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 2009 届高三质量检测
语 文
2008.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
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空格内或横线上,不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着.陆 着.重号 着.迷 棋高一着.
B.附和. 和.稀泥 和.煦 和.盘托出
C.剽.窃 漂.白剂 保镖. 虚无缥.缈
D.诽谤. 光荣榜. 滂.沱 气势磅.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 分)
A.沪指连续七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
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B.泰国的“大象画家”彼得为它的大象伙伴画的肖像画惟妙惟肖,色彩缤纷,游客们都
觉得不可理喻....,惊得目瞪口呆。
C.年逾花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
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
D.作为央视数一数二的花旦主持人,她以“央视工资低”为由毅然抽身,竟使自己在央
视的前程戛然而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
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B.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
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C.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
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
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 8000 吨。
4.在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句式和谐。(6 分)
你应该有理想,但是不要公然鄙视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你应该有操守,但是不要轻率抨
击那些得过且过的人; ▲ , ▲ 。道德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权力;
▲ , ▲ ;道德适合拿来约束自己,不适合拿来压制别人。
5.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主要特点,不超过 20 个字。(3 分)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
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他们的新书发布
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
成为“粉丝阅读”。
答: ▲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
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
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
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
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
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
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
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
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
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
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
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 分)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
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
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
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
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
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 分)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 ▲ ,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 ▲ ,行必果。(《论语·子路》)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庄子《逍遥游》)
(4)乘骐骥以驰骋兮, ▲ 。(屈原《离骚》)
(5) ▲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小楼昨夜又东风, ▲ 。(李煜《虞美人》)
(7)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8)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城市羔羊
晨义
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起
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
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她甚至试着走到草坪边缘,探
头嗅嗅来去匆匆的车影,仿佛那是涓涓流水,可以解渴,可以照亮她可爱的模样。然而她渐
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
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山坡上的风吹到身
上像水洗一样,越吹越白越洁净,而这里的风恰恰相反,而且没有憩息的树阴……同时,她
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
羊群那里有牧人。但现在,就她一个。她“咩咩”地叫了几声,惶恐地张望。她的语言只有
她自己听得懂。这是一座孤岛,除了脚下这些小市民化的草,她成了岛上唯一的求生者。
她怎么来到了这里?
城市的草是不允许长高的,长高了叫荒草,要毫不客气地清理掉,不然会生出野花,
生出飞叫着的昆虫,比如蟋蟀、蚂蚱——那不乡村化了吗?城市的草卑微低矮,直白一律,
就那么浅浅一层薄色,看上去平平淡淡,不让你产生任何奇思异想;踩上去软软绵绵,从不
留有步步芳菲的浪漫:含蓄什么?深沉就别在这里。这些草从老远的地方一块块买来,曾随
阵雨般的流行音乐一起,润染过一片片苍白的心灵。但日升月落,也就不再新鲜。你见过失
却魅力的情人的瞳眸吗?正是如此茫然。而今日,因了这只明亮的羔羊,它竟闪射出前所未
有的奶汁般的神采。
毫无疑问,这只羔羊吸引了众多的注目和议论。有人还端起油光光的猎枪向她眯起一
只血红的三角眼。
“哦,像个天使!”
“哟,迷途的羔羊啊。”
“哈,四面楚歌。”
“很危险了,哼,说不定会叫车碰死。”
“可惜太小了,还不够一顿涮羊肉。”
“谁叫这家伙馋哩,啃草啃到城市里来了,这不是破坏绿化吗?”
