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一轮简约版教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简要过程
经过:太平天国由南到北发展。前期:从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到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东征,1853年达到全盛时期;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防御战;洪仁王干主持朝政,发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失败。
(二)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前者主要反封建,后者主要反帝国主义。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
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启示:农民运动应该由新的阶级来领导,由新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才有出路。
补充: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土地。评价——革命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
评价: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打上了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经历的烙印,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二、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由与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起义计划泄密的非常情况下,1911年10月 10日,由革命士兵熊秉坤、金兆龙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革命党人建立第一个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3、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实行了政治制度的创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补充:(1)辛亥革命背景: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辛丑条约》签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内外交困,进行新政,新政失败。
(2)“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简要过程
导火线: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结果:初步胜利。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二)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性质: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补充:五四运动背景:一战期间,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同时无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日本在一战期间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出兵占领山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