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年段过关试卷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语文年段过关试卷及答案

ID:592239

大小:75.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江苏省高三年级年段过关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应用(30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血.压(xuè) 炮.制(páo) 框.架(kuāng) 一叶扁.舟(piān) B.稍.息(shào) 执拗.(niù) 苔.藓(tái) 瑕瑜互见.(xiàn) C.伺.机(sì) 沮丧.(sàng) 古刹.(chà) 力所不逮.(dǎi) D.殷.切(yīn) 曝.光(bào) 攒.聚(cuán)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挑衅.(xìn) 褊.小(biǎn) 忖度.(dú) 同仇敌忾.(kài) 沉淀.(diàn) B.恫.吓(dòng) 征辟.(bì) 估.算(gū) 暴虎冯.河(píng) 矩.形(jū) C.赡.养(shàn) 诡谲. (jué) 拖拽.(zhuài) 惩一儆百(jǐng) 栈.道(jiàn) D.逶迤.(yí) 竣.工( jùn) 教诲.(huì) 相形见绌.(chù) 翎.毛(líng)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磨.损/磨.面 劈.叉/劈.柴 玩弄./弄.堂 穴居野处./大处.着眼 B.漂.泊/漂.白 绿.化/绿.林 粘.液/粘.贴 熏陶渐.染/防微杜渐. C.撒.网/撒.种 头晕./血晕. 轧.钢/轧.帐 载.歌载.舞/怨声载.道 D.落.套/落.枕 圈.养/圈.点 驻扎./扎.营 涂脂抹.粉/转弯抹.角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松柏./柏.油 攒.射/万头攒.动 数见不鲜./寡廉鲜.耻 半身不遂./称心遂.愿 B.伛偻./佝偻. 嚼.舌/咬文嚼.字 方兴未艾./期期艾.艾 箪食.壶浆/食.古不化 C.幽咽./下咽. 泥.沙/拘泥.固执 应.有尽有/应.运而生 大腹便.便/便.宜从事 D.关卡./卡.壳 量.杯/量.体裁衣 家给.人足/补充给.养 畜.养牲口/六畜.兴旺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这次汶川地震使大量百姓毁家纾难....,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 援”,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 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 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D.北京奥运会一百米跨栏比赛是亿万观众最期待的,刘翔和罗伯斯将展开激烈的争战, 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 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B.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 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第 21 届成都花展在百花潭公园举行,园内展出 3 万余盆鲜花,真让人感受到了什 么叫如花似锦....。 D.开学伊始,教师应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 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 分) A.写文章也要有创新精神,老跟着人家的屁股后面转,不能独辟蹊径,师心自用....,怎 能写出好文章? B.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弥补工作上的失误,他总能够在前面的事做得不够好时,狗尾续... 貂.,补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C.张某的有关市场经济的长篇大论,乍听起来很有新意,但仔细分析一下,很多观点 都似曾相识,实际上都是拾人牙慧....。 D.海鲜大酒楼的王师傅号称本市第一名厨,但我却不敢苟同。昨天,我吃了他做的活 水鱼,又酸又涩,简直味同嚼蜡....。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 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 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 瑰丽的想象。(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 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 D.NBA 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 实力明显削弱。(捉襟见肘)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确保农民 持续增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B.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 和万邦的文化传统。 C.在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作为人民领袖的毛泽东于百忙之中,先后七次视察徐州, 在亲切教诲之余,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开创了国家领导人视察 地级市之最。 D. 央行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而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来缓解外汇 储备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升值负担。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 国际条约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B.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 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C.泰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 3 万张盗版光盘被查 获后销毁。 D.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自己的耕地。为了减轻城郊失 地农民的负担,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 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 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 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 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 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 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 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 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 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 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 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 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 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 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1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3 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 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 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 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 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 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 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 分) 三、散文阅读(42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18 题(22 分) 河声如梦来 匡立文 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 它。太习惯的事务常常会熟视无睹,对于这条河,你却不会。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 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 在我们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并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 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 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 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普通的 说法,但我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骄矜 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 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 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 并激动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 自作聪明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 “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 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 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 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 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 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 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 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人把叫作“明矾”的东西投进水 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 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 拿什么分离开了混沌?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黄 水奔流向东方,几千年一如既往。千年的木制水车如同巨大的轮盘,半浸在水半悬在空,地 老天荒慢吞吞转动,水车的背景上,千年的羊皮筏子让千年的筏子客绷紧肌肉深躬腰背,一 步步走过卵石遍布的河滩。 童年的黄河,只有梦里的河声永远真切,永远动情如故。也许在黄河的梦里,昨天的水 车和筏子注定消逝,正如今天,烟囱之上的火炬注定在“退还一片蓝天”的新世风中悄然引 退。一切都是瞬息,黄河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有对有错的历史, 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 15.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黄河的魅力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16.作者认为,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黄河具有什么样的“个性”?(4 分) 17.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18.作者认为送水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深意”?又是经过怎样的“遐想”来阐述这一“深意” 的?