“它一定渴了,真可怜。”
“倒有些诗意。”
四周都是路,可没有她的一条。日头西沉,到了归卧家园、品味甘草的时刻。然而今
天,她连回忆的权利都不存在。她等待着,她要趁夜色快快奔跑!奔跑!什么时候找到了野
草,生命才能获救。
黑夜来临,她能寻到归去的来路吗?而且,不到最终的一刻,红唇绿眼的城市不会终
止纵横。何况,城市的夜路并不好走。她的心可以舒展在崎岖坎坷的旷野,却不敢透露给宽
阔平坦的城市。
不过别担心,这羔羊原来只是一尊白石雕像。她不会走动,不会饥渴。如果有人打碎
它,也听不到痛苦的惨叫,看不见可怕的流血。
感谢上帝。
12.从第三段看,这只“城市羔羊”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概括回答。(4 分)
13.文章题为“城市羔羊”,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圆草坪上的草,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作简
要分析。(6 分)
14.文章为什么要铺陈众人对“城市羔羊”的注目和议论?(6 分)
15.结合全文,试探究倒数第二段在结构安排和主旨表达上的妙处。(4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
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6—19 题。
吃出来的血缘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
兵”“兄弟单位”等等。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
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繁体作“鄉”,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个饭桶
(簋),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也就似乎“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
“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食物,就
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
们一起共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
当然,进餐的方式,也决不能是西方那种“分餐制”。尽管不少现代中国人也承认,分
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
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相
反,为了表示大家是“铁哥儿们”,最好是连别人的病也一并传染过来。要知道,“食人之食”
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作为主人,无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
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作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
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
“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弟,也不能长期不共食。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
总要寻找机会回“娘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共食。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可不吃的。
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它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
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与重申。不难想象,在那万家灯火
的岁除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举筷共食,母亲重温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
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长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16.下列对文中“共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共食是世界不少民族共同的习俗,因为吃同一种食物而具有了血缘关系。
B.共食是与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的西方分餐制相对的中国人特有的进餐方式。
C.共食是主人酒菜之外的一种感情投资,是客人接受情谊的一种认同表态。
D.共食是为了肯定和确认现存的血缘关系,预约与重申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请客吃饭,无非是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成为血缘关系。
B.卫生而节约的分餐制在中国实在难以推广,因为中国人只讲义气而不注重科学。
C.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在一起共餐,在中国常常可以用来判别亲与疏、区分敌和友。
D.作者以吃年夜饭为例,进一步证明:即使真正的兄弟,长期不共食则情谊不存。
18.“吃出来的血缘”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6 分)
19.请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6—19 题。
大梦敦煌六十年
段文杰,1917 年生于四川绵阳。1940 年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1944 年,国画大师张大
千在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而早在百年前,敦煌珍宝
多次被劫掠后,世界各国就出现了敦煌研究热潮。“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一直
深深刺痛着段文杰的心。毕业后几经波折辗转到达敦煌,从此,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
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成就。
从 1946 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 340 多幅,面积达 140 多平方米,
创下了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段文杰的临摹方法与张大千不同。张大千的临本,
随意性较大,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段文杰主张,临摹一要客观忠实地再现原作面貌;二要
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原作总体神韵;三是绘画技巧不能低于原作水平,这至今仍然是敦煌壁
画临摹的指导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中人物表情及衣饰都模糊难
辨,临摹难度极大。段文杰反复观察考证洞窟中的供养人图像,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
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练习,经过四个月才完成了这幅巨型壁画的临摹。历时三年的莫高窟第
285 窟临摹,是段文杰主持的敦煌壁画临摹史上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另外《尸毗
王本生》、《各国王子举哀图》等复原临摹巨图,都是公认的精品。
1947 年和 1948 年,段文杰他们将石窟保护和壁画临摹结合在一起,对莫高窟洞窟
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洞窟编号法”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
仍在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段文杰在临摹壁画时,为复原一幅唐代壁画,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
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为以后进行敦
煌服饰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
服饰研究的内容。其间,他还写生创作了上百幅人物山水画。
对敦煌艺术的起源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观点。段文杰认为,这两种
观点都失之偏颇;敦煌艺术是在深厚的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而
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和肯定,为后继者
打开敦煌石窟艺术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段文杰仍谦虚地说: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16.下列有关段文杰“壁画临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段文杰的敦煌壁画临摹时间跨度长,量大面积广,成为敦煌临摹有史第一人。
B.有别于张大千的临摹方法,段文杰主张临摹要忠实传神,不应有较大的随意性。
C.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是段文杰历时三年的莫高窟第 285 窟临摹。
