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科技文阅读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
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
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
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
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
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
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
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
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
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
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
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
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
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
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
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 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
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
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
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
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
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
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
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
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
“国艺”的殿堂。
【答案】B
【分析】A 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
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B 项对应文本“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
因和特征。”“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项对应文本“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
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
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
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
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D 项对应文本“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
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
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7.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
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
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
必备的艺伎。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
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答案】C
【分析】A 项对应文本“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
响。”
B 项对应文本“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
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
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C 项对应文本“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
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
备的艺技。”D 项对应文本“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
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
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
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
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
艺”一词才能相配。”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
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
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
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
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答案】A
【分析】“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
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
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安徽卷)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
即由国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
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
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
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
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
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
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
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
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
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
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
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
“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
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
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
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
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
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
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
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
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 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
本课题”而不是 C 项所说“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
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
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
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和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A 项应为论述的是伦
理通过家族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C 项应为“中国人都以成德建
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基础上,形成以道德
为首要取向的将先后顺序搞错了。D 项全文首先阐述家族伦理,然后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
点,最后中国人的理想和道德追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
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
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
厚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
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3.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 项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
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有误。C 项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中国的传统科技是以
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D 项“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道”。
(北京卷)四、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
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一、_____________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
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 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
系成一个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
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 观念出发,
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疾病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
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坏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
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
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从
有型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 “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
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
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三、
《内经》说:“夫候之所拍选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
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
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处,共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概况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
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
但可以通过观察活活体表现在外的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 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 和应用也
相当广泛.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 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来源:21
世纪教育网]
C 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生必衰。
D 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15. 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义。
四,社科文阅读
14、【答案】D
【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 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
进行推导,因此错误;B 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
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 选项描述不当。
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
的辩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
【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
超出字数。
(全国大纲卷)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5-7 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
《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
《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
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
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
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
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
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
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
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
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
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
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
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
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
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
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
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
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
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
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
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
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
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
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
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
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
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
已驰名的扬子津。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结合原文理解,表述上有误。按文意胡三
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
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
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
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
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
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
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
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
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文中未见“使船
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广东卷)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
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
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
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
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
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
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
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
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
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
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
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
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
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
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
