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ID:592146

大小:89.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 届高三年级语文模拟题 宝鸡铁一中 周永强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 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承诺正在逐步变 成现实。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 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 于其实质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弘扬与提升,完 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 燃。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 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 现实问题。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 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 受争议...。尤其是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 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更是把这种争 议推向了白热化。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 考。今年从北坡攀登了珠峰的安德鲁·萨特兰医生说,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 年已经有 15 人攀登珠峰死亡。《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 是十分之一。至今已经有近 200 人葬身珠峰。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 说:“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毕竟, 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 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 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据估计,自 1953 年 5 月 29 日人类首次登顶珠穆朗 玛峰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有约 50 吨塑料、玻璃和金属被倾倒在珠穆朗玛峰。2000 年以来, 登山队共清扫了 7 吨垃圾,彻底清除了扔弃在各处的 400 多只氧气瓶。至今还有很多 垃圾留在山上。而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 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 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 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相 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摘自 2007 年 1 月 4 日《羊城晚报》,作者石子砚。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奥运理念”指的是北京奥组委申办奥运时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三大理念。 B.“象征意义”指圣火在世界之巅点燃,势必激起人们对和平与友谊等奥运精神的憧 憬与热爱。 C.“后果与代价”指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会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的 资金投入。 D.“饱受争议”指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及巨大风险,自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便遭 持续追问。 2.就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将于 2007 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珠峰测 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五十多年来,已有 200 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事,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的意见, 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B.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 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C.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 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D.文章结尾采用了设问辞格,表现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的担忧,其中答句以问句呈现, 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 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 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 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 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 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 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 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 ‘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 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 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 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4.下列各项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B.①犀首见之 ②齐闻犀首之北 C.①愿谒行于王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吾为事来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 分)(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翻译:(12 分)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3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7 分) 泊 歙 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3 分)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绝云气,负青天。(庄子《逍遥游》) (3)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谈笑间, 。(苏轼《念 奴娇·赤壁怀古》) (5)执手相看泪眼, 。