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讲座 第三讲 认识论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讲座 第三讲 认识论

ID:59431

大小:59.3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轮复习讲座 第三讲   认识论 复备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2)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的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本讲重点】 (1)    实践的特点 (2)    真理的特点 【本讲难点】 (1)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   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基础知识巩固】 1.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                                    。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实践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           ;其二,实践是一种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理解实践的特点 (1)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 (2)                   。实践是一种         、            改造           的活动。 (3)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因为: (1)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          ,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 (2)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不断提供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           。 (3)                         ;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                    产生的结果加以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                                    。 (4)                                。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属。 4.了解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含义:真理是标志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 (2)特点: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②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都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的统一。(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脱离具体对象,来谈对它的 反映,是毫无意义的) 5.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①认识具有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再从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            。认识的对象是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             ,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认识具有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或                。 6.运用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                       ,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考点点拨】 一、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一)什么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提示】 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提示】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活动。 【提示】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二)什么是认识(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形成的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 【提示】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2、认识的反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1)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2)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二、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疑点】 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 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2、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 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 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之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3、方法论要求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发展真理。 (二)认识的发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第一、认识的对象(客体)即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点详解——综合探究: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 (1)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注意顺序) (3)重要地位 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提示】 我党制定方针路线的客观依据是我国国情。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3、求真务实(理解)     (1)含义 “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地位: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实事求是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求真务实 【额外总结】 一、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唯物论部分 1、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认识论部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 2、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巨大作用)。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4、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注意搭配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疑难点拨】 1.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的区别联系:(1)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客观条件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各种联系构成了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客观规律是不能人为创造和改变的,而客观条件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可以改变和创造的。(2)都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的,都要求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规律为指导,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2.正确理解“真理”。(1)对正确感性认识,不要轻易冠之以真理的“美名",防止把真理庸俗化。(2)对于需要通过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而得出的关于事物现象的正确论断,或者在实践中,历尽艰险得出来的关于事物现象的正确论断,应该把它叫做真理。(3)在通常情况下,真理是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4)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凡是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与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完全的、近似的正确的认识,凡是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并不是说真理包含有错误的内容。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4.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两类,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现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属于主观范畴。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正确的感性认识还是正确的理性认识,都是来自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参加实践和读书。参加实践获得的是直接经验,读书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但是,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并不否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因为,对我来说是间接经验,在别人来说仍然是直接经验。 6.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 (1)区别:①从含义上看,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不形成知识体系的认识不能称为理论。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是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②从性质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确的认识。  (2)联系:①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 【例题解析】 [例题1](2007年高考,广东政治,2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B.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解析] 考查学生对实践和认识关系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由此可知B项正确。A项错误,C项未体现,D项错误。     [答案] B  [例题2](2007年高考,重庆文综)下图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据此回答(1)~(3)题。          晚了一步 (1)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B.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D.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判断形势,趋利避害的必然要求 (2)漫画内三句话中的“想”字,体现的是(    )     A.认识的计划性     B.认识的目的性     C.认识的预见性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     A. 是实践的目的    B. 总是超前于实践    C. 总是落后于实践    D. 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解析]第(1)题,本题旨在借助漫画考查学生对因果联系原理的把握。漫画明显体现应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故选B。A、C、D不符合漫画所蕴涵的思想。    第(2)题,考查学生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计划性”、“目的性”、“预见性”都是针对将来发生的情况,而“想”是想买后悔药,针对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故选D。 第(3)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晚了一步”是一种认识,认识不是实践的目的,故A不选。认识既可超前于实践又可落后于实践,相对于实践来说,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故B、C说法不准确。故选D。    [答案](1)B   (2)D    (3)D [例题3](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29)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服用,就会导致药效减弱、副作用增强,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况。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     ①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以人类对头孢曲松纳这种抗生素认识的深化为背景,主要考查对真理性认识的理解及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过程。