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
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
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
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
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
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
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
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
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
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
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
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
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
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
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
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
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
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答案】BD
【解析】A 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均为“建立新
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是后者的目的。C 项绝对化表述错误,原文是“体现负
责”,并非“就是负责”;E 项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责”,根据当段中心句可
知。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
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A 项在原文第二段,“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
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据此可知,知识分子的知识不完全是为了“指导物质生活”
还有“精神生活”;B 项在原文第四段,“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
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是“可以”不是“是”,绝对化错误;D 项在原文最后一段,
“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项丢了“有抱负”的条件,得出结论是不充
分的。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 分)
【答案】①第一个 “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
② 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题目关键词回溯原文,找
到答题区域在第四段以及第五段。
15.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
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
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
的责任”。(4 分)
【答案】①有负责的思想,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
②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
食短缺问题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
(湖北卷)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
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
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
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
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
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
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
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
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
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
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
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
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
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
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
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
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
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
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
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
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
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
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
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6.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
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隽语,比
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像西方哲
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答案】A
【解析】A 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
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比
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
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其意可由读者读出。同理,中国哲学
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就
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答案】C
【解析】C 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
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
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中
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就是为语
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读者所发
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思想无法
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答案】D
【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
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
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 D 项表述的不妥。
(湖南卷)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 分。其中,填空题 4 分;选择题 6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
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虽然很多时候这样
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
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
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
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
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
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
房,以减少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
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成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 45dB
(A)以下,其中 dB(A)是一种 A 网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
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 40dB;但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
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 60~70 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
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
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
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
的协调及视觉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
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
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计也很重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以及双层窗。其中以
双层窗的隔声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玻璃最好选
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 6 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
它采用一中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
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
和改良的要点。
12.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 和 。
【答案】选址 提高自保护性能
【解析】本文一共有四段文字,第一段阐述存在的问题,第二至四段说明解决的途径与办法。
从第二段开头可以看出“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机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
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选址”应是这段话的中心。第三
段的中心句也在开头,“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隔
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这是一个假设复句,重心在后
面,而中心词则是“自我保护性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层级为 C。
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 )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A.隔声性能 与环境协调 节约材料
B.有利环保 与环境协调 价格低廉
C.隔声性能 大方而舒适 价格低廉
D.有利环保 大方而舒适 节约材料
【答案】A
【解析】本题是今年高考客观题中比较容易的一个题目,“隔声性能”讲的是功效,“协调”
属于美学范畴,“节约材料”讲的是经济问题。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 C。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处的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
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室外背景噪声低达 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计户外声屏
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
良。
【答案】C
【解析】A 项梳理主干,等于“综合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显然是错误的。B 项
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D 项根据最后一句话可知“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
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如何增加通风效率”属于改良范围,但“声衰减”取代了
“提高计权隔声量”,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结合文本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江西卷)二 、9 分,每小题三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
的心理现象。联觉最常见的现象时通过温度、形状、气味、声音或味道感知色彩。
比如,红、橙、黄。类似于太阳和烈火的颜色,往往引起温暖感,是一种暖色。
蓝、青、紫,类似于碧空和寒水的颜色 ,常常引起寒冷感,是一种冷色。前者
是进色,给人向前方突出的感觉;后者是退色,给人向后方退让的感觉。色调的
浓淡也使人产生远近之感:深色调使人感到近些,浅色调让人感到远些。
联觉是一种真实稳定的感受。最初,人们认为联觉不过是对儿时的认知记忆
和联想。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说数字 5 是红色、数字 6 是绿色的时候,这种联
觉描述是一种比喻形式。但是,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
于是,科学家开始提出也许这种现象可以从生物学上得到解释。有研究者认为,
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说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
异常活动。这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产生的现象,只不过一些人对此有意识。西班牙
实验心理学研究员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说:“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所有理论
都认为,联觉现象是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
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
看到数字和字母是,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平层区域就会被激活。但如果是一
位拥有联觉恩呢管理的人,除了上述区域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 区域也同时
被激活。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
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互相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
但只有联觉者的被激活。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疑问,即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发生连觉现象。一些人用
基因来解释这个问题。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人具有联觉能
力,那么很可能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
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教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
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你
呢管理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识和意识行为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
出,使声音和物体形状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可以成为语言和抽象思维发展的一粒
种子。
7.下列关于“联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联觉是一种人人都会产生的紊乱现象,它是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和主管情
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
B.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
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C.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
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 V4 区域也同
时被激活。
D.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
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答案:B (A、第二段“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排除 A 项; C、
原文“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而不是“已经”证实;D、信息区域在倒数第
二自然段,“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原文并没有提到。)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联觉作为一种感官混合现象可以表现为:声音能够“看”到,色彩能够“触摸”
到,形状能够“嗅”到,等等。
B.颜色感觉极易产生联觉,色调的浓淡往往使人产生远近之感。“近山浓抹,远
树轻描”的画法,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效应。
C.联觉现象只在一部分人中出现。研究结果显示,联觉者的同辈亲属中,有 42%
的人具备同样能力。
D.联觉现象的研究对探索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找到比喻和预言能力的神经学基
础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C、(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种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
是 42%的“联觉者”而不是“亲属”。)
9.根据文意,下列诗文中,不含联觉现象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