(《雨霖铃》) 乙 选考题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三、四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流浪的二胡 ①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 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②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 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 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 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③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 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 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 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 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④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 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的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 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 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 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⑤《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 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 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 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 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⑥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 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 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 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 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 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 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 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 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⑦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 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 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 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 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 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2)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 什么样的观点?(5 分) 答: (3)文章的第⑥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 (5 分) 答: (4)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6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0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 《南方都市报》记者 谢晓 记者:《英雄》在国内取得这么大成功,这给你的奥斯卡之行带来了什么压力吗? 张:没有,《英雄》在商业上是空前成功的,不仅在中国,韩国、泰国、所有东南亚 国家……都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破纪录的数字,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卖钱,前不久有媒 体说是因为在国内做了特别的炒作,那我想其它地方已经是有游戏规则的,所谓“车走车 路马走马路”,它们总不存在恶性炒作,所以我一直在想,可能我们需要总结一下怎么去 吸引观众看电影。至于奥斯卡,以前我也来过一次,它就是这一套,就像一个大聚会,美 国人的电影游戏,大家盛装而来,我语言不通,就是来看热闹。 记者:您获奖无数,那在您看来奥斯卡奖的特殊意义在哪? 张:中国老百姓有奥斯卡情结,其实圈中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国人的奖,只是美国 人的评判标准,与其它电影节不一样,它不代表最高水准,但中国人很特别,从媒体到老 百姓始终有这情结,也许是因为影响力大,而在所有奖项中,它在商业上影响力最大,这 可能与美国国情、它在电影界老大的地位有关。 记者:您得奖或不得奖希望说一些什么? 张:获不获奖都说得差不多,都是要感谢关注中国电影的人们。每年都有很多作品、 导演出现,但通过奥斯卡游戏方式引起广泛关注也是一件好事。 记者:您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都获过奥斯卡提名,您怎么看奥斯卡奖的评 选标准走势? 张:很难评价它的走势,从历年来看它没特别的标准,大标准是美国标准,但这么多 年《辛德勒名单》和《芝加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有个共同点就是卖钱,好像美国 评奖与影片的受欢迎程度与票房经常一致,很少看到爆一个大冷门,即从来未听说过或沉 闷的电影获奖的,这可能代表美国投票心理,他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带给他们兴奋。 记者:您对这一届参赛作品大赢家《芝加哥》怎么评价? 张:这次《芝加哥》得提名最多,还是能给我一些启发,比如传统歌舞片中作了一些 转换和内心表达,这些新形式特别好,还有歌舞特别好看,音乐的表现方式很美国化,让 年轻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命题,对社会对媒体等幕后有批判,这 也是它获奖的原因吧。还是有一点思想性。 记者:马丁·斯科塞斯是美国坚持艺术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冲击奥斯卡 20 年了,一次 没得,您怎么看? 张:马丁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之一,8 年前我在他家吃饭还见过他妈妈,上次金球奖颁 奖后有个聚会,可是人挨人,我等了两小时想祝贺他但他一直忙着,后来在一个人挤人的 长过道里,我跟他擦身而过了。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在美国这样一个程式化的电影创作环 境中,他的个性非常鲜明,但这次《纽约黑帮》不是他的代表作,听说原片长三个半至四 个小时,现在看到的是两个半钟头,我觉得剪得很碎,不知是否导演原先的版本,但看得 出他极具野心,想对纽约及美国人历史进行浓缩,又都是大牌演员,能控制这么大题材已 经很难了。 记者:您认为外国人能看懂《英雄》中的传统文化吗? 张:不管大家怎么看《英雄》,它里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很多视觉符号,琴棋书画对 外国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他们可能还觉得神秘,感到很遥远,不太像中国人能看那么透彻。 记者:之前很多人认为《英雄》不可能得奖,因为离《卧虎藏龙》太近了,您认为假 如它落败这是主要原因吗? 张:我也是这么个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同类型两部电影一个奖不大可能,所以 我也不太期望。 记者:您正在筹备下一部武侠片,那您是否会将《英雄》中的经验教训全带到下部片 中去? 张:其实不能光拿《英雄》来说,我每拍一部片都会总结,我自己总结比媒体早得多, 一般是剪完或看完拷贝就开始总结,我肯定是希望总结好的经验,每一部都能提高,但有 这样的心也不一定做得到,有时自己认为做到提高了,和别人看你是两个标准,我很坦率 地说,到今天我不是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我只要尽量 客观严格要求就没问题,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众说纷纭该听谁的呢?我相信任何 一个导演都不会听别人说来改变,创作最宝贵的是个人角度,评价往往是他人角度。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注:本文未作删改) (1)下列对该访谈的分析评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张艺谋对奥斯卡奖并没有盲目崇拜,而是认为它本质上是美国的电影游戏,但借助 它引起关注也是好事。 