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 文
2013.4
本试卷共 8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 作
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缜密 怨天由人 曝.(pù)晒 曲.(qǔ)径通幽
B 沉缅 中流砥柱 不啻.(chì) 奴颜婢.(bēi)膝
C 涅槃 鞭辟入里 朔.(shuò)望 嘉言懿.(yì)行
D.诟病 破啼为笑 剽.悍(biāo) 风驰电掣.(chè)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些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如果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南辕北辙....,就不太愿意接受,而不
去认真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
B 梁启超的子女们都很有教养,他们富有同情心、感恩心,处事礼数周到,这与梁启超 先
生对他们的耳提面命....分不开。
C 为表明自己曾“到此一游”,有人在故宫的铜缸上刻字,有人在天坛的回音壁上签名,
如此笔走龙蛇....,应受到严厉谴责。
D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课外补习蔚然成风....,孩子们失去了节假日,背上了 沉
重的课业负担。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市旅游局透露,今年本市将以抓住《国民休闲计划》的出台为契机,要为市民规划
出不少于八条郊野旅游精品线路,促进全民旅游发展。
B_我国每年因商品过度包装造成价值高达 4000 亿元的废弃物,其中的 80%同生活垃圾
一起被填埋,这让人不禁感叹:铺张浪费何其严重!
C 央视“3• 15”晚会专门揭露知名企业的不诚信问题,为防止这些能量巨大的企业进
行“危机公关”,播出前剧组人员对晚会所有内容严格保密。
D 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全球热映,其同名小说也备受关注,它惊险
的情节和奇特的想象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 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长时间使用手机耳机,声音全部进入耳内,这种高频率的声音很容易使体内血管发 生
紊乱,________。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迟放鲁教授做出了解释:用手机耳机听音乐,1O 分贝
左右,时间长了,_______,轻度会听觉迟铫,中度以上就会耳聋。
①会对耳膜造成伤害 ②容易造成听觉疲劳
③从而导致听力受损 ④会对听神经的末梢产生刺激
A 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氓》《归园田居》都是其中的名篇,近体诗在唐朝达到
鼎盛,二者都对平仄和押韵有严格的限制。
B 纪传体史书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来记叙历史事件,反映史实^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
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C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同为诗序,前者骈散相间,清新质朴,后者以骈句为主,
辞采华美,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
D 《高老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作者分别是法
国 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契诃夫。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9 题。
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
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巧
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欲文之美,等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 诚:
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一日节缩,十日而赢。衣不鲜好,可以
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
吴在东南隅,古之僻壤。泰伯、仲琅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彼以圣
贤之德,神明之冑,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施,乃和于俗。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
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洎通上国①,始失其故。奔溃放逸,莫.之能止。文愈胜,伪愈滋,
俗愈漓矣。
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
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
今又不知其几变也!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人之欲,
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
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 曰:
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
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德实自树立门户,
而德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
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
(取材于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
注:①上国:指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各国。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太美则饰 文:外在形式
B 洪武间,民不粱肉.. 粱肉:吃精美的食物
C 相夸相胜.,莫知其已 胜:美好
D 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 事:追求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莫.若德之实 莫.之能止
B 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 其存者有几也.
C 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 独以.朴素自好
D 吾惧为.人笑也 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
8 下列语句中括号内补充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一日节缩,(然)十日而赢
B 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
C 送往迎来,(而)不问家之有无
D 礼失而求之(于)野,吾犹有望也
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贤能圣明的泰伯、仲雍来到偏僻的吴地后,致力于移风易俗,改变了当地的民风。
B 文中将洪武年间与当今之世的民风民俗进行对比,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叹惋之意。
C.文中的庄氏二子不受流俗的影响,保持自己的质朴本色,为人处世无愧于其“字”
D 文章借为庄氏二子取字一事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苕对朴实淳厚的民风的期待。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4 分。
将第二大题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洎通上国,始失其故。
②人之有欲,何所底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ll 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
龙 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1. (7 分)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
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 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 觅
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 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 龙
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 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
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
分析。(4 分)
12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5 分)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 者则寡人将去此而
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 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
欲死况 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
无 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
(取材于《韩诗外传》)
13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8 分)
①夫战,勇气也。______,再而衰,______。(《左传.曹刿论战》)
②______,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 。(屈原《国殇》)
③______,知来者之可追。______,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④______,羨长江之无穷。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⑤春如旧,______ ,______。(陆游《钗头凤》)
⑥有日月朝暮悬,______。天地也! ______,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关汉卿《窦娥冤》)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一 16 题。
①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 “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
想认 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人类社会是自然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这样的认识已
经触及 了生态伦理的根本实质,折射出古人的生态智慧。
②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天时” 即
四季变化、昼夜长短、作物生长快慢、日月星辰移位等种种规律,人们根据“天时”来 安
排农业生产、生活节律、社会事务,就叫作“奉天时”,,
③中国古代有专门记载天时规律的文献,例如《礼记.月令》篇的第一部分,就详述 了
正月的日月星辰变化、动植物物候特征,由之引申出人们在这个月应当做什么、禁忌做什 么。
