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一)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的含义: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人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
3.利息及其计算公式:
(1)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它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利息的决定因素及其计算公式:
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
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重要提示】利率亦称“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存入或贷出本金的比率。利率可以分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等。利率是国家宏观调节的重要杠杆,是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手段。
4.我国的储蓄种类:我国的存款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5.储蓄作为投资方式的特点: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面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但收益高于活期储蓄。由于银行的信用较高,作为投资对象,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和提前支取损失利息的风险。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含义:指经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结算业务等三大类。此外,还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
【重要提示】1.储蓄存款并不等于存款。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只有活期存款的存款人才有权签发支票。2.在我国,储蓄存款的对象是居民个人,只有居民个人才能开设储蓄存款账户;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钱存入银行一般称为对公存款,不是储蓄存款。3.虽然在我国商业银行是吸收居民储蓄存款最多的金融机构,但不要以为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其实,有些国家的商业银行是不能吸收储蓄存款的。4.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实行实名制。5.居民的存款必须是合法拥有的,非法拥有的存款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3.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其他投资方式
(一)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1.股票的基本含义: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持有人即公司的股东,对股份公司享有所有权,有权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红等。股票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流通性。
2.股票投资的特点:投资股票的收益来自于股息和红利收入以及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受到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风险也越大。
【重要提示】股票价格是依据股市的行情变化的,通常总是大于或小于它的票面金额。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存款利息率。
3.股票市场的作用:对于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债券——稳健的投资
1.债券的基本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债券与股票的比较(见表3—1)。
比较项
类别
股票
债券
不同点
性质不同
入股凭证
债务凭证
受益权不同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的好坏决定其收益
定期收取利息,安全性比股票高
偿还方式不同
不能退股,只能出卖股票
有明确的偿还期限
相同点
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3.不同债券的投资特点(见表3—2)。
类别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发行单位
中央或地方政府
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公司
特点
信用度高、收益稳定、流通性强
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利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可以进入一定的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较强
期限长、可转让、风险大、收益率高
(三)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1.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我们所讲的保险,是指区别于社会保险的商业保险。
2.保险的功能:主要是规避风险。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有些保险还具有分红的功能。
3.保险的分类: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4.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必须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
(四)融资
融资: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筹集资金的行为与过程。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这里要注意,对于资金的需要方(主要是企业)而言,就是融资;而对于资金的提供方(主要是其他企业、个人、国家等)而言,就是投资。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1.利率变动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储蓄存款收益的影响
利率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杠杆,是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手段。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通常利率上调会吸引公民储蓄,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向股票和债券等。可见,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量。
(2)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投资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小借贷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货币量增加,并使投资需求增长。可见,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货币量和社会对投资需求量。
