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2

ID:60173

大小:16.6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高考前瞻 1.命题趋势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是短暂而又建功立业较多的朝代;两汉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如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这一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年年都有命题。尤其是2002年文科综合卷和广东、河南历史卷以及上海卷皆在此出了大题。应引起注意的是过去复习用力较多的第二节“两汉的统治”和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在新教学大纲中已将其列为阅读内容。 2.复习策略  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命题热点,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两汉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专权等。 (2)经济方面:两汉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等。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本单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日渐融洽,对外交往积极,二者的相互渗透,形成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色,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突出,特别是科技成就突出,居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5)综合性命题应是本单元的热点,与其他单元和其他学科间的知识的综合命题可能性极大。  ●阶段特征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1.政治上:①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郡县制度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外戚和宦官问题、豪强地主问题;③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上:①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②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③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⑤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单元知识整合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统治政策的演变 1.国家制度和地方制度演变 从国家制度来看,秦始皇吸取周灭亡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从而建立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统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组成中央政府,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到汉代,统治者虽然继续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汉武帝时还实行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虽然级别不同,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这对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就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来看,秦吸收周亡的教训,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初年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郡县制,到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2.统治政策的演变 秦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强调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镇压,实行暴政。西汉初年,刘邦则推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文武兼用,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社会经济。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在尊儒的同时,汉武帝还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成为他进行统治的指导思想。 秦汉时期在政治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方面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创立了我国封建社会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些在当时无疑起到了统一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 二、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铁器和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方式开始传到珠江流域,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从而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西汉建立者刘邦亲历秦末农民战争,面对汉初严重的社会问题,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被文帝、景帝继承,使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极盛。东汉初期调整统治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随着豪强地主政治势力的增长,出现了大地主田庄,豪强地主形成强大的经济力量,地主割据势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的统一,包括各种制度的统一和实行(如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推行编户制度等)。(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政策,减轻剥削压迫,与民休养。(3)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如铁器、牛耕的广泛推广、水利技术的发展、播种技术的提高),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如代田法的推广、水稻育秧移植技术的形成),农学研究的发展《范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农书的出现)。(4)统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并注意采用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5)人民的辛勤劳作。(6)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 在总结归纳史实的基础上,要弄清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几个特征:(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重心在黄河流域。(2)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得到新发展。(3)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4)开始出现以陆路“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贸易。 三、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 (1)与匈奴的关系:匈奴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兴起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经常掠夺秦、赵、燕的人口和牲畜。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我国北部第一次出现了农牧政权分立的局面,并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秦统一后,派蒙恬夺取河套,在那里建城设县,修筑长城,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西汉时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变化,先后出现和亲、兵戎相见(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在原匈奴聚居地河西走廊移民戍边垦田,逐渐开发这一地区)与和睦相处(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40多年双方和睦相处)的局面。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北匈奴经常侵扰东汉。东汉政府派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北部边境和西域的威胁。秦汉时和匈奴之间时战时和,是兄弟民族之间的内争。他们与秦汉政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2)与西域各族关系:西汉时,西域有马孙、鄯善等36国,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被匈奴控制。两汉时期,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开发,丰富了西域和汉族人民的生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实施有效管理,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与越族关系: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秦汉时,百越各部正式纳入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体系中。秦征服珠江流域后,在那里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并迁徙人口同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大大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4)秦汉时期在蜀郡西南、西北广大地区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部落,总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时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犍为等郡。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秦汉时期的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虽然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民族友好始终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形式主要有:战争、和亲、大规模的迁徙、招抚、设置特别机构。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南方地区得以开发并与中原地区融合加强;(2)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这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3)北方边境战争不断,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 2.对外关系 两汉时期、开展了积极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圈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汉朝与朝鲜、日本、越南交往频繁,中国的铁器、铜器等传入朝鲜、日本、越南。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东汉甘英曾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者来东汉访问,这是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这一时期对外交往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同亚洲国家交往,同欧洲国家开始有直接交往,由于秦汉加中国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 四、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主要成就表现在: 1.突出的科学成就:天文历法方面,东汉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周髀算经》最早引用了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九章算术》中许多重要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出现了《伤寒杂病论》等大批医著和张仲景、华伦等名扬千古的名医。两汉时,造纸术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2.哲学与宗教发展:西汉时董仲舒的新儒学取得统治地位,东汉时唯物思想得以弘扬,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斗争尖锐。佛教传入,中国土生的宗教道教产生,古代宗教的发展,基本形成新格局。 3.教育制度化:汉武帝时创建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确立了中国封建官学制度,私学普遍,出现了一批专门教材和教育家。 4.史学、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史记》、《汉书》等是中国古代编写史书的典范。赋和乐府诗成就突出。雕塑成就辉煌,绘画艺术发达,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文化大发展的原因有: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各民族间的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思维拓展 1.从下列角度综合教材知识: ①从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把握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点。②注意把握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例如秦暴政导致秦亡,西汉吸取秦亡教训,西汉前期出现“文景之治”。 ③将秦汉同有关朝代相比较,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④注意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比较,以把握共性和个性,揭示规律。例如两汉在民族关系方面处理的异同,揭示民族关系对政治统治产生的影响。 ⑤秦汉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可以从不同的文化现象,说明共同的问题。 2.从下列角度拓展思维能力: ①运用哲学常识分析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现象与本质评价秦亡汉兴。 ②通过政治理论观点的运用,解释经济现象、民族关系和文化现象; ③运用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原理,理解秦汉文化十分发达的原因和影响。   (2004年江苏,)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1                       图1                   图1 (1)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 (2)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 (3)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1)春秋、战国、秦朝。 (2)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3)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