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迷信的内容,但也有许多合理的成分。比如,为了不影响动植物 的
繁殖,春天禁止猎杀幼小动物、雒性动物,禁止采伐林木,大兴土木,要掩埋露野的腐尸 以
防疸疫传染等等。
④《汉书.货殖列传》谓: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 这
是要求人们“顺时而取物”,按照四季的循环规律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加以采获。
⑤我们还可从种种记载中看到:儒家强调“使民以时”,道家提倡“有法无法,因时为 业”,
墨家主张“顺四时而行”,阴阳家讲求“顺时而发”……
⑥总之,古人十分重视时令变化。统治者还将根据时令变化而形成的生产生活节律纳入
其统治方略之中,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国运长久的重要手段。
⑦不仅如此,“敬天畏天”的思想也渗透到古人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如儒家的礼制规 定,
饮食、舆服、宫室、车旗等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其负面作用是阻碍了个人平等、个 人
自由,但用一定的社会规范限制人们的私欲膨胀,也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和
无限浪费。更何况,儒家“礼尚质”,以少为尊、以素为贵的主张,也在有意识地引导人 们
崇俭去奢。追求奢侈、铺张浪费被认为是违礼的行为,会受到舆论谴责和礼法惩处。齐相 管
仲虽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但是他因生活奢侈受到了谴责。唐中宗之女安 乐
公主生活奢靡,命人用百鸟之羽织成毛裙,又集百兽之毛做成鞯面。此后,“百官之家多 效
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开元初年,名相姚崇、宋璟屡次进谏,批评这种奢 靡
之风,“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渐渐改变了采 捕
珍禽异兽的恶习。
⑧这种崇俭去奢的观念,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 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成为了中国民间妇孺皆知的生活信条。这 样的
生活观念,客观上减少了物质资源的浪费性消耗,保护了生态平衡。
(取材于《走进古人的生态智慧》)
14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 分)
A《礼记.月令》和《汉书·货殖列传》都是中国古人专门记载天时的重要文献。
C 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都十分重视时令变化,将“顺应天时”作为治国方略。
C 儒家提倡的严格礼制,维护了等级制度,客观上也限制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D.现代人只要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就能够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生态危机。
15“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
条概 括。(5 分)
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 分)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7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题。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 否
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 醒
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 长
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 雅
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
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
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
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
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
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
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
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
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
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
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
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
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
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
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
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
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
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
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 u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
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
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
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
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 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
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
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 亲,
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
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 出
了我们的心灵。
⑪
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
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
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
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
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取材于熊召政的同名散文)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 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奔的古典悄怀。
B 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广大运河诗怠的消失。
C 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 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E 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18 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19 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6 分)
20 作者说:“每--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牛: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请根
据文 意概括“优哉游哉”是指怎样的生活,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人再也无福消受这.......
种生活...的休会和思考。(不少于 200 字)(12 分)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作文(60 分)
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 成
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我们在世界文学界更 多
的话语权。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我们也要评点世界。
这一提议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义 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4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C 2. B 3.C 4.D 5.A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6. C 7.D 8.A 9.A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4 分。
10. ①自从(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国交往,才失去它旧有的民风。(2 分)
②人有欲望,哪里是尽头呢?(2 分)
11. ① B(3 分)
②答案示例:
示例 1: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
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 2: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
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
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评分要点:角度明确,1 分;结合原诗进行具体分析,3 分)
12.(5 分)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 哉// 国 乎 /郁 郁 蓁 蓁 /使 古 无 死 者/
则 寡 人 将 去 此 而 何 之 /俯 而 泣 沾 襟/ 国 子 高 子 曰/ 然 /臣 赖 君 之 赐/
疏 食 恶 肉 可 得 而 食 也/ 驽 马 柴 车 可 得 而 乘 也/ 且 犹 不 欲 死/ 况 君
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
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笠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
( “/”处为必断句处,“//”为可断可不断处。每答对 2 处得 1 分。答错 2 处扣 1 分,扣
完 5 分为止)
[参考译文]齐景公在牛山上游玩,向北望着齐国,感叹道:“多美的国家啊,草木茂盛,
郁郁葱葱!假使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我还离开这儿去哪里呢?”说着便低头哭泣,泪水沾
湿了衣襟。国子、高子说:“是啊,我们依仗君王您的恩赐,尽管吃的是粗茶淡饭,乘的是
驽马柴车,尚且还不想死,何况是君王您呢?”(景公听了)又低头哭泣。晏子说:“可笑啊!