利率杠杆的运用,通常是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逆方向调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出现通货膨胀时,会提高利率,以减少货币量,抑制总需求和物价增长;相反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和物价指数过低时,则会降低利率,以增加货币量,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当然,利率的调整和利率的杠杆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恰当适度地运用才能获得最佳政策效应。
【例题1】(2009广东重点中学联考多选题)在国际“金融海啸”的持续不利影响下,在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快速下行、通胀已经不构成威胁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降息就是力度比较大、效果比较显著的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之一。央行此次下调108个基点的存贷款利率
A.会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B.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的“惜贷”现象
C.有助于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
D.会增加流通领域的货币供应量
【解析】根据上面难点中的讲解,“利率杠杆的运用,通常是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逆方向调节的”这一观点来推理就容易得出正确答案ABD。
重难点2.股票、债券、保险的含义
(1)股票。股票是一种主要的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发给投资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的股份资本所有权书面凭证。股票的持有者即为股份公司的股东,有权分享公司的利益,同时也要分担股份公司责任和风险。股票作为股份资本所有权证书,投资入股并取得收益的凭证,其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不是真实的资本,而是独立于实际资本之外的虚拟资本,只代表资产所有权,是一种集资工具及股份公司产权的存在形式。股票一经认购,持有者就不能要求还本退股,但可在证券市场上转让、出售。股票上面一般写明公司的名称、设立登记的日期、每股金额、股数、股票发行日期和股票发行者的董事长的签名。按不同的标准,股票可以分为优先股、普通股、记名股、不记名股、有面值股票、无面值股票、单一股票、复数股票等。
(2)债券。“债”有借钱、债务的意思。“券”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对于投资者就是债权凭证。它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一般来说,一张债券主要由期限、面值、价格、利息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债券体现的是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债券的面值不等于债券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既可能高于面值,也可能低于面值。
(3)保险。含义见知识归纳部分。保险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分。公民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之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商业保险的保障项目广泛,形式多样,给付标准较高。参加商业保险的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是否购买保险,何时购买,完全由参与保险者自主决定,保障范围的大小、赔付标准的高低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从经济上说,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因此,保险是一种有效的财务安排,并体现了一定的经济关系。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具有经济性、互助性、法律性和科学性。
【例题2】(2008年四川高考单选题26)假定债券市场上一年期债券的利率有2.25%、2.5
%和3.0%三档。一般来讲,与此三档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债券的发行主体分别是 A.政府 金融机构 工商企业 B.金融机构 政府 工商企业
C.政府 工商企业 金融机构 D.工商企业 金融机构 政府
【解析】三种债券的风险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相应的利率从低
到高也依次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据此判断发行主体应选A项。 难点3、融资、投资与理财的区分
(1)融资: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筹集资金的行为与过程。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这里要注意,对于资金的需要方(主要是企业)而言,就是融资;而对于资金的提供方(主要是其他企业、个人、国家等)而言,就是投资。我国的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了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多种筹资方式,而这些投资方式也为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的投资品种和渠道。学会投资理财有利于企业的融资。
(2)投资:指企业或个人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将货币或实物直接投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称为直接投资;将货币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称为间接投资。
(3)理财指个人、家庭、组织、企业、国家通过跟踪日常生活的开支情况,对过去的结算、对未来的预测,达到满足各主体的“富庶”与“宽裕使用”的目的。理财通常包括:制订一份完整、科学、合理的“资金开支与收益计划表”,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成本预测;在计划表内开支,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调节,总结得与失;在执行完毕之际,进行结算,考核项目成功与失败及其所带来的效益与损失。
【例题3】(2006年广东高考单选题14)“绝对高回报”、“百分之百的高收益”,这是在不少投资类广告资料上经常可以看见的一些说法。这表明
A.该投资对象是非常值得购买的
B.投资收益的高低与投资的安全性无关
C.该投资广告具有欺骗性,因为投资的收益越高,风险也越高
D.该投资广告具有欺骗性,因为投资的收益越高,灵活性也越高
【解析】只要在投资者风险教育常识上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风险与回报具有正相关性,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此广告明显过于夸张、绝对,也在欺骗投资者。答案C。
高考考向探析
考向1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命题角度一:以商业银行为落脚点,考查银行的基本业务、银行利润、存贷款及其利息计算等。
【真题1】(2008年广东高考单选题8)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士很难申请到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因为银行信用卡是
