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一轮简约版教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冷战”的兴起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二)“冷战”的影响
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补充:(一)“冷战”兴起的历史背景
1、战后,反法西斯同盟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 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美苏对抗以冷战形式进行的原因)
(二)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三)“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同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
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洲共同体形成后政治经济联合的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
(二)日本的崛起
1、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①“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②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③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
④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⑤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3、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①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或: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三、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的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补充:(一)苏联解体的经过
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历了数次改革后,未能奏效,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导致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斗争。
与此同时,东欧发生剧变。东欧新政权与苏联分道扬镳,向西方靠拢。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1991年,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相继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1991年发生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12月,独联体的建立,标志苏联解体。
(二)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
1、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