塘月色》)
B.清香落在人的心灵上比秋雨还要阴冷。(牛汉《吊念一刻枫树》)
C.歌台暖向,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D.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何?(吕本中《采桑
子》)
答案:D(“月”只是意象,没有通感。)
(辽宁卷)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
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
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
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
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
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
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
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
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
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
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
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
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
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
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
“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
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
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
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
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
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
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
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
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
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
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
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
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
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
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
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
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
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
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
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
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
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
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
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
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1.【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
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
两句都不相符。
【答案】C
2.【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
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答案】A
3.【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
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
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
人工美的因素”。
【答案】 D
【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
作出判断。
(四川卷)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警惕汞污染
1953 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实出现
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
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
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
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
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
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
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
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 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
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
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 年含汞量为
0.08PPM[注],到了 2005 年就增长至 1.79PPM。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
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 6PPM。鱼类体内
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的
31%—35%,8—12 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 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
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 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 2000
吨/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
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
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
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 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
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
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
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
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
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
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 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
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
利于减少汞污染。
[注]PPM:即百万分之一。
5.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
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
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
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
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
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 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
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是要找到区域,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推敲。
A 项与原文“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说法不同。C 项与原文“调
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说法不同。D 项与原文 “鱼
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相矛盾,各地鱼体内含量汞浓度不明完全说明该地
污染程度,不能钠含量进行完全比较,来说明问题。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
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
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7.D【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原文“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
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从这句话里推断不出“人类活动
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属臆断。
(天津卷)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
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
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
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
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
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
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
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
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
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
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
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
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
定的社会基础。
6.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 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
从语法角度看,也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
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 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 项是讲“生态文
明”范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
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7.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 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
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
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
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
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
非常密切的关系。
8.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C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全国新课标卷)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
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
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
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
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
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
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
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
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
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
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
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
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
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
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
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
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
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
“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
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
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
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
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
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
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
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 3 的技术》)
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
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
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
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方法点拨】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
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备选项为“修正”,显而易见,
不符合文意。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
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
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
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
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理解和分析能力。
【方法点拨】B 项原文信息,“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
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
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
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
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
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
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推断的能力。
【方法点拨】将备选项与原文比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
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可以看出 D 项在说法上明显有问题,“科技黑箱”与
“科技”在概念含义上是不同的。
【答案】(D)
(浙江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
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
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
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
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
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
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
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
“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
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
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
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
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
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
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
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解析: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
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
