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 语 文 2015.1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阅读材料,完成1-7题。
同大师一样,经典也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甚至随意乱用的概念。某些七颠八倒的作品被封为经典,
一些未经考验的作品也被供到了经典的神龛里。似乎离开“经典”二字,我们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语
言来评价作品了,似乎不将拙劣的作品比作《红楼梦》,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赞美一个作家了。
显然,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将“经典”庸俗化了,已经把它降低为一个商品分类意义上的标
签。那么,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
经典是文化金属中的铂金,是在人类文化构成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它通常被放在书架最重
要的位置,就像一位尊贵的客人被礼为上宾;它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对象,人们谈论它,仿佛谈论自
己的朋友,有一种熟悉而愉快的感觉。作为经过时间考验并被普遍认可的著作,经典作品积极地影
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人生的知识。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
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
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
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
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 。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 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
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作品,都
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
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
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
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
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
一部好的作品当然也应该具有新鲜、别致甚至出人意料的特点,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可以
是怪异的、晦涩的、令人费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药之登上品者,其味必不苦:人
参、枸杞是也。凡诗之称绝调者,其词必不拗:国风、盛唐是也。”但现在的作品,似乎偏偏喜欢
以求“苦”为高,枯燥乏味,让人难以卒读,勉强读了,却如堕五里云烟,虽苦思焦虑,终不得要
领。这种作品以高深晦涩骄人,装模作样,遑论“经典”和“不朽”。
第二, 。经典作品不是“私人写作”的产物,表达的也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
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
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
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无分老幼,无分种族,
无分信仰,无分贤愚。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
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
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
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
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不朽,
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
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
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
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但是,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征服时间。伟大的经典仿佛一种特殊的宝器,只有时间之手的拂拭,
才能使它越来越明亮,才能使它历久弥新。一部作品倘若只在自己的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荣,那还
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可见,在评价自己时代的作品时,当代人须非常小心谨慎
才是。他可以热情地欣赏,慷慨地赞美,但是,一定不要妄下“大放光芒”的判断。否则,虽然现
时得到了作者的感谢,将来却难逃后人无情的耻笑。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
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
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
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
产生积极的影响。歌德在著名的《莎士比亚命名日》(1771年)中说:“他的著作我读了第一页,就
被他终身折服;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我仿佛一个天生的盲人,瞬息间有一只神奇的手给我送来了
光明。我认识到,并且强烈地感觉到,我的生存向无限扩展;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前所未闻,而
那异乎寻常的光亮把我的眼睛刺得疼痛难忍。我渐渐学会了观看,我要感谢给我智慧的神灵,至今
我能清楚地感觉到我当时获得的东西。”
是的,光明,这就是伟大的经典作品通常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
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
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
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例如,即使对无知的动物和无
情的草木,杜甫的诗也表现出博大而温柔的情感:或者对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之情,“物微意
不浅,感动一沉吟”;或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美一棵桃树,“高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最感人的,是对飞鸟的具体而微的关怀,“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而在《后游》里,
杜甫写出了如此美好的诗句:“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然而,无
私的与其说是花柳,不如说是子美:只有无私的人,才能看见无私的花柳;只有内心充满爱意的人,
才能用有情的眼睛看无情的世界,才能给世界带来爱的光明和温暖。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海涅
