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一)宏观掌控
本阶段总特征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1、政治
(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秦灭六国,平越族,击匈奴,统一了全国,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秦的暴政,秦王朝在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覆灭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中期汉武帝的“大一统”,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西汉后期,外戚王莽自立为帝,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的东汉是西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国家分裂割据的社会基础。东汉中后期,统治黑暗,外戚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黄巾起义.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和军阀势力的膨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国家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立了整套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汉承秦铡,汉武帝推行一系列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东汉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
2、经济
社会经济初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居世界前列,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如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的安抚统治方法等,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故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和光武中兴。农业发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技术的进步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以冶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东汉时,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发达,豪强地主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力量,这就为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和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3、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春秋战园长期的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灭六国,南平越族,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两汉时期,民族交往频繁,西汉的“和亲”政策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汉武帝在西南设置郡县,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同中原的联系。边疆各族对开发边疆地区,缔造中华民族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对外关系
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思想开放,政策开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西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都有联系、交往。出现了陆上要道“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影响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
5、文化
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行列;气势恢弘。原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较稳定;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发展
(二)微观细嚼
1、秦的统一
条件:客观上,①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联系加强(物质);②人民渴望统一;③诸侯争霸,局部已统一。
主观上,①商鞅变法彻底,国富兵强;②秦王嬴政本人雄才大略;③实行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过程: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意义:①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措施:①政治上,确立皇权;建官制;颁秦律。②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驰道。③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意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
3、秦末农民战争
原因:暴政——徭役重;刑罚严;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
经过: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等反秦;前207年里帮攻进咸阳,秦亡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意义: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两汉的重要制度
(1)刺史制度
实行:西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置刺史一名
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发展:东汉时,此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至汉末,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
(2)郡国并存制
实行:汉初推行郡县制与封国制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
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3)察举制
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实质:是一种选官制度
发展:汉武帝时建立,东汉注重孝廉,后随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开始注重门第望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内容:差距、皇帝征召
(4)编户制度
目的: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实质: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5、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西汉:①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凿空”;第二次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②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
6、两汉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
与西南夷:汉武帝时设郡;西汉末年一人反抗;东汉初重新并入汉版图
与百越:分布在华南、华东,汉武帝设南海九郡
7、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 河西走廊 新疆 安息 西亚 大秦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 印支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8、东汉于欧洲的往来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是为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9、秦汉科技成就
天文历法:①汉武帝时,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制订。②稀罕事,关于太阳黑子的世界最早记录。③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对日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医学: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的麻沸散(1600多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侯纸”
10、史学
《史记》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了黄帝之汉武帝1300多年的历史
《汉书》班固 第一部断代史
11、汉与朝鲜、日本、越南的关系 略
(三)重点优化
1、对秦长城的评价
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对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严峻刑法,实行族诛连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灭亡。
总结:秦始皇作为一代君王,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大于过。
3、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①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③秦因暴政而亡曰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两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④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1)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
(2)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
5、秦汉时期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儒学经董仲舒阐发,既使儒学神秘化,又使儒学官方化,使其从此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汉代思想的突出特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佛教与道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