①错误,因为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进而获得真理性认识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是可以获得真理性的结论的;②主要错在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但世界上不存在终极真理,真理作为一种认识也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而③和④较易判断是正确的。     [答案]C  [例题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3)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通过背景材料,全面考查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知识点。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中国共产党,故②明显错误,应排除。 [答案] C  [例题5](2007年高考,上海单科共同部分,不定项,2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是(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 以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为背景,考查人民群众的作用。共建共享,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果,本身蕴涵了人民群众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对社会变革的作用。A、D两项符合题意。B、C两项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且B项又表述错误。 [答案]A、D 【针对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共中央之所以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因为(   ) A. 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具有指导作用 B. 群众的任何要求都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C.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D. 集体主义是现阶段我国人民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2.《半月谈》载文指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分三个阶段进行:2005—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2011—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和管理体系;2021—2050年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的提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这表明(   )   A.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党的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回答3、4题。 3.要正确地进行创新,就必须(   )     A. 彻底否定旧事物     B. 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制约     C.以正确意识为指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D. 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 实践没有止境,这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 A.历史性   B.物质性    C.社会性   D.能动性 5.11月26日,温家宝为“嫦娥一号”首张月面图像揭幕并发表讲话。他说,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使我国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国家的行列,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必将进一步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而努力奋斗。讲话表明(   )     A.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B. 认识无止境,认识总是发展的     C.认识最终目的是用理论指导实践 D.实践决定认识,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北方连续出现多次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次数之多、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它影响交通,使人们生活不便,甚至出现人员死亡。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有时会无能为力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7. 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人口统筹考虑,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④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一个人经验越丰富,认识能力越强,处理问题就会愈加全面深刻,而缺乏实践经验常常是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     A.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要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功,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经验丰富,办事情就能达到预期目的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因为(    )     A.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互联系、相互决定     B.改造好主观世界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 D.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10.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话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C.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1.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据此回答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这一“活动”属于(     ) A.生产实践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科学实验            D.物质生产活动 12.通过上题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具有明显的(    )特征。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任意性 1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1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1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句诗包含的哲理诗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6.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是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17.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一天后,俄罗斯成功发射了货运飞船,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说明(       ) 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事物的发 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④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实践是   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        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 C.客观的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但那毕竟是传说,还不是事实。只有到了今天“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才圆了中国千年飞天梦。从美好传说到梦想成真表明    A.人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   B.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   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是集体活动 20.“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主观题。40% 21、真理只有一个,因此,真理一旦形成,就会亘古不变。               22. 一些干部到外地学习取经,看到一些好的做法,回来后据此推广,要求本地干部群众照此办理。 辨题:理论只要来源于实践,就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23.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后,某班组织学生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次  别 时  间 增加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 1988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第二次 199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三次 1999 邓小平理论、依法治国、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第四次 2004 三个代表、三个文明、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 研究 结论 修宪是一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写入宪法,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现行宪法的4次修改可以看到,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求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运用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何体现实践的观点的?    24.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一个以这样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每一个理论成果的产生,都大大地推进了我们事业的发展,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面貌。 (1) 从哲学上说明“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因。(6分)  (2) 有人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真理”。试对此观点加以评析。(6分)        【针对训练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D  6.C  7.C  8.D  9.B 10.B  11.C  12.B  13.A   14.B  15.C  16.B  17.C  18.D  19.B  20.A 21、(1)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本质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2)真理是由条件的,超出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顾历史的推移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3)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世界上存在亘古不变的真理。 2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成功。 (3)人们要想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23.(1)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宪法的修改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宪法增加的主要内容是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宪法的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4.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理论只有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的旧观念,进行创造性思维。理论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创新。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创新。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也可,每小点3分。) (2)①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     教学反思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特点: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的特点   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信用 工具 和 外汇 信用卡:①含义②优点③使用 信用工具 外汇 支票:①现金支票②转帐支票 汇率的含义 外汇的含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其意义板书结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