(8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20 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 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 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 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 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 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 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 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 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 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 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 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 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 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 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 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 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 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 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 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 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 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 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 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 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 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 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 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 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 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 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 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 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 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 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 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 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 年 8 月,有删节) 19.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4 分) 20.文中第 3 段有哪些表达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6 分) 21.“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4 分) 22.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6 分) 五、作文(70 分) 23.请以“柳暗花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 字。 江苏省高三年级年段过关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 A.框.架(kuàng) B.瑕瑜互见.(jiàn) C.力所不逮.(dài) 2.D(A.度应为 duó ;B. 矩应为 jǔ ; C. jiàn 应为 zhàn) 3.B(A. mó/mò pǐ nòng/lòng chǔ/chù B. piāo/piǎo lǜ/lù nián/zhān jiān /jiàn C.sā/sǎ yūn/yùn zhá/gá zài D. luò/lào juàn/quān zhā mǒ/mò) 4.C(A.bǎi/bǎi cuán/cuán xiān/xiǎn suí/suì B.lǚ/lóu jiáo/jiáo ài/ài sì/shí C.yè/yàn ní/nì yīng/yìng pián/biàn D.qiǎ/qiǎ liáng/liàng jǐ/jǐ xù/chù) 5.A(A.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B.石破天惊:比喻文字议论新 奇惊人。C.平易近人:①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②(文字)浅显,容易了解。D.鹿 死谁手:以追逐野鹿比喻争夺天下,现多用于比赛或竞争。) 6.B(A. 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在句中使 用对象有误;B.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C. 形容风景、前程等非常美好。在句中使用 有望文生义和不符合语境的问题;D.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说。在 句中使用感情色彩不当。) 7.C(A 师心自用。固执已见,自以为是,不合语境。B 狗尾巴貂:不好的接在好的后面。 好坏不相称.多用来指文学作品。此处是因不明词义而误用。D 味同嚼蜡:形容文章和讲话 枯燥爆无味,不用来指品尝食物的感受) 8.D( A 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随河水流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都一齐显现出 来;B 鱼龙混杂:鱼和龙混合搀杂在一起。比喻坏人和好人或凡人与圣人混成一起,好坏难 分。B 清规戒律:清规—佛教为僧尼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 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 条文,多含贬义。C 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 讯时高兴和喜悦的神态;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将要入仕做官。庆—贺喜, 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D 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太多, 不能兼顾,与“捉襟见肘”意思颇为相近;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①形容衣服 破烂;②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9.B(A语序不当,改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 续增收”。C成分残缺,“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句中,缺少一个 介词,应在“与”后面加上一个“和”字。D搭配不当,“缓解负担”不搭配) 10.A( B 一面对两面不当。 C 搭配不当,“取缔”的应该是“场所”、“摊点”,而不能是“音 像制品”。D 成分残缺) 11.B(借出、借给) 12.C(A 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 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 D 项两句均与 题干不符) 13.C(“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14.(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 处 1 分。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一处 1 分。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 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 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 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 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 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 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 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 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 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 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 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 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 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 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 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 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 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 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 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 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 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 享年四十六去世 15.(6 分) 第一问(4 分): ①从熟悉程度方面:即使再熟悉,也不会对黄河熟视无睹;②从自然力量方面:即使不 考虑它的历史内容,也会被黄河感动。 第二问(2 分): ①强调黄河自身的伟大;②确立了全篇叙事的基调。 16.(4 分)①具有少年心性,热情率真;②具有阳刚气质,雄浑壮美。 17.(4 分) (l)(2 分)在阅尽沧桑的黄河面前,人类的想象和哲思终究还是渺小的,不足以解读 这条大河。 (2)(2 分)对“河清”与“圣人作”的关系提出疑问,对“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这一古 老的传说提出质疑。 18.(4 分) 第一问(4 分): ①送水车的车辙连接了黄河与黄土高原上的百姓生活,“活生生的黄河”滋养了黄土高原 上的人民; ②今天黄土高原上“持家的女人”用“明矾”净化黄河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实现了 “河清”的梦想,说不定当初盘古分离天地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第二问(4 分): ①从空间上展开联想;②从时间上展开想象。 19.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山村的岑寂(2 分)(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得 1 分),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归于自然的道理。(2 分) 20.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2 分)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围聚炉火和 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1 分) 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2 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1 分)(如扣比喻等任一表达特色进行阐述,每点 2 分。) 21.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1 分)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1 分) 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 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 者有相似点。(1 分) 22.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 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 2 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