写的墓志铭(5 分) 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5 分) (1)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 (1 分)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2 分)其三 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2 分) (2)吴荪甫的“大计画”是创办实业,走工业救国的道路,(2 分)在小说中,具体指他与孙 吉人、王和甫等人为了抵抗金融界的威胁,组织了自己的银行——益中信托,专门经营几项 极有希望的企业。(2 分)最后,益中在赵伯韬的经济封锁下被迫抵押给别人,形同倒闭。(1 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1)B 原因就是养老虎的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3 分) (2)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顾及客观效果,不同的场合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只凭良 好的愿望,不考虑具体对象和客观效果,就可能好心办坏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意思对即 可,3 分) 【参考译文】 你不了解那养虎的人吗?他从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 残的怒气;他也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 怒气。知道老虎饥饱的时刻,通晓老虎暴戾凶残的秉性。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人摇尾乞 怜,原因就是养老虎的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杀的人,是因为触犯了老虎的性 情。 爱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 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意在爱马却 失其所爱,能够不谨慎吗! 三、现代文阅读(12 分) 9、(5 分)C D(C.“由于不顾观众的需求,没有表现出戏曲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的 说法有误,饱受非议的原因是“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D.“由于脱离社会现实”说法有 误,是因为“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答对一项得 3 分,答对两项得 5 分) 10、(3 分)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紧跟时代的轨迹,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 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一点 1 分) 11、(4 分)用“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将戏曲政治化;要求戏曲背离传统甚至主张 直接移植西方戏剧。(一点 2 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12、C E (C 项“着力描写”、“表达作者对故土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有误。E 项“对春 雨的直接描写”有误,表现“被雨淋湿的幸福感”有误,应是表现对传统诗意生活的向往。 答对一项得 3 分,答对两项得满分。) 13、与下文形成对比(1 分),引出下文(1 分)对“杏花春雨江南”的柔婉之美及其深厚的 情感内涵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或答:引出下文(1 分)对“杏花春雨江南”的传统诗意生活的 挖掘。1 分),格调上一阳刚一阴柔相映成趣,共同体现了藏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诗意之美(1 分)。 14、示例:不同意(1 分)。历史的前进固然不可逆转,但未必一定伴随着遗憾(1 分)。生 活的诗意和浪漫是藏在心灵角落的,无法磨灭的一种情结、一种向往(2 分)。随着传统文化 的弘扬,文化生活的丰富,“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生活会传承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发现的 眼睛里(2 分)。 同意(1 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1 分), 留给人们的只是向往和怀旧,春晚《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就是例 证(2 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无心也无暇顾及这种农业社 会的诗意生活了,因此,“杏花春雨江南”必将成为一种遗憾(2 分)。 五、语言文字的运用(9 分) 15、(实验班)(1)将②“均有建树”改为:“均有突出表现”(2)将④“第九名的骄人成绩。” 改为:“第九名的成绩”(3)将⑤“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改为:“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机会” (平行班)⑴“人才”改为“员工”⑵“高就”改为“就职”或“工作”⑶“ 慧眼识英雄” 改为“考察后聘用我” 16、(1)我国家教中母教偏重、父教缺失的问题严峻。(2 分) (1)示例一:在家教中,父教与母教同样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孩子最早 是从父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样做男人,从母亲身上观察和思考怎样做女人,父母别无选择地 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示例二:在家教中,应纠正父教缺失的不良倾向。父教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 父教在子女教育中的重大作用。为人之父要承担家长责任,严于律己,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对 孩子的教育。要多跟孩子沟通,关心孩子成长。 示例三:过多地依赖母教而缺乏父教,会造成男孩女性化的倾向,从而缺乏勇敢担当 重任的精神。不管男孩女孩,都不能缺少父教。父亲会让男孩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也会 让女孩更具有自立精神。 (观点 1 分,分析 3 分)(有其他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附:诗歌赏析】 (实验班)【赏析】 辛弃疾写的这首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 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 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 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 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 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两相比较, 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 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 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 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 色的一处地方风景。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 过这一夏。”只写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个“有”字透露出词人欣喜的心情。眼前的农村美景使 他悟出了一种道理,在结尾两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 荠莱花,繁密而又显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顽强,好像春天是属于 它们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则忧风愁雨,春意阑珊。这两句,上句宕开,借“城中桃李”憔悴伤残的景象为下 句作衬,虽只点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联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则收归眼前现境,“在”字稳重而有力,显然带 有强调的意味。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并由此把词的思想意义向纵深方向拓展。荠菜花的花瓣碎小,颜色也不鲜艳,只有浓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 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却偏偏热情地赞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还有桑芽、幼 蚕、细草、黄犊等等,多半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这些,连同那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 都体现了一种健康的审美观。词中关于“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还含有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 考,荠菜花不怕风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联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赋”,当时 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 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 共勉。这首词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与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平行班)【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 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 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 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 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 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 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 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 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 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 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 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 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 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 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 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 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 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