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全案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二讲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
【专题要点】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④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2)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因素: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
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近代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2)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3)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既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4)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挤压,始终未获得独立发展,没能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
【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本专题内容讲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是高考的重点
【教法指引】
1.了解本专题考纲,指导复习去向。
2.围绕考纲整合下列主要问题:
(1)概括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重要启示?
(2)结合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史实,分析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试归纳概括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关注以下热点知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政治变化的关系。
【知识网络】
【典例精析】
1.(09山东文综)右图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答案】C
【解析】与美商争利既反映了重庆商会的爱国思想,也反映了渴望大办实业的美好愿望
2.(09天津文综)右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
【答案】D
【解析】A项是天津固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
3.(09海南历史)表2 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4.(09福建文综)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题干的时间是“1873—1910年”,故选C项。
5.w.w.w.k.s.5.u.c.o.m
(09年福建卷)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的原因,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
6.(09年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上述材料描述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历程
7.(09年北京卷)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化学、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同文馆以传授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经书A项所述符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项内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是同文馆的目的。故正确选项为C。
8.(09年上海卷)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秘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答案:B
解析:关键是把握材料中“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这句话,说明上海因地理位置优越中外贸易较为发达,A 、C、D、S三个选项则均与这一条不符
9.(09年广东)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0.(09年广东卷)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 B.3个 C .2.5个 D.0.55个
答案:C
解析:题中四个阶段分别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1875-1895)、初步发展(1896-1911)、进一步发展(1912-1914)、短暂的春天(1914-1918),在上述四个阶段民族工业是持续发展的,所以对应的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由少到多的排列,所以选C11.1873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人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 A.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C.洋务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答案:C 解析: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材料中的“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 12.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下列图片最能表明洋务派“求富”目标的是
①总理衙门 ②开平煤矿局 ③唐胥铁路 ④京师同文馆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 答案:D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①项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排除,②项是洋务民用企业,③项是80年代清政府的作为,④项属于教育成就,排除 1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主要依据是 A.建立近代海军 B.兴办新式学校 C.创办近代工业 D.选送留学生出国 答案:C 解析:近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机器生产,只有C项符合题意14.我们认为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依据主要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D.洋务运动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的世界形势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
1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人中囤,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人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同的商品输出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当时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社会,④项说法不符合题意。w.w.w.k.s.5.u.c.o.m
二、非选择题
16.(09年安徽卷)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w.w.w.k.s.5.u.c.o.m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答案:(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产生不同结果的比较,既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1)中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分析两国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2)问要主要从向西方学习的范围、领导者、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进行比较。考查学生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较高
17.(09年海南卷)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想事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走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只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请回答:
(1)根据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答案:
(1)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
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 (2)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
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
解析:回答第(1)问时抓住关键词“近代自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等信息,可知列强侵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对于第(2)问的“评价”要从对列强的利益和客观上对华的影响w