B.记者在访谈中提到《芝加哥》很有必要,因为此之前都是就张艺谋的电影展开访谈, 提到《芝加哥》有利于将访谈拓深拓广。 C.记者提到马丁·斯科塞斯其实是不明智的,会引起张艺谋不愉快的感觉——暗示自 己有可能和他一样要多次空手而回。 D.张艺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外国人来说很陌生,也很神秘,因为看不透彻反而 会很有吸引力。 E.文中记者主要采用了直问的方式,频频发问,而很少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营造一些趣 味氛围,但从效果看,采访还是很成功的。 (2)访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问,那么,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如何?(5 分) (3)通过这次访谈,你可以看出张艺谋对电影有哪些追求?(5 分) (4)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访谈,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 论一下?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6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 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 人。 B.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 的吸引力。 C.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 令人难忘。 D.《阿 Q 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 Q 的精 神胜利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世博会必将对中国,特别是对上海的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推动作 用。 B.吴健雄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她被誉为美国物理学界的女中豪杰和美国物理 学会主席。 C.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应帮助学生增进对世界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并形成以相互欣赏 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别国文化和生活方式。 D.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地 走进他的“文化苦旅”。 15.以下四件大事列入《2009 年中国大事瞭望》,请从中任选两件大事,制成一副对联。 (4 分) 200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2009 年纪念五四运动 90 周年,2009 年西藏实 现民主改革 50 周年,2009 年澳门回归祖国 10 周年。 16.根据下列内容传达出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30 个字)(3 分) 隶属于中国科学协会的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广西北海召开研讨会,一批空间科学家就中 国进行登陆月球、火星等工程展开研讨,会上收到数十份方案。科学学会秘书长叶自立表示, 中国科学家们正在探讨登上月球的具体内容。他还说,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工作是专门研究 空间物理、空间化学等,进行外层空间气象预测预报。叶自立称,中国目前已联合国内多所 科研机构,进行“太空气象”的观测,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预报,为地球至月球、地 球至火星的飞行器提出可供选择的路径和轨道。据悉,中国现已具备技术实力,科学家们希 望在 21 世纪首先达到两个目标,就是登陆月球和登陆火星。叶自立表示,他们正在为此展开 全方位的努力,包括到月球上开发资源,改造环境。 17.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 3 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3 分)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 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18.简答。(四题任选一题,用 60 字左右作答,)(5 分) (1)《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做了许多荒唐的事,请你叙述其中的一件。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当时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3)人们将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 (4)简述《三国演义》中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19.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2008 年 3 月 31 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东岳泰山录制“清明特殊节目”。节 目录制结束时,特约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 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另一位特约嘉宾、厦门大学教授易中 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 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 1.B(A 项文段中的“奥运理念”即“人文、绿色”,注意题干的暗示,即把握的是语境中 的特定意义;C 项“巨大的资金投入”原文没有涉及,是无中生有;D 项登珠峰活动一直备 受争议,而非“自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是时间滞后) 2.A(B 项偷换概念,“奥 林匹克的历史”不等于“奥运会的历史”;C 项与原文不符,据第四段内容,应是“近 200 人”而不是“200 多人”;D 项文中用语是“势必”,确信无疑,而非“可能”,含混推测) 3.B(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罹难的事例意在说明圣火登珠峰风险太大,应“权衡利弊”, 再加“斟酌”,而非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4.A(B:“他”;“到”C:“到”;“在”D:“因为”“替”) 5.B 6.C(犀首并非说客,他与陈轸之间也无纷争。)7.①(我)有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到 楚国又投奔(到)哪里呢?(抓住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两个句式特点,动词“之”的翻译,)②楚 国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到)秦国。(抓住宾语前置句,转折连词“而”的用法,两个“使” 的不同意义) 8、(1)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或:我这样做 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先,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啊! “所以”“先”“后” (2)单 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壮”“朝夕”“收系” (3)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 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若夫”、“乘”、“辩”、句式。 译文:陈轸,是个游说的辩士。跟张仪一起侍奉秦惠王,都受到敬重,因而互争宠幸。 张仪在秦王面前诋毁陈轸说:“陈轸用丰厚的礼物屡次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本该为国 家的外交事务出力。现在楚国对秦国不友好而对陈轸很好的原因,就在于陈轸为自己打算多 而替大王着想少。况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大王为什么不随他的便呢?”