晏婴今日游玩,见到了一位怯懦之君,两位谄媚之臣。倘若自古以来没有死,那么太公今天
还活着,我们君王当今可能正披着蓑笠站在田间地头,考虑的只有眼前的事,哪有工夫念及
死啊!”
13. ①一鼓作气 三而竭 ②带长剑兮挟秦弓 终刚强兮不可凌
③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④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⑤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⑥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只合把清浊分辨
(共 8 分。每空 1 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学生如多写,选前 4 道小题评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
14.C(3 分)
15. 评分要点: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 分);人不能违反自然的
运行规律,要顺应天时(2 分);对自然要取之有度,不能恣意妄为。(2 分)
16.评分要点:有一定的礼制(制度)规定,在各方面须有度有制,不得逾越(1 分);
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崇俭去奢,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1 分);加强监督,对违规者
有相应的舆论谴责和制度惩处(2 分)。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7 分。
17. C D(4 分)
18. 评分要点:第 4 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
重要性(2 分);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
与惋惜之情(2 分);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1 分)。
19. 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
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
惋惜遗憾(3 分);“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
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3 分)。
(本题 6 分。每个要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20.“悠哉游哉”是指与自然相亲相近,能够欣赏、感受自然之美而获得心灵愉悦,使心
灵受到滋养的一种生活。(2 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答案略。(联系现实,2 分;体会和思考,4 分;语言 4 分)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1.作文(60 分)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附录 1:2012 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0 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 50 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
采的文章可得 55 分以上。
二类卷
(49—40 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 40 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
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 45 分以上。
三类卷
(39—30 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 30 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
较好的文章可得 35 分以上。
四类卷
(29—0 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 29 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每 3 个错别字减 1 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 50 个字减 1 分。缺题目
减 2 分。
附录 2:
【文言文参考译文】
庄氏有两个儿子。那个大儿子叫文美,我给他取字为德实。那个二儿子叫文华,我
给他取字为德诚。并且告诉他们说:外在形式太漂亮就会夸饰,太华丽就会虚浮。如果虚浮
和夸饰相加在一起,弊病就极大啊,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聪明而用于私,不如愚笨而
用于公。(从这个意义上说)灵巧不如拙笨,善辩不如言语迟钝,富有不如贫困,高贵不如
低贱。想要外在形式优美,不如品德诚实;想要外在形式华丽,不如品德真诚:用外在形式
来作装饰,不如用内容来作装饰。着眼于内在修养可以生成无尽的外在形式啊。一天缩减用
度,就可以十天宽余。穿衣服不追求新鲜漂亮,就可以经常有衣服穿;吃东西不追求甘美,
就可以经常有饭吃。
吴地在东南一角,是古时候的偏僻之地。泰伯、仲雍到了那里。我起初对此很奇怪,
后来才明白了圣人的用意。他们凭着圣贤的品德,圣君后代的身份,目睹了中原文化的繁荣
和物产的丰盛,(到了此地之后却)隐秘在心而不表现出来,反而同当地风俗相融。好比进
入了裸身之国就特意脱掉自己的衣服,因为当地的民众心怀质朴,所以不可以使风俗变坏了。
自从这个地方与中原各国交往,才失去旧有的民风。古风崩溃,百姓放纵,没有什么能够制
止。外在装饰越华美,虚伪越滋长,风俗越败坏啊。
听长辈们说,洪武年间,百姓不吃精细的食物,居民住家不装饰,女孩子到了成年也不修饰
打扮,市场上不囤积奇货,宴请客人不吃两样菜,屋室没有高墙,茅屋彼此相邻,强者不欺
凌弱者。不到二百年,那存留下来的(民风)有多少呢?我年少的时候听到的、看到的,现
在又不知道变了多少!(这种变化)大概是从城市开始,然后影响到郊外;从有身份有名望
的人家开始,然后才影响到城市的。人有欲望,哪里是尽头呢?大家都彼此夸耀,相互争胜,
不知停止。挑担子的小贩,走在路上遇到穿着华丽的人,就会斜着眼睛看他,啧啧赞叹不已。
东家的孩子吃美食,西家的孩子就会追着母亲哭闹。结婚出嫁下聘礼,用美酒宴请宾客,饯
行接风,不问家里是不是有足够的财力。说:(如果太简陋)我害怕被别人取笑。追求外在
形式的害处到了这种程度了吗?不仅仅我们吴地,全天下都是这样啊。
庄氏居住在我们村里,独自凭借朴素而自我完善。致力于根本而尽力本职,在县里供职,是
国家的良民。德实自己建立门户,德诚入赘王家,(他们)都因为人敦厚而被人们信赖喜爱。
这大概是流行的不良风俗还没有影响到他们吧。他们怎能不深深地自我爱惜,来达到他字中
的“实”,而不去追求外在装饰;追求他字中的“诚”,而不去追求浮华呢?礼节丧失了就
到民间去寻找,我还是抱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