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解析:D 项过于绝对。
10.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
分)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答
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
了流变。
(重庆卷)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5~7 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
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
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
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
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
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
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
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
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
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
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
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
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
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
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
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
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
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
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
们在这方面更强。
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5.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看其说法是
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而备选项“B.能
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
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6.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
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因祸得福”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
影响。
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7.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 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 项原文“一
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 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
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高一语文暑假精粹作业天天练 17
一、积累与运用(18 分)
1.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⑴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⑵ 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5) ,塞上风云接地阴。
(6)沧海月明珠有泪,
(7)画图省识春风面, 。
(8)过去的评论家说杜甫的《登高》为“杜诗七律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诗
中能集中表现作者忧国伤时的一联是: , 。
(9)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剑阁峥嵘而崔嵬的两句是:
, 。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3 分)
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情节、 、 。《老人与海》塑造的古巴老渔夫桑提
亚哥的一句话: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下列几句话中,加点的谦辞和敬辞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 分)
A.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B.犬儿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D.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换房子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二、课内阅读(19 分)
4.选出下列对课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过了目好送
过来”――这是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问话,意在表明自已能干,办事周到,也充分表现了她
的机变。
B.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这是人物
的行动描写,表现了“初出家门时的我”明朗欢快的心情。
C.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
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的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
限的幸福。――这段祝福景象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也表现了
作者对鲁镇的未来寄予了希望。
D.“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
是
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的
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和划线的句子。(6 分)
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⑵不爱.珍器重宝,以致天下之士 爱
⑶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 惑
⑷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
⑸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
⑹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而
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
6.以下关于《红楼梦》和《高老头》的情节介绍,错误的两项是( )( )(5
分)
A.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里面楼台廷阁、山水花鸟,样样都有。元春
叫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在姐妹丛中长大的宝玉,一起住进了园中。贾宝玉住的是怡红院,黛
玉住的是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苑。
B.当拉斯蒂涅向雷斯多伯爵夫人介绍自己是鲍塞昂夫人表弟的时候,雷斯多伯爵的大门
马上就打开了,但当他提到高老头的时候,雷斯多伯爵觉得有损贵族的身份,马上大门又关
上了。
C.有个姓王的小官当年依附王夫人的娘家,认了同宗,后来家境败落,他家的岳母刘姥
姥便到贾府来求助。刘姥姥费了一些周折,才见到了管家的王熙凤,王熙凤抹不开脸面,就
送给她二十两银子。
D.王夫人在大观园中拾到了一个绣春囊,认为是伤风败俗,她又羞又气,命令王熙凤抄
检大观园,结果晴雯等一些丫鬟被撵出荣国府,当时晴雯正生病,回到家中不久就病死了。
E.宝玉将要娶宝钗的事情被黛玉知道了,她精神恍惚,病情加重,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
此时贾府中的人们都在忙宝玉的婚事,没有一个人来看望病中的黛玉。黛玉把过去的诗稿和
宝玉送的手帕都付之一炬,带着满腔幽怨去世了。
7、简答。(任选 1 小题,100 字左右)(5 分)
(1)《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为《红楼梦》
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
(2)“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都
是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所唱的《葬花吟》,请简述一下林黛玉因何事而唱这样
的诗句。
我选的是第 题
答:
三、课外阅读(4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6 分)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
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
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
谜。
18 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
以 24 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
钟”。19 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
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 世纪 80 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
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
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
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
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
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
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
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
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
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
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
豆的生长。
8、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9、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①两首诗从内容上看,都属于 诗。(2 分)
②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这两首诗写到的共同的意象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不
同的寓意?(4 分)
1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9 分)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
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
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
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
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二年冬,幸大
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一般不下雪),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
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者。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⑴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犯.笑侮 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C.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D.余以为过.言 过:过失、错过。
⑵与下列两句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①素善.留侯张良 B.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非能水.也 ②天下云.集响应
C.①辱书云,欲相.师 D.①不耻.相师
②却.匈奴七百余里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⑶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歌颂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B.抨击诋毁韩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辉的行为,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C.表露作者完全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D.说明自己被贬越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
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②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③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
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戴盈之:人名,宋国大夫。②兹:年。③攘;偷。
将文段中的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7 分)
穷 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
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
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
在挂着白色帆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
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
冒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
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
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
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
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
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
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
是冉娜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
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
只有她一个人操心。
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
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
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
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
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
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的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
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
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
“自己五个孩子了,闹着玩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
不会!嗳,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嘛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
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
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告诉你说,像
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
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
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
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
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13.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冉娜的形象。
14.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15.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1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大作家的小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它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可感
的人物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B.小说以女邻居西蒙的死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既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品质和行为,更
控诉了社会的不平和罪恶。
C.小说十分讲究情节构思,开头以平常的生活场景起笔,结尾则陡起波澜,出人意料,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D.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写女主人公将孩子抱来家中后激烈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
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E.渔夫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收养邻居孩子问题上他跟妻子不谋而合,
这一情节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四、作文(70 分)
17.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常言道:谎话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又常言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可《红
楼梦》里有句名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有个成语马上附和“以假乱真”。有不少文人把坚
持“说真话”作为一生的追求,有人挺身揭示真相留给世人诸多感慨,也有人用“真实的谎
言”演绎出感天动地的故事……生活中的真真假假啊,其实很难一言以蔽之!