秦惠王对陈 轸说:“我听说您想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回事吗?”陈轸说:“有。”秦惠王说:“张仪 的话果然可信了!”陈轸说:“不仅张仪知道这回事,而且路过的人都知道这回事。从前伍子 胥忠于他的国君,天下的君主便都争着要他做臣子;曾参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便都希 望要他做儿子。所以被贩卖的奴仆、侍妾,不出里巷就卖掉了的,是好奴仆、好侍妾;被遗 弃的妇女能嫁在本乡本土的,是好妇女。如果陈轸不忠于他的君主,楚国又凭什么认为陈轸 是忠臣呢?忠于国君还要被摈弃,我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的话是对 的,就友好地对侍他。 陈轸在秦国逗留了一年,秦惠王终于让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就 投到楚国。楚国没有重用他,却派遣陈轸出使秦国。陈轸经过魏国,想要会见犀首,犀首谢 绝不见。陈轸说:“我有事而来,您不愿见我,我就要走了,不能等到另一日。”犀首只好 见了他。陈轸说:“您为什么喜欢喝酒呢?”犀首说:“没有事情。”陈轸说:“我请您多做 事可以吗?”犀首说:“怎么办?”陈轸说:“田需(魏相)约定诸侯合纵相亲,楚王疑心他, 不相信。您对魏王说:‘我跟燕、赵两国的国王有交情,他们多次派人来说:“您没有事为 什么咱们不彼此见见面?”希望拜见大王以后能让我成行。’魏王即使允许您前去,也请您不 要多用车辆,只用三十辆车,可以摆在庭院里,公开说要到 燕国和赵国。”燕国和赵国的宾客听到了消息,驱车回国告诉他们的国君,派人迎接犀 首。楚王听到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说:“田需跟我约定,而犀首前往燕国和赵国,这是 骗我。”楚王发怒,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齐国听说犀首到北方去,便派人把国家大事委 托给他。犀首终于成行,齐、燕、赵三国宰相职任的事务都由犀首决断。陈轸这才到秦国 去。 9.(7 分)(1)(3 分)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 深秋时孤舟漂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苦之感。(点出 3 个意象 1 分,4 个 以上意象 2 分,指明情感 1 分)(2)(4 分)“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 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 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途凄凉的情态。(析 字 1 分,修辞手法分析 1 分(也可答动静结合,或反衬),结合诗句分析合理 2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甲、11、【答案】(1)A、C。B 中“墨客骚人、显贵官宦”之说有误,D 中“悲剧性” 之说无从谈起,E 中“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有误。 (2).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 (3).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4).①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②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 12、(1).BC(B,之前并不都是谈张艺谋的电影;C,谈论参与角逐的一些导演是本次采 访的重要目的,有必要提到马丁·斯科塞斯,从文中看,张艺谋也不会如此敏感将没有联系 的事情揉在一起。) (2).这篇访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首先,记者由《英雄》的成功开始访谈,很能引起对方 的兴趣。接着,记者就张艺谋参与奥斯卡角逐一事引出询问张对奥斯卡和具体电影、导演 的看法,重点评述这些电影和导演的可取之处。然后,由这些电影和导演自然过渡到《英 雄》,讨论英雄的优点和参评的不利因素。最后,询问张艺谋下一步影片的打算。总体来 说,提问丝丝相扣,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得很顺利。 (3)通过访谈看张艺谋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实质上事发掘文中的深层意蕴。透过张艺谋的谈 话可以看出,他对电影艺术有下列追求:1、注重电影的商业化趋势,希望电影能够吸引观众; 2、不盲目崇拜奥斯卡奖,保持自己的艺术个性;3、在技术上借鉴西方电影的做法,如歌舞 片的转换与内心表达、音乐的本土化等;4、在电影中更多的融进一些传统文化因素。 (4).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重在看思维的深度。 不必要,理由如下: (一)张艺谋这一段话有两层主要意思,一层是每拍一部电影他都会总结提高,二层是不 用别人的眼光来判断自己,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自己,只靠别人评价就会失去个性。这 两点都不好评论,第一点要评论就必须举例证明,会使访谈结尾显得臃肿、偏离主题,第 二点要评论就涉及到一个对与错的问题,无论记者同不同意张的看法都不好评说,因为张 的观点有一些绝对,如果同意,显得不是发自内心,说不同意则很可能引起对方不愉快。 (二)记者至此访谈的目的均已达到,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适时收尾正是一种智 慧,再评论下去则可能画蛇添足。 有必要,理由是: (1)张艺谋兴致勃勃讲的一段自己关于电影的观点却没有得到回应,显得记者不够礼貌。 (2)张艺谋的观点确实有一些绝对的成分,有必要指出来,给读者一定的阅读关注指导。 评论方法:基本肯定张艺谋的观点,对他坚守自己的个性的做法表示欣赏,同时委婉地指 出其实有一些评论如果合理参考还是有好处的。评论时关键有两点,一是注意说话的度, 二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要真诚。 13、D (A、炙手可热,比喻人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不指知名度。B、(略胜 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不用于价格高低的比较。C、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 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形容个性鲜明。而且,“配角”是人,活人,怎么能说“活人像 活的一样”呢?D、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14.D(A.缺成分,“人民生活质量”后应加上“的提高”;B.搭配不当,“誉为”和“物 理学会主席”不搭配;C.成分残缺,“并”后加上“帮助他们”或“使之”。) 15.答案示例 1:祖国新生六十年风雨与辉煌同在 五四华诞九十载民主与科学并存 答 案示例 2:澳门回归一十载步伐稳健 西藏民主五十年面貌全新 16.中国空间科学家希望 21 世纪实现登陆月球登陆火星的目标。 17、士 先秦 演进 18、(1)唐吉诃德把田野里的三十四架风车当作是长臂巨人,认为 弗雷斯通把这些巨人变成了风车,唐吉诃德想同他们战斗。于是冲到大风车前,用他的长 矛刺中了风车翼,可疾风吹动风车翼,把长矛折断成几截,把马和骑士重重地摔倒在田野 上。 (2)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 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关羽与东吴大将吕蒙在荆州交战,大败,退守麦 城。 (1 分)由于兵少粮尽,关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关羽想走小路,部下担心有埋 伏,可是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2 分)果然遇到伏兵,寡不敌众,关羽父子遭擒被 杀。 (4):⑴关羽兵败归降曹操,面对曹操的苦心感化,寻找刘备的决心不减。当他 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决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为没有曹操的关文,各守将均不放行。 于是,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个关口,斩了孔秀等 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作文:【提示】结合来说,人生要学会登山。从于丹的角度分析,可以有以下立意:要立 志高远;要敢于争先;要志攀高峰;要勇立潮头;等等。从易中天的角度分析,可以确立 以下中心:做任何事都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走好人生(事业)的每一步;要量力而行, 只要尽力就好;力所能及无遗憾;等等。综合以上分析,这则材料可供选择的立意角度与 侧面有很多,文体的选择更是可以不拘一格,适合于叙事和抒情,也适合于议论说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