A.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B.商业银行对拥有房、车等资产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C.商业银行对年满18周岁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D.商业银行对喜欢提前消费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解析】本题为基础型选择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虽然比较基础,但涉及到对经济学术语的理解。其实信用卡主要是在“信用”二字上考查。至于信用简单理解就是借贷关系。中心词均为“信用凭证”,在对比限定词中,比较容易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
考向2 股票、债券和保险
命题角度一:围绕股票、债券和保险,考查概念,比较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异同点。
【真题1】(2006年江苏卷单选题22)下列关于商业保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商业保险一般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B.商业保险是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项措施
C.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及单位意志的体现
D.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业保险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课本上都有明确说法。题设中问的是“不正确”的说法,只有C项说法本身就错,因为商业保险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保费也完全由个人承担。答案C。
命题角度二:投资风险与回报、投资和理财方式的特点及其如何选择。
【真题1】(2004年广东高考单选题11)“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强调的是要重视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式的
A.流动性 B.灵活性 C.风险性 D.稳定性
【解析】本题借助一句投资教育的名言来考查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鸡蛋很容易被碰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很明显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把所有的家当都押在一种投资品种上,一不小心鸡蛋会全部破,一无所有。言外之意,就是投资要控制风险。答案C。
【名师指引】针对“投资的选择”这一专题,可以考查的素材和题型实在很多,既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像2005年上海高考题那样的主观题,甚至可以出综合探究型试题。因为其内容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属于体现“生活逻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一新课程理念比较充分的知识。此外,还可以时时刻刻与社会热点和老百姓的生活话题密切相关。学会投资理财也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因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结合今年广东高考改革第一年的实际,在综合科复习中,重点掌握银行的基本业务、投资方式的特点和投资方式的选择这两大知识点,以应对选择题为主。
【新题导练】
【真题1】(2008年广州二模文基单选题) 2007年8月,“07粤交通债”发行工作圆满结束,募集的10亿元资金将由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全部用于广梧高速公路河口至平台段项目的建设。“07粤交通债”是一种
A.政府债券 B.企业债券 c.“金边”债券 D.金融债券
【解析】本题采用了本地的大事之一作为命题素材,来考查债券的类型这一基础知识。抓住广东省交通集团这一发债主体是企业,本题就容易了。答案B。
抢分频道
限时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统计,在银行吸收的居民储蓄中,活期存款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居民之所以选择活期存款是因为
A.活期储蓄不受存期和金额限制,非常灵活 B.活期比定期更安全、可靠
C.活期储蓄比定期收益高 D.银行对活期储蓄有特殊的优惠政策
【解析】排除法,B、C、D三项说法均错。答案A。
2.下列对商业银行贷款表示正确的是
A.多贷款是商业银行贷款的目的 B.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C.贷款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D.从贷款对象看,可分为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
【解析】基础送分题。贷款的目的不是求数量而是求利润,贷款是银行的主体业务。答案C。
3.下列对于股票认识正确的是
A.股票是一种低风险、高收入的投资方式
B.股票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C.股票可以偿还本金和转让
D.股票是一种债务证书
【解析】基础概念型试题。A、C、D三项说法均错。答案B。
4.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下列行为中,为规避风险的投资途径是
A.购买商业保险 B.购买股票 C.购买社会保险 D.存款储蓄
【解析】基础送分试题。规避风险是商业保险的一大主要功能。答案A。
5.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储蓄“搬家”现象(简单讲就是取出存款,投资到股票等资本市场)频频较大规模地发生。其原因是
A. 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
B. 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具有损失利息的风险
C. 投资股票比较安全,风险比储蓄低
D. 定期储蓄收益一般低于股票
【解析】注意设问限制性“储蓄搬家的原因”,尤其是括号中的解释部分,便可以明确主要是其收益太低。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6.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但永远没有毕业生。这说明了
A.股市存在的长期性 B.股市的风险性
c.股市收益的不确定性 D.股市操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解析】类似于本题这样的客观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即背景材料为名言、预言、典故、
经典案例等,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及概括能力。“永远没有
毕业生”这句话确实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理解股市及其股票投资,没毕业,可以说明它很难,
也可以说明它没有稳操胜券,有风险,要永远在学习和经验教训中提高(“留级和重读”)。
这句话是从宏观总体角度给投资者的寄语。答案BD。
7.下列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储蓄存款作为一种投资选择具有收益高的特点
B.储蓄存款可以随时存取,灵活方便
C.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获得的唯一收益
D.储蓄存款由于收益很低,所以没有风险
【解析】基础题。审题要细心,问的是“不正确的”。任何投资都有风险,笼统说储蓄存款可以随时存取是不对的,而定期储蓄一般是不能的,否则就失去了其意义。答案ABD。
三、简答题
保险业在中国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和居民所面临的诸多风险由原先依靠国家财政承担转向今后主要依靠保险的方式加以转移,从而预示着中国潜在的保险需求急剧增加,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随着保险品种的不断开发,保险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经济,促进改革,稳定社会,造福人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中的保险属于什么性质的保险?结合材料说明该保险的作用。