D.因为原图人物、服饰难辨,《都督夫人礼佛图》经过四个月的实验练习才完工。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展,激发了青年段文杰献身敦煌艺术的志趣。
B.敦煌学发展一个世纪以后,终于打破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
C.《敦煌服饰》一书继承了《舆服志》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古代服饰研究的成果。
D.段文杰长期的壁画摹品中除了 340 多幅壁画外,还包括上百幅的人物山水画。
18.从文中看,段文杰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及研究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6 分)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段文杰取得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原因。(6 分)
七、作文(70 分)
20.在“汉语盘点 2007”活动中,无论“国内字”还是“国际字”的评选,“热”字都高居
榜首。请以“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D(bàng bǎng pāng páng;A.zhuó zhuó zháo zhāo;B.hè huò hé hé;C.pi
āo piǎo biāo piāo)
2.C(如数家珍:像数家藏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事物十分熟悉。 A.东山再起,泛
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此处应为贬义词“死灰复燃”。B.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
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此处应为“不可思议”。D.戛然而止:突然停止,多指声音。)
3.A(B 项句式杂糅,C 项“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不能并列,D 项“使用……朴
素的建筑外观”搭配不当)
4.示例:你应该有情趣,但是不要大声笑话那些品位低俗的人。道德可以记在心里,不可
以挂在嘴上。(前后各 3 分。内容 2 分,句式 1 分)
5.数量极大;谐音命名;追捧各自偶像。(每点各 1 分)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6.D(轻:以……为轻,轻视。 )
7.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8.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9.(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
耀。(3 分,每小句 1 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3 分,前一小句 2 分,后一小句 1 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 分,每小句 1 分。)
三、古诗鉴赏(8分)
10.(1)梅花。(2 分)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白色,有雪没有
的香味。(2 分)
(2)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不同环境(1 分)进行对比(1 分)。赞美梅花不论遭
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2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1)他山之石
(2)言必信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来吾道夫先路
(5)沧海月明珠有泪
(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佳木秀而繁阴
(8)赢得生前身后名
五、现代文阅读必选题(20分)
12.惊奇(新奇)——失望——惶恐(本题 4 分,答出一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4 分。)
13.形象展示城市羔羊面临的生活环境;与山坡上的草形成对比,传达羔羊对过去自由生活
的怀念;借以抒发作者对单调乏味、直白一律的城市生活的不满。(本题 6 分,每点 2
分)
14.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羔羊的不同态度;进一步揭示“城市羔羊”将面临的危险处境;为下
文写“城市羔羊”欲趁夜色逃离作铺垫。(本题 6 分,每点 2 分)
15.结构安排:照应开头,揭示悬念;出人意料,使文章波澜曲折,达到戏剧性的效果。主
旨表达: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悲悯情怀;深化主旨,进一步引发读者的思考。(本题4
分,结构、主旨各答出一点即可得满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8 分)
甲、论述类文本
16.C(A 项错在“具有了”,原文为“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作是有血缘关系的”;B 项
错在“中国人特有的”,原文无据;D 项错在把“年夜饭”的目的误认为“共食”的目
的)
17.C(据原文,“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成为血缘关系”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
点,非请客吃饭的目的,故 A 项错;中国人并非不懂科学卫生,故 B 项错;“即使真正
的兄弟,长期不共食则情谊不存”,非作者原意,故 D 项错)
18.儿子吃母亲的奶水长大,兄弟姐妹吃同一奶水长大,乡亲、战友、同事同吃一锅饭而产
生兄弟般的感情。(每点 2 分)
19.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然吃了别人的饭,理应对他以死报效,更何况一起共食只不过
有可能传染上别人的病而已。(本题 6 分,意思对即可。)
乙、实用类文本
16.B(A 项错在“有史第一人”,原文为“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C 项错在“段文
杰历时三年的”,原文为“段文杰主持的”;D 项错在“四个月的实验练习”)
17.D(“上百幅的人物山水画”不属于壁画摹品)
18.提出了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创立了“洞窟编号法”, 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
要学术专著,确立了敦煌艺术是中国式佛教艺术的观点。(每点 2 分,答出任 3 点即可)
19.研究能力:扎实的专业功底。研究方法:注重实际调查,广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不迷
信权威,勇于创新;研究态度: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每个方面 2 分,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
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
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
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
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
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
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
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
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
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
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
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
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
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
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
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
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
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
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
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
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
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
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
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
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
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
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