将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歌德称作最伟大的作家,因为他们的作品里有着永久不灭的仁慈和不自矜
炫的谦德。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借朱丽叶之口说:“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淼,我的爱
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文学也是
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
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1.下面的喻体不是作者用以表现“经典”特点的一项是(2分)
A.标签 B.铂金 C.上宾 D.朋友
2.阅读文中有关经典作品“易感性”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⑴作者引用叔本华、袁枚的话,说明了经典作品 的特点。(2分)
⑵作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直接证明的观点是 。(2分)
3.请在文中横线处写出经典作品所遵从的第二个律则。(2分)
4.下列对经典作品的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
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高尔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
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能体现经典的永恒性。
C.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桑丘模仿骑士的冒险行为,看似可笑,实则因他嫉恶如仇的个
性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
到多时眼闭了”,能体现经典的给予性。
5. 根据文意,分析下面这首诗歌所体现的“给予性的精神境界”。(5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6.用“精神尺度”衡量,经典作品必须表现哪些“人文情怀”?请概括说明。(6分)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7分)
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就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润物细无声”;真正的经
典表达的也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比如荀子在《劝学》中总结出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 , ; , ”;真正的经典更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正如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的呐喊: “ , !”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刘公平倭冢记
[明]童蒙吉
①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嘉靖壬子,东南又受
荼.毒.,而淮扬尤甚。天子轸念畿辅重地,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运筹布策,井井
有条。迨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
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一捷于丁堰,再捷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
破之。
②日前,《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已成为不少80后、90后的心声。
他们喜欢卖萌扮嫩,热衷看动画片,不愿意结婚生子……他们被称为“不想长大族”。这些年轻人
为什么不想长大?理解的人说“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批评的人说“缺乏责任感就会拒绝成
长”……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刘公平倭冢记
自从辽阳守将刘江在樱桃园击败倭寇之后,他们不敢侵犯大概有二百年了。嘉靖
壬子年(1552年),我东南沿海再次遭受荼毒,淮扬一带特别严重。天子痛感京畿重地,
特地选拔白川刘公(刘景韶)以浙江副使的身份受命来到此地。(刘公一到任)一切运筹
划策,井井有条。等到己未年(1559年)夏天,倭寇千余艘海船入侵,在水上攻破了通州
副总兵,于是逼近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刘公向将领发出誓言,奋不顾身,亲自排
兵布阵,因而在丁堰一获大捷,在如皋县城东门再获捷报。倭寇乘夜沿海逃窜到庙湾。军
门李公于是给予他们极大打击。
这大概是最初到来的贼人吧。不多久,江南逃逸倭贼再次侵犯通州,刘公就挑选
了数百战车,扼守雉皋(今属如东)的岔河,来断绝贼人向西逃亡,带领自己的士兵同边
将邱公在西场静待贼人。不多时,贼人果然向西场奔来,刘公命令骑兵分兵左右包抄敌人,
并用大炮手攻击他们的中部,俘虏斩杀三百有余,贼人于是逃奔进入仲家园。刘公进行围
攻,超过三天三夜,仅空缺一面,但贼人始终不敢逃离。总计斩杀大酋长以下一千五百二
十七人,活捉十五人,余党在刘庄完全被消灭,没有一个活人,沿海一带得以安居。
我蒙吉因为公务来到西场,看见路上有块刻着“刘公平倭冢”字样的石碑,
应该是西场百姓仿效古代京观,汇聚了贼人的尸骨并将它封土而成,来标识刘公
的功劳吧。我询问各位父老,他们都津津乐道刘公消灭贼人的情形。较西场大捷而言,难
道过去没有更大的成功吗?在丁堰几处被打败的倭寇,到了西场之后就被削除了威风;在
刘庄被歼灭的贼人,在西场先前早已被夺了魂魄。因而西场出名与樱桃园出名如出一辙啊!
这样,樱桃园大捷使得倭寇不敢侵犯中华二百年,那么,西场大捷又怎么知道不可保数百
年没有祸患呢?
刘公为人深沉刚毅,深思远虑,智谋过人。军队纪律特别严明,从未惊动民间一
草一木,即便处于饥饿之中,也常将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生产的心愿寄寓军队。因而,百
姓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塑其肖像供拜刘公,无论远近。在扬州,在泰州,在如皋,在宝应,
在海安镇都设立了祠堂。区区一块石碑,怎么能道尽刘公的功绩呢!我私下常想:刘公的
老成厚重好似赵充国(西汉著名将领),忠义精诚就像郭汾阳(唐名将郭子仪),仁和谦
谨、礼贤下士犹如曹彬(北宋开国名将),刘江哪里可以同日而语呢!哎,自从倭寇侵犯
我中国以来,未能有一次重伤,刘公一介文墨儒士,内心正义激荡,带领军队征讨气势汹
汹的荒岛蛮夷,前前后后斩杀三千余人,铭记战功,国史长存,我蒙吉能给予他什么呢!
刘公名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甲辰进士出身,如今升
任浙江按察使,仍然掌管海道事务。我写下这篇文章。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春三月朔日,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知县临安童蒙吉顿首。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答案
语 文2015.11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9分。
1.(2分)A
2.(4分)
⑴朴素明白(1分);清新自然(1分)。(2分,答“易感性”得1分)
⑵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2分)如答:“文学创作
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
获”,也可得2分;如只答:“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不得分。
3.(2分)普遍性(意思对即可)
刘公名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甲辰进士出身,如今升任浙江按
察使,仍然掌管海道事务。我写下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