【解析】本题为基础知识再现型试题。保险主要分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类,根据商业保险的含义可以判断材料中的保险明显是商业保险。至于第二小问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需要考生对其含义和基本功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参考答案:从材料中“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保险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材料中的保险属于商业保险。其主要作用有:①商业保险是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种措施,对保障经济发展,促进改革,稳定社会,造福人民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商业保险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②随着保险品种的日益多样化,保险功能会越来越多。
基础提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6年广州三模单选题13)银行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使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集中起来,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是
A.信用中介 B.商品流通 C.转帐结算 D.延期支付
【解析】本题主要是要把一些概念不要混淆。货币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结算分为
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答案A。
2. (2008年广州“一模”单选题9)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与定期储蓄相比较,活期储
蓄的
A.流通性更强 B.流动性更好 C.风险性更高 D.收益性更大
【解析】C、D项说法本身不合题意,至于流通性还是流动性,要注意甄别。答案A。
3. (2009年广东六校联考单选题12)某公民把自己的闲置资金用于投资,一共选择了股
票、金融债券和存款储蓄三种投资方式。右边柱形图
是对这三种投资方式特点的描述,①、②、③应分别是
A. 股票 金融债券 存款储蓄
B. 存款储蓄 金融债券 股票
C. 金融债券 存款储蓄 股票
D. 无法确定
【解析】抓住坐标横轴上的“风险”,很明显,是在比较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性。根据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性来判断。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4. 维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止股市泡沫,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当股市增长过快时,政府可采取的调节措施是
A.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 B.降低利息税税率
C.上调股票交易税税率 D.扩大基金发行规模
【解析】本题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来理解。由于设问指向政府,所以当股市增长过快时,为防止股市泡沫,国家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答案BC。
5.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不讲信用的现象频频出现,信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下列所列各项体现信用关系的有
A.信用卡 B.债券 C.赊购 D.股票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对“信用”这一经济学中的常用语的理解上有难度。信用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借贷行为的总称,借贷活动中,借贷双方的债务关系构成信用关系,它不同于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的买卖关系,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答案ABC。
三、简答题
股票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居民用自己闲置的资金购买股票主要是为了取得股息。请对此观点加以简要评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股票的多角度理解,涉及到股票的含义、股东权利、股票投资收益等要点。只要对上述看法分层次剖析,答案要点就容易得出。
参考答案:(1)认为“股票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是正确的,但认为“居民用自己闲置的资金购买股票主要是为了取得股息”则是不科学的。
(2)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人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持有股票的人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
(3)股息是股东凭股票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居民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但居民用自己闲置的资金购买股票,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股息,还能从股票升值中获得收入。
能力提高训练
一、多项选择题。
1.(2007年广州三模多选题27)有人说:“投资理财,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
有人说:“投资理财,不要把鸡蛋放在太多的篮子里。”这两种观点都强调
A.投资具有风险性 B.投资收益最重要
C.应分散投资,组合投资 D.应合理投资,降低风险
【解析】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被打破的几率比放在多个篮子里要大许多;而另一方面来看,鸡蛋(资金)有限,放在过多的篮子里则可能会面面俱到而收效甚微。答案ACD。
2.(2009年广州市重点中学联考题)专家认为,过高的储蓄率不一定是好事,这是因为,过多的储蓄
A.弱化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B.使人民币的流通面临过剩的压力
C.不利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的发展 D.不利于企业获得充足的信贷资金
【解析】简单讲,居民储蓄过多,则意味着手中的流动现金减少,相应的则消费能力减弱,当然,时下居民储蓄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人们担心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问题而不得不选择储蓄;从投资的角度讲,居民的“闲钱”是相对有限的,用于储蓄的多了,自然用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投资的钱就少了。换一个角度讲,银行吸收存款过多就有放贷的冲动,从而又加大了市场上资金供应量。答案ABC。
二、简答题。
如果说2007年的沪深股市唤起了老百姓的理财意识,那么,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最高6124点延续至2009年2月的2300点左右徘徊的“牛熊之变”则让投资者彻底意识到“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经过漫长的“熊市”教育,广大股民终于以“血淋淋”的代价,体会出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1)“牛熊之变”是指什么变化?
(2)你是如何理解“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的?