读了上面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实际,自定立意,以《真假之辨》为题写一
篇 800 字以上的议论文。
季延中学 08-09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答题卷
(语文必修 3)
一、积累与运用(18 分)
1.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 分)
⑴ 。 ⑵ , 。
(3) , (4) 。
(5) (6)
(7) 。 (8) , 。
(9) , 。
2. 、 。
(3 分)
3.( )(3 分)
二、课内阅读(19 分)
4.( )(3 分)
5.⑴不必 ⑵爱 ⑶惑
⑷因 ⑸焉 ⑹而 (3 分)
⑺译文: (3 分)
6.( )( )(5 分)
7、我选的是第 题
答:
(5 分)
三、课外阅读(43 分)
8、 (3 分) 9、 (3 分)
10、 ① (2 分)
②
(4 分)
11、⑴ ⑵ ⑶ (9 分)
1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13、
(4 分)
14、
(4 分)
15、
(4 分)
16、( )( )(5 分)
四、作文(70 分)
题目:
700
800
参考答案
1、(12 分)略
2、(3 分)人物、环境。(2 分)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
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内容基本上对就可以给 1 分。)
3、(3 分)B
4、(3 分)C,错在“也表现了作者对鲁镇的未来寄予了希望”。
5、(6 分)⑴不必:不一定 ⑵爱:吝惜 ⑶糊涂 ⑷因:凭借 ⑸焉:兼
词 “于此”“从这里”或“在这里” ⑹而:表修饰(3 分,每小题 0.5 分)
⑺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3 分,异 1 分,状语后置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6、(5 分)DE
D(应为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拾到了绣春囊,被邢夫人发现。)E(李纨和探春曾前去
探望。)
7、(5 分)(1)贾宝玉一出,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
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一年后抓周时,贾政将各种东西摆了,叫宝玉
抓,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
之徒,因此大不高兴。
(2)黛玉葬花:林黛玉夜访宝玉,丫环恶言相对,拒不开门,黛玉疑是宝玉故意
不见,十分懊恼。次日,见园中落花无主,乃荷锄葬花,并赋“葬花词”,以遣
愁思。宝玉追寻黛玉到花园中,向黛玉诉说衷肠,表明心迹,二人又言归于好。
8、 B 【分析】A 项中“植物的叶子”所指范围太大,从原文看,并不是
所有植物都会发生睡眠现象,因而 A 项可以排除。C 项中的“所有豆科植物”所
指范围仍然偏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豆科植物都会发生睡眠现象,仍有以偏概全
之嫌。D 项的“豆科植物和捕蝇草”也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只是说“捕蝇草的
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并没有说捕蝇草有睡眠现象,因而 D 项也
与原文意思不符,也可以排除。
9、 C 【分析】A 项“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
的合成与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因为原文中只是说“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
种……配糖体”,“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所以
A 项可以排除。B 项“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只提到
“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并没有说它的安眠物质也是配糖体,因而 B
项也可以排除。D 项“目前……‘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与原文意思不符,
因为原文最后一段中提到“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说明这种
农药还没有研制出来。至于“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睡眠阻断剂还
只是处在实验阶段,原文中有“实验结果”,说明 D 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也可以
排除。
10、(6 分)(1)送别诗(2)水。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
情的悠长,这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首借流尽年光
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11、(9 分)⑴ D (“过”过分、太甚)⑵例①是“以……为怪”,形容词意
动用法;例②“用眼看”,名词作动词, D.与例句完全相同。A.①形容词活
用为一般动词;②名词活用作动词;B.①形容词用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C.①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单指作者,无活用;;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⑶ C(A.“自喻”不正确;B.不含“自己”;D.没有表明处境的意思。)
12、(5 分)参考译文:
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内还办不到,
请让我们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诫他说:‘这不是
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先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彻底
洗手不干。’——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
到明年呢?”
13、(4 分)冉娜是一个穷苦的渔妇。她勤劳质朴,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
她心地善良,在自家生活已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女邻居遗留下的两个
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14、(4 分)①铺设背景,渲染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
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
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
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答对两点即可)
15、(4 分)①小说写的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故事,渔民夫妇和女邻居都是穷人,
以“穷人”为题切合人物身份。②与经济上的贫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主人
公精神上十分富有,心地无比美好,以“穷人”为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16.(5 分)B C
17、略
参考译文: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
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
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
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
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
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
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
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
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
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
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在人的名声.他住在长
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象这样的隋况
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或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
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
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
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
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
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
面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
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
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象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
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