【解析】此题密切关注经济生活,导向型明确,既要关注生活,又要积累学科术语,并且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至于第二小问主要从股票的特征入手分析,但是也要永远牢记“风险与收益”这一对矛盾关系。
参考答案:(1)指由“牛市”转变为“熊市”,即股票价格由不断上涨变为不断下跌的趋势。
(2)股票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的投资方式。股市风险主要来自:①股票投资的一部分收入是股息和红利。公司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如果公司亏损,那么购买股票不但不能获得股息和红利,而且手中股票的价值也要贬值。②股票投资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差价。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三、论述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曾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是个大趋势。国家统计局专家指出:“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居民“钱生钱”的本领高低。
2009年第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比较(单位:元)
地区
上海市
江苏八市
浙江七市
长三角人均
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
78
96
265
169
(1)上述表格说明了什么?
(2)居民“钱生钱”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3)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你认为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作为基础型的表格,主要抓中心对比几个比较项即可。本题主题鲜明,围绕如何增加财产性收入来设问,当然三小问之间有内在关系,可以互相暗示,钱生钱即用资产进行投资理财,以期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本题很好地将生活素材与课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参考答案:(1)表格说明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浙江七市人均财产性收入要远远高于长三角其他城市,浙江人投资理财意识强,理财收入丰硕。
(2)主要有存款储蓄,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购买债券,购买基金等。
(3)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收益较大的“钱生钱”的途径有购买股票、公司债券等。
②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如银行存款风险小,而购买股票、公司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慎重,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投资。
③投资要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方向。
④投资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利国利民。
专题整合
单元知识网络图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公司及其经营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储蓄存款:含义、分类、风险性
商业银行:含义、地位、业务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主体地位的体现
含义
特点
作用
劳 动 者
企业的含义
公司的含义、形式
公司的组织机构、地位、作用
公司经营成功的决定因素
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就业的重要性及严峻形势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劳动者的权利及其维护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生产 与经 济制 度
企业 与劳 动者
投资 的选 择
股票:含义、性质、偿还方式、收入、作用
债券:含义、偿还方式、分类、作用
保险:含义、分类、订立原则、作用
股票、债券和保险
常见易错、易混点
1.明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控制力在增强而不是削弱。衡量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标准之一,是看它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否占支配地位。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有何区别和联系
比较项
类别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区别
含义不同
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性质不同
个体经济的经营者既是私有者又是主要劳动者,以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在私营经济企业中,雇工数量多(8个以上),雇佣工人提供的剩余劳动是企业收人的主要来源
联系
①二者同属私有经济。从地位上看,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的非公有制经
济形式,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组成部分。
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都是市场经济主体,与公有制经济一起进入市
场,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③从社会作用上来看,有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充分利用分散资金,搞多种经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提高国家经
济实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④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个体经济可以发展为
私营经济,私营经济也可以转化为个体经济。
⑤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政策是一致的,即鼓励和引导其发展,依法保护其
合法权利和公平竞争,并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3.批判“私有化”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不矛盾
(1)二者不矛盾。所谓“私有化”是指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变社会主义公有制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取消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而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2)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不少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3)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增强国家、集体对社会资本的控制力影响的条件下,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不但不会改变社会的经济性质,相反,它还有利于巩固和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非公有制经济有它本身的消极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继续鼓励和引导,保护它们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依法对它们进行监督和管理。
(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等于搞“私有化”。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4.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以入股的方式把分属不同所有者的资本集中起来经营和运作,实行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用得好,可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股份合作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是群众创造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最早出现于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不完全等同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入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比较规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企业职工既是出资者又是劳动者,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担风险;二,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职工股东会,采取一人一票为主的投票决策制,保证职工股东享有平等的表决权;三,同股份制一样实行资本保全原则,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责任,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股东不得退股,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运转和对社会承担相应的义务;四,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由全体职工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共享税后利润。
5.什么是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界非常关注的热点。简单地说,企业竞争力即是由企业的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这些特殊资源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声誉、营销技术、营销网络、管理能力、经营者驾驭财务杠杆的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以及企业文化。上述9个方面涵盖了企业竞争力的大部分。企业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企业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 6.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一般来说,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比如,银行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同时收益也比较低。股票投资高收益、高风险同在。债券投资分为三种: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三种债券的风险依次增加,同时收益也依次增加。保险是为了规避风险。购买商业保险,正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作为一个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和投资组合时应该注意几个基本原则: (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投资时应该慎重。(2)投资要注意多元化,不应该只是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3)要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择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4)投资要注意考虑个人利益,同时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可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7.居民储蓄是否越多越好?
(1)有一定的居民储蓄是必要的。居民的个人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着重大作用。它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可调节市场货币的流通,而且还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存款储蓄越多是好事还是坏事,要作具体分析。
当出现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时,随着存贷款利息率的增加,吸收存款、限制贷款,这时储蓄的增加就会抑制通货膨胀、抑制经济的过快过热增长,此时储蓄的增长是好事。
当出现经济增长缓慢、通货紧缩时,储蓄的增长就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百姓用于储蓄的钱多了,用于投资和消费的钱就相对减少,不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储蓄增长就不是好事。这时候,如果居民储蓄太多、过量,就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造成消费品积压,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造成不良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居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8.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
商业保险
不同点
性质
解决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给付标准
只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保障项目广泛,给付标准较高
费用
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或由政府承担
完全由个人承担
保险依据
国家和有关部门统一规定
由参与保险者自主决定
保障范围
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
保障项目广泛,保障范围大小与缴纳的保险费成正比
相同点
它们都是减少危害、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都是保险中的一部分
热点追踪
【时政热点】
材料一 十七大报告里特别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材料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五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知识链接】
联系《经济生活》主要原理:
1.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促进就业方面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第二,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第三,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第四,在就业方式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就业。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推动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规范收人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劳动力市场中有诸多不合理乃至违法现象,要加强引导和监督,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切实保证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5.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6.财政的巨大作用。通过财政在分配方面发挥作用,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和其他方面的减免政策,以让劳动者和应届大学毕业生能充分实现就业,从而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
【跟踪训练】
例1:按照中央关于促进就业的指示和要求,福建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专门为地震灾区人闽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援助的新政策。根据新政策,入闽就业的灾区劳动力可享受由福建省提供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及就业生活补贴等补贴。还出台了对口支援灾区就业3年方案,提出3年引进灾区劳动力1.5万人的目标。这表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③坚持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困境 ④办事情要先有方案,说明主观有时会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福建省帮助灾区入闽就业人员,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是一种团结互助的行为,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①③正确,选B。②与题意无关;④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B。 例2:(多选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到:“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并且“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对于这一举措认识正确的是
A.有利于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B.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
C.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 D.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阶段就业的问题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诸多信息:“形成城乡平等就业的制度”可以得出A项观点;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措施则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它需要劳动者(创业者)提高自身素质,也需要有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意识和本领,要想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才行。而D项说法错误。
【答案】ABC。
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以来,对规范劳动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增强了依法用工的意识,提高了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但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社会有关方面对《劳动合同法》的一些规定在理解上也产生了一些分歧,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以后认为分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不是“铁饭碗”“终身制”;二是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是不是会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经济补偿和赔偿金是什么关系,能否同时适用。为了澄清这些问题,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必要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条例。
(1)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制定实施条例依据的哲学道理。
(2)运用经济生活,说明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条例的意义。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性的主观题。借助时政热点作为命题素材,多角度、多模块设问,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概括和判断能力、提取信息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联系热点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第一小问:抓住设问中的限制性要求“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制定和实施条例这一过程是怎样体现认识论哲理的。再回头有针对性地审读材料和提取并概括相关信息:“产生一些分歧后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基础上再制定实施条例”、“制定实施条例是为了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有操作性”。然后再理解后向认识论方面的原理靠拢,最后简要加以阐述即可。针对第二小问: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首先从材料中已知的信息来谈意义。例如:“规范劳动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增强了依法用工的意识”,最后再想深入一步,通过制定实施条例,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可以作为其意义。这样的话,也就差不多了。
【答案】(1)①《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社会有关方面对《劳动合同法》的一些规定在理解上产生了一些分歧,经过广泛调查研究以后认为分歧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体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②有必要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条例。这体现了在实践中要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③制定实施条例是为了使《劳动合同法》更具有操作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们形成正确认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①更好地协调和处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矛盾,增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法制意识。
②更好地促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增强双方